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國情咨文》是當代美國作家戴維·卡拉漢創作的一部惊險小說。卡拉漢今年只有三十一歲,這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在此之前,他原本是個研究對外政策的年輕學者,可是這些并沒有妨礙他寫出了這么一部大受歡迎的暢銷書。他成功地運用了自己本專業的知識,使他寫起這种題材來得心應手。那惊心動魄的情節,流暢朴實的語言和對美國政界、軍界狀況的真實描摹博得了讀者的廣泛喝彩。更重要的是,人們沉浸在故事中的同時也獲得了警醒,他們被告知了美國的真實國情:國家并不太平,國法并不能完全杜絕踐踏自由的行徑。本書也得到了好萊塢的青睞。成功拍攝了《生死豪情》的制片商約翰·戴維斯已買下了其電影版權,我們不久就可以在銀幕上一睹主人公扎克的勃勃英姿了。 扎克·特津中尉是一位智勇雙全的特种部隊戰士,故事就是以他在白宮接受總統頒給他的國會榮譽勳章開始的。可是就在對這一盛事的描寫中,已經有一些人和事讓人隱隱感到有些擔憂。比如軍界的最高首腦、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雷諾茲,他肥胖而蒼白,汗珠“聚積在層層的肉褶中”,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就听命于這樣一個角色,難怪扎克第一次看到他就心生反感。事實上,他對自己得到的這一殊榮并不怎么在乎。他率領的特种部隊小分隊在伊拉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因此得到了勳章,而親密的戰友坎弗卻慘死疆場。占据他心頭的不是万丈豪情,而是心灰意懶和深深的自責。隨后,又一個重要人物——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杰弗里·福斯滕的出場,与雷諾茲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他有著銀白的頭發、強健的体格和英俊的臉龐。他向扎克打招呼時是“猛地把手伸過來”的。他身為高官,与扎克交談卻十分隨和,渾身散發著愛兵如子、不畏權貴的大將風度,難怪扎克對他十分欽佩。 出了名的扎克應酬接連不斷,甚至軍火巨頭、雄心勃勃地要競選總統、革新政治的道格拉斯·謝爾曼也盛情邀他參加晚宴。扎克在這里第二次遇上了福斯滕。福斯滕力邀扎克加盟他的領導班子。緊接著扎克認識了謝爾曼的情婦賈蘭汀,一個聰明、能干、漂亮的女子,并和她談得十分投机。 扎克投入了福斯滕的麾下,開始了新的生活,可他過得并不順心。背上的舊傷一直折磨著他,而坎弗的死始終是他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作者用了不少筆墨描寫了他的噩夢和他在心理醫生那儿的治療。讀者發現扎克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在体魄上都不如傳統意義上的完美的硬漢,卻多了一些人情味。扎克的工作任務十分繁重,有時一天要工作十四個小時。作者對五角大樓內福斯滕辦公區的刻畫相當生動,而這里的主人的形象也越來越清晰的凸現出來。這是一個作風強悍硬朗的老軍人,他對效忠于他的人關怀備至,對反對他的人冷酷無情。他的勢力無所不在,延伸到五角大樓的各個角落,延伸到國會,甚至延伸到遠在太平洋的第七艦隊。他痛恨現行政府削減軍備、在全球范圍內收縮防線的政策,因此和謝爾曼建立了同盟,并利用雷諾茲的無能,把軍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他特別善于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凝聚人心,一邊貶低政敵,一邊抬高自己。比如他對扎克說:“這樓(五角大樓)里的官老爺們已經忘了怎么打真正的仗了。我的職責就是提醒他們怎么打仗。而你的職責,中尉,就是幫助我提醒他們。” 然而种种跡象終于使扎克看穿了福斯滕的真面目。扎克的前任漢森的橫死,記者卡斯托里的調查,以及聯邦調查局与他的接触,逐漸使他對這個鐵腕將軍的信仰崩潰了。他不得不慢慢地接受這樣一個現實,即福斯滕和謝爾曼陰謀顛覆政府,想趁總統作“國情咨文”時將政府要人一网打盡,他倆即可穩坐江山,隨心所欲地施行“新政”。這是一個一箭雙雕的計策:奪取政權的同時,嫁禍中東國家,以達到掃蕩、控制中東的目的。扎克一旦開始對抗福斯滕即遭到他的鎮壓、誹謗而身陷囹圄。在沒有人相信他、被看成瘋子的情況下,扎克只得使出了孤膽英雄的能耐:越獄、盜飛机、擊落了前來企圖炸毀國會山的自殺飛机。作者在這里寫得頗有戲劇性和象征意義。福斯滕佇立在五角大樓的窗口眺望著遠處的國會大廈,期待著欣賞它毀滅時的壯麗景象。然而他看到的是: “火球是鮮艷的橘黃色,高高地射向林陰道上空,在波托馬克河上產生了強烈的沖擊波,窗戶被震得格格作響,福斯滕難以置信地瞪著這一切。他一動不動地盯著夜空,直到最后一點殘余的顏色也消退了,地平線又一次屬于華盛頓紀念碑和國會大廈的穹頂為止。” 福斯滕的“霸業”隨著升空的火球一起毀滅了。地平線——代表了江山社稷——重又屬于象征著美國民主体制的華盛頓紀念碑和國會大廈。而福斯滕畢竟是一代梟雄,決不愿忍受絲毫恥辱,于是殺身“成仁”。至于扎克和賈蘭汀則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筆者在翻譯此書的過程中,不僅為其情節所吸引,也對它的語言和結构特點印象很深刻。