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所謂「比利時的莎士比亞」摩利斯·梅脫靈克(Maurice Maeteriinck)於1909年出版了一本劇本叫做《青鳥》(L'oiseaubien),這是一本有世界價值而又千古不朽的大傑作,梅氏著作雖多,但人家一提起梅脫靈克便立刻聯想到《青鳥》,《青鳥》好像成了他的代表作。 大凡一種文藝僅能投合一部分人的嗜好,或者投合一民族的心理,因為文藝這東西雖然有普遍性,但也有貴族性,雖然沒有國界的分別,但因為世界人民的種類和文化不同,產生的文藝也天然帶著一種民族性。不過最偉大的著作,卻是例外,Winchester說荷馬時代的學術雖然廢滅,而荷馬至今不老,因為他的作品,是訴諸古今不滅的人情。隨宇宙之變遷而增進的是思想不是感情,阿齊爾的憤怒,赫克特與安德洛馬的戀愛,海倫的情熱,其熱烈使當時讀者血為之湧,也使現在的讀者精神為之鼓舞。人類的情感,表面上雖然千變萬化,感情的大海,卻是洋洋乎萬古而不變的。這真是不錯的話,戰國時代的荊軻千載下還使我們為他慷慨激昂,二千年前的《孔雀東南飛》到於今還使讀者為焦仲卿夫婦掉淚,雖然要感謝太史公和建安時無名詩人的善於描寫,善於傳神,但他們佔便宜的,不是為了這些故事,原與人類情感有關係的緣故嗎? 不過梅脫靈克的《青鳥》比他們還要更進一層,不僅訴諸人的知識,訴諸人的情感,它更巧妙地深入的,訴諸於人心靈最深處的一件東西。 這東西是無法可以形容的,因為世上還沒有具體的言語可以解釋這極深沉,極神秘,極不可捉摸,潛伏在我們意識和人格裡的一件東西。 勉強以梅氏的話來證明這件東西的真相,但也不過證明它十分之二三,其餘便沒法可想。 梅脫靈克常說:「吾人所最重的,不是外界的事實,是超感覺的世界,這世界耳目不可得見聞,只是我們可以感知它,這世界存在我們意識界和無意識界的中間,好像晝和夜相交,黃昏時朦朧的景象,這便是人生有真意義的部分。」《青鳥》所訴諸人的便是梅氏所謂這人生真意義的部分。 他又說:「一種不能捕捉,不可思議的靈妙的話氣,便是人生的精髓。」《青島》是要和我們都有的人生精髓相融和。他又說:「在我們尚有比性格、人格更偉大的東西,便是作成性格或人格的基礎的不可解的東西,更明言之,這就是我們意識的生活裡面潛在意識,亦即是真的自我。」《青鳥》便是要和我們真的自我起共鳴。 他又說:「只有沉默可以行靈界的交能,人類真的心靈,是在沉默之際表現出來的。」《青鳥》便是這種沉默,它透入我們的心靈,同我們交談,但不假表面上的語言文字。這一件寶貴的東西,誰沒有呢?老人有,小孩子也有,聰明人有,愚人也有,本來是可以相交通的,只因有學問,知識,種種的障礙,便把它隔閡了。再者我們雖都有這件寶貴的東西,可惜我們不能自覺它的存在,但雖然如此,它總還是在我們心靈的最深處。《青鳥》不是一部講學問的書,還沒有東西,可以阻礙它的自由飛行,當那翩然的影子在我們心靈上掠過時,我們潛伏在意識界中的那件東西,便醒了,活動起來了。仙女的金剛鑽喚醒宇宙間萬物潛伏的靈魂。《青鳥》喚醒我們全人類潛伏的靈魂。 