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
卞之琳在《戴望舒詩集序》中提到過這首詩,他說:「《雨巷》讀起來好像舊詩名句『丁香能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一種迴盪的旋律和一種流暢的節奏,確乎在每節六行,各行長短不一,大體在一定間隔重複一個韻的七節詩裡,貫徹始終。用慣了的意象和用濫了的詞藻,卻使這首詩的成功顯得淺易、浮泛。」 卞之琳不愧是個論詩的老手,他這一段話,已把《雨巷》這首詩論定了。現在本書編者要我再寫一篇,談談這首詩,我覺得無法做翻案文章,因為我的意見也和之琳一樣。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是南唐中主李璟的著名詞句。望舒作《雨巷》,確是融化了這兩句詞的意境。同時,他那時正在譯英國世紀末詩人歐納思特·道生的詩,那種憂鬱、低徊的情調,使望舒有意無意地結合在中國古典詩詞的感傷情調中。所以,這首詩,精神還是中國舊詩,形式卻是外國詩。 這首詩,發表在二十年代的《小說月報》上,當時編者葉聖陶(紹鈞)先生極為讚賞,讀者的反應也極好。但是,望舒在編他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的時候,卻把這首詩刪掉了,這是為什麼? 這就是說明了這首詩的時代性,中國新詩,誕生於「五四」新文化運動。胡適印出了他的《嘗試集》,是一種形式解放了的舊詩,北京一群新詩人,如俞平伯、周作人、劉半農、康白情,還有上海的劉大白,他們的詩,用的語言是白話,形式是自由詩體,但精神還是中國舊詩。戴望舒這首《雨巷》,還是繼承了這個傳統,不過他把「雨」和「丁香」用象徵(隱喻)手法來表現,顯得有點兒洋氣。 在三十年代初期,望舒已不滿意他這一種創作方法。不滿意的理由,就是卞之琳所說的,「顯得淺易、浮泛。」從此以後,望舒的詩作中,不再出現《雨巷》這樣的音調和低徊情緒。在《望舒草》中刪掉了這首詩,標誌著詩人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在今天,我相信,十八歲到二十多歲的青年人,一定還是愛好這首詩的。但如果他自己也寫詩,到了二十五歲,如果還是愛好這首詩,那就說明他沒有進步,無法進入現代詩的境界。 一九八七.七.十一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