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九章 白兔龍穴


  亂臣賊子董卓被誅殺,曝屍街頭,消息很快傳遍長安城。
  宮廷內外的士卒高呼萬歲,滿城民眾,上街慶賀。更奇特的是,自董卓橫屍街頭當日,長安城上空,連綿多時的陰雨天氣當即轉晴,日月生輝,微風不起,就如天兆也來助民間之慶。
  龐德公這位一代天機隱俠,在這段時間進行的「匡扶漢室、力保一統」的驚天大計,在諸葛亮、貂蟬、王允等人的配合下,順利達成,立建奇功,亦為天下臣民、百姓蒼生帶來一絲希望。
  不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機大勢,卻仍在急劇的演進,並不因龐德公等一批有志之士的人謀而逆轉。
  誅殺董卓的事,發生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的四月,經此兵變,王允聯合呂布及一班朝臣,勉強穩住了朝廷的亂局。
  但長安城的百姓,僅度過兩個月安定的日子,朝廷又發生驚人劇變。
  自董卓伏誅,漢獻帝劉協,將司徒王允封為相當於丞相的尚書令,處理朝政。又封呂布為奮威將軍,統率朝廷三軍。
  王允與呂布,一文一武,共掌朝政。若兩人處政得法,則天下或會漸入穩固安定。
  但王允與呂布均是記仇心極重之人,並無為相為帥的海量胸襟。
  王允掌丞相事後,便下令追究董卓的舊臣黨羽,或囚或殺,董卓的舊部皆惶惶不可終日。
  董卓言聽汁從的女婿李儒,是玉允第一個要誅殺洩恨的人。李儒卻早就逃到城外的陝州,聚集董卓的舊部兵馬,如大將李催、郭汜等,抗拒朝廷的追逼。
  呂布派李肅領兵進攻陝州的李儒,卻被李催、郭汜二將擊敗,隻身潛返長安。
  呂布見李肅隻身大敗逃回,怒責道:「你挫我銳氣,該死。」李肅本來已因殺董卓有功不被朝廷陞官而怨恨,此時被呂布斥責,心火暴熾,反唇相譏。呂布怎忍受得了,當即喝令軍士,把李肅推出軍中轅門,斬首示眾。李肅一生屢勸人反,最後終落得被他勸反之人所斬的下常呂布斬了李肅,打算自己親自領兵前去討伐李儒。
  李儒聞訊,懼呂布的威勇,心中驚惶。他所部將士,亦生怯意,一夜數次驚呼大叫,草木皆兵。李儒知不可再守,便私下帶數名親兵,棄營遁走。不料他的親兵胡奇兒,貪圖富貴,刺死李儒,斬了李儒的首級,向呂布進獻。
  呂布又下令討伐董卓的舊部李催、郭汜等人。
  李催、郭汜知不為朝廷所容,便立下死念。拚命反抗,率大軍搶先進攻長安。
  呂布登城拒守,彼此相持八日。呂布部下的蜀兵生變,打開城門,放李催、郭汜大軍殺入。
  呂布持戟反覆衝殺,雖然多次殺敵多人,但他的部將亦損失不少,不得已殺開一條血路,離城而去。臨行派人請王允同行,但王允拒絕,決與長安共存亡。呂布無奈,只好率數千兵馬,東出武關,投奔袁術去了。
  李催、郭汜見呂布已逃,便率軍進攻宮門,王允率衛士死守宮外,被亂軍殺死於宮門之下。
  李催、郭汜率兵進入宮門,殺官吏平民等萬餘人,又逼漢獻帝就範,自請官號。漢獻帝無法,只好下旨封李催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同掌朝政。於是,漢室朝廷,又落入李催、郭汜兩亂臣賊將手中了。