所以這本戲劇,出版以後,立刻轟動一時,在我國有五十幾個團體排演它,莫斯科戲院便演了三百多次,在倫敦紐約各大都市一演總是接連二三百次,上自大總統,下至理髮匠,白髮的老翁,活潑的兒童,一肚子學問的學者,蠢無知識的鄉下佬和灶下婢,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沒有一個不喜歡《青鳥》這本戲。這只美麗奇怪的青鳥,飛到一處,那地方的人民,便立刻傳染一種富於流行性的熱病。哈,竟可以叫做「青鳥狂」。 《青鳥》飛到我們中國來時,我們也曾熱烈地歡迎過,大家搶著翻譯這本書,各學校排演,文藝界批評討論,無不歡喜讚歎,得未曾有,《青鳥》的魔力,真顛倒了全世界的人! 但是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它的寓意是怎樣?青鳥的象徵究竟是什麼?到今還沒有人猜得著。美國WlliamLyonPhelps做了一篇梅脫靈克的評傳,對於梅氏的平生,有詳細的敘述,但談到《青鳥》僅有這樣的幾句:「……《青鳥》裡所有的哲學除了厭世主義外,沒有別的了,就是在最可驚奇的美的那一幕——紐約翻譯中最好的——『記憶之土』裡感情的興奮,也是由於『若使生的不紀念死者,死者一點兒不能存在』的事實。這和『沒有這個死字』同『凡人未死之前,有一定的存在』兩句話似乎不相容……但是為什麼在藝術中找邏輯呢?為什麼找出矛盾的地方來減低他的價值呢?」(根據孔常君譯文) 這位批評家說《青鳥》表現梅脫靈克的厭世主義,未免過於皮相了。我也承認梅氏是一個厭世主義者,但那是他以前的思想,到做《青鳥》時,他的思想也許已經起了大變化了。至於《青鳥》裡所說的話和他別種著作中的衝突,那也不算什麼,一個人的思想,不能永久固定的,尤其是聰明人,他的思想,變化快而且多。至於感情強而理性也強的人,熱烈的情感常和自己冷靜的理智衝突,他的人生觀常相矛盾,他的思想,每是不同的色彩,這種人我們在社會裡,時常可以遇見,梅氏也許是這種人中間的一個。拿邏輯去限制他,固然是煞風景,像菲爾柏斯拿話來替他解釋,也覺得多事。MarcelBrouncchavig的《法國近代文學》曾講到梅脫靈克。對於《青鳥》,不過說它思想深沉,富有奇幻的詩趣。梅氏的夫人(Mme Georgette Leblang)在梅脫靈克文選裡做了一篇導言,以《青鳥》與《花的智慧》並舉,也僅說這兩部書是自然和神秘思想的混和。 我手頭法文書不多,而且我又沒有預先決定做這篇文章,不及去搜羅關於《青鳥》批評。現在只拿常見的幾本中國本來湊一下熱鬧吧。鄭振鐸先生之《文學大綱》19世紀的荷蘭與比利時一篇,有一段關於《青鳥》的話,他說:「《青鳥》寫兩個孩子要找尋青鳥,在記憶之土,在將來之國,在夜宮中,在森林中,到處地找,卻沒有找到。後來他們醒了,鄰居的孩子生病,要他們養的鳥玩。他們訓治了它,這鳥卻真的變成青鳥了。但當他們把它放出來玩時,鳥又飛得不見了。青鳥乃是幸福的象徵,只有從自己犧牲中才能得到。但幸福是非永久可以在握的,所以青鳥不久即飛去了。」 說青鳥是幸福的象徵,不止鄭振鐸先生一人,中國外國都有,也有說是象徵真理的,好像見過幾次,可惜記不得出於何種出版物,不能引來證明。 但青鳥究竟像征什麼很是難說,傅東華先生於他翻譯的青鳥序文裡說道:「至於青鳥究竟像征什麼,我們正不必學笨伯,一定要苦苦去追究,因為青鳥所象徵的東西,似乎於今還沒有確實的觀念,那麼當然也就沒有現在的名稱,所以勉強附會是無益的。」 