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生活反應與存在文學


  程石泉教授《文學是生活的反應嗎?》中間曾提及沙特、卡繆等存在主義的文學,我現在把別的擱開,就我對存在主義一知半解的知識,將它作為題目來談它一談。
  西洋文學自古典主義起,接著是浪漫、寫實、自然諸主義。至於象徵、唯美、頹廢、心理則算是錯出的旁支別派,並未成為主流。半世紀以來又有什麼新古典主義、新浪漫主義、新寫實主義。都是紛紜錯雜,同時並出,不像以前占典浪漫應著世局的變化,人心的趨向,秩然有序地一個接一個的產生。
  近代存在主義的思想盛極一時,關於這個主義的文學也風起雲湧,席捲文壇,幾於我們不言文學則已,一言及則沙特、卡夫卡、卡繆諸人名字,搖筆即來,信口而出。甚至還要上溯到雅斯培、海德格、齊克果、尼采以及俄國的杜斯托他夫斯基,更將希臘的柏拉圖,我國的莊周、孔子,都拉入他們的陣營。
  我曾在另一篇文章裡說過存在主義也是一種人文主義,有其嚴肅的一面。因為一個人有了思想,即有其見解,這些思想只要是出於誠實的胸懷,並無欺世盜名虛偽的意志,干祿營利卑鄙的企圖,我們對他便該抱有相當的敬意,那怕他說的話過於偏激,我們也該承認他有發言的權利。像上述那些存在主義的大師都是極有學問的人,人格也很高尚,只因學問深,看世界,看人生,自有他們獨特的見解,自然要傾吐出來,這是他們的自由。我仍是不能干涉的。
  談到文學,我以為文學也像人的一生:有兒童期、青少期、中年期、老年期。文學的開始是神話,或寓言之類,為兒童之所愛聽。神話的滿紙荒唐,寓言的幼稚淺薄,成人聽了只覺好笑,兒童欲覺得醰醰有味。古典浪漫文學或描寫金戈鐵馬的騎士生涯,或渲染羅蜜歐、朱麗葉的死生之戀,或漂流絕海,屠龍斬鯨,或深入蠻荒,臣服文身披髮之民,為祖國開拓殖民地,青少年讀之每每神馳心往,也要攘臂而起,自己來照樣創造這些冒險事業。人到中年,血氣漸冷,閱歷漸深,所能引起興趣的:倒是家庭間油鹽柴米的瑣屑,友朋間酒食的征逐,詩文的唱酬,學術的討論,事理的辯析。中年人知道世間事有其光明面也有其黑暗面,人本來大都生活於光明面;但對那黑暗面,總抱著強烈的好奇心,想一覘其究竟。自己沒法去探討,文學家卻能供給你以種種資料,如通姦、謀殺、詐騙、盜竊那類事雖日見於報端,到底未能知其細微與曲折,若文學把那類神奸巨蠹的作為、鉤心鬥角的手段,繪聲繪影地、淋漓盡致地寫述出來,豈不教你拍案叫絕,引為過癮之至。回憶自己兒童期與青少期所不忍釋手的作品,未免太小兒科了。
  現代學術進步,讀者都受過相當的教育,對於各種學說也都有些研究,若文學能將最新學理作為其寫作的基礎,再以生花妙筆傳達出來,化枯燥的學院著作,為趣味濃郁的文藝作品,更能教讀者傾倒與歡迎。譬如法國曹拉的《羅貢·麥加爾》,一共寫了二十卷,將遺傳學的理論借羅貢·麥加爾三代表達出來。寫遺傳之可怕,令人驚心動魄。此書遂成自然主義的傑作。又如佛羅貝爾的《波梵麗夫人》寫一婦人不安於平庸生活,夢想浪漫時代的種種,背了丈夫也去試驗,卒至身敗名裂,自殺了事。對於女人病態心理,刻劃得入木三分,開寫實主義的先河,也是享譽文壇,歷久不衰的巨構。而佛氏這部書卻是建築於心理學上的。