  李催、郭汜二人,為替董卓報仇,下令屠城三日,城中朝臣、百姓,被殘殺者不下萬人。長安城百姓,紛紛出城逃難,途中母棄親兒,人食老幼之肉,鳥啄人腸,銜掛枯枝,慘絕人寰。
  李催、郭汜又追尋董卓的屍骨,將其葬於董卓自築的眉塢,逼漢獻帝及朝中百官前赴拜祭,一時間天昏地暗,日月失色。
  此時天機隱俠龐德公已攜同貂蟬、諸葛亮兩徒,隱居於荊州蜆山,以觀天下之勢。
  龐德公乍聞長安城再生劇變,不由仰天長歎。他又知李催、郭汜把董卓的殘存屍骨葬於眉塢,忍不住便趕去查察。
  龐德公趕到董卓於長安城郊自築的行宮——眉塢,但見眉塢甚得風水法度,不由跌足歎道:「董卓在此居停數年,已得陽宅龍氣庇蔭,雖然陽氣被我所破,其陽宅龍氣威力,仍蔭他得入土為安,亦因此而令李催、郭汜二人兵變成功也,我千算萬算,竟失察於此,莫非當真天機大勢已不可逆轉了麼?」
  龐德公心中感觸萬分,他一步掠至董卓的墓前,但見墓前巨大石碑上刻:「漢太師董公卓之墓」八個金漆字。龐德公不由恨怨交集,他戟指痛罵道:「天機如此,是天道無公理,地脈若容此賊人葬,是地無靈氣矣。」
  龐德公話音未落,天際突地響起霹靂,董卓的墓門無風自開,一道閃電疾奔而入,轟隆一聲,將董卓的棺木、屍骨,連同築起的墓地,全部震成粉未,又再刮起一陣猛烈的怪風,把一堆粉未捲飛而去,再也無影元蹤。後世的地理家評斷,此乃「天不容惡人之葬」的典型例子。
  不過,天機隱俠龐德公雖然以他的驚天神通,緩了一緩天機大勢的演行,最終仍難達成他「匡扶漢室、拯救萬民」的宏願,這一切均對龐德公打擊甚大。他亦開始顯得心灰意冷,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欲以人謀去逆轉天機大勢之念,到底是否癡人說夢了?
  事實上,天下大勢的演變,亦一一證實了龐德公的疑慮。
  董卓的被誅,但立刻又有李催、郭汜之亂。朝廷動盪,天下人心惶惶。
  當日聯合反董卓的十八路諸侯,更加速了各自逐鹿天下的野心。
  北平太守白馬將軍公孫瓚,佔據遼州。
  祁鄉候、原十八路討伐董卓盟軍之主袁紹,佔據河北部分、山西、山東大部的渤海廣大地區。
  袁紹的弟弟袁術,則佔據南陽地域。
  劉表割據荊州地區。
  孫堅自得朝廷玉璽,亦佔據了長沙地域。
  張魯的五斗米道教,則佔據益州為主。
  劉漳則佔據漢中地區稱雄。
  而與龐德公曾有甚深淵源的曹操,亦正在艱苦創立自己的地盤。
  當時的黃巾餘部仍然堅持戰鬥,充州刺史劉岱,出討黃中餘部,戰敗而死,黃中勢力復熾,兵力號稱百萬。
  當時在山東、河北擔任東郡太守的曹操,治下有二十城,是秦取魏國而命名的治郡。曹操此時族下的兵力僅得二萬人,是十八路諸侯中較弱的一位。
  挾持漢獻帝,自任大將軍的李催,聞訊與郭汜商量,郭汜道:「黃中亂於山東,我們鞭長莫及,若要破賊,便非得東郡大守曹操出兵討伐不可也。」
  李催道:「曹操曾為討伐董卓盟軍發起人,他如何肯聽我們令旨?」
  郭汜笑道:「如今天子在我們手上,你難道忘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典故嗎?」
  李催猛烈醒悟,喜道:「如此甚妙!我這就要獻帝頒詔,令曹操討伐黃巾便是。」
