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六回 舊情未了將軍怒斥嬌儿 積怨難消太守責怪家兄


  從明道二年的夏天一直到第二年的景佑元年(公元一零三三年∼一零三四年),趙行德离開了部隊,在瓜州王曹延惠的府上潛心翻譯佛經。延惠為譯經專門提供了一所公館。秋末,興慶的六名漢人學士終于到達瓜州,加入到譯經的工作中來。譯經的工作夜以繼日,進展順利。連同行德自己,共七人,他們將經卷分為涅槃部、般若部、法華部、阿含部、論部和陀羅尼,分工承擔。
  瓜州的天气正所謂“嚴寒九十天,酷暑五十日”,一年到頭极少下雨。冬、春兩季,刺骨的寒風卷起漫天的黃沙,舖天蓋地,經常是數日不息,直刮得天昏地暗,晝夜不分。
  行德自己承擔金剛般若經,因為他在肅州時就讀過這部經書,所以翻譯起來比較順手。行德埋頭譯經,一時間忘掉了周圍的一切雜亂紛繁。
  這一年的剛一入夏,朱王禮就經常率部出城与出沒在附近的吐蕃軍作戰。他們經常抓一些俘虜回營,其中有吐蕃人,也有回鶻人。朱王禮無論大小戰斗,都要親自出馬,十分辛苦。
  但是只要朱王禮不出城与吐蕃作戰,行德就會到他那豪華的公館去拜訪他。
  初秋的一天。行德又去拜訪剛剛出征歸來的朱王禮。朱王禮顯得有點興奮,行德看到他高興的樣子,也覺得很欣慰。只是朱王禮從不談及戰斗的經過。有時行德固執地追問,他也只會含混其詞地隨便說說。他的小妾名叫“嬌嬌”,是個年青的漢人女子。他讓她端茶進來。看得出朱王禮還是很喜歡嬌嬌的,而嬌嬌也十分愿意服侍朱王禮。
  行德來朱王禮這里多次,總是听到朱王禮輕聲細气地呼喚“嬌嬌”,他想起朱王禮在戰場上發出進攻命令時的吼聲,對比之下,覺得簡直有點滑稽。
  一天,行德又來看望朱王禮。朱王禮剛從戰場上回來,鎧甲還沒有來得及解下來,正坐在一張椅子上休息。這是一個少有的無風的晴天,秋天的陽光懶洋洋地照在庭院里。飲茶畢,他將鎧甲脫去。天气有點燥熱,朱王禮又把里面的衣服一件一件地脫下來。嬌嬌靈巧地轉到他身后,幫他脫衣。
  “這是什么?”
  突然,嬌嬌問道。行德朝她那邊看去。嬌嬌一只手上搭著朱王禮的衣服,另一只手里拿著一串項鏈。行德見到朱王禮的目光慢慢地轉向了嬌嬌。當他看清了嬌嬌手中的東西時,他的臉色大變,厲聲吼道:
  “放開它!”
  嬌嬌嚇得連忙將項鏈放到桌子上,呆呆地看著朱王禮,一句話也不敢說了。朱王禮從桌子上拿起項鏈,進到內室去了。當他回來時,已經恢复了平靜,還是輕聲細气地呼喚著嬌嬌,讓她去泡茶。
  行德回到自己的公館時,一整天心情都無法平靜下來。朱王禮的項鏈与自己的那一條不是一模一樣的嗎?行德只看了嬌嬌手里拿著的項鏈一眼,就足以判斷出它与自己的那一條完全相同。行德回憶起,回鶻王女生前有兩條相同的項鏈,其中的一條現在在自己手中,另外一條看來是在朱王禮那里了。如果真是如此,朱王禮又是怎樣弄到手的呢?難道她會像當初贈送給自己一樣,又將另一條項鏈送給別人嗎?也許是朱王禮從她手中搶過去的吧?
