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
清初詩人吳梅村有一首《清涼山贊佛詩》,清涼山就是山西的五台山,吳梅村所讚的佛,是指在五台山出家做和尚的順治皇帝。這是清史上的大疑案,當時有此傳說,不知真相如何。不過康熙、雍正二代皇帝屢次到五台山去朝參進香,這就恐怕「事出有因」了。 今年八月十三日,我有機會到五台山去旅遊二日,雖然走馬看花,也總算到過五台山,在中國大地上,增添了我的一處遊蹤。 五台山並不是一座山,而是五座山,分別稱為東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整個地區,周圍數十里,山上山下,大大小小,有一百多所佛寺,有和尚寺,也有尼姑庵。我只看了四五個最著名大寺,已經盡了我的腳力,因為大寺多半在山頂上。 一到五台山,就覺得清涼山這個名詞很不錯。這個地區,清涼得怪。我穿一件襯衫,覺得有些冷,加一件羊毛衣,暫時和暖一下,過一會兒就又有些冷了。說冷也不是令人發抖的冷,只是有些寒意。如果不加羊毛衫,也不會很冷,不過年輕人擋得住,我卻非加羊毛衣不可了。我看到和尚都穿棉褲,大概長住在這裡的人,反而要對這樣的清涼氣候具有戒心。 大顯通寺是最大的佛寺,是一所黃教的喇嘛廟。有一座白塔,比北京北海的白塔大得多。還有一座西藏式佛殿,門鎖著不讓進去參觀,大約是雍和宮之類的密宗秘宮。大殿上二十多尊金身佛像,是我生平所見最壯麗的佛像,真可以說是「妙相莊嚴」。每一尊佛,坐像也有一丈多高,金光燦爛,完全像新塑的樣子。但殿前有一塊碑,立於康熙七年(一六六八),碑文說:這二十多尊佛像是在北京塑造,跋涉四千餘里,運到五台山供養的。這是多麼巨大的工程!當然,為了幾句碑文,不知流了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甚至犧牲了多少生命。我在三百年後,居然還有幸能來瞻仰這些雄偉莊嚴的塑像藝術,卻也得感謝這些胼手胝足的勞動人民。 五台山區大小寺院的佛像,似乎都沒有在十年內亂中被毀壞。寺院的建築物,也都好好地保存著元明清代的原樣,這使我有些詫異。但司機同志給我解釋:當年這裡的「造反派」,也都是信佛的。原來如此,阿彌陀佛。 回滬以後,朋友們要我談談五台遊興,我就寫了這一段《五台贊佛記》。我所讚美的,不是順治皇帝,也不是教主釋迦牟尼,而是作為塑像藝術品的古代佛像。 到山西去旅遊的人,應當注意那裡的泥塑像。十天前,我寫了《五台贊佛記》,讚美了五台山的佛像,但這還不是最好的塑像。我於八月十一日到晉城玉皇廟去看了二十八宿像。在玉皇殿左廂,塑造著二十八個星宿的神像,有男的,也有女的。每一尊神像都有一個名字,例如「畢月烏」,第一個字是星宿名,第二個字是這個星宿的屬性:金、木、水、火、土、日、月七個字,每字用到四次。第三個字是動物名,大概象徵這個星宿的性格,或者是他所管理的動物。從前讀元曲中睢景臣的一套散曲《高祖還鄉》,其中就有「畢月烏」這個名詞,我始終不懂。看人家的註釋本,也從來沒有人注出。現在才懂得其意義,可惜沒有把二十八宿的名字都抄下來,也沒有查過出於什麼古書,可能是出於道家的天文書。 這二十八宿像是元代著名塑像師劉鑾親手塑造的,我曾在元人文集中見到過。元人用「塑」字,不用「塑」字。每一尊神像都配上一種禽獸或昆蟲。小的如蠶,就拈在手指間,大的如鹿、馬,就塑在身旁。有一尊星宿應當是配豬的,卻不見他身邊有豬。但是他抬起頭看著屋樑,原來一隻豬塑在屋樑上,真是妙不可言。二十八宿各有姿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文的武的,喜的怒的,坐的立的,變化奇詭,與五台山上莊嚴的金身佛像,別是一種風格。 