傅先生的話,說得很是圓轉,我也說讀《青鳥》正須作如是觀。 但是,今年暑假時,我旅行定海普陀等處,行篋中攜有向朋友借來《青鳥》原文一本。我有一本傅東華先生的譯本,是我最愛伴侶之一。書中奇麗的風光,與我個人文學趣味投合,只覺得愈讀愈有味。這本譯文我至少讀過4次,但青鳥究竟像征什麼?我一面玩味著它的文詞,一面也常發生這種疑問。 在普陀山金砂灘上對著萬古洶洶的白浪,拜讀《青鳥》原文時,我忽然若有所感,疑心青鳥是宗教信仰的象徵。因為我知道梅脫靈克是一個天主教徒,他的著作每和宗教有關,《青鳥》裡有幾處帶著宗教的意味,不能說它毫無意義的,這話我回上海後曾和我的朋友某女士談過它,也像鄭先生一樣,主張青鳥是幸福的象徵,我們還辯論了幾回。後來我再讀《青鳥》,我的思想又起了變化,我對於青鳥的認識,好像又深入一層,我以為說青鳥是宗教信仰的象徵,究竟不大圓滿,不如說它是象徵真理,然而這真理卻是帶著宗教信仰的色彩。 未講《青鳥》之前,我可以趁這個機會,將「真理」略為解釋。我們人類是好思想的,他看見宇宙間紛紜萬匯,變化無窮,人事禍福,推移不已,他便想宇宙的表面上雖然千變萬化,內裡當然有一個不變的法則。這個法則,必定是整個的,絕對的,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組織成功的原理,超出於宇宙本體之外,而實在又是存在於宇宙本體之中。這個根本法律,中國道家謂之道,佛家謂之真如,西洋謂之真理。哲學者所謂認識論和本體論,認識是我們之所以知,本體是我們所知的對象,換言之便是宇宙。我們的認識能和本體調和一致時,便叫做真理,或者人生之真諦,也無不可。 但是真理是一個大怪物,它永遠不肯完全將真面目顯示出來,我們的認識和本體雖然暫時能調和一致,但到底不能永久,所以道德法律隨時代而變遷,學說原理,也推陳出新,永不固定。當人類發見以前所認為真理謬妄時,便起大煩悶,改弦易轍,再去追求真的真理。追求的方法,有用科學家的態度的,研究各種學問,比較,綜合,求它的一貫之理,像中國朱子的致知格物,和西洋多數哲學家都屬這一派。也有用直覺的方法返求之於自己的,以為「萬物皆備於我矣,返躬求之而自足」,像佛家的明心見性,王陽明的致良知,柏格森的直覺,都屬於這一派。 因為真理這怪物,它的真面目雖然不能給人完全看見,但也離不開人的。前面原說過真理是超於宇宙本體之外,但又存在於宇宙之中,人是宇宙的一分子,人的日常行動當然也離不開真理,人心當然也包含真理。朱子說:「道猶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其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真理散在於萬物之中,也包涵於人心之內,你要是真想與真理見見面,它也不會拒絕你的,你可以向你的本心去求——求得的是不是完全的真理,我可不敢擔保——這用以尋求的工作,叫做「致良知」又叫做「直覺」。《中庸》說:「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尚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行焉。」廚川白村在《現代文藝十講》裡批評梅脫靈克道:「神秘家既斥理智又不重經驗,只有豐富的情感,銳敏的直感力為貴。