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1930年10月30日,科學史上的一位巨人潹潹德國偉大的天文學家、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A.L.Wegener,1880-1930),殉職於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從此,他那睿智的頭腦停止了思維,是年50歲。 像所有卓越的科學家一樣,魏格納以他短促的一生給我們留下很多東西。大陸漂移假說就是那許多財寶中最偉大的豐碑。不幸的是,這一光輝理論是在他長眼近半個世紀並幾經磨難後,才得以顯其光華而被肯定。大陸漂移說宛如一首感情多變的樂章,終於以它激昂的旋律,噴發出鏗鏘的音響。是它,拉開了現代地理革命的序幕。 大膽猜測驚世駭俗 1903年,23歲的學者魏格納的頭腦裡開始產生關於大陸漂移的想法。7年後,他在世界地圖上意外的發現,南大西洋兩岸的海岸線輪廓極其相似。次年,他又在一本論文集裡讀到關於巴西和非洲間古生物有聯繫的文章。他對比了印度、馬達加斯加島和非洲的地層構造,也同樣得出某些對應關係。這些「偶然」的問題,像磁石一樣吸此他那善於深思的頭腦。他憑著對氣象學和天文學研究的經驗,確認在自然界中,偶然決不會無端產生,正像「簡單」必然源於「複雜」一樣。 於是,已經是氣象學家的魏格納,決心放棄攻研多年的氣象學,選擇了一個完全超越自己研究領域的新課題,即揭開大陸生成和地球演化的奧妙。但是,這親一個既老已新的科學堡壘,對一個青年人來說,絕不是輕而易舉能夠攻克的,而且還要承擔身敗名裂的風險。說它「老」,是因為早在2000年前就有人提出過類似大陸漂移的想法,說:大地猶如在海上漂浮的大木筏,但當時還找不出任何證據。自大西洋被測繪成圖以來,關於其兩岸輪廓的相似性更不斷地啟發人們產生大陸漂移的想法,然而,都因為論據不足或者懾於傳統的認識觀念而不了了之。說它「新」,作為氣象學者的魏格納,他需要掌握許多門對他都是生是生疏的學科知識。因此,要建立大陸漂移假說,一洗200年來古老的地學理論,除了必要的知識準備外,還必須有衝破傳統觀念的見識和膽略。 在這座科學險峰面前,魏格納不愧是位堅毅的登山者。他不顧親朋的勸阻,立志鑽研,1912年幕春,就發表了第一篇研究論文《大陸的生成》,並在同年先後以《從地球物理學的基礎上論地殼輪廓(大陸與海洋)的生成》和《大陸的水平移位》為題,作了兩次關於漂移說的演講。但由於他的大陸漂移模式還很不完善,尤其是強大的傳統勢力的抵制,使它一開始就受到能否生存下去的考驗。當時對魏格納的演講,既有火熱的讚許,更有冰冷的嘲諷,它預示著一場漫長的科學大論戰的序幕已經拉開,魏格納當然是論戰的中心人物。 1915年,魏格納又以驚世駭俗之舉,將《海陸的起源》(Die EntstehungderKoneinente und Ozeane)一書公佈於世,這更引起整個地學界的震動。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這樣的觀點:陸地岩石由較輕的、剛性的硅鋁質組成,漂浮在較重的、粘性的硅鎂質大洋殼之上。大約3億年關,全球大陸是一塊連接一起的原始泛大陸(北部為勞亞古陸,南部為岡瓦綱古陸),後來可能由於潮汐力和地球自轉時的離心力影響,到中生代末期(2億年關),大陸出現裂隙並開始在硅鎂層上作向西和離極漂動潹潹美洲西去,大西洋慢慢張開;印度次大陸從南極洲北上與亞洲撞接;亞洲西漂,在東岸留下了大陸碎片,成為今日的島弧線……一塊完整的聯合古陸,逐漸形成現有的「七洲西洋」的格局。這就是魏格納從陸地和海洋的整體關係出發,在躬身考察並綜合了氣象學、地質學、大氣物理學、大地測量學、動物學和植物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後,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主要觀點。雖然這個認識模式還很簡單,對地球的殼層構造概念還顯得模糊,然而,魏格納首次揭開了陸地和洋底的成因性質,提出地殼除了作垂直運動外,還不停地進行宏大的水平移動的猜想。於是,一個完整的大陸漂移假說從此誕生了。此時,這位僅僅35歲的天才的氣象學家,又以地球物理學家的身份開始了對地球科學更加艱難的探索。 窮源竟委反遭責難 《海陸的起源》一書,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一度風靡全球。