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一把鑰匙一把鎖 人處在社會中,無時無刻不與社會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繫,普通人如此。為職者更是如此,為職者的社會交往通常要比一般人廣泛得多,頻繁得多,複雜得多,尤應注意順應社會。 所謂順應社會,實際上就是如何調整自身在社會環境中的關係,再進一層講,本質上還是指調節與周圍人群間的關係。順應社會便是要把握尺度,在周圍的人群中為自己爭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利益而又不致於使別人對自己產生壞的印象。為職者則更須注意這一點。左右人群的關係處理不好成為眾矢之的,顯然會慘遭淘汰。 為職者善於處理與周圍人群的關係,說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卻是極難的。處理人際關係不像做一本的練習題,也不像製造一倉庫的錄像帶,這裡面極其複雜,百人百性,與不同的人交往須得不同的方法才行。這就自然給人際關係的處理帶來許多有時想也想不到的意外之事。尤其是現代社會,商品經濟大潮洶湧澎湃,捲起浪花,也帶起了沙礫,物慾橫流,人心不古。很難說,別人是怎樣一個想法,現代人更加封閉,更加隱秘。稍有不慎便很有可能陷入泥沼,失足難拔。前些日,據某電台廣播,說有一人抽煙時,香煙突然爆炸,造成面部燙傷,手指開放性骨折,這可謂是奇事。人際關係莫不如這會爆炸的香煙,誰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爆炸呢。 如此一說,倒是人心險惡,步步艱難了似的。當然也並非如此,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只要是鎖就有鑰匙能打開它,有鋒得的矛也就必然有堅硬的盾。同樣,人際關係處理雖非易事,卻也可以處理好。只是法無定法,而這「法無定法」本身便是一種絕妙的「法」,為職者正應遵循著「法無定法」的有「法」之路,以不變應萬變,巧妙施法,游躍於人群之中。 俗語說:「到哪山砍哪山的柴」,「人鄉陋俗」,正是說明順應社會,適應環境的道理,客觀外在的環境是不容易改變的,而我們自身卻是相對容易改變的。 為職者要順應社會,適應環境就必須注意調整自身,真正做到遵言慎行。 為職者相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更需謹言慎行,注意自我形象。為職者的一言一行不僅僅是個人問題,而代表著某個組織或某個集體,同時又具有榜樣示範的性質。舉手投足,言談話語,無不向周圍的人群透露著某種不確定的信息,而其他人也往往會注意這些細節,以便察顏觀色c所以,為職者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古時候,周公的兒子伯禽受封後,到魯國去作國王,周公告誡他說:「我官居宰相之位,若是有人前來訪問,哪怕我正在用飯,也必須趕緊放下碗筷,去迎陪客人,免得失禮,引客人不悅。即便如此,我仍然擔心自己有什麼不周到的地方,有可能忽略埋沒了不少的賢才。如今你要到魯國去,雖說貴為一國之君主,但也絕不能驕傲橫縱而有任何失禮之處,切記要謹言慎行,謙恭下士,恰當處理君臣關係。」 周公的話揭示出,為職者平時應格外注重言行,職位越高,越應注意。古語說:「論言如汗」,為職者說的話,做的事很少有迴旋的餘地,恰似身體內流出的汗水一樣,一旦流出來,就不可能再收回來。「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也惟其如是,為職者才更應謹言慎行。 唐太宗是個好皇帝 唐太宗作為一代明君,很善於籠絡人心,招攬人才,他謹言慎行,能夠很好地協調與眾臣的關係。 有一次,唐太宗告訴眾臣說:「眾卿,都說身為皇帝,萬民之上,受命於天,沒有什麼可畏懼的。而朕自登皇位以來,卻念見優懼,時懷畏懼之心。惟恐自己言行不慎,沒有認真傾聽卿等的批評和好的建議,做出不恰切的決定。