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一陳源教授的愛倫尼所謂「愛倫尼」就是Irony,有嘲謔、諷刺諸義,相當於我國的俏皮話。說俏皮話要口才靈便,陳氏以愛說俏皮話而出名,口才其實很壞。就是他說話時很是困難。說他說話困難,並不是說他有口吃的毛病,他倒不和司馬相如、楊子雲患有同樣的症候,但他說話總是期期艾艾,好半天才能掙出一句。這裡有他好友徐志摩描寫為證。《自剖求醫》篇說:「我的朋友……說話是絕對不敏捷的。他那茫然的神情與偶爾激出的幾句話,在當時極易招笑,但在事後往往透出極深刻的意義,在聽著的人心上不易磨滅的。別看他說話外貌亂石似的粗糙,那核心裡往往藏著直覺的純樸……」 因他說話是這樣的不敏捷,當和朋友談心時,他只有永遠做個「聽者」了。詩哲又寫道:「他是那一類的朋友,他那不浮誇的同情心,在無形中啟發你思想的活動,引逗你心靈深處的『解嚴』,『你盡量披露你自己』,他彷彿說:『在這裡你沒有被誤解的恐怖』,我們的談話是極不平等的,十分裡有九分半的時光是我佔據的,他只貢獻簡短的評語,有時修正,有時讚許,有時引申我的意思;但他是一個理想的『聽者』,他能盡量的容受,不論對面來的是細流或是大水。」詩哲並未指明這個朋友是誰,袁昌英告訴我便是陳通伯。 詩人這支筆真把個陳通伯說話的神情活畫出來了。奇怪的是陳源教授說話既如此不暢順,偏偏愛作俏皮話。法國19世紀文壇巨匠法朗士也是愛作「愛倫尼」著稱於世,所謂「法朗士無雙的愛倫尼。」《西瀅閒話》有《法朗士先生的真相》和《再談法朗士》兩文,曾有幾段描寫。陳氏的文章據徐志摩說他學法朗士「有根」,也許他的愛倫尼是從那個怪老頭學來的。不過世間學問技藝都可以學得會,愛倫尼卻無法學,我們不如說是根於人「與生俱來」的氣質吧。 愛倫尼雖有嘲諷意味,但謔而不虐,受之者只覺其風趣雋永,而不感到難堪。陳氏的愛倫尼則有時犀利太過,叫人受不住而致使人懷憾莫釋。像他和劉半農筆墨間的衝突,就是當他尚在英倫留學時,一天介紹這位北大教授給英國某名學者時說:「這就是所謂教授的某先生。」半農聽了大恚,以為他有意刻薄。返國後,曾站在反對立場,向陳氏狠狠地開了幾炮。不過半農究竟是個厚道人,與胡適先生私誼頗厚,以後經過胡先生的調解,對陳氏便不再存芥蒂。 愛倫尼進一步便是「潑冷水」,這又是陳氏的特長。徐詩哲《自剖》中《吊劉叔和》又有一段描寫:「這三位衣常敝,履無不穿的『大賢』,在倫敦東南隅的陋巷點煤汽燈的斗室裡,真不知有多少次借光柏拉圖與盧梭與斯賓塞的魔力,欺騙他們空虛的腸胃。但通伯卻忘記告訴我們,他自己每回加入戰團時的特別情態。我想我應得替他補白。我方才用亂泉比老老,但我應得說他是一竄野火,焰頭是斜著去的;傅孟真不用說,更是一竄野火,更猖獗,焰頭是斜著來的;這一去一來就發生不得開交的衝突。在他們最不得開交時,劈頭下去了一篇冷水,兩竄野火都吃了驚,暫時翳了回去。那一翦冷水就是通伯;他是出名澆冷水的聖手。」 陳氏對我們女同事為禮貌起見,俏皮話和潑冷水尚有保留;對留英同學,一向玩笑慣了的袁昌英(蘭子)教授便毫不客氣,致蘭子常受其窘。記得某年夏季,蘭子穿了一身白色衣履,陳將她上下一打量,說道:「奇怪,武大醫學院尚未成立,白衣天使倒先飛來了。」蘭子對寫作熱心非常,有時為努力寫一篇文章,妨礙了吃飯的胃口,劉南垓背後笑她拚命想做作家,以為不值得。陳氏冷冷地說道:「莫為她擔心,我看她有十條命也願意拼的。」劉問何說,他道;「你沒聽說『拚命吃河豚』那句話嗎?作家的味道勝過河豚當不止十幾倍,豈不值得拿十條命來爭取?」蘭子常埋怨她所在「一區」離文學院太遠,雖有交通車,上課究嫌不便。陳說:「我看你呀,頂好去學古仙人的什麼縮地術,把你的家搬到文學院的頂上,不過那時你又要叫嚷上下的麻煩了!」蘭子對學生的獎勵有時嫌太濫。