再如奧地利的弗洛伊德對於夢的研究,稱其方法為「析心術」或「精神分析」,近代文藝受其影響,產生作品頗多,筆者過去便曾讀過若干篇。譬如目前美國暢銷書《最後的難題》,借一個最受讀者歡迎的大偵探福爾摩斯,在這位精神分析家催眠術作用之下,道出他兒時心理的癥結。他之仇恨某教授,控其為窮凶極惡的罪犯,必欲殺之為快的異常心理,原來是他父母間一場家庭奇變所釀成。福爾摩斯原是子虛烏有的人物,他的六十幾件曲折離奇的偵探案,也是柯南道爾筆下所虛構的。本書作者卻硬說福爾摩斯乃是真人,他的朋友華生也是實在人物,並捏造此書乃華生病故前的遺稿,塵封故居閣樓上多年,始被發現。
  以上所引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作品之例,不過千百分之一而已。但我們也可以藉此而知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文學是個怎樣的東西,我認為它們是中年人的文學,諒不為過。不過人生各期區分得不能太規律、太呆板,文學又何獨不然,譬如十九世紀的西洋已被寫實、自然兩派文學所獨佔,卻偏偏跳出一部洛斯當的《西哈諾》,以一個長鼻英雄為主角,寫他一生的歌泣故事,既豪氣干雲,又風流跌宕,在那冷冰冰唯圖以鋒利解剖刀,刻劃人生為能事的寫實時代,這個浪漫劇本的出現,無異是一蓬耀眼光芒,足以使人心魂震撼,熱淚橫流,覺得人生並不完全醜惡,究竟還有「美」,有「純真」的存在。
  至於象徵、唯美各派,說起來與寫實、自然風馬牛不相及,卻也同在十九世紀裡鬥艷爭妍。人性本是多方面的,文學當然也不能為一宗一派所限制。至於存在主義之起更在寫實、自然之後,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存在主義雖有無數解釋,概括言之:只有「悲觀」、「絕望」兩句話而已。
  尼采雖宣佈上帝的死亡;但還有一個超人觀念,來支拄他生存的意志。他說他要用意志的鐵錘,擊碎上帝的權威,然後由石塊中錘出超人的影像。他說一切神們死盡了,現在我們要超人出來。他把道德分為貴族的、奴隸的兩種。基督教的道德是屬於奴隸的,超人則是屬於貴族的。超人是「能力」、「理智」、「高傲」三種性質所造就。所謂善,便是勇敢;所謂惡,便是怯懦。基督教所倡導的謙遜,憐憫、利他諸德行,是尼采所唾棄的。基督教人愛近人,尼采則教人愛遠人,遠人便是將來的超人。
  但尼采希望的超人似乎很難出現,所以他感覺到世界和人生只是空幻和虛無。他說:「人的存在是怪誕的,陰鬱的,而且沒有意義。」又說「來到人間,一切皆是空的,什麼都一樣。」又宣言「一個大混亂的時代即將來臨,是長時期的摧殘、毀滅、混亂、將要發生戰爭,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悲慘的戰爭。那時世界瀕於毀滅,於是虛無主義來臨」。
  尼采思想的結論:人生只是荒謬與矛盾,建立於否定與虛無之上的荒謬和矛盾。超人的產生必須通過毀滅,通過廢墟;可是超人來自虛無,最後歸宿也是虛無。於是超人始終不能來到世間,而尼采只好死在瘋人院。