  不一日,漢廷朝使果然來到東郡,向曹操下達獻帝詔書,令曹操出兵討伐山東黃巾亂軍,同時亦令濟北郡相鮑信領軍會同討賊。
  曹操接閱獻帝詔書,便欣然領旨,把漢使打發走了。曹操的兄弟曹仁道:「此乃竊國之賊他催、郭汜二人之好計,欲借黃巾之手,殺滅諸侯之力也,兄長怎可輕易接旨行事?」
  曹操大笑道:「他們欲惜刀殺人,令我與黃巾鬥個兩敗俱傷之計,我豈不知?但我亦深知目下大勢,如逆境行舟,不進則退。因此我決意借此奉旨進軍良機,名正言順,趁機擴大我的實力。」
  曹仁一聽,這才醒悟,歎道:「兄長高見,真乃亂世之英雄也。」
  曹操毫不猶豫,當即統兵二萬,由兄弟曹洪留守東郡,自己親率曹仁、夏侯淵、諸親將,趁充州刺史劉岱戰死之機,揮軍進駐充州郡。不一日,濟北郡相鮑信,亦領軍一萬五千,前來助陣。曹操大喜,盛情招待鮑信。
  曹操聯同鮑信,統軍三萬五千,向黃巾軍發動攻擊。黃中軍兵力強大,號稱百萬,實際兵力亦達五十萬。強弱十分懸殊,曹操屢戰屢敗,但依然屢敗屢戰。幾經艱苦拼戰,才把反攻的黃巾軍一部擊敗。但濟北郡相鮑信,原為十八路諸侯之一,卻於是役戰死了。
  曹操為鮑信舉行盛大下葬儀式,哀慟哭祭,令鮑信的部屬十分感佩,於是轉歸曹操的旗下。是役黃巾軍亦有數萬降兵歸降曹操,曹操一概加以善待,絕不虜殺,收編入曹軍,與原來舊部一視同仁。於是甚得黃巾軍降兵感激,傳聞出去,黃巾軍的軍心開始動搖了。
  曹操見軍心因哀而大振,深知軍心士氣可用,便趁機統領新編的十萬大軍,向山東西南部的黃巾軍重鎮青州發動進攻。
  青州的黃巾軍不敵曹操的哀兵,大敗潰散,因曹軍中有大半是原黃巾軍將士,曹操善待降兵的仁義己傳遍山東一帶,因此黃巾軍有大半兵力,歸降曹操,為數竟達三十萬之眾。
  曹操對降兵一律善待,老弱者發路費讓其回鄉度日,精壯者則收編人曹軍各營,為數亦達二十多萬。曹操令曹仁。
  夏侯淵二將任督訓大將,訓練原青州黃巾降兵,頓成一支訓練有素、能征善戰的雄師,號為「青州兵」。青州兵感佩曹操的仁善,對曹操十分忠心,遂成曹操逐鹿中原、爭霸天下最有力的精兵。
  曹操於充州又招賢納士,不久有叔侄二人來投,為叔者姓荀名彧,原為袁紹幕僚,不被重用,便改投曹操。其侄名攸,曾官拜黃門侍郎,亦為海內名士。曹操與叔侄二人論計,甚為投契,不由大悅,喜道:「令叔侄二人,皆為我之張子房埃」立刻將二人納入帥營,封荀彧為行軍司馬,荀攸為正行軍教授,共同為曹操出謀策劃。
  荀彧感激曹操的知遇之恩,又向曹操舉薦了一位足智多謀之上,姓郭名嘉。曹操大喜,親赴郭嘉府上拜求。郭嘉感曹操之盛情,答應出山為曹操效力,曹操封郭嘉為行軍參贊。
  於是,曹操營中,文官謀士大增。
  武將方面,不久有一將軍引數百人,前來投奔,此將姓于名禁,武藝不凡,曹操命為典軍校尉。
  過了兩日,曹操親將夏侯惇又引一大漢來投。
  曹操見此人威武不凡,身如鐵塔,不由奇道:「此壯士乃何人?」
  夏侯惇道:「他是陳留人,姓典名韋,神力驚人。曾於張邈營中效力,與帳下人不和,手殺數十人,逃竄山中,狩獵為生。夏侯惇於山中打獵,見他正追逐一頭吊睛白額猛虎,越澗一躍而過,猛虎竟嚇得蹲伏不動,以示降服……便將他引來見主公。」
  曹操奇道:「他真有如此神勇?」