  行德百思不得其解,而又無法排遣。他考慮再三,看來除了問朱王禮本人之外,沒有其它的辦法可以搞清楚這個問題。直到夜深,行德才從這种冥思苦想中漸漸解脫出來。其實,問題的根本還是在于那串項鏈的出處。從中可以看出朱王禮當初對回鶻王女的情份,以及他至今對她仍然不能釋怀。當然,此中細節,外人就不得而知了。話說回來,自己又未必有這個權利要知道那些細節。的确,她曾与自己有約在先,但是自己后來并未守約如時歸來。盡管如此,那女子還是為了向自己表明心跡,從甘州城上跳下,“一死以報君恩”。難道這一切還不夠嗎?至于其它的事情,大可不必再加深究了。
  行德到頭來并沒有向朱王禮問起他与那個回鶻女子的關系,也沒有再提起那條項鏈的事。不管那條項鏈是她的,或者不是她的,已經与他和那女子之間毫無干系了。
  自從“項鏈事件”以后半月有余,尉遲光又突然來到行德的公館。尉遲光這次是從興慶回來,只在瓜州住兩三天就又要去沙州。算起來,至今也有一年未通音信了。
  尉遲光來訪的時候已近黃昏,太陽落山,寒气四起。尉遲光還是那副凶悍的樣子,目光銳利,咄咄逼人。行德讓他坐下說話,他也不客气,一屁股坐到一張椅子上,張口就言明,今天不問個明白是不會回去的,接著又說:
  “你那串項鏈到底是從哪里弄來的?我的眼光不會錯的,那不是一串普通的玉珠,而是于闐玉中的极品,月光玉!我闖蕩江湖多年,走遍河西各地,到手的玉石不算少數,但是看到這樣的珍品也是第一次。我并不是要奪人所愛,那串玉珠放在你手里也可以。我是想搞到另一串。”
  “還有一串?”
  尉遲光的話使行德大惊,他不由得大聲問道。
  “是的,應該還有一串。告訴我,還有一串在哪里。我一定要弄到手。我這個人想要的,從來都是一定要弄到手的。這种項鏈肯定是有一對的,還有一串在誰的手中?”
  “我也不知道。”
  行德答道。
  “你不會不知道。你只說你這一串是從誰手中得到的,到底是誰,你說呀!”
  “不知道!”
  “怎么會不知道。”
  尉遲光凶像畢露,但是很快又收斂了語气,說道:
  “何必如此呢,好歹我們也一起走了一趟興慶,不算兄弟也算是個朋友吧。”
  “反正我不知道。”
  “這么說來,你的項鏈難道是偷來的?”
  “不知道。”
  尉遲光終于不耐煩了,臉色一變,大聲喝道:
  “你不要不識抬舉,我尉遲光還從來沒有這樣低三下四地求過人。”
  說罷他站起身來,朝四周看了看,又想向行德動手。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既然如此,那就把你的這一串給我吧。”
  尉遲光怒不可遏,上前一把將行德的衣襟抓住,但是他轉念一想,抓住這個文弱書生簡直易如反掌,只是他如果已將項鏈藏在一個神不知鬼不覺的地方,你也無可奈何。更何況還有一串也不知落在誰的手中,要能夠取得一對那才是价值連城啊,想到這里,尉遲光又和顏悅色地說:
  “那么名貴的玉石還是放到它應該放的地方為好。你就拿著你的那一串,讓我來保管另外一串吧。作為于闐王朝的后裔,另一串玉珠放在我手上,也算是物歸原主吧。我還要去一趟涼州,你好好考慮一下,等我回來再說。”
  說完,尉遲光走出大門。消失在門外的一片夜色之中。
  二十天后,尉遲光從涼州返回,又來到行德的公館。听他說,去年七月,西夏的統治者李元昊終于越過國境,進攻大宋,沿途燒、殺、搶、掠,直至慶州,最近才回師興慶。故而,河西走廊甘州以東一帶,由于除吐蕃軍之外,宋軍不久也要打過來,百姓陷入一片慌亂之中。但是甘州城里卻好像什么事也沒有發生,還是一片太平景象。實際上,城東一帶,無論是沙漠中,還是草地上,每天都有西夏与吐蕃的軍隊在調防、交戰,就連尉遲光這樣大膽的人也覺得此番甘州之行令人提心吊膽,實在是不該去的。說完這些后,尉遲光又舊話重提,問道:
  “項鏈的事考慮好了吧。到底從誰手中得到的?”
