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裝書小記


  
——關於《子夜》的回憶

  最近,《人民文學》編輯部,贈送我一本新版的《子夜》,我就利用原來的紙封,給它包上新的書皮。這是童年讀書時期養成的一種愛護書籍的習慣,一直沒有改,遇到心愛的書,總得先把它保護好,然後才看著舒適放心。
  前幾年,當我的書籍發還以後,我發見其中現代和當代文藝作品,《辭源》和各種大辭典全部不見了,這是可以理解的。而有關書目的書,也全部丟失,這就使我頗為奇怪。難道在執事諸公中間,竟有人發思古之幽情,對這門冷僻的學科,忽然發生了學習的興趣,想借此機會加以研究和探討嗎?
  據一位當事人員對我說:你是書籍的大戶,所以還能保留下這麼多。那些零星小戶,想找回一本也困難了。
  對這些殘存的書,我差不多無例外地給它們包裹了新裝,也是利用一些舊封套,這種工作,幾乎持續了兩年之久。因為書籍在外播遷日久,不只蒙受了風塵,而且因為搬來運去,大部分也損傷了肌體。把它們修整修整,換件新衣,也是紀念它們經歷一番風雨之後,面貌一新的意思。
  每逢我坐在桌子前面,包裹書籍的時候,我的心情是非常平靜,很是愉快的。一個女同志曾說,看見我專心致志地修補破書的樣子,就和她織毛活、補舊衣一樣,確實是很好的休息腦子的工作。
  是這樣。我對書有一種強烈的,長期積累的,職業性的愛好。一接觸書,我把一切都會忘記,把它弄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我覺得是至上的愉快。現在,面對的是久別重逢的舊友,雖然也有石兄久違之歎,苦無絳芸警辟之辭,只是包書皮而已。
  至於《子夜》,我原來有一本初版本。這是在三十年代初很不容易才得到的。《子夜》的出版,是中國革命文壇上的一件大事。魯迅先生很為這一重大收穫高興,在他的書信集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當時寫信給遠在蘇聯的朋友說:我們有《子夜》,他們寫不出。我們,是指左聯;他們,是指國民黨御用文人。
  當時,我正在念高中,多麼想得到這本書。先在圖書館借來看了,然後把讀書心得寫成一篇文章,投稿給開明書店辦的《中學生》雜誌。文章被採用了,登在年終增刊上,給了我二元錢的書券,正好,我就用這錢,向開明書店買了一本《子夜》。書是花布面黃色道林紙精裝本,可以想像我是多麼珍惜它。
  越是珍惜的東西,越是容易失去。我的書,在抗日戰爭期間,全部損失。敵人對游擊區的政策是「三光」,何況是書!
  這且不去談它。有些書,卻是家人因為怕它招災惹禍——可以死人,拿它來燒火做飯了。
  勝利以後,我曾問過我的妻子:你拿我的書燒火,就不心疼嗎?
  她說:怎麼不心疼?一是你心愛的東西;二是省吃儉用拿錢買來的。我把它們堆在灶火膛前,挑挑撿撿捨不得燒。但一想到上次被日本人發現的危險情景,就合眉閉眼把它扔進火裡去了。有些書是布皮,我就撕下來,零碎用了。
  我從她的談話中,明白了《子夜》可能遭到的下場。
  人類發明了文字,有了書籍以來,無論是策、札、紙、帛,抄寫或印刷,書籍在賦予人類以知識與智慧的同時,它自己也不斷遭遇著興亡、成敗、榮辱、聚散,存在或消失的兩種極其相反的命運。但好的,對人類有用的書,是不會消滅的,總會流傳下來,這是書籍的一種特殊天賦。
  我初讀《子夜》的時候,保定這個北方的古老城市,好像時時刻刻都在預報著時代的暴風雨。聖潔的祖國土地,已經遭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兩次凌暴,即「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革命的書籍——新興社會科學和十月革命以後的文學,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裡,無所顧忌地陳列著,有的就擺在街頭地下出賣,非常齊全,價格便宜。在這一時期,我生吞活剝地讀了幾種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初步得到了一些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知識。
  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交接期,是革命思想大傳播的時代,茅盾同志創作《子夜》,也是在這種潮流下,想用社會分析的方法,反映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階級關係和階級鬥爭,並力圖以這部小說來推動這個偉大的潮流。我從這個想法出發,寫了那篇讀後感,文章很短。
  在那一時期,假的馬克思主義,即掛羊頭賣狗肉的書籍也不少,青年人一時難以辨認,常常受騙上當。有些雜誌,不只名字引人,封面都是深紅色的,顯得非常革命,裡面馬列主義的引文也不少,但實際上是反馬列主義的,這是後來經魯迅先生指出,我才得明白的。
  但青年學生也究竟從馬列主義的原著,從一些真正革命的作家那裡,初步獲得了正確的革命觀點,運用到他們的創作和行動之中。
                     1978年春天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