  沙特認為人總想獲得自足安定之感,然而安定自足,只有「自體存在」才享有,人若祈求永遠的安定自足,唯有變成沒有意識的「自體存在」;可是一旦變成了這種「自體存在」,又將失去「自覺存在」的自由和自我超越性,這永遠是個矛盾。人就在矛盾中討生活,「自覺存在」與「自體存在」間的鴻溝,永遠無法填滿。因此,人也永遠不能兼有安定自足和自我超越。於是沙特以十分悲觀的口氣說:「人只是一堆無用的熱情,永遠得不到他所冀求的解脫。人一旦來到這個世界,就只有在這個世界裡起伏浮沉。往前,是一片無止境的深淵。理想愈追愈遠,往後,是一堆磷磷白骨,毫無一點依憑。面對著茫茫大海,渺渺前程,我人曾不得片刻安寧,這是人的悲慘命運。」
  卡繆《西薛弗斯神話》借希臘神話一個受罪英雄來立說。那個英雄因犯某罪受上帝宙士的懲罰,他要每天推著一塊大石上山,那石才將到達山巔,又復滾下,於是又來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永遠幹著這同樣吃力而無用的工作。卡繆認為人生世間受著命運的支配,又何嘗不和這位受罪英雄一樣?這樣處境是非常荒謬的。不過假如人若無視於命運的簸弄,認清了生命本身的荒謬性時,以輕蔑代替了詛咒,則在這瞬間,他就超越了那塊石頭,也就超越了命運,而變得快樂起來了。
  卡夫卡的《蛻變》,一個旅行推銷員,一早醒來,發現自己竟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家人只好將它鎖在房裡,每天送點食物給它吃,讓它絕望無助地在房中爬著,最後當然借死亡為解脫。據存在主義者說:這是一種「割離」之感的具體化。當我們遇到周圍世界挑戰時,便會深刻地體會到我們存在的有限性,以及人類的奮鬥與成就的外界限制,就像被拋到一種不由自己選擇的地方和境遇裡,也就像那個推銷員忽然變成了巨蟲,與外界甚至最親愛的家人相割絕。
  我覺得存在主義產生於近代是有其原因的。十九世紀下半期本來稱為「世紀末」,異說蜂起,群言龐雜,人們思想陷於空虛、動搖、悲觀、痛苦,更加之兩次世界大戰,漫天卷地的戰火燒過去後,不但生命財產犧牲不可勝數,才建設起來的規律、秩序又完全破壞,整個歐洲籠罩於無邊黑暗之下,痛苦之上加痛苦,絕望之上加絕望,這種灰黑的存在主義就乘虛而入,大行其道。
  說「文學是生活的反應」,那是寫實主義和自然主義作家的主張。這類作家的作品有如善畫者畫人像則鬚眉欲活,妙到毫端;畫山川萬物,也莫不點染逼真,好像將大自然搬到畫布上。他們將對像忠實地寫出,不能絲毫加以更改。若加更改,便失真了。存在主義者借文學表達其哲理,與實際生活倒是無關的。像卡繆的《異鄉人》,一個人奔母喪,不肯瞻仰遺容,借來的喪服,才出殯儀館便脫去。當晚便偕女友在旅社做愛,次日游於海濱,又用手槍射殺人。這種人真是太奇特了,卡繆固原諒他諸所作為的動機,檢察官則不過是一普通人,聽犯人坦然自述:置老母於養老院,不肯盡贍養之責;送了母殯的當晚,即與女人縱恣肉慾之樂,這樣無心肝人,世間有幾?何況他又真的殺了人呢?判他死刑,並不為過。卡繆卻認為是相傳禮俗與習慣的荒謬,是法律的荒謬,我看卡繆將那個「異鄉人」當做自己的化身。這個小說主角對世間萬物都看透了,覺得無處不荒謬,已完全消失了生存的意志。借法律之手,了卻殘生,原是他求之不得的。可是在實際生活裡有這種人嗎?又如卡夫卡想寫割離之感,竟幻想一個人會變成一條大蟲,更荒唐得不可詰究,請問人變蟲,又豈是實際生活所有嗎?