卡拉漢具有很好的語言修養,能夠用文字來反映不同人物的語言習慣,繼而真實地再現人物的思維過程和內心世界。這里的語言習慣不僅是用人物說話的形式來表現的,而且還直接用人物自己的語言來敘述,仿佛作者、讀者的視角与人物的視角重疊在一起。這很像亨利·詹姆斯的“意識中心”。敘述謝爾曼的打手賴利的活動時這种寫法就很典型。我們不妨讀一下賴利到扎克的心理醫生的診室去裝竊听器的一段文字: “賴利打開燈,環視了一下辦公室。原來福斯滕的那英雄小伙儿就是在這儿成了縮頭鳥龜。他本以為這儿會有一張長沙發椅。那些有毛病的不都是躺在沙發上,胡說著多么想要操自己的娘嗎?” 可以看出,短短的四句話里,敘述的角度竟切換了三次:讀者/觀眾的視角——賴利的視角——讀者/觀眾的視角——賴利的視角。其中二、四句是賴利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獨白,于是他便“不打自招”,一個世故、淺薄、毫不尊重科學、毫無道德感的流氓相便躍然紙上。 故事的結构也頗令人稱道。作為一部長篇小說,它的時間跨度僅有几個月,而最緊張的高潮部分是在一個星期內發生,以倒計時的方式計算的。所以,很多內容,特別是主要人物的背景,是通過回憶、調查的形式体現出來的,特別是對扎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很大一部分是用扎克在進入五角大樓工作前所接受的個人經歷審查這一側面描寫形式表現的。所以,雖然情節的時間跨度短,但容量并不小,人物形象有縱深感,這是惊險電影所難以辦到的。另外,小說展示的故事場面在同一時間里轉換頻繁,使情節在空間上也得以延伸。這顯然是應用了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小說的情節也絲絲入扣。前文伏筆密布,后文則將其一一揭示出來,足見其寫作的精心和嚴謹。 我們從上面列舉的一些例子中足見人物刻畫的成功。另一個值得一提的人物就是瑟斯頓。這是一個聰明絕頂且天真爛漫的電腦天才。從他的言語中看得出他的善良、幽默,從他對扎克的鼎力相助中更可以看出他過人的才智和俠義。他也是故事中一個最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他為扎克和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卻遭酷刑而死。更讓人有些難于理解的是扎克對他并不公正。他嚴厲地對聯邦調查局表示:“如果您以為我會在眼睛被蒙起來的情況下跟你們一起干,那就甭想了。”而他自己利用瑟斯頓時采用的態度卻和聯邦調查局如出一轍。用雙重標准對待自己和瑟斯頓,未免有損英雄的磊落;最后把勳章獻給了坎弗而對瑟斯頓只字不提,也未免有欠公允。 這些都是在讀書、譯書時的一些感想,而在掩卷擱筆后,便覺得真正發人深省的還是小說的主題。人們讀后不禁感到,在現實生活中,像這么周密的陰謀計划完全是可能實現的;像扎克這樣的大英雄卻是不大可能有的,即使有,也不大可能有他這樣的運气。小說里的美國躲過了這一劫算是僥幸,小說外的美國能有這么走運嗎?卡拉漢通過小說想告訴讀者的正是現實生活中的、藏在太平盛世下的深重危机。一方面,樂于充當“世界警察”的美國,是培養福斯滕這樣的“鷹派”人物的溫床;另一方面,“鴿派”人物,上至總統、聯邦調查局局長,下至普通記者,甚至扎克、賈蘭汀在開始時都不相信“鷹爪”會降臨在本國人民的頭上,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因為他們過分相信、依賴他們的國家机器和法律机器。而作者筆下的國家机器中,上上下下的“人民公仆”全是碌碌無為之輩。至于法律,作者在小說前引用了前總統杜魯門的一句話:“如果說我們的憲法有一個基本要素,那就是平民對軍隊的控制。”而法律真的能有效地使平民控制軍隊嗎?這句名言与其說是本故事的注解,不如說是其嘲諷的靶子。卡拉漢在扎克受審一章中對法律如此評論道:“這是一台保養良好、運轉順利的机器。”可他話鋒一轉,接著說,“它正在毀坏扎克的名譽。”這樣的“突降法”令人啼笑皆非。如果本書充滿了戲劇沖突的話,那么最令讀者關注的不是扎克与福斯滕的對抗,而是扎克与沒有憂患意識的美國大眾的對抗。總統得意洋洋地在“國情咨文”里大談樂觀主義,殊不知真正的國情在讀者看來實難樂觀。真正的國情是,美國人的內心充滿了自大。因為自大,所以福斯滕、謝爾曼才認為老子天下第一,美國的軍隊無堅不摧;因為自大,老百姓才認為自己的國家体制已經很完善了,無懈可擊。 最后再略談一點小說里的愛情戲。應該說,賈蘭汀与扎克的愛情糾葛只是全書的陪襯情節。他們從相識、相愛,到分手、重聚,最后福斯滕敗給了扎克,謝爾曼死在了賈絲汀手里,俠膽情侶雙雙胜出,皆大歡喜,這些都沒有脫离通俗小說的思路。然而賈蘭汀這個人物的刻畫還是可圖可點的。她是個有智慧的知識女性,但她心里卻時時痛苦,充滿了矛盾。她渴望能獨立地干一番事業,具有新女性的气魄,另一方面卻依附有錢有勢的謝爾曼,体現著內心的虛弱。可就是這种复雜性才顯得真實,才使得扎克与她的關系遠非簡單的英雄加美人的關系;就是這种既有智力對抗,又有情感對話的關系,才沒有使小說的愛情戲落入淺薄的俗套。 如果說我們的憲法有一個基本要素,那就是平民對軍隊的控制。 ——哈里·S.杜魯門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gd.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