所以覺者賢者比較起來,還是愚人狂人反而明於心靈界的消息,普通看做理智缺乏的低能者的女子和老人反而能迅速的感到無形的神秘的運命。梅脫靈克於他著的《貧者寶》一書有論女人一章,專門發揮這個意思。」這段話和匹夫匹婦之說,正可以互相發明。 神秘派的文學家和思想家追求真理,也用這個方法。美國學者海爾氏(FdwardEverett Hole)在他的《近代戲曲家》中曾說:「相信不根據推論的方法,反而依據直感能夠覺悟真理的人,我覺得這人是一個神秘家。所以認識幻影的人,相信預兆的人,感覺著什麼的人,這都是神秘家,不據普通的合理的思想的方法,相信以直接的方法獲取真理的人,也可以說是神秘家。」 謝威特(Benjamin Jowett)說:「神秘主義者不是迷惑空想的奔放,是感情裡面使理性集注的東西,是『善』、『真』及『唯神』的熱愛,是感覺知識的無限和人能力之不可思議。他們養成了這樣思想的力,忽得了新的勢力,便凌駕地上的俗人,高高地向空飛去了。」伽儂茵(CanonInge)說:「神秘主義者是在思想及情感中欲把在無限內存在的無限,實現出來的一種企圖。」 歌德說:「神秘主義是心情的哲學,是感情的論證。」又說:「神秘主義是最高實在的直接感覺。」 這些例子不必更多舉,舉一即可以反三的。誰都知道梅脫靈克是個神秘派的文學家,他的先代是弗來密世家(Flenmine),他血管裡原就有中世紀神秘性質的遺傳,後來又受了美國愛摩生(Em□rson)、德國諾范利司(Novalis)和他本國神秘家羅以斯勃洛克(RuysBock)的影響。他雖然生在19世紀和20世紀過渡的時代,享受豐富科學的遺產,但他這兩種思想兼收並蓄,一隻眼看著科學,一隻卻看著神秘。他是一個懷疑家,早年作品,時常表示命運不可抵抗的勢力,文字間充滿憂鬱暗昧的陰影,但他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少年時代在聖巴伯(SaintBarbe)耶穌會學校裡讀書,這種宗教印象永遠不曾磨滅。他是一個終身研究宗教的學者,他對於事物的觀察點,不出宗教範圍之外,每憑借宗教經典中所得到的靈感,創造他文藝的生命。 《青鳥》這本劇本,雖然表現他對於尋覓真理的態度,也可以說他澈悟真理後心境的描寫和紀錄。但其中有許多部分與宗教有關係,梅氏之所謂真理,或者是基督教之所謂真理吧?基督教是獨斷的,信仰的宗教,耶穌曾宣言:「我是生命,我是道路,我是真理。」所以基督教徒堅執真理存在神的意志之中,能契合了神的意志,便算獲得了真理。宗教的真理存在信仰之中,感覺神的存在,必須憑藉信仰,換言之即是直覺的作用。天主教的祈禱文對於神常常這樣讚頌道:「你是光明中之光明,真理中之真理。」 《青鳥》裡透露宗教的思想,不止一處,現在引證幾項如下: 第一幕樵夫之茅屋,詳敘屋中景物,並說牆上掛一圓形鳥籠,籠內關著一隻東半球種的鴿子。這鴿子後來是變成青鳥的。按鴿子在基督教裡為聖神(saintesprit)的象徵——耶穌教譯為聖靈——是三位一體的上帝之一。耶穌在約旦河受洗於聖約翰時,聖神為鴿子形飛入他的頭裡,天上有聲音說道:「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鴿子在基督教裡又為平和,馴良,誠實,純潔的象徵。