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譯后記


  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已經成為當代世界文壇上眾目所矚的風云人物,他的作品受到全世界普遍的歡迎。尤其是《百年孤獨》已譯成三十多种文字出版,印數達一千万冊。歐美一些電影公司都想把這部作品搬上銀幕,紛紛向作者要求拍片權。各國文學評論界也不斷發表文章評介他的作品,給予高度的贊揚。英國《泰晤士報》說加西亞·馬爾克斯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和偉大的小說家”;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智利作家聶魯達稱贊《百年孤獨》是“繼塞万提斯的《堂.吉何德》之后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品”,美國文學評論家約翰.巴思說《百年孤獨》是“本世紀下半葉給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說,而且是任何一個世紀這類杰出作品中的杰作”,閱讀這部作品時,“如同閱讀《堂·吉何德》、《偉大前程》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一樣,引人入胜”。
  這位作家在創作上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就,是跟作家廣泛的生活閱歷和堅毅的奮斗精神有密切關系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現在只有55歲。他于1928年出生在哥倫比亞,父親是個電報報務員。童年時代他住在外祖父家里,喜歡听外祖父談論內戰時期的往事,還喜歡听外祖母講妖魔鬼怪的故事;由于受到兩位老人的影響,他從小就酷愛文學,七歲就開始閱讀《一千零一夜》和其它作品。尤其是他長大成人以后,長期從事新聞記者的工作,游歷了歐美諸國,見聞也廣博了。這不僅為他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讓他積累了不少素材。從他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發表的演說《拉丁美洲的孤獨》中,更可看到他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相當丰富,特別是對拉丁美洲的歷史和現狀有深刻的了解。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拉丁美洲的歷史和現狀為背景,經過長期細致的觀察、分析和思考,從1950乍開始創作,迄今已經寫出了不少作品,其中有一些中短篇小說,如《枯枝敗葉》、《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格蘭德大娘的葬禮》、《惡時辰》、《純貞的埃倫蒂拉与殘忍的祖母》等,而最著名的、最有代表性的卻是長篇小說《百年孤獨》和《家長的沒落》。西方評論界認為這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學中投出的兩枚“炸彈”。
  加西亞·馬爾克斯主要是以《百年孤獨》這部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文學院在給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評語中說,作者在《百年孤獨》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天地,那個由他虛构出來的小鎮。從五十年代末,他的小說就把我們引進了這個奇特的地方。那里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馳騁翱翔:荒涎不經的傳說、具体的村鎮生活、比擬与影射、細膩的景物描寫,都象新聞報導一樣准确地再現出來。”的确,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根据拉丁美洲血淋淋的歷史事實,憑借自己丰富的想象,描繪出了神話一般奇妙的世界;從小鎮馬孔多的建立、發展直到毀滅的百年歷程中,活靈活現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的興衰,馬孔多鎮很象是整個拉丁美洲的縮影。這部小說,場景琳琅,怪事迭起,新穎別致,耐人尋味。在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拓荒者如何翻山越岭去尋找偉大的發明;吉卜賽人如何把‘文明”世界的玩意帶到沼澤地帶這個偏僻的小鎮;外國壟斷資本家如何侵入這個盛產香蕉的小鎮;本國獨裁政權如何勾結帝國主義者屠殺大批工人;人民群眾如何進行流血斗爭:最后,洪水、颶風和蟻群如何把這個小鎮化為烏有。這部作品采取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把現實和幻想、直敘和諷喻、寫實和夸張結合起來,加上《圣經》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話和傳說故事,無异繪出了“一幅巨型壁畫”,但卻再現了活生生的現實。這部小說寫了布恩蒂亞家族六代人的經歷,人物眾多,但是不少人物的性格都寫得鮮明、凸出、逼真;雖有几個人物同名同姓,但是隨著這個家族一代一代地更替和故事的發展,并不會使人產生任何混淆之處,确非易事。而且,作者在小說的布局、情節的安排、寫法的獨創、語言的運用上都獨具動力,所以使人一經閱讀此書,就不忍釋手。就主題思想而言,這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獨裁、反保守的作品。正如作者在《拉丁美洲的孤獨》那篇演說中剖析了拉丁美洲孤獨的原因之后所說的:“面對壓迫、掠奪和歧視,我們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獸、瘟疫、饑饉、動亂,甚至數百年的戰爭,都不能削弱生命戰胜死亡的优勢。”小說中的最后一句:“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恰好說明了作者的主導思想:孤獨的拉丁美洲已經一去不复返了,新的、團結的、朝气蓬勃的拉丁美洲必將出現。
  ------------------
  亦凡書庫 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