一個自命青年詩人,詩卻並不好的學生,呈她閱一首求愛長詩,她讚歎道:「這首詩寫得這麼纏綿婉轉,嫦娥讀了恐也會思凡下界,何況人間女郎?」陳氏道;「那麼,我想你勸勸你那位高足,且莫把這首詩發表,替我們留下這個清輝萬古的月兒罷。」蘭子不解,問其緣故,他說:「我怕那個曾射落九個太陽的后羿先生一怒之下,又要彎弓來射月哩。」這都是蘭子對我說,或我從別處聽來的。想陳氏說的話更加雋永有味,可稱上等的愛倫尼,我今日的追述,恐難免刻畫無鹽,唐突西子之誚。那就對不起這位中國法朗士了。二《西瀅閒話》 陳源教授一生的作品並不止《西瀅閒話》一種,但人家提出陳源,便提他這部書。這部書好像成為了他的代表作。這些閒話當時在現代評論上每週發表一篇,性質屬於批評文學,時事較多,文學藝術亦曾涉及。《西瀅閒話》何以使陳氏成名,則因每篇文章都有堅實的學問做底子,評論各種事理都有真知灼見。尤其時事文章,對於當前政治社會的各種問題,分析清楚,觀察深刻,每能貢獻很好的解決方法。至於文筆則又修飾得晶瑩透剔,更無半點塵滓繞其筆端。詩人徐志摩曾在某篇文章裡評介當時作家,提到陳源時曾說:他正在仔細琢磨他的筆觸(這二字大概來自繪畫的詞彙),功候到了,那支筆落在紙上,輕重隨心,縱橫如意,他才笑吟吟地享受他的成功,才是你們對他刮目相看的日子(大意如此)。又說陳的文章很像19世紀法國文壇巨匠法朗士,學法朗士可謂「有根了」云云。梁實秋也說西瀅筆下如行雲流水,有意態從容的趣味。又說《西瀅閒話》有阿迪孫與史提爾的「旁觀報」的風格(見台版《西瀅閒話》序),這也是閒話風靡一時的緣故。 不過為什麼陳教授苦學多年,讀書無數,僅僅留下一部《西瀅閒話》呢?他當然還有些翻譯本子,論創作也只有這一部了。即使這部書字字珠璣,篇篇錦繡,我們尚有未盡其才之憾;何況以今日文學標準來衡量,有些文章也不見如何出色呢(恕我對死者的不敬)。對了,他相當警策的倒是他的時事文章,但時事文章最難討好,當時競相傳誦,時過境遷,便索然寡味。我在現代評論上所讀陳氏時事文章似乎遠比今日的《西瀅閒話》為多,也許作者自己刪去了。即不刪,他的作品份量也不算豐富,何以這樣呢?我現在妄作猜測,也許是文思艱緩有關。正和她說話口才的蹇澀一樣。本來文思的遲速難易,每人不同。法朗士就是難而遲的。《西瀅閒話》裡那篇《法朗士先生的真相》,就曾說:「法朗士的散文像水晶似的透明,像荷葉上露珠的皎潔,是近代公認為一時無兩的。他的功夫可大了。孛封(Buffon)的名言『天才是無限的耐心』,法朗士雖然對白朗教授談話的時候竭力地否認,他自己的作品就是極好的證據。他同學崖生說他同雷南(Renan)一樣,每篇文得改六七遍,才像他自己的作品。他說:『想像力我是沒有的,耐心我可不是沒有的,』『我很少得到靈感的助力。我的筆沒有抒情的力量。它不會跳,只會慢慢的沿著道兒走。我也從不會感到過工作的沉醉。我寫東西是困難的。』他寫了一些便付印,付印後得再校對五六遍,先修改它的字句,再去掉一切多餘的字句,然後他用剪子把所有句子都剪破了,再好像玩著練耐心的玩意兒似的,把一句句的句子來配對,配好了又拆散,又找另外的匹配,單一節文章就造過了30遍。末了他喊道:『勝利了!收尾的句子現在變了開頭的了。』」 我們不知《西瀅閒話》寫作時是否也像法朗士這麼的慘淡經營,不惜再三改造,以期臻於至善之境。但良工自來心苦,美人必嚴妝橡飾,始肯見人,也許兩人作風是差不多。 陳氏寫作之難,詩哲又曾描述過。當他讀了詩哲的兩篇自剖,說也要寫一篇「剖徐志摩的自剖」,但他一再因循,未能動筆。幾次逼問,他說離京前一定交卷。一日,他謝絕了約會,躲在房裡裝病,想試那柄解剖刀。晚上見他時候,他文章不曾做起,臉上倒真有了病容,「不成功」。他說:「我這把刀,即使有,早就在刀鞘裡銹住了,我怎麼也拉它不出來,我倒自己發生了恐怖,這回回去,非發憤不可。」詩哲形容他那時候的情形道:「打了全軍覆沒大敗仗回來的,也沒有他那晚談話時的沮喪!」 