八月十七日到太原,游晉祠,在聖母殿裡看宋代塑造的四十尊宮娥、侍女像。雖然也可稱絕技,但比起玉皇廟的二十八宿像,似乎差些。第一是這些塑像太小,據說是與真人一樣高矮大小,但聖母像卻並不仿照真人的大小,主神像既然巍峨地坐在殿中,兩旁的侍女卻像平常人一樣大小,對比之下,反而覺得她們比平常人更矮小了。第二是這些宮娥侍女的容顏一律端莊靜穆,表情沒有變化。 晉祠的宋塑是全國聞名的,到太原的人都得去欣賞一遭。晉城的玉皇廟地處僻遠,這個古跡很少有人知道。我幸而先去玉皇廟,後去晉祠,所以看了晉祠的宋塑,大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之感。 玉皇廟有個後院,院門鎖著,我要求管理員開進去讓我看看。承蒙同意,找出鑰匙來開門進去。在一間光線很暗的庫房裡,看到許多斷手斷腳的神像和侍女像,較二十八宿像小一半,也都塑得很生動,不知道是否也是劉鑾的文化遺產。 我很希望它們能獲得修復。 江浙一帶的佛寺裡,塑的全是佛像。山門裡總是笑呵呵的彌勒佛,後面是韋馱菩薩,兩旁是四大天王。大雄寶殿上,塑的是釋迦牟尼、文殊、普賢,或者旁邊加一尊觀音,兩旁是十八羅漢。或者另外造一座羅漢堂,塑五百羅漢,包括濟顛和尚在內。規格大致相同,總而言之,都是佛像。 山西的佛寺卻有一個特點。佛像之外,還有侍女像。這是北魏遺留下來的習俗。從北魏到隋唐,造像石刻,在佛龕左右,都刻有侍佛像,都是捐錢造像的人,把自己的像也刻上去,並且還要刻上一行字:某某人侍佛時。這些侍佛像有男的,也有女的,前面也有刻著領導他們禮佛的比丘或比丘尼。這是在雲岡、龍門、敦煌等石窟裡隨處可以見到的。 唐宋以後,泥塑像代替了石刻像,木結構的佛寺代替了山上的石窟,因此,在西北一帶的佛寺裡,佛像以外,還有侍佛像。不過,男的侍佛像少見,大多是女像,所以一般都稱為女侍,或侍女。五台山有兩所唐代建築的佛寺:佛光寺和南禪寺。這兩座寺裡都還保存著唐代塑造的佛像和侍女像。佛光寺大殿上三尊大佛前,各有三四個侍女,可惜我沒有機會去親眼欣賞,只看到過圖片。從五台回太原的路上,聽說南禪寺離公路不遠,就請司機同志轉入一條小路,駛行了十多分鐘,到達南禪寺門口。南禪寺本來是個大叢林,現在只剩一座大殿。這座殿是全部木結構的屋頂,除四壁以外,沒有一根柱子支架。這座古建築,至今還保持著唐代的原樣。經著名建築師梁思成鑒定,認為東亞第一古建築,列入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大殿上的佛像及侍女像也都是唐代遺物。這個佛殿與眾不同。踏進殿的門檻,不到二尺地,就是一座大壇,左右及後面,離牆也只有二尺餘地。就是說,這個大佛壇只比大殿的全面積小二尺。壇高大約四尺,壇上正中塑著如來佛,左右是騎象的文殊佛,騎獅的普賢佛,都是很高大雄偉,佔了後半個壇。獅象各有一個馭者,姿態亦極有精神,的確不是一個馬伕。前半個壇上塑的都是侍女,還有一個孩兒。如來佛像也是女身,項頸裡戴著瓔珞。我們如果不把這裡看作佛殿,就可以說她們是唐代巧工塑造的一群半裸女體像。這個佛壇就好比展覽館裡陳列造像的座子,善男信女沒有跪拜的地方,壇前也不設供桌,沒有一切佛殿的陳設物。 唐人對於婦女的審美標準是要求豐肥健美,所以楊貴妃是個肥碩的女人。唐人畫的仕女,龍門山賓腸洞的石刻女像,都是軀體豐滿圓潤的。南禪寺和佛光寺的唐塑女像,也無不如此。晉祠聖母殿兩旁的侍女,就顯得瘦小了。看來,林黛玉型的美人,只是近代的審美觀念,我以為是不健康的。 前幾天我寫了三段小文,記錄我在山西所見到的優美塑像。這些塑像都屬於宗教藝術,我非佛家,也不是道家,自然不免會有外行話。有一位「居士」來信指教,說我把文殊普賢的坐騎弄錯了,應該是文殊騎獅,普賢騎象,這一點我應該承教改正。