耶穌遣宗徒去傳教時,曾囑咐他們道:「你們應當像蛇一般的聰明,像鴿子一般的誠實。」 基督教發祥於東半球的小亞細亞,所以青鳥是東半球的鴿子。 講到光的出現道:「桌上的燈翻在地下,同時燈焰一躍而起,化做一個光彩奪目的絕色美女。」 貼貼兒道:「這是天後了。」 (原文為C'estla Reine!後字首字大寫,是專名,乃法文中稱聖母馬利亞的特稱。聖母本稱為天上的皇后Reinedu Ciel簡稱為後,以中國現成天後二字譯之,頗覺巧合。傅東華先生譯為:「這是女王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了。)貼貼兒道:「這是無玷聖母了。」 (原文為C'estla Sainte Vierge即聖處女,傅譯為「天祐處女」亦無不可,但天主教譯為無玷聖母,今從之。) 梅脫靈克這裡兩次點明聖母馬利亞,決不是偶然的。天主教說要契合神意,必須有堅固的倍德,但人性軟弱,常為魔鬼所誘惑,以致墮落。不過魔鬼雖然利害,見了聖母馬利亞便立刻曳尾而遁。聖母腳踐的毒蛇,即是魔鬼的象徵,唯有她能制伏魔鬼。所以教徒想獲得信德,必倚靠聖母。聖母是普天下天主教徒的主保,進教人的庇護者。 為什麼要用火來象徵聖母呢?這也是有許多根據的,火在天主教裡原是熱愛的象徵,聖母最愛天主,所以有許多聖師用火來比譬她。聖安色爾莫說:「心愈潔則愛愈熾,聖母的心是最虔潔的,所以她的愛情也更熱烈。」聖伯爾納多說:「愛天主的愛情,像烈火似的通透聖母之靈。」利加爾道曾歎道:「耶穌降生到世界上來為的要煽動世人愛天主的火,而世人中受這愛火焚燒的莫甚於馬利亞了!她對於塵世萬事,一不掛懷,只一心一念的想著天主,所以她愛情的火也燃燒得更旺盛,聖母的心,可以說是一把火。聖母抱著聖子,可以說是火抱火。」聖多默米拉諾說:「摩西所見叢棘之火,即聖母聖心的預像。昔聖母顯靈於宗徒若望,身披太陽,就是這個緣故。」聖文都說:「聖母從來沒有受過誘惑,這沒有別的緣故,因她的心極熱,像一團烈火一般,魔鬼當然近她不得,好像大火窖,青蠅不敢飛集。」這燈火落在地上一躍而起,便化為光了。聖梅刀特稱聖母馬利亞為「信德的光明」。光明又是智慧的象徵,我們尋求真理,必倚靠智慧,妙語雙關,巧不可階。梅脫靈克思想的深刻,真教人歎為觀止了。 再者馬利亞的名字,有好幾種意義,或謂王后,或謂光明,或謂照光。稱之為光明者,因為她光照普世,善人受照,得以加善,惡人受照,得以滅惡,復獲靈性中失去的光明。所以《聖經》比馬利亞為日月,無非說她光輝之明赫,遍照大千世界而已。梅脫靈克將聖母派做《青鳥》劇本火和光的角色,可謂巧合不過。 仙女給兩孩的金剛石,旋轉,便可以看見萬物潛伏的靈魂,似乎是指尋求真理的工具,在宗教上說是信仰,在哲學上說是直覺,也是雙關的。兩孩到了窘急無措時,光便教他們旋轉金剛石,用意更覺明白。 第三幕夜之宮,兩個孩子在園裡尋著幾千的青鳥,幾萬的青鳥,幾千萬的青鳥,他們捉著了許多,但拿到日光下時,那些青鳥都垂頭掛尾地死了。這是說真的真理不怕試驗的,假的真理一試驗便失敗了。 第四幕幸福之宮,一班大奢侈將兩孩用強迫手段拖入他們的隊裡,正在危急之際,光教他們旋轉金剛石,貼貼兒從了她的命令,於是台上突然發生一種變化,但見:頓時台上燃著一種說不出純粹的,神秘的,玫瑰香色的,和煦飄渺的光明。