倘若真的因朕的言行不慎,而致偏差則會令眾卿心灰,失望於朕,以為朕自高自傲。一旦朕出現大偏差,恐怕眾卿也不願為朕指出失誤之處。 「朕深知,『以鋼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觀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眾卿皆為膚之寶鑒。古云:『水可載舟,也可覆舟。』朕謹言慎行,卻仍是惴惴不安。每欲有言,必先思此言是否順應天意;每欲行事,必先想其是否下順民心,是否有違眾卿之意向。朕高居在上,對下情不能全然知曉,椎仰仗眾卿幫助朕,察漏補缺,指正得失。惟有此,朕借眾卿之智,安天下,定邦國,方能順天意,以民心,我大唐江山方可永固啊。」 一席話,說得眾臣心中熱熱乎乎,齊贊太宗英明,旁邊魏征道:「古人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有好的開始,還要有好的結束。要善始善終,願陛下能常以平易之心,親賢臣,遠小人,廣納雅言,善聽善諫,禮賢下士,上順天意,下得民心,則萬歲江山,社稷永保,江山水困,必無傾覆之虞。」 唐太宗點頭,接口說:「魏卿所言極是,與人交談往來實非易事,縱然是普通百姓,相互往來交談時稍有言語不周,得罪了對方,也有可能使對方牢記在心日後報復。朕乃萬乘之君,一國之主,與眾卿談話更覺不易,稍有失言,便可能惹出大錯。有時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極有可能造成嚴重惡劣的影響,這比庶民百姓的失言不知要差多少倍,這一點我深記不忘。 「昔日,隋煬帝第一次進入甘泉宮,宮中庭園皆十分中意,他卻以為,官中少了螢火蟲之趣,看不到螢火蟲。便下旨去捉螢火蟲。結果,負責的官吏勞師動眾,四處捕捉,捉到了五百車螢火蟲。勞民傷財,百姓怨聲彌天,事情雖小影響卻大,終致亡國。為人君王受命於天,又豈能視同兒戲,任意戲言呢?」 唐太宗的話極有道理,為職者確應謹言慎行。 自律自製 為職者謹言慎行,便須學會自律自制。為職者,尤應善於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情感,把握好自己的心境心態,約束好自己的言語行動。在遇到不同程度的刺激時,都能夠始終保持冷靜、沉著、平和的心態,而不至於因為衝動而喪失理智,做出不該做的事情,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面。 古人云:「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 正是這個道理,做大事者必須有高度的忍耐力、紀律性、組織性,善於節制自己,時時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不盲目衝動誤事。 我們敬愛而偉大的周總理給我們展示了偉人的風範。 有一次在中南海接見外賓,當時,建國之初,我國各方面還不很完善。接見外賓時的服務工作人員都是剛剛急訓出來的,還不曾真正碰到過這麼嚴肅的場合,所以服務班的工作人員都很緊張。 其中,有一個年輕的工作人員,因為一次端幾個茶盤茶杯的技術不熟練,再加上心情緊張過度,在送茶盤的途中失手,一盤茶杯都摔在地上,在當時無異於一聲炸雷,在場數干名記者、訪華外賓都聽到了。 當時,周總理正與外賓談話,別人驚愕地回頭看時,周總理卻眼睛都沒眨一下,依舊泰然自若,彷彿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似的,態度十分鎮靜,繼續談笑風聲地與外賓親切交談。 總理的鎮定,使當場的氣氛平靜了許多,那位失手的工作人員趕緊收拾碎片,很快換了一套又端送過來。 後來,那個工作人員哭著向總理作檢討,總理卻拍著他的肩頭,笑道:「這沒什麼,人難免有個失手,再者,你們心情緊張也是可理解的。但是在外國人面前,尤其是我們中國剛剛建立,我們不能不注意在小事上也不能讓外國人看我們的笑話。遇到這種意外事件,千萬不能慌張,要冷靜,時刻提醒自己要冷靜。」 周總理遇事沉著不亂,一般的為職者也應如此,不能稍有刺激便大動感情,情緒激動。