居士又指出我把文殊普賢菩薩誤稱為佛,這一點也可以承教。我知道佛是佛,菩薩是菩薩,不過,在一般人語匯裡,往往都用一個佛字來概括。記得小時候聽老太太念《佛名經》,也有「南無文殊師利佛」,可知這個佛字是通稱了。 我說南禪寺的如來佛像塑成一個女身,居士對此大不高興,說我「侮辱佛門」。這個問題,牽涉到佛教藝術造型的歷史。我猜想,唐代以前的佛教造像,不論是石刻還是泥塑,都有印度的影響。一切佛像,包括釋迦如來在內,大多是袒胸露臂,面如滿月,項懸瓔珞,宛然是個半裸的女像,和宋以後的近代造像,確有不同。佛經說:佛有種種相,又有說:佛有八十相,可知各處石窟和梵寺中的佛像,可以各具一相。所以觀世音菩薩也有雕塑為男身的。 前年,我曾寫過一段隨筆,講到歐洲中古時代,有許多女體畫,都因為畫的是宗教題材,避免了頑固派的指斥,得以保留下來。中國古代的女體塑像,看來也是如此。如果把她們單獨塑造在一個花園裡,說是一個某某美女像,早已被古代的衛道者砸爛了。 居士又說,如來佛像「非同希臘的維納斯等光身的雕像」,我以為,從某一角度來看,也未嘗不可以說是相同的。現存的希臘維納斯像,有一個是以當時著名妓女普拉克西代斯為模特兒的。藝術家雕的是這個妓女的裸體像,但標題卻是維納斯。維納斯是希臘的神,這座像供在神祠裡,就沒有人敢砸爛她了。 我把山西佛寺裡的塑像看作「一群半裸體女像」,認為是唐代造型藝術精品。這個看法,其實是恢復她們的本質,非但沒有「侮辱佛門」,反而是感謝佛門,把她們保護到今天。 八月七日,我到山西長治市的第二天,聽說有便車去沁縣。沁縣古名銅鞮,在北魏時是一座名城。我想那裡必多古跡。打聽到那裡有一個文物館,陳列著當地出土的古代文物,不覺遊興勃發,就搭便車去走一遭。晨八時開車,十時到沁縣。市區十字街,馬路很寬闊,兩旁幾乎都是新建築的洋樓,難得有一座舊式宅院。 在後街小巷裡,找到沁縣文物館,拜會了館長翟殿元同志,由他陪我進去參觀。館址是一個兩邊長廊的四合院。正中三間主屋,堆積著許多古代石刻,尚未經整理。兩廊很長,大約是五開間或七開間,可以參觀的文物都陳列在那裡。這種佈置形式,似乎陝西、河南、山西各省的中小型文物館都一樣。西安的昭陵博物館,洛陽的關林文物館,無不如此。 東廊陳列的是石刻佛像。沿著三堵牆壁,排列著三十多尊佛像。立像多,坐像少,矮的不過三四尺,高的有七八尺。據翟館長說,這些石像都是從本縣境內荒山古廟中搜集得來的魏齊石刻。不過我看到多數石像背後並不光致,而且有許多斧鑿痕,它們顯然是從石窟裡小心地鑿下來的,並非原先就是單獨的石雕像。我猜想它們是被古玩商人買通石匠,從石窟裡盜取出來,沒有私運出口,被公家截留下來了。 西廊陳列的都是北魏北齊的造像,有些字跡可以證明其時代。這種造像都是一塊塊正方形的石刻,每面都刻成一龕佛像。每五塊或七塊石像疊成一座上小下大的石塔,形式非常美觀。這些造像使我解決了一個多年想不通的疑問。因為我從前所見的只是一個一個的方塊,古玩商人叫做四面像。有些石塊上常刻著「大齊×年×月×日×××敬造浮圖一區」的字樣。我知道「浮圖」就是「塔」,但不知道為什麼一塊四面像叫做「浮圖一區」。因而猜想「一區」就是「一軀」,這是龍門山造像題記中常見的。又因此以為「浮圖」就是「菩薩」,也就是「佛像」。現在看到這些四面像是用來堆疊成一座石塔的,方始懂得所謂「浮圖一區」,應解釋作「石塔一層」。原來當時和尚要建造石塔,請施主們各人捐錢雕刻一塊分配好尺寸大小,一般都是五塊四面像疊成一座石塔,所以每一位施主都是「敬造浮圖一區」。我從來沒有知道這種四面像的作用,所以不能瞭解這些題記。現今在沁縣看到這許多石塔,才恍然大悟,可謂文物知識的一大收穫。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