前頭那些重笨的裝飾和厚重的紅色幔幕,頓時解開,不知去向,現出一座廣大壯麗的廳堂來。這廳堂彷彿是個大禮拜堂模樣,崇高清淨,幾乎四面通明,內中充滿了一種歡愉和清朗的氣象;往裡看時,只見層層疊疊的沒有盡處,有無數細長清澈的柱子支著;看那建築頗像巴勒丟式(16世紀意大利建築家,Palladio)禮拜堂的體制,也很像烏賀齊(Uffizi)畫室裡迦巴西阿(Eaiparcio1450—1522意大利畫家)畫的處女顯身圖。此時那吃酒的桌子已經融化得不著一絲痕跡;絲絨,錦緞,以及奢侈的花圈,被由外吹入一陣明亮的狂風刮著,都高高地飛起,片片地裂開,紛紛地落地;還有許多露齒而笑的假面具,也跟著紛紛破碎,落在那些驚惶失措的縱酒者的腳跟。那班縱酒行樂的,此時好像破裂了的氣泡一般,看他們一點一點的萎縮下去,大家面面相覷,眼睛又受不了那種奇光的刺激,只不住的瞅著;及到後來各人才看見自己的真相,原來個個赤身露體,醜態逼人,癱疲軟弱,神情淒楚。於是大家覺得慚愧失望,齊聲發出一陣狂呼,內中尤以笑胖子的聲音最聽得明白。此時惟有無所曉的奢侈,兀自夷然不動,其餘的都四處狂奔,想找個黑暗的角兒去藏身去,無奈這個光芒四射的廳堂早已不留一絲陰地。於是大多數的奢侈便都決計穿過右邊角裡和愁苦之洞相隔的那層可怕的黑幕。每一個掀開黑幕的一角過去時,便聽得一陣發誓和咒咀的聲音從愁苦之洞的深處發出。此時狗、麵包和糖都垂頭喪氣地仍來加入兩個孩子的團體,躲在他們的後邊,現出很慚愧的樣子。這一段我是根據傅東華先生的譯文寫的,但我法文原文的《青鳥》,和這個略有不同。旋轉金剛石,台上發生光明之後,所顯出來的不是禮拜堂,卻是一座和平的花園,輕幽寧靜,一派綠蔭的宮殿,氣象異常和諧。那裡樹葉之美,鮮綠蔥蘢,閃爍而光亮,雖繁縟而不雜亂,那裡初葩香氣的醉人,流水可愛的清涼,到處流動噴溢,使得遠在天邊的都感到它的愉快……這段話和宗教沒有什麼相干了。難道梅脫靈克因為蘊蓄的宗教意思未免過露,因而刪改過了嗎?傅先生說他根據的是1920年蒂克西拉(Alexader Teixeirade Mattes)的英譯本,我根據的是1926年巴黎Engene Fasquelle印行的法文本。時間相去6年之久,一定是梅脫靈克親自訂改過的本子。但在英譯本裡濃厚的宗教的意味,還可以看出梅氏思想的一斑。在末了一幕兩個孩子醒來,他們的母親見兩孩滿口胡言亂語,說的都是夢裡的話,摸不著頭緒,以為她的兒女睡了一夜,竟都發了瘋了,急得幾乎哭出來。這裡面梅脫靈克也有寓意的,一個人研究學問,考察事理,千辛萬苦地尋覓真理,但當他發表他的意見或敘述他所歷的經驗時,世人不但不相信他還要往往當他是瘋子。 再者東半球的鴿子,在法文本裡是touhterelle一字,為野鴿,或斑鳩,這一定也是後來改的。可惜我不能像胡適之先生考證《水滸傳》或《紅樓夢》一樣搜集《青鳥》各種版本——我的法文本已是第六萬九千本了了——考定出版的年代,詳細比較一下,尋出它中間文句的差異來。但我想最初出版的《青鳥》一定和傅東華先生所根據的英譯本相差不遠,內中宗教氣味更為濃厚,也未可知。 孩子醒後看見自己家裡那只東半球種的鴿子,竟變成青的了。於是他們驚喜的喊道:「怎麼的,那就是我們所尋的青鳥呀!……我們跑了這麼遠,原來它一徑在這裡咧!……哦,可是奇了!」 哈!哈!這真奇極了!