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一個志在有成就的人,他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控制自己。」 然而,有些為職者卻容易感情用事,好衝動,常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一旦遇到某種刺激便異常興奮、異常激動或者大動肝火,處理問題輕率魯莽,意氣用事,不計後果。這是為職者的大忌。 除了控制情緒外,還要控制自己的慾望。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慾望,便走到了危險的邊緣。尤其為職者,地位、權勢這些先決條件又往往是使私慾膨脹的催化劑,一個為職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住私慾,則極有可能走向極端,逐漸陷入犯罪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就是這個意思。到時,無論說什麼都晚了,非但私慾難以滿足,即使是原有的好處也盡散盡失,丟了車也保不住帥。 其身正,不令而 《論語》中說:「其身正,不令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自身行為端正,即使不下任何言令,別人也會遵從;而如果自身行為不端正,那麼無論怎樣制定法規政策,別人也不會服從,就像老百姓說的,「上樑不正下樑歪」。 這一條,對於為職者來說更須細細琢磨。為職者如果讓下屬認為其身不正,也就根本無從談起為職不為職了。因為如果下屬眼中的你是一個行為不端正的人,那麼,他們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而且敢用你自己不端正的行為來要挾你,與你對抗。那樣的話,為職者便成了明存實亡的傀儡,任人擺佈,卻又無可奈何。 故而,為職者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選擇適宜的舉止行動,盡可能地嚴格要求自己,以免給下屬留下不正當的印象,降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實際地位。 唐太宗曾經說過:「身為國君,當以天下百姓為念,使萬民安居樂業,生活安定,天下太平,國泰民安。一味壓搾人民而滿足自己奢侈的貪慾,無疑是自割股肉,雖說一時吃得痛快,卻是自殘肢體,終落得自己害了自己。倘若希望國泰民安,則須先正自身,鮮有人言,直立的身子會映出彎曲的影子,也很少有人說,端正開明的君主治理國家,百姓會胡作非為。漢代文景之治,休養生息,與民為善,國富民安,值得借鑒。 「自古凡自取滅亡之為政者,莫不是為滿足一己之私慾而鑄成大錯,貪歌舞,荒美色,興土木之功,動無用之費,不理政事,沉溺其中,陷萬民於困苦。則國君稍有不公之言,民心弗平,謀反逆叛之人便趁勢叛亂,於國不利,變載舟之水而成汪洋之勢。由鑒於此我極力壓制自己的私慾。」 魏征聽後,非常讚頌,說:「自古聖君,皆努力做到這一點,才開創出理想政治,一旦背離,則會喪家亡國。從前楚莊王向詹何問詢為政要義,詹何便言,君主應首先正其身。楚莊王細問,詹何便說,尚未聞聽過國君行得正而國家糟亂不堪的事情。陛下方纔所言,正是與古代賢者的思想暗合,有異曲同工之妙。」 法國著名的作家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寬闊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為職者必須做到胸懷寬廣,不要為小名小利斤斤計較。所謂「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求大同,存小異,互諒互讓」。待人要寬厚和善。 否則、為職者一味計較個人小利,因為芝麻而丟了西瓜,豈不愚笨?