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春落梅枝頭。每逢春寒料峭,瑞雪紛飛的殘冬,梅花盛開了。清香馥郁、芬芳撲鼻。梅園裡紅梅、白梅、綠梅、墨梅,競相開放。紅的似片片朝霞,白的粉妝玉琢,綠的清翠欲滴,黑的莊重脫俗,使人目不暇接。那潔白素淨的玉蝶梅,萼如翡翠的綠萼梅,胭脂點珠的硃砂梅,紅顏淡妝的宮粉梅,濃艷如墨的墨梅,萼紅瓣白的紅梅,木蕊發紅的骨裡紅,鐵骨虯枝的龍游梅,枝若垂柳的垂枝梅,枝幹和花蕊都向下,宛若探身弄影的照水梅……千姿百態、爭麗鬥妍,燦爛芬芳。隨風飄動,像五彩雲霞裝扮著大地;風送幽香,點綴著殘冬,使人間生出盎然春意。「煙姿玉骨,淡淡東風色,勾引春光一半出。」隨著梅香的飄拂,那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春天轉瞬就要到了。 梅先天下春,這是梅最可貴之處。 梅花,不畏嚴寒,獨步早春。它冒著凜冽的寒風,傲雪凌霜;它在冰中育蕾,雪中開花;它趕在東風之前,向人們傳遞著春的消息,被譽為「東風第一枝」。梅花的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意志,歷來被人們當作祟高品格和高潔氣質的象徵。元代詩人楊維幀詠之:「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 梅花,是一種薔薇科櫻桃屬植物,落葉喬木。別名又叫梅、春梅、乾枝梅、獠。梅花分五瓣,花色有白、紅、淡綠、淡紅等。以白色和淡紅色為主。花先於葉子開放,果實可分青梅(綠色)、白梅(青白色)、花梅(帶紅色)三種,除供鮮食外,還可制蜜餞和果醬。未熟的果經過加工就是烏梅。 梅原產我國,多分佈在長江以南各地。我國植梅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詩經》裡有:「漂有梅,其實七分」的記載。1975年在河南安陽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銅鼎裡,發現了一顆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年了。春秋戰國時期愛梅之風已很盛,人們已從采梅果為主要目的而過渡到賞花。「梅始以花聞天下」,人們把梅花和梅子作為饋贈和祭祀的禮品,到了漢晉南北朝,藝梅詠梅之風日盛。《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米梅、胭脂梅。」又:「漢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晉代陸凱,是東吳名將陸遜之侄,曾做過丞相,文辭優雅。陸凱有個文學摯友范曄(即《後漢書》作者)在長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郵驛專贈范曄,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春」而且可以寄贈,自陸凱始,以梅花傳遞友情,傳為佳話。 到南北朝,有關梅花的詩文、軼事也多了。《金陵志》云:「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這可能是用梅花圖案美容的開端。 據史料記載:隋人趙師雄在羅浮山遇見梅花仙子,故事美麗動人。說明當時人們也愛梅成風。 杭州孤山的梅花在唐時已聞名於世。詩人白居易在離開杭州時,寫了一首《憶杭州梅花,因敘舊寄蕭協律》,詩云:「三年悶悶在餘杭,曾與梅花醉幾場;伍祖廟邊繁似雪,孤山園裡麗如妝。唐代名臣宋環在東川官捨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有感,遂作《梅花賦》,詩中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諒不移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贊語。此外,如杜甫、李白等諸多名家均有詠梅詩篇。曾一度為唐明皇李隆基大見寵幸的江來蘋,性喜梅花。據《梅妃傳》記:「所居欄檻、悉植數枝……梅開賦賞,至夜分尚顧戀花下不能去。上(唐明皇)以其所好,戲名曰梅妃。」 北宋處士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不娶無子,而植梅放鶴,稱「梅妻鶴子」,被傳為千古佳話。他的《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梅花的傳神寫照,膾炙人口,被譽為千古絕唱。 南宋范成大是位賞梅、詠梅、藝梅、記梅的名家。