兩個孩子,在記憶之土,在將來之國,在陰慘的夜宮,在奢華富麗的幸福之殿,在墳地,在森林,與群樹挑釁,與無數磨牙厲吻的野獸戰鬥;幾次被誘惑,幾次被威嚇,幾次被壓迫,自己黨裡還有奸惡陰險的貓,時常想找機會賣他們。險也冒夠了,苦也吃盡了,青鳥還是尋不著,誰知一朝醒悟過來,青鳥卻在自己家裡,真的,青鳥卻在自己家裡! 世上原有許多思想者,誠意尋覓真理,綜合百家的學說,比較研究,頭童齒豁,孜孜不息,也有終身在試驗室裡,天文臺上,幾樣化學藥品在玻璃杯裡倒來倒去,一管望遠鏡向萬里外的星球窺測,也有在社會裡經閱各種的事務。他們的思想是穿天心,洞月脅,深入於杳渺寂寞之鄉,他們的生命是出死入生,嘗盡甜酸苦辣的滋味,歷盡了艱難困苦的經驗。真理!尋著了嗎?還沒有。苦悶,失望,我真不能再活了,如果我永遠尋不著真理!啊!唉! 忽然,明月當頭時,趺坐菩提樹下,東方明星出時,見一樹春花,為風雨所敗時,夜半聽見江濤聲時,枯坐斗室,萬緣俱寂寞,心如光明鏡時,一種靈感電光似地射入他的心裡,他豁然頓悟,如夢初覺,不覺說聲慚愧,真理原來就在這裡!從前一番氣力都是白用了! 哲學家這種悟道的境界,例子多著呢,單揀王陽明先生一段故事來談它一談。陽明是個天生的思想家,從小的時候,便喜歡思想。有一回他想學朱子格物致知的態度,來研究真理。他格庭前的竹子,格了三天三夜,竹子的道理,沒有格出來,自己病了。從此他對於朱子的學說起了懷疑,但他還是向前努力,聖經賢傳無不覽,二氏之書也涉獵,甚至天文,地理,韜略,奇門九遁都一一研究,他想藉此而通「至道」,但還是不得。他彷徨,他迷惑,他心中憂鬱,舊疾為之復作。聖賢有分,不是我所冀望的,還是丟開手做個庸庸碌碌的人吧,然而不能,他心裡有神聖的火在燃燒,他背後有無聲之聲催促他前進,他只得繼續向尋覓真理的道路上走。三十幾歲以後,得罪權奸,謫貶到龍場去,寄身西南萬山中,夷人P舌難語,所可通語者不過是一些中土亡命和軍夫余丁罷了。權奸憾他不息,還要想法子陷害他,自計得失榮辱,頗能超脫,只有生死一念未化,乃為石墩自誓道:「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頗覺灑灑自得。但他的從者,受不住那蠻煙瘴雨的侵襲,一個個都病了,他自己析薪汲水煮粥服伺他們。又怕他們想念家鄉,中懷抑鬱,歌詩給他們聽,聽不懂更唱江浙小調,同他們講笑話,從極端憂悶中勉強為他們尋一點歡樂。他想:「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一夜,寤寐中像有人對他說什麼,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覺歡喜得大叫出來,床都震動了,從者都吃了一大驚。 「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啊!我明白了,真理原來就在這裡!」他說。 《青鳥》所寫的便是真理的獵者於艱苦備嘗,忽然大澈大悟後,見真理原在自己心性中的一種驚喜的境界。 但梅脫靈克所謂的真理,似乎是宗教所謂的真理,我已經這樣說過,這部書或者是梅氏自己寫他澈悟後的經驗。