絕不可因為某人與自己看法不一致,便對其側目相向,排斥打擊,盲目地排擠別人並不能給自己爭得空間,正如物理學上所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擠壓皮球的同時有可能會被皮球反彈回來,更有可能皮球被壓破而崩了自己的眼睛。 為職者對人更要熱情,當然不是失掉原則的熱情,熱情是體現在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上,應當關心別人,幫助他人,不計個人小小的恩怨,給人一種和善可親可近的感覺,甚至於反對過自己的人更應注意自己的熱情,因為往往再炒一次的肉更容易嚼爛。 歷史名將吳起,不僅伐殺驍勇,威猛善戰,而且在籠絡手下士卒上也頗有高明之處。士兵們對崇敬異常,甘願隨他苦戰。 吳起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睡在一起,吃在一處,衣服也穿一樣的布料,受到士兵愛戴和擁護。 有一次,一個士兵因傷不愈,傷口潰爛,裡面膿汁不斷,痛苦不堪。吳起見此,絲毫沒有猶豫,俯身用口將傷口的膿血吸出、吸淨,當場士兵感動地痛苦流涕,其他人也無不啼噓。 那位士兵的母親聞知此事,竟大哭起來,別人不解,問她:「你的兒子本是一個小卒,今蒙吳將軍如此關愛,親口吸出膿血,你不高興反而大哭,卻為何故?」 士兵的母親哭道:「你們有所不知,先夫也是吳將手下的一個士卒,前番也因感激吳將軍吸膿血之思,誓隨將軍左右,結果慘死於戰場之上。今我兒又蒙將軍此等大思,想必亦是以死相報,又不令我傷心呢?」 這個故事可以看出,為職者如果能與下屬同甘共苦,有時往往一件小事便能收得眾人之心。 漢代名將李陵,率兵北擊匈奴,非常關心軍士饑苦。在出擊匈奴時,不幸遭劫,受到包圍,所率士卒被殺得丟盔棄甲,渾身是傷,卻沒有一個肯丟下李陵逃去的。最後,李陵大喝突圍,士卒們搖晃著從地上爬起來,舉著空蕩蕩的弓弦,滿臉血污,卻勇隨李陵衝殺。若非李陵平日寬厚待人,又怎會有如此之事發生,更不可能有全軍士卒寧願冒死而跟從李陵的事了。為職者只有寬厚和善,待人不計小節,方可得人心。為職者應當將眼光放遠,不重眼前小利。 古語有云:「卑讓,德之甚。」意思是說,做人應有意壓低自己的地位去謙讓於對方,這便是「德」的根本。為職者則應注意以德服人。也就是說,為職者不要因圖一時威風而故意擺出官架子,高高在上,讓別人仰你鼻息,給人一種盛氣凌人的感覺。這樣很容易造成對方的逆反心理,產生牴觸情緒,為職者在別人心目中高大的地位和形象應是由別人甘心情願為你樹立的,而且一旦樹立,就會以你為偶像,盡心盡竭力地為你服務。這當然是每個為職者所追求的理想目標。 以德感人,敢於為小善於為小。在這一點上,劉備做得很好,為了興復漢室,爭得霸業,劉備與關羽、張飛兩個平民百姓結為兄弟,桃園三結義,歷史上有名。劉備當時身為皇室宗親,世稱劉皇叔,與關羽、張飛拜把,當然令關、張二人受寵若驚,拚死效命,無異於劉備的左膀右臂。後來,劉備又三顧茅廬,以皇叔之軀,半百之體,去請諸葛亮一介平民,弱冠之人,可以說是「德之甚」了,終於請得諸葛孔明,竟又好似添了一部百科全書,上通天文,下曉地理,知前料後,神機妙算。 同樣,曹操為楊修牽馬,雖群臣反對面不顧,為的也正是收買人心,使眾臣敬服自己的同時,責怨楊修的過分,從而為以後殺楊修造下鋪墊。 為職者不妨把空間留給別人,精彩留給自己,也就是說,當說則說,不當說或可說不說時則少說,做到深藏不露。 戲劇開始之前,戲幕不開,觀眾便令有各種揣測,揣度即將開演的戲會有多麼奇妙。然而等戲演完了。未必就會人人認為好,或許有好多就會以為差勁了,所以說,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不到火候不揭鍋。」 《三國演義》中劉備陣前摔阿斗的故事眾所周知,一般認為是劉備愛惜四弟大將趙雲趙子龍,而不願讓他為了自己的小兒子去出生人死。借將才而不惜弱子,傳為佳話。 當時,形勢危急,軍心浮動,要想收住軍心,衝出重圍,劉備便故意將愛子摔在馬前。正如詩云:「曹操軍中飛虎出。趙雲懷內小龍眠。無由撫慰忠臣意,故馬親兒擲馬前。」 劉備這一舉動卻收到了鼓舞軍心、振奮軍心的效果。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