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從學習中,使我看到,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的文學創作,都是經過切實的努力,多方面的修養,在同時代的創作水平上,邁出新的一步,也可以說是在已有的藝術基礎上,有所創新。 藝術上的創新,和別的學科上的創新一樣,並不是一句空話,也不能單靠主觀願望就能達到。既是藝術,誰不想創新?既是創作,不創新怎麼能叫創作?而實際情況,常常與此相反。我們有些作品,常常會不期然而然地陷入一種俗套,不能自拔,甚至甘居中游,停步不進。 因為創新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它比在這裡說的空話,要艱難得多。 簡單說來,要創新,就要有所準備,至少要做以下幾方面的艱苦努力: 一、要有豐富而切實的生活積累。 二、要有正確的思想,科學的即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三、要對所塑造的人物,所反映的生活,有真實的而非虛假的,強烈的而非膚淺的感情。 四、要對民族的文學遺產,有豐富知識。 五、要吸取當代的文學創作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 創新不是形式問題,能不能創新,主要由內容來決定。同時由作家的思想意識,藝術修養來決定。 任何偉大藝術的出現,都是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產生。在《紅樓夢》中透露,曹雪芹對各種藝術的知識,是非常豐富的,在豐富的基礎上,才能有獨到的見解。曹雪芹明顯地受到《水滸傳》特別是《金瓶梅》的影響,而在其他姊妹藝術中,他的修養也是很深的。對於詩、賦、繪畫、書法、建築藝術等各個美學領域,他都涉獵很廣,並曾說明了自己的愛好。他取鑒的不只是小說,對於戲曲,他也非常愛好。我們因此可以說,如果我們的民族遺產中,還沒有產生《西廂記》和《牡丹亭》,《紅樓夢》的藝術造詣,也不會達到如此高度。曹雪芹把這些戲曲裡的情意韻調,運用於他對小說人物的描寫之中,把園林亭台的建築藝術,運用於他對情節的佈局之中。 藝術發展的規律,是在不斷創新。作為意識形態,它的基礎,也要求它不斷創新,以適應經濟、政治方面的變革。但有時創新的成績大些,有時小些,有時快些,有時慢些。有時,兄弟姊妹藝術之間,前進的步伐參差不齊。這是由種種複雜的條件來決定的。 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興起,當時以民族解放為第一步。民主革命的發展,要求文化方面的改革,於是在「五四」運動中,產生了文學革命,即白話文學。 在這時期,文學方面,魯迅先生是最勇敢、最堅決的闖將。他以偉大的革命實踐,開創了中國新文學前進的途徑。 單從魯迅在這一時期發表的小說,我們可以看出,他在創作之前,在思想方面,生活積累方面,藝術手段的探索方面,所作的重大努力: 一、向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傳統觀念展開進攻。這種進攻,是非常猛烈的,是白刃戰,所向披靡,深中要害。 二、第一次明白宣言:知識分子倒向廣大的勞苦大眾一邊,對他們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厚的同情;並探索改變他們生活命運的道路。在對比描寫地主階級和農民時,有鮮明的愛憎。這一鮮明立場,為以後知識分子深入鄉村,與農民相結合,起了嚮導作用。 三、廣泛地表現了當時的現實生活圖景,成功地塑造了多種多樣的人物,大大開擴了文學表現的領域。 四、他所善於運用的白描手法,諷刺筆調,綜合古今,兼用中外,辛辣鋒利,是一大發明,一直影響後來的現實主義作者。 五、他在當時提倡和實踐的「為人生的藝術」的口號,掃蕩了無數無聊文人的「為藝術而藝術」的污濁,使中國新文學運動,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他本人以及由於他的感召,投奔在他的旗下的廣大文學青年,後來成了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堅強戰士。 魯迅幼年受的是封建教育,但很快就受到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北歐、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和弱小民族反抗文學的影響,使他能不斷用科學的方法整理中國文學遺產。 魯迅在思想上追求革命,不斷前進。他腳踏在地上,進行韌性的戰鬥。他在文學上創造的風格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與他同時,有一些人,在作品中自我表現得更「革命」,更標新立異,甚至照抄外國所謂的新的流派,但終於沒有什麼建樹,更談不上創新。創新必須建立在紮實的基礎上,而不能在浮誇中產生。 當然,魯迅在創作這些小說之前,也讀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並有所借鑒。但借鑒的不是形式,而是用來磨礪自己向舊的制度進攻的武器,豐富自己的戰鬥裝備。 中外的文學遺產,只有融會貫通,並創造性地用以反映現實鬥爭,才對創新有用處。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藝術創新的最好的條件,各種藝術都興起比賽,創新的作品就一定會多起來。 1977年12月19日改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