  存在主義的哲理很深。這類作家的心情是悲天而憫人,也是十分沉痛。可是他們整天唱著「焦慮」、「空無」、「絕對自由」、「人生荒謬」,流弊也是很大的。整個歐洲為這種陰暗淒慘的空氣所漬染,所毒化,蔓延及於整個世界,你也自命為存在主義的文學家,他也自詡為存在主義的藝術家,這三十年來戰後時代的詩歌、小說、戲劇,表現一種像程石泉教授所說的共同情調:「那個情調是悲觀的、失望的、沮喪的、畸人式的、不正常的、不近情理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在小說裡和戲劇裡,所描寫的人物皆是不健康、不正常的畸形人物,也偏好同性戀愛,不正常的性交和嚴重的精神病患者心理狀態和犯罪行為。」但古人早說過,「學我者病,來者方多」,這些作家對於存在主義又何嘗有很深的瞭解,不過襲其皮毛,亂來一通而已。
  這三十年來的藝術,又何嘗不如此?我在另一篇文章裡就曾說過:「道德條例,社會秩序,百年來本已呈出空前的波動,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更將它毀滅無餘,人心苦悶與枯燥、只想反抗、沖抉,打破種種樊離,以求還我自由。正確的道路摸不到,便走入邪徑。於是文學、藝術、音樂、歌唱,也起了絕大的變動,五花八門,不可勝述……以繪畫有所謂立體派、未來派、超現實派,不講形體、色彩,雜亂無章,亂塗亂抹,叫你看不出究竟是什麼。」(《論音樂歌唱、雕刻》從略)
  現代的藝術看了只有叫人駭怖與反胃,怪不得某學者指為藝術的發瘋,都蘭博士也說看了這些東西令人渾身發毛。
  我說存在主義文學可說是屬於老年期,它不一定為老年人所愛讀,卻頗類似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筆者頗有幾個年齡相彷彿的朋友,同他們或她們談起話來,除了有宗教信仰者外,大都悲觀失望,覺得人生完全空虛,世界也果然荒謬。人生到世上來,果是受禁制於一種「惡咒」,非自殺無法解脫。不想自殺,只有一天一天混下去,一直混到老死。我的那些老年朋友,並非碌碌,大都是學問頗好,事業有成的人,到了暮年,回想以前種種,覺得好像鏡花水月,盡成虛幻;而西薛弗斯滾轉上山的巨石,仍非繼續滾轉不可。這塊大石,倒不是指生活問題,而是指那種無可言說的「空虛」之感。我們都知道生命毫無意義,但當過去精力旺盛時尚可借學問啦,事業啦,甚至卑下的聲色貨利啦來刺激自己、充實自己、陶醉自己,求得生命暫時的飛揚與歡喜。現在生理退化,這些事都沒法談了,即說尚可勉強,也引不起像從前一樣興奮,這叫做「老人沮喪症」,人非到了老年,是無法體驗的,卡繆雖教我們以「輕蔑」來對付這塊大石,就是那個無可奈何的命運,究竟是阿Q精神,似不足取。
  再者老人退出社會後,與廣大人群不再發生關係,人們也會漸漸淡忘了他,甚且漸漸遺棄了他,「君平既棄世,世亦棄君平」,真的變成了卡繆的「異鄉人」,又真的變成了被「割離」於斗室的人蟲了。若問老人假如「來生」之說可信,是否願意再來人間,十有九個搖頭說:「不願。這一世做人,苦也罷,樂也罷,滋味不過爾爾,誰願再去嘗試。清代大詩人袁枚一生生活,也算十分美滿,臨終作詩,尚有『若見玉皇先跪奏,他生定不落紅塵』的兩句,才子且然,又何況我們呢。」