  行德還是那句回答過十余次的話:
  “不知道。”
  尉遲光一听就火冒三丈,一下子吼叫起來。過了一會,又冷靜下來,想好言勸說。行德無論尉遲光使出什么手段,他還是一問三不知。尉遲光最后只好再次請求行德仔細想想,并告訴行德說,他還要組織一支商隊,去高昌走一趟,以后再找時机談一談。
  翌景佑二年(公元一零三五年)正月,朱王禮的部隊接到開拔的命令。這次西夏軍是征討吐蕃的角廝羅。朱王禮部作為先鋒,進攻角廝羅的大本營青唐。西夏打算在与宋軍作戰之前,向吐蕃發起大規模的進攻,一舉驅逐吐蕃在河西的勢力。
  應朱王禮的傳喚,趙行德來到將軍府上。
  “想去嗎?”
  朱王禮單刀直入地問道。
  “當然愿往。”
  行德答道。
  “也許不能活著回來了。”
  “無妨。”
  行德并不怕死。只是一部金剛般若經還未全部譯成西夏文,多少有點遺憾。不過天命難違,此次若能生還,還要繼續將這部經譯完。久未出征,一時間興奮之情溢于言表,行德的心里有點緊張。
  此后的兩三日,部隊投入到緊張的備戰中,朱王禮再次將行德叫到府中。
  “這次你還是留在城里吧,給你五百名士兵,守住此城。”
  朱王禮說道。可能是怕行德還有什么要說,他又用嚴厲的語气說道:
  “這是命令,請不要多言。”
  接著他又向行德交代了留守部隊的种种注意事項。
  朱王禮帶領四千五百兵馬离開瓜州的那天,正是風雪交加,城外一片蒼茫。長長的駱駝和馬匹組成的隊伍從朝京門出發,向東走去,隊伍出城不久就被掩沒在風雪之中。行德他們直到出征部隊已經完全消失在灰暗的空間中后,還列隊站在城門旁,久久不愿离去。
  從這天起,瓜州城里就顯得冷清多了,到處都是靜悄悄的。朱王禮他們走后又過了三天三夜,暴風雪才逐漸停了下來。行德開始忙了起來,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每天到曹府的譯經堂去了。這樣一來,譯經的工作大大地降低了速度,但畢竟沒有完全停止,其他人還在努力奮斗。行德搬回軍營去住,為了穩定軍心,他每日必須到處巡視一番。行德不像朱王禮,缺乏臨戰的經驗,所以也必須做好准備,加強自身的訓練。
  朱王禮在瓜州時,吐蕃的小部隊時常前來騷扰,与他們之間的戰斗十分頻繁。現在朱王禮他們走了,不知為什么,吐蕃軍的騷扰也停止了。吐蕃可能將這附近的小部隊都抽到東邊的大戰場上去參加決戰去了。
  過了整整六個月后,才傳來了東邊戰場上的消息。朱王禮派來的信使是三名身体壯實的漢兵,他們帶來了一封書信。行德拆開來一看,信是用西夏文寫的,很簡短,可能是朱王禮口述,別人代筆。
  “元昊自率大軍攻打犛牛城一月余,敵未降。与之詐和,開城后大行殺戮。我部損失五百人,准備明日進擊角廝羅的本部青唐。”
  “我部損失五百人。”看來應是指朱王禮部的損失。此后又過了一個半月,八月中旬的一天,朱王禮派遣的第二批信使回到瓜州城。帶來的