他在蘇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種12個,並在1186年寫成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梅譜》。1191年冬,詞人、音樂家姜夔住在范成大石湖梅園中,正值梅花盛開。他自度新曲,填了兩首詠梅詞,名曰:《暗香》、《疏影》,音節諧婉,極受范的讚賞。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王冕,隱居於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又工畫墨梅,花密枝繁,行筆剛健,有時用胭脂作沒骨梅,別具風格。其《墨梅》詩名揚天下:『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還寫過一篇《梅華傳》,把《三國演義》中的「望梅止渴」故事改寫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話:大將軍曹操行軍迷路,軍士渴甚,願見梅氏。梅聚族謀曰:「老瞞(筆者註:曹操小名)垂涎漢鼎,人不韙(不韙即不同意)之。吾家世清白。慎勿與語。竟匿不出。」王冕借讚揚梅花蔑視權貴的精神來暗喻自己的人格。 南宋愛國詩人陸放翁詠梅的詞《卜算子》裡寫道:「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詠梅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論怎樣受挫折也永遠保持高風勁節的情操。毛澤東伺志反其意而用之,作了《卜算子·詠梅》,指出:「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毛澤東另一首七律《冬雲》中也讚揚了「梅花歡喜漫天雪」的不畏嚴寒、獨步早春的精神。 除了眾多的詩詞吟詠梅花之外,我國繪畫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段軼事:宋代著名畫家宋伯仁,生平喜愛梅花。他為了畫梅,種植了許多梅樹。每當梅花開放,他從早到晚地在梅樹下細緻觀察,並將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從萌芽到花開,從盛放到枯萎的各種形態,一一描繪下來,整理成一百幅圖稿,定名《梅花譜》。後人為了讚譽他梅花畫得「喜神」,稱他的百梅圖為《梅花喜神譜》。近代金石書畫家吳昌碩,曾有詩說他「家傳一本宋朝梅」。 梅花不僅在我國是珍貴花卉,在國外也很受人喜愛,但國外仍以東方栽培較多。日本的梅是我國傳去的,朝鮮也有。日本還有「梅之會」的組織,並出版發行專門刊物《梅》。到19世紀傳人歐洲,本世紀初傳入美國,現在世界各國均有栽培,但不及東方國家之盛。 梅花相傳到現在,已是花繁品茂。據1962年調查,已有230多個品種。主要分果梅和花梅兩大系統。果梅可分青梅、白梅、花梅、烏梅等。花梅以觀賞為目的,按其生長姿態分,有直腳梅類、杏梅類、照水梅類、龍游梅類;按花型花色分,有宮粉型、紅梅型、玉蝶型、硃砂型、綠萼型和灑金型等。其中宮粉型梅最為普遍,品種最多。玉蝶型別有風韻,綠萼型香味最濃,尤以成都的「金錢綠萼」為好。 梅的故鄉在鄂西、川東。據《本草綱目》引陶弘景的《名醫別錄》記載:「梅實生漢中山谷」,而「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花鏡》上說:「古梅多著名於吳下、吳興、西湖、會稽、四明等處,每多百年老干。」《花鏡》在梅的註解中說:四川大渡河上游的丹巴縣內,海拔1900∼2000米的山谷地帶,雅礱江流域會理縣的海拔1900米的山間,都有野梅生長。廣西興安縣山區、江西與廣東交界的大庾嶺,古代都是盛產梅的地方。廣東增城縣的羅浮山,歷來以產梅花著稱於世,「羅浮」後來就成了梅花的別名。 我國是梅的故鄉,賞梅勝地很多,江南勝地很多,江南一帶尤盛。而天下梅花之盛,莫過於蘇州鄧尉山和杭州西湖了。 蘇州鄧尉山及其附近山塢,遍植梅樹,以梅著稱。相傳鄧尉山因東漢太守鄧尉隱居於此而得名。宋代淳祐年間,有高士查某在山塢大種梅樹,後來山民就以種梅為業,越種越多,以致遍地是梅。據《光福志》載:「鄧尉山裡植梅為業者,十中有七。」清代詩人張誠有「望衡千餘家,種梅如種穀」的詩。鄧尉山附近的玄墓山、彈山、青芝山、銅井山等,也是千樹萬樹的梅花連成一片。花盛開怒放時,滿山盈谷,香氣四溢,勢若雪海,以至於清代巡撫宋犖即寓意在司徒廟西的山崖上,寫下了「香雪海」三個斗大字,從此名著吳下。相傳乾降皇帝曾先後六次到鄧尉山探梅賞景,並六賦《鄧尉香雪海歌》的長詩。在萬樹梅花掩映的半山腰,有座「聞梅館」,又稱「聞梅軒」。不遠處一巨大岩石上有一「梅花亭」,二者均為賞梅佳處。