  老年人智慧成熟,閱歷世事又多,勘透這個世界實在是真的無意義,不合理。他們說:「福善禍淫的天道固難以憑知;歷史人物賢愚邪正之分,當時及後世的評判每失公道,那都不必去提它。僅以我們這個地球來說:過去冰河已來過四度,最近全球氣候失常,某地洪水為災,某地又乾旱累歲,學者們說這是第五度冰河將臨之兆。生命付出無窮血淚與苦辛,好容易進化到目前階段,冰河一到,又將一掃而空,多少年後又從洪荒初辟做起。冥冥中若果有一位造物主,就像兒童玩積木,推倒了又從頭堆砌,好像以此為樂,再三為之不厭,這不是拿我們來開玩笑嗎?」
  這個宇宙想必真像叔本華所說:盲目的意志,爆出一個大千世界,又盲目地加以摧毀,又盲目地再來過。尼采說:「這種輪迴,他厭倦了,我們也厭倦了,造物主想尋開心,請找別人去吧!恕我們不能再做他老人家戲弄的工具了。」
  我這些老年朋友說的話未必皆是;但卻頗為沉痛,與存在主義者之沉痛相似。存在主義者都是太成熟,智慧太高,神經纖維又太靈敏,感受的苦樂總比常人為深。他們的眼光又太明銳,參詳宇宙萬事萬理比之常人又遠為透徹,才有那些悲觀絕望的理論。所以我說:存在主義的文學是老年期的文學,似乎有些道理吧。
  青年輕視老人,憎惡老人,對於備具老年人氣質的存在主義,普世青年卻愛好如狂,趨之若鶩。這種矛盾現象,我認為究竟是青年人好奇愛新之咎。
  或者要問:人老了接著就是死亡,萬無一免;說文學也像老年,則文學經過存在主義者一搞,豈非從此進入墓墟,世上再沒有文學這樣東西了,豈不可惜?答曰:人老不能恢復青春,更不能回轉童年;文學則是整個人類心靈的產品,它自然會與人類生命相終始,我們正不必預作杞憂。況且宇宙廣大無涯,時間延綿無窮,造物主的意旨,我們有限的智慧,淺薄的知識,又何能窺探其究竟,不但現在的人類無法窺探,再經過無量世紀也無法窺探。不過有樁事實,我們卻可認知:那便是生命的奧秘。生命自低微生物,進化而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仍然在不斷地要求進化,將來或者真有像尼采所冀望的超人出現。更有比超人更進化的超超人,更有超超超人出現。人類想進化完全似神,那當然不可能,但或者會像古代神話所謂「半神」,其智慧,其能力,皆勝過今日的我們千萬倍。
  於今飛碟之事愈傳愈盛,或者遙遠星球上果有人飛越數百光年的距離,駕臨我們這個地球。假如真的是,則這些外太空的來客,不是超人又是什麼?宇宙內銀河系不計其數,單就我們這個銀河系而論,就有億萬顆太陽,億顆行星,那些行星僅半數有人類,數目之多,也就非巧歷所能計算。外太空客人可以來,我們將來又何嘗不可以往?尼采要人忠於大地,不要夢想高天,甚至在我們這個地球以外尋找東西都可不必,他的超人便是忠於大地的。尼采生於十九世紀前半期,今日人類登陸月球的盛況,他未曾意想得到,而要人永遠被地心吸力粘牢於地面,未免所見不廣。不知人固然是「地之子」,可是,人應該最進一步,做「太空之子」。這種事的實現,想在百年千年之後,假如外太空人肯善意地拉我們一把,那就近了。
  將來我們地球人類,翱翔碧落,遊戲諸天,才能實現人的價值與意義,悲觀絕望,豈非多餘的嗎?那時文學當然另具一番光景,不是現在的我們所能蠡測的了。
  或者又將說:如此豈不極好,惜冰河將屆,時不我待,奈何!冰河臨屆與否,事未可知,即真的要來,也未必將整個地球淹沒,我們若未雨綢繆,預作準備,或者可以逃出這個浩劫,這就有待於人類的覺悟與努力了。

  原載《〈文壇〉大家談之十二》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