世界不少人專程到德國拜訪它的作者。對這位敢於越雷池、闖禁區的青年學者深表欽佩。一時間,魏格納在漢堡附近的簡陋小屋,成為當時「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地球物理學家、生態學家朝聖的地方」。但是,這也為他帶來巨大的壓力,除了因為假說的論證還不足以說服反對派而使他陷入苦苦求索外,還因為他那具有革命思想的利劍,刺痛了地學界的「權威」們。他們堅持說,地殼運動僅僅是垂直升降,海陸的相對位置在地球歷史中是固定不變的。古生物學家也起來反對,他們用「陸橋」說解釋大西洋兩岸生物種屬相同的事實。這就是,認為在亞美兩大陸之間,原有許多島嶼,宛如連接兩大陸的橋樑,使動植物可以從一個大陸越島旅行到另一大陸,企圖以此說明古生物種類在海洋間的差異和大陸間的相似。魏格納則認為,所以在南半球的幾塊陸地都發現了早古生代同一種屬的生物化石,是因為這些動植物曾經生活在同一大陸(岡瓦納古陸)的緣故。魏格納還為此提出質問「難道裸子植物的種子會依靠風力而遠涉重洋?難道會相信一個「陸橋」就可以進行物種交換? 對於地質時期地球上各氣候與今日之不同,寒冷氣候的冰川沉積物出現在亞熱帶地區(如對澳洲、印度、南美和南非冰川遺跡的發現)等問題,他同樣用大陸漂移說法去闡述,認為是大陸曾經相對於它們現在的地理緯度發生過移動所造成的;現有的冰川遺跡也不是什麼山嶽冰海上。這種現在看來很反常的現象,氣象學是不好解釋的,而從大陸漂移的觀點看,則是順理成章的事。這些與固定論的理論直接悖謬的觀點,更使魏格納受到他的論敵的攻擊。 為強化自己的觀點,魏格納還試圖用一組說明格陵蘭島與西歐相對位置變化的大地測量數據,來論證大陸漂移的事實。然而,適得其反,正是這組在當時條件下難以測得精確的數據,為他招來最多的責難,並使其假說陷於更大的困境。 應該指出的是,《海陸的起源》雖然一度風靡全球,但有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使魏格納獲得相應的學術地位。直到1924年,他才接受了鄰國(而不是自己祖國!)奧地利蓋茨大學授予的氣象學和地球物理學正式教授頭銜(這時,他已44歲)。不久,一場更大的風波來臨了。 1926年11月,美國石油地質協會專門討論了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這裡在漂移學說史上一次調子最低沉的會議。若把大陸漂移說比作一首樂章,那麼這次會議後,一曲悲涼的詠歎調開始了。會上,在14名權威地質學家中,只有5人支持,7人堅決反對,2個保留意見。反對者對假說持貶斥、歪曲的態度,甚至把它譏諷為「積木遊戲」;對出席會議的魏格納本人進行誹謗和人格上非議。 此後,大陸漂移說便被認為是魏格納狂想曲,而處於奄奄一息之中。科學的地球觀徘徊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了。 矢志不渝挫而不餒 大陸漂移說得不到學術界的承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海陸固定論的影響由來已久,傳統學派的勢力盤根錯節;另一方面是由假說本身的缺陷或某些細節證據不足造成的。 首先,要消除固有的偏見是十分困難的。權威們或者由於魏格納的論證有錯誤,就全盤否定漂移說;或者拉來其他學科的隻言片語作為否定的根據;有的甚至不為自己的理由提出任何說明就斷然否定;還有一些淺薄之人竟因魏格納原是氣象學家和天文學家,就把他提出的大地構造假說,看成外行的「左道旁門」而表示不屑一顧。 然而,最使魏格納苦惱的是,大陸漂移說對很多需要說明的問題,還缺乏應有的證據。例如,他不能對地球的深層地震作出合理解釋:既然硅鎂質構成的洋底是粘性可塑的,為什麼還有深層斷裂發生?既然大陸是由剛性岩石組成,為什麼在美洲陸地西漂而與太平洋洋底撞擊時,發生褶皺的是大陸邊緣而不是流體的洋底?……同時,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魏格納當時還不可能對大陸漂移的機製作出準確判斷。在魏格納時代,人類對地球的瞭解還只限於大陸的淺層,對其深部(包括深海底)基本是一無所知的。因此,儘管他大膽地假設陸塊漂移在流動的層面上,猶如舟行碧波之中,卻無法證明那股巨大水平力的來龍去脈。