梅氏原是一個懷疑家,對人生懷疑,對宇宙懷疑,他少年時代的思想不脫叔本華、溫赫門的悲觀哲學的梏桎,一方面又受柏拉圖空洞的影響,和路斯伯陸的靜寂陰暗的愛好等影響,又帶些希臘的東方回教神秘宗,婆羅門教,佛教的神秘色彩,他的初期作品:如《闖入者》,《群盲》,《七公主》都是表現他這種思想的。那《群盲》的劇本說:群盲被一個教士帶入森林,昏黑的夜裡,不知天南,不知地北,只聽見颯颯的風在樹梢怒號,澎湃的海濤打到岩石上。枯乾的葉上,有走路的聲音,卻是一隻狗,這狗將一個盲人帶到那教士身邊,摩他的臉時,卻覺得他已經死了。我們都是這無限海洋中孤島上的囚人,雖然有一個嚮導者——宗教。其實他是死的。「雖然我們也聽見有些東西,在我們的頭上移動,但我們不能接觸它。」我們永遠迷失在這黑暗的森林中!這些思想當然是完全的厭世懷疑的主義,但聽說他結婚之後,思想已由黑暗而趨於光明了,陰鬱的性情漸漸變成樂天者了。或者是宗教信仰之功嗎?或者他對於人生的真諦,試探,思索,彷徨苦悶之餘,茫然無所得,返而求之於少年時代,宗教信仰,喟然曰:「道在是矣!」所以寫這一篇《青鳥》以紀念他證果的快慰嗎?我沒有研究過梅脫靈克,我不敢這樣說,但讀他的《青鳥》,卻不能不發生這樣的猜度與感想。 至於鴿子送給鄰家女孩,忽又飛去那一段,是不關重要的。或者形容信仰把持不堅,已得的真理,還是一般的要失去,或者故意賣弄一點中國文人所謂神龍掉尾的筆法,使收局不致平板。最要緊的是借此教貼貼兒有機會走到台前向聽眾說出那幾句意味深長的話。他說:「列位之中若有人尋著它可否把它還給我們?……這是我們為我們將來的幸福所必需要的……」 但是梅脫靈克原是一個絕頂聰明人,他知道文學自文學,宗教自宗教,如果想利用文學來宣傳宗教,那文學便要失掉它的生命。所以他的意思極為隱藏,極為活動,一語不落言詮,一字不著色相。他的文章,只是一種默示,他不同你顯明地解說,只教你暗自領會,要是想法子將他的話說穿,反而味如嚼蠟了。所以我知道我不該做這篇文章,因為我知道這篇文章有許多近於穿鑿附會的話,將一隻活靈的青鳥,生生弄死,我的罪過實在不淺,應當向梅氏和讀者深深懺悔,不過要想將我的讀後感表示出來,又不得不寫幾句,唐突西施的地方,只有請大家原諒了。 總之梅氏這篇劇本象徵真理,那是無疑的,不過他之所謂真理,究竟是否指的宗教上所謂的真理,還是指的哲學上所謂的真理,那就不必苦苦追究。本來天主教便是一個象徵的、富於詩意的宗教,它的教義,儀式,無往而不帶著象徵的趣味,我說梅脫靈克藉青鳥象徵宗教的真理,也許適得其反,他或者是借宗教的象徵來象徵哲學上的真理呢。 我現在再抄梅脫靈克的一段話做這篇文章的收煞,讀者便可以明白梅氏對於宗教的態度是怎樣的了:「神秘罕有消滅的;尋常它只會移易地位。然而神秘能移易地位,是極重要的,並是我們所最願意的。我們由某一點觀察,可以說人類一切思想的進步,無非就是神秘從有害的地位移轉到無害而有益的地位。但是神秘有時不必移易地位,只須更換名目,亦便是思想的進步。例如從前叫做『神』的,如今叫做『人生』。神和人生只是一件神秘,不過名目不同。雖則兩者同樣的不可思議,卻經這一度名稱的改換,益發便增進步。因為世間只有假借『神』的名義作惡的,決沒有假借『人生』的名義作惡的。」 (節錄傅東華《青鳥》序文)1928年12月5日初稿 載《真美善》1929年女作家專號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