我曾說過陳氏並未患口吃,而說話總吶吶若不能出口。不過他只是開端難,真正說下去時,艱澀的也就變成流暢了。並非滔滔而下,卻是很清楚也很遲緩,一句一句地說出,每句話都誘著很深的思想;若說俏皮話則更機智而鋒利。我想他寫文章也是開端難,因此怕動筆;同時閱讀歐美名著太多,眼界太高,寫作態度就變得過分矜重,所以文章就少寫了。「惜筆如金」固是文人美德,但讓他那柄劫犀象,斷蛟龍,寒光射目的寶刀,永遠銹在鞘子裡,我覺得太可惜了啊! 但胸羅萬卷而不輕著作如陳源其人者,也真罕見,這真是令我們這群「有了三分顏料就想開染坊」的人,為之愧煞。三外冷內熱的陳源教授陳源教授因喜說俏皮話挖苦人,有時不免謔而近慮,得罪好多朋友,人家都以為他是一個尖酸刻薄的人,或口德不好,其實他的天性倒是忠厚篤實一路。他在英國留學多年,深受紳士教育的陶冶,喜怒哀樂不形於色,加之口才如此蹇澀,不善表達,而說起俏皮話來時,鋒芒之銳利,卻令人受不住,人家僅看到他「冷」的一面,卻看不到他「熱」的一面,所以對他的惡感就多於好感了。 陳氏性情之深蘊不露,可於下面一小事看出。他留學英國,曾獲有倫敦大學的博士學位,可是,筆者和他在武大共事十餘年,與他夫人凌叔華,留英好友袁蘭子又是時相過從的好友,卻從不知他是個博士,為的他自己從來不說,別人也不提,直到前年文星書店替他再版《西瀅閒話》,封底附有他簡單的學履歷,我才知道了。當時我倒驚訝了一陣子,並非驚訝博士頭銜之如何珍貴,而是驚訝於他這個頭銜怎麼會保密到這麼久長的年月! 我想陳源教授之不提他的這個頭銜,並非由於過度的謙虛,實由於孤冷的不屑。這種孤冷的不悄,也是他那英式紳士修養之一端。因此他頂看不起別人的自炫、賣弄,人家說話,稍有這種意思,便忍不住要以冷語挖苦他一頓。 不過陳源教授其實是個外冷而內熱的人,他對家人骨肉的情感是很深摯的。他雖是個自少留學西洋的人,腦子裡中國倫常禮教的觀念卻保留得相當深厚。他孝於父母,篤於友人,在這個新時代問題複雜的家庭,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記得抗戰發生後,其尊翁在南京因日機轟炸受驚而死,珞珈山陳寓居然設立素幃香燭的靈堂,並不敢煩朋友來弔祭,他們一家早晚焚奠而已。這雖遵其太夫人之命,一個新人物能夠如此,總也難得。後陳母和一個菇素不事,以終身奉母為幟志的女兒,隨子入川。數年後,陳母逝世,他哭得像個小孩似的,人家問他衣衾棺木怎樣張羅,他只說我方寸已亂,你們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只須從厚就是。老人家苦了一輩子,萬不可再委屈她了。人家只好各自分頭去忙碌,讓他一個人哭去,因為沒法勸慰。想不到一個平日感情深蘊,又慣以冷言冷語譏諷人的陳源教授,此時竟會顯露他嬰兒般的純真。又過幾年,他的姊姊也因病死了。當陳屍榻上未殮時,緊閉的雙目,忽然大張,陳氏見狀大驚,急進房,俯身死者榻前,用無錫土白喃喃和死者說著話。我們在隔壁客廳裡隱約聽見他向死者說:阿姊不肯閉眼,必是為了老母靈柩停厝異地,放心不下的緣故,抗戰勝利後,我一定要將老母和阿姊的遺骨運回故鄉安葬,現在請阿姊安心歸去吧……安心歸去吧。他對死者這樣溫柔地撫慰,嗚咽地許著願,說也奇怪,他老姊的雙目果然緩緩闔上了,我們弔客也被感動得人人熱淚盈眶了。 陳源教授辦事負責的精神也極可佩。當武大文學院長十餘年,把全部時間和精神都用在院務的發展上,其一生寫作之少,固由於他筆墨太矜貴,太盡忠於職守,恐亦為其原因之大者。他對待朋友也是不負責則已,既負則負到底,任何艱難在所不顧,這也是陳源教授負責精神的表現。 選自《蘇雪林自選集》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