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小說以獄中忏悔的形式敘述了主人公漢·漢勃特的一生。從表面看來,這是一個具有性反常心理的中年男子与一個典型的追求物欲享受的美國少女間的頗有些色情意味的故事,有著自己的意義層面,而且為數不少的評論也正是從這一角度展開的。最初納博科夫寫完作品在國內尋求出版時到處碰壁,而且在寬容的法國出版后屢被批評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說,也是由于這部小說一眼看去必定會產生的這种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況也是如此。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因特网上鍵入主題詞“洛麗塔”,所調出的全部网頁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然而對這部作品的理解決不能僅限于作品表層結构給人的直接感受。要全面讀解這部小說,我們還應了解這樣一些背景情況:在一篇論述《洛麗塔》的文章中,納博科夫曾告訴我們他最初的靈感來良于一幅前所未有的由人猿在強迫調馴下作的畫:“這幅素描顯示了囚禁那可怜生物的籠子的鐵柵欄。”顯然鐵柵欄被人猿當成了現實的必然限定。這幅畫對一個感覺到生活中充滿了各种各樣——政治的和心理的、社會的和個人的——囚籠的作者來說极富啟悟,同時也給我們理解《洛麗塔》提供了一個切人點——漢勃特的人生囚籠;此外在《洛麗塔》之前,納博科夫曾寫過一個短篇《失望》,其瘋狂而自覺的主人公——能看得出是漢·漢勃特的前身——設計了一項复雜的罪行,但這“完美的罪行”及記載犯罪實施的日記卻顯示了主人公無法理解:偶然的現實是不能操縱的,以及“藝術的創造遠比生活現實來得真實。”這一認識在《洛麗塔》中得到了更為全面的展現。我們在作品中可看到,漢勃特在他的初戀情人安娜貝爾為他在欲望和占有之間設立了溝壑以后,竭力想跨越這溝壑:他始終在尋覓“宁芙”,甚至不擇手段——委屈地娶了洛麗塔之母夏洛特并幻想著謀殺。可在到達了欲望那欣悅的彼岸后,漢勃特卻處在了一個不停地逃跑——躲避的痛苦過程中,最終只是在監獄中他才從反思中懂得了是欲望而不是占有(也即是藝術創造而不是現實)才是一种追求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超越現實,所以在監獄里“只有詞語可以玩弄”的漢勃特用語言倒是成功地把他和洛麗塔擺渡到了那种“想象的极樂”境地。由此,漢勃特的性的欲望就成了對藝術創造欲望的一個隱喻。所以,納博科夫在《洛麗塔》中主要想表現的就是他對藝術創造与現實之間關系的這樣一种看法。至于他采用這樣的“色情”題材,則与他的藝術見解有關,他認為:“我所有小說的一個功能就是要證明一般的小說并不存在,我所寫的書屬于一种主觀的和特定的事件。”正如《阿達》選擇兄妹亂倫的題材,《灰火》類同于注釋讀本一樣,《洛麗塔》也是這樣一部有意為之的作品。 小說還顯示了一种卓絕的對語言的自覺。納博科夫,正如“只有詞語可以玩弄”的關在監獄里的主人公,也是詞匯游戲場上的一個高手,在詞匯的游戲場上,人們能享有一种靈活性,一种在現實世界中毫無希望獲得的頤指气使的權利。作者充分利用了這一特權,在創作中令人眼花繚亂地將夢幻和事實、韻文和散文、情趣和智慧、虛构与現實交織在一起,顯示了他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納博科夫自認《洛麗塔》是他与英語間的風流韻事,恰好也是對作品在這方面努力的一個現實的注腳。所以閱讀這部小說時,從文字的迷宮中尋找意義出路的努力也同樣給人以极大的樂趣。 (孔小炯)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