亭作五角形,銅鶴結頂,屋簷、石柱、石檻、瓦片均作五出梅花狀。整座亭子借喻宋代隱士林和靖「梅妻鶴子」的典故。與周圍梅花融成一體。亭旁,有乾隆皇帝於1751年來鄧尉山賞梅時的手書碑刻一塊。下得山來,山下倪巷村昔有清代潘遵祁的「香雪草堂」別墅。內有四梅閣,以宋代楊補之《四梅花巷》而得名。 梅開時節,滿山皆白,像墜入雲海,分不清哪是雲哪是花,閃閃銀波,在山間流光溢彩,奇麗無比。移目遠眺,山上山下,銀海蕩漾,紅綠相間,瀰漫無際。真有「入山無處不春枝,遠近高低路不知」的感覺。「鄧尉梅花甲天下」,鄧尉探梅,已成為吳地春遊的主要勝地。 杭州的孤山、靈峰、西泠並稱「西湖三大賞梅風景區」。孤山在杭州西湖的裡湖與外湖之間,因四面碧波縈繞、孤峙湖中,故名「孤山」。又因多梅花,也稱「梅嶼」。這裡在宋代建有西太乙宮,清代康熙、乾隆時曾建有行宮,辛亥革命後改建公園,即今天的中山公園。孤山北麓有放鶴亭,是賞梅勝地,有詩云:「人們蓬島是孤山,高閣清虛類廣寒。裡外湖光明似鏡,有梅花處好憑欄。」靈峰位於杭州西湖西北,晉開運年間,吳越王在此建鷲峰禪院,北宋治平二年賜名「靈峰,寺後山顛有來鶴亭,與孤山放鶴亭遙相呼應,也是過去妙高台的舊址。宋蘇東坡曾題詩壁上:「靈峰山下寶陀寺,白髮東坡又來到;前世德雲今我是,依稀猶記妙高台。」寺院附近有古梅近百株,較別處早開晚謝。故有「靈峰尋梅」之景。 要說賞梅還數杭州超山味兒最濃。超山自唐代以來,廣植梅林,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稱。更有古梅兩株,一唐一宋,聞名江南。每當超山梅開,香雪成海,蔚為壯觀,香風十里,醉入心田,素有「超山之梅天下奇」的美名。如今超山的「唐梅」和「宋梅」,仍蒼勁古樸,姿態奇特。如大明堂內的唐梅,雖是千餘年老樹,但其冠仍如傘,老枝扶疏,蓓蕾滿枝,似有無限青春活力。在梅林上空,雲煙飄渺,遠處錢塘江水蒼茫,山水梅林相互輝映。無怪乎近代金石書畫家吳昌碩先生與超山梅林結下不解之緣,並作畫題詩:「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買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傾一杯。」直至84歲高齡,他仍偕子吳東邁、門生王個移等人,手持木杖到超山賞梅。逝世後,其親屬遵其遺願,在超山大明堂前香雪塢中築陵安葬,以永居梅林。 此外,南京的梅園新村和梅花山,無錫的梅園,上海澱山湖畔的大觀園、莘莊公園等,也都以梅花聞名。 梅樹的壽命都很長,一般可活三五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世事滄桑,至今猶能保存下來的古梅,除了杭州超山的那兩株「唐梅」和「宋梅」之餐,最早的古梅當推湖北黃梅縣的「江心古寺」遺址處的「晉梅」了。它飽經風霜,樹幹己成灰黑色,每年大寒開花,花開滿樹,整個開花期達冬春兩季。還有浙江天台山「國清古寺」的一株「隋梅」,距今也有13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是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智凱大師親手植的。這株隋梅雖數度枯萎,但如今經人們精心培育,已返老還童,枯木逢春。主幹蒼老挺拔,四周嫩枝叢生,幾年前樹上還結了數千個梅子。清人梁紹王在其所著《兩般秋雨庵隨筆》中也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其云:「真州城東十餘里淮提庵,有古梅一株,大可蔽牛,五千並出,相傳為宋時物。康熙中,樹忽死,垂四十年復活,枝幹益繁,花時光照一院。」清嘉道年間名士阮元題其名曰:返魂梅。梅長壽不足奇,奇的是枯木能逢春。 所以梅有個特點是,愈老愈顯得蒼勁挺秀、生意盎然。歷來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說。 梅花的香韻一向為人們所傾倒,它濃而不艷、冷而不淡,那疏影橫斜的風韻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為可貴的,還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錚錚鐵骨、浩然正氣,做雪凌霜、獨步早春的精神,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之魂。「朔風吹倒人,古木硬如鐵;一花天下春,江山萬里雪。」人們把松、竹、梅稱作「歲寒三友」,尊梅、蘭、竹、菊為「四君子」,讚賞梅花的高潔、典雅、冷峭、堅貞,視為知友、君子,梅都是當之無愧的。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