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一連去談了個把星期,這才接触到了俄狄浦斯那一套。 哈佛園里的宏偉大樓巴雷特堂,是誰家造的? “是我們家祖上出資造的,為的是要買個好名聲。” “為什么呢?”倫敦醫生問道。 “因為我們家賺的錢不干不淨。因為當年我們家的祖上率先辦起了血汗工厂。別看我們家好像很熱心慈善事業,那只是近年來才學會的消遣。” 說來奇怪,這段歷史我倒不是在寫巴雷特家族史的什么書上看來的,而是在……在哈佛听說的。 那是我念本科四年級的那年,我因為學分不夠,得想法撈几個容易到手的學分來充充數。所以除了其他許多課程以外,我還選了一門“社科108”,即“美國工業發展史”。講課老師是一位所謂激進派的經濟學家,名叫唐納德·沃格爾。這位先生由于講課中髒話連篇,在哈佛史上早已聲名久著。而且他教的課還有一點非常出名,那就是:這几個學分壓根儿就是奉送的。 (“我就不相信考試,考試是混帳,不折不扣的混帳,簡直混帳透了!”沃格爾這句名言一出口,學生中總是歡聲雷動。) 說課堂里座無虛席還是沒有道出那种盛況。應該說是人滿為患,那些不用功的運動員,那些用功過了頭的醫預科學生,全來听課了,大家圖的都是一樣:听這門課可以用不到做作業。 盡管沃格爾先生講課的用語很“夠刺激”,通常我們卻大多就趁机去黑甜鄉里小游一番,再不就拿一份《猩紅報》來看看。也算我倒霉,偏偏有一天我倒拿耳朵去听了。他那天講的題目是美國早期的紡織業,當催眠曲來听正合适。 “真是混帳!說到紡織業,倒還有不少哈佛出身的‘赫赫有名’的混帳家伙在其中扮演了十分可恥的角色。比方說阿莫斯·布魯斯特·巴雷特,他就是哈佛1794屆的畢業生……” 好家伙——這不是說的我們家嗎!是沃格爾明知道我坐在課堂上听課呢?還是他每年都要對他的學生這樣講上一遍? 我在座位上擠命把身子往下縮,他卻還是滔滔不絕往下講。 “1814年,阿莫斯和几個也是哈佛出身的老朋友結成一伙,把工業革命帶到了馬薩諸塞州的福耳河城。他們興建了第一批大紡織厂。連厂里的工人也全部蒙他們‘照看’了起來。這就是所謂‘家長式管理’。他們打著維護道德的晃子,把邊遠農家招來的女工都集中在宿舍里住。吃的住的,公司當然都要扣錢,微薄的工資有一半就這樣給扣了去。 “這班小姑娘一星期要干活八十個小時。巴雷特他們自然還不會忘記教她們過日子要儉省。‘省下錢來存到銀行里去嘛,姑娘們。’可你們知道銀行又是誰開的呢?” 我真巴不得變成一只蚊子,好悄悄逃出去。 唐·沃格爾把巴雷特家族企業集團的發跡史一段一段講下去,形容的字眼好比一串串連珠炮,火力比平日還猛几倍。他一路往下講,足足講了大半個鐘點,那可真是如坐針氈的半個多鐘點呵。 十九世紀初葉,福耳河城的工人倒有一半是童工。小到連五歲的都有。童工每星期只能淨到手兩塊錢,成人女工是三塊,男的七塊半,算是頂了天了。 可是還不全給他們現錢,全給現錢豈不吃虧了?工錢里有一部分是用代价券支付的。代价券只限于巴雷特家開的店舖里通用,這也是不用說得的。 沃格爾舉了一些例子,說明當時的工作條件有多惡劣。比方說,織布車間里空气濕度大,織出來的布就質量高。因此老板往往就向車間里噴上點水蒸气。即便是在夏天最熱的時候,為了使經紗緯紗都保持濕潤,車間里一律窗戶緊閉。所以工人對巴雷特他們哪里會有好感呢。 “還有這樣一個豈有此理到极點的事實,要請大家注意,”唐·沃格爾講得簡直要七竅生煙了。“惡劣的還不只是工人工作條件這樣糟、生活環境這樣坏——也不只是出了那么多的工傷事故得不到一絲一毫的賠償——最要命的是工人那點极不像話的工資倒還在降低!巴雷特利潤直線上升,可是給工人的那點可怜巴巴的工資卻反倒減之又減!因為移民的浪潮不斷涌來,新來的移民工資再低也要爭著來干。 “真是豈有此理!豈有此理!豈有此理透了!” 就在那個學期,后來有一天我上拉德克利夫的圖書館去用功。在那里我碰上了一位姑娘。是64屆的詹尼·卡維累里。她的父親是克蘭斯頓的一位糕點大師傅。她已故的母親特里薩·弗娜·卡維累里,本是一戶西西里人家的姑娘,這家西西里移民當年來到美國,就落戶在……馬薩諸塞州的福耳河城。 “你這該理解了吧?所以我就恨透了自己的家庭。” 默然半晌。 “明天五點再談吧,”倫敦醫生說出來的卻是這么句話。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shuku.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