  夏候惇笑道:「典韋曾為朋友殺仇人,提頭直出鬧市,數百人不敢近其身。他善使兩枝鐵戟,各重八十斤,馬上施展。
  揮舞如飛。」
  曹操大奇道:「請壯士於我軍中試其神勇如何?」
  典韋一言不發,便持雙戟一躍上馬,往來馳騁,舞動如飛,軍中帳下大旗忽被大風吹刮,搖搖欲墜,數十軍士扶持,亦不能穩固。典韋見狀,飛身下馬,喝退眾軍士,雙戟疾揮。
  左右夾住旗桿,立於風中,旗桿與典韋竟巍然不動,穩固如山屹立。
  曹操大喜道:「真當世勇士埃」當即封典韋為帳前都尉,掌帥營衛士,又親自解下身上所穿錦祆,替典韋披上,更贈賜駿馬雕鞍。典韋傾心感佩,向曹操拜伏於地,以示誓死效忠。
  至此,曹操在山東的實力,部下文有謀臣,武有猛將,兵有三十萬眾,更有青州兵誓死效忠,曹操的威名,已與袁紹、袁術、劉表、公勝瓚、孫堅等數路諸侯不相伯仲了。
  乾坤幻變,日月運行,天機大勢正急驟演進,一切均不以人的意志、人謀為轉移或逆轉。
  天機隱俠龐德公曾鼎力扶助,不惜千辛萬苦,為其堪點白兔龍脈以旺其祖宗風水龍氣的劉氏孤兒——劉備,此時已年屆三十而立之年了。他身邊有兩大猛將關羽、張飛相助。
  卻始終不為天機眷顧,雖然屢戰黃巾軍有功於朝廷,但是最終卻仍只好逃避朝廷的追緝,投靠同窗學友公孫瓚,才總算有了一處容身這所。後來,公孫瓚表奏朝廷,劉備才又被任命為山東北部的平原郡縣令。
  劉備作為平原郡縣令,雖然積極招兵買馬,但由於他的名聲不響,前來投奔的將士甚少,而且他也無力供養大批兵馬,因此他手下的直屬親兵,只有千餘人,其餘二、三千人,是臨時招募的饑民。
  龐德公對劉備期望最殷,他期待劉備最終可成為匡扶漢室、拯救蒼生的中堅力量,但直到此時,劉備的實力與名望,卻仍然根本無法與十八路諸侯相比,他的地盤,充其量亦僅是可供他容身落腳的小小一塊縣郡而已。
  龐德公身隱荊州蜆山,每日除了向貂蟬和諸葛亮傳授天機玄學之外,更密切注意天下大勢演行。但龐德公不得不暗自慨歎,他的欲以人謀逆轉天機的驚天大計,雖有小成,但與匡扶漢室、拯救蒼生的大目標相比,相隔何止十萬八千里啊!
  龐德公亦不由有點因迷惑而心灰意冷,於是只好把全副專力,均放在他的衣缽傳人諸葛亮身上了。
  不過,徒兒諸葛亮此時尚年僅十七歲,距成為匡扶漢室、拯救蒼生的中堅棟樑,尚須經過一段十分艱辛遙遠的歷練。
  龐德公深知此點,他太鍾愛諸葛亮這位傳人了,因此他寧願放緩施行他的驚天大計,亦不讓諸葛亮急躁冒進,力求替他奠下最堅實的根基。
  此時,在諸葛亮的家鄉山東琅玡郡陽都城郊,神相管輅、仙靈老人左慈,仍在堅持不懈訓練各自的乖徒諸葛鉤和諸葛慧。這當世的兩大奇人,就如暗地競賽似的,不畏艱辛循循善誘,誓要自己的徒弟勝對方一籌。
  諸葛亮、諸葛鈞、諸葛慧三兄妹這一段關鍵而神秘的歲月,直到山東戰亂暴起,才終告結束。神相管輅和仙靈老人左慈,把諸葛鈞、諸葛慧小兄妹二人,護送到尚偏安一隅的荊州蜆山,龐德公的隱居之地,與諸葛鉤、諸葛慧的兄長諸葛亮會合。自此,當世的三大異人,天機隱俠龐德公、神相管輅、仙靈老人左慈,便與諸葛家的三兄妹諸葛亮、諸葛鈞、諸葛慧,以及天機女俠貂蟬等,一班人共三老四少,神秘而玄幻匯聚於隱蔽的荊州蜆山上了。
  另一方面,曾因討伐董卓而結為盟軍的十八路諸侯,除己戰死的充州刺史劉岱、濟北郡相鮑信等人外,亦已徹底分裂,各據地盤,各懷野心,均欲稱霸天下,吞併對方。
  出身於名門望族,最強大的原盟主袁紹,因爭霸的野心使然,與他的弟弟,實力僅次於他的袁術,亦因此鬧翻,相互火並,連番激鬥。
  為增強各自的實力,以牽制對方,這袁氏兄弟二人,已各自拉攏各大諸侯,袁紹與荊州的劉表結成聯盟。而孫堅又與袁紹和劉表因爭奪國璽之事而結仇,因此袁術又與孫堅結盟,更拉攏遼北的白馬將軍公孫瓚,合成一股足與袁紹抗衡的力量,彼此相互攻伐,互有勝負,相持不下,根本無力再兼顧其他諸侯了。
  在這一段時間的空隙,曹操、張魯、劉漳等勢力均趁機大舉擴張發展。結果是曹操在山東取得了一塊堅穩的大地盤,而張魯的五斗米道教,亦在益州站穩了腳跟;劉漳則牢牢盤踞於蜀川。
  於是,中華大地,終於形成了袁紹、袁術、劉表、孫堅、公孫瓚、曹操、張魯、劉漳等八大諸侯,以及僅據一座帝都的傀儡皇帝漢獻帝的小朝廷,合計九家割據的天下大亂勢格。
  至此,即使連不屈不撓為匡扶漢室而奮鬥的一代天機隱俠——龐德公,亦不得不承認,他畢生奮鬥的匡扶劉氏血脈。
  漢室朝廷的大計,這一切他歷盡辛勞苦心策劃的所有人謀,在勢如滾滾巨輪、無可阻擋的天機大勢面前,在如洪濤巨浪的猛烈衝擊之下,已徹底失敗了!
  終於,龐德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把他的目標開始轉移到天下各大諸侯的身上。他開始仔細審察,當今割據天下的八大諸侯中,誰是將來一統天下、天命所屬、根基深厚的真命天子人眩此時袁紹、袁術兩兄弟,仍在聯合各自的盟軍劉表、孫堅、公孫瓚,五大諸侯劇鬥不息,眼見將是一個兩敗俱亡的勢格。
  佔據益州的五斗米道教張魯,僅以身居益州王為最大滿足,無意亦無力逐鹿中原。
  盤據蜀川的劉漳,雖然地域甚廣,但兵力薄弱,糧草短缺,僅能偏安山城一角,根本無力問鼎中原。
  於山東平原郡為縣令的劉備,更力量微弱,無力與八大諸侯抗衡。
  八大諸侯中,最有可能鼎霸中原,以致一統天下的,便似乎非擁有充州(山東、河北一帶)、東郡(河南濮縣一帶)地域、掌握該地軍政大權的充州牧曹操莫屬了。
  此時曹操據有充州、東郡一片頗大的地盤,地土肥沃極利於屯糧養兵,又有一批善謀文士,武有數十精猛之將,兵有青州軍等三十萬,實力之強、天下無人敢於輕覷。
  而當年龐德公替曹操親祖父夏侯海堪點的盤龍龍脈,第一波龍氣已經應驗於曹操的生父曹嵩身上,曹嵩「遇曹而貴」,曹操因而出生於官宦大族,靠近朝廷,他的起步便比劉備輕鬆多了;而曹家祖脈的第二波龍氣,又正旺發於曹操身上,曹操的「王者富貴大業」,眼見已無可逆轉了。
  因此就連天機隱俠龐德公,亦開始密切留意曹操的運勢,看他是否是一統天下、九五之尊的真命天子人眩假若龐德公審察曹操真的是這數百年難得一現的天龍之子,他便會全力匡扶,而諸葛亮作為龐德公的嫡傳弟子,亦必定會成為曹操的中堅棟樑。曹操若得天機俠隱師徒二人相助,他便大有可能平定天下,一躍而成九五之尊的帝皇真命天子了。
  可惜的是,曹操的本命中,並無真命天子的根基,而天機大勢的演行,又循另一軌道運轉。
  當日曹操坐鎮山東,自忖地盤已然穩固,一時又無進取中原的決心,便打算先留在山東發展。他並沒忘記他的生父曹嵩對他的全力支持、他確信自己已立穩腳跟,便打算把生父曹嵩接來山東,好好奉養。
  曹操當下派泰山太守應助,往琅玡郡迎接曹嵩。
  曹嵩當日因曹操被董卓追殺,被逼逃難到山東琅玡郡隱居。此時接應助帶來的曹操書信,知兒子已貴為充州牧,地盤穩固,便依曹操之意,連同其族弟曹德及一家老少四十餘人,連同家丁隨從百餘人,車駕百餘輛,由應劭護送,一路向充州開赴。
  從琅玡郡開赴充州,途中必經徐州,當時的徐州治郡郯城太守,姓陶,名謙。陶謙人如其名,是一位謙謙君子,為人敦厚純良,他見曹操已為充州牧,又掃清黃巾亂軍,心中敬佩,屢欲結交拜望,可惜一直未有機會。
  此時聽說曹操生父曹嵩的車駕,正途經郯城境,陶謙不由大喜,便率親隨從,到城外迎接曹嵩的車駕,陶謙以晚輩之禮,拜見曹嵩。曹嵩見陶謙甚有賢名,亦不必怠慢,好言相慰,答應回到充州,便代陶謙向兒子曹操代傳致候之意。
  陶謙十分欣慰,他把曹嵩迎進城中,於府衙內大擺宴席,招待曹嵩。一連住兩日,曹嵩怕兒子等得焦急,便堅要辭行。
  陶謙也不便再留,便親送曹嵩出城,又特別派郡中都尉張門,率五百郡兵護送。
  一行數百人眾,向北而行,半日後方抵達華冀地方。此時是夏未秋初天氣,說變就變,突然便下起一場驟雨,四下無材無廓,只好走入一家古寺投宿避雨,曹嵩及家人住寺內,命張門的五百部眾屯駐於佛寺的兩側走廊。不久雨越下越大,張門和五百兵丁的衣衫均被大雨濕透,秋風秋雨,冷入肌骨,十分難挨,五百兵丁均怨聲四起。
  張門原為黃巾餘孽,心性貪暴,見曹嵩車駕甚豐,知是富豪之士,便把手下頭目喚到僻處,道:「我們本屬黃巾將士,被朝廷殺伐,被逼降順陶謙,但亦無絲毫好處,反而被勞役受苦,眼下這姓曹的是大家富豪,家財必豐,你們是否欲得富貴?若想,便於今殺將進去,把姓曹的一家老少殺了,取財物,然後高飛遠遁,我們就不愁吃穿了。」
  手下眾頭目均賊性未改,豈會反對?當下密議一番,決定當晚二更便即行事。
  當晚二更對分,風雨交加,曹嵩忽感心驚肉跳,坐臥不寧,難以入睡,索性和衣起來,正襟危坐。忽聞四下殺聲驟起,他的族弟曹德提劍出寺外察看。不料剛出走廊,便被亂兵一戟搠殺。
  曹嵩大驚,慌忙帶了一位愛妾,奔入寺院方丈室,欲越牆而走。不料愛妾身體肥胖,爬不上去,曹嵩又捨不得拋下愛妾,只好與愛妾走入廁中躲避。不幸被亂兵發現,一人一劍,把曹嵩和愛妾斬殺了,曹嵩所帶的家小,以及百餘隨從家丁,除少數逃得生命外,其餘無一倖免。此時的慘況,便和當初曹操當時斬殺呂伯屠一家之狀,十分相似。
  曹操派來護送的泰山太守應劭,深知已遇上彌天巨禍,他拚命逃生,也不敢返回充州,改投袁紹了。
  張門等五百黃巾亂黨,斬殺曹嵩全家,便盡掠財物,逃奔淮南隱匿去了。
  不久,這一噩耗便由應劭逃出的部下,星夜奔回充州,向曹操報訊。
  曹操一聽,立刻哭得昏倒地上,眾人把曹操救醒,紛紛勸慰。曹操卻目露凶光,咬牙切齒的厲聲道:「我父之死,皆因陶謙惡賊而起!他縱容兵士,慘殺我父一家數十口,此仇不共戴天。」
  曹操說罷,即斷然下令:「傳我令旨,大軍盡發,屠滅徐州,以報血海深仇。」
  ------------------
  大唐書庫 獨家推出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