他試圖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和潮汐磨擦力去解釋,但是,偌大的地球,怎能是這兩種微薄之力可以驅動的呢?後來發現的地球物理學原理,也證明上述兩種力不能可引起大陸漂移。面對這個連當時的地球物理學都無法解釋的地學現象,魏格納曾不無感慨地喟歎:漂移理論中的牛頓還沒有出現」。 今天我們已經認識到,並不是硅鋁層漂浮在硅鎂層之上,而是包括硅鋁層、硅鎂層和地幔上部在內的整個巖圈(地殼),在位於其下的大地幔軟流圈上運動,才引起大陸的水平移動。顯然,地球陸塊這種宏偉的漂動的力源,主要不是來自地球外部,而應該來自地球內部本身。但是,更具有實質性的猜測,至今仍在探索之中。而當年的魏格納卻為了衝出這阻滯科學前進的峽谷而尋找真理的激流,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一面不懈地修改《海陸的起源》一書,並於逝世前一年出版了它的第四次修訂稿,一面頑強地進行科學考察。 1930年,為了重複測量格陵蘭的經度,以便進一步論證大陸漂移,魏格納第四次奔赴人跡罕至的冰原。他把20名隊員分成三組,分別對島的東部、中部和西部進行考察。兩名探險隊員被留在格陵蘭中部愛斯密特臨時基地作極夜觀測。但是,暴風雪一再耽擱為他們運送給養的日期。9月21日,魏格納不顧一切,冒著零下65℃的酷寒,乘雪橇由海岸基地向海拔3000米高的中部進發,艱難跋涉400公里,終於到達愛斯密特。可是,就在他啟程回返的途中,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潹潹10月30日,在與暴風雪頑強鬥爭之後,魏格納心力交竭,壯裂地殉職於極地冰原。時值他50歲生日的前一天。 作為追求真理的科學勇士,魏格納一生曾四次去極地探險考察,在他第二次來到這裡時,就深深領略過格陵蘭的酷寒。挨過長達三個月的黑暗。在這裡,還折斷過一根肋骨。現在,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又殉職於科學考察地。他猶如一片多精的落葉,即使枯萎了,也不離開肥沃的土地。 科學是實踐與思考的成果,真理是勤奮苦戰的收穫。魏格納在最後一次探險時,寫給好友喬治的信中說:「無論發生什麼事,必須首先考慮不要讓事業受到損失。這是我們神聖的職責。是它把我們結合在一起,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繼續下去,哪怕是要付出最大的犧牲。如果你喜歡,這就是我在探險時的『宗教信仰』」。 這是多麼崇高的獻身精神,又何等地發人深省、激人奮進啊! 人生路短功德常在 愛因斯坦有句充滿哲理的話,他說,科學的任務就是「折除那些常常阻礙科學向前發展的矛盾牆」。大陸漂移說的建立,說明魏格納是個優秀的「拆牆工」。他勇敢地衝擊了傳統學派的營壘,動搖了海陸永恆的自然觀。如果說賴爾「第一次把理性帶進了地質學」,建立了完整的地質學體系,魏格納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則是第二次揭開地學革命的帷幕,標示出地球認識史上的新紀元。 然而,地球科學的這場革命,是何等地艱難曲折啊! 魏格納逝世後,漂移說也隨之衰落了。從此沉冤三十餘載無人問津。固定論作為真理被長期堅持,漂移說卻當成謬誤被拋棄了。 正當它瀕臨覆亡的絕境時,50年代古地磁學的崛起,使它再度復興。眾多古地磁資料有力的說明大陸漂移的事實,而且科學家又成功地完成了大西洋兩緣大陸輪廓的電子計算機拼合,為驗證漂移說提供了形象的證據。「斜陽冉冉春無限」。到了60年代,隨著海底擴張說的出現,又為大陸漂移的機制,找出了進一步的合乎邏輯的答案。大陸活動論開始取代固定論。於是,科學的地球觀像一座巍峨的豐碑,屹立在人類的認識史上。魏格納這位全球構造理論的先軀,也被譽為「地學的哥白尼」而名垂千古。 「真正的知識不是出於他人的權威,更不是來源於對老朽教條的盲目崇拜」。先哲的認識早已變為後人的實踐。魏格納不愧是在強大習俗力量和頑固的傳統觀念圍剿下,不「以聖人之是非為是非」的典範。他對科學勇於探索並奮身戰鬥,才能「獨上高樓」,提出系統的大陸漂移理論。他和他的學說雖然長期含冤,但是,科學是不容歪曲的,科學家的功過也自有歷史來評說。一個捐軀於大地,為生存者醞釀稻穀香的人,永遠不會從後人的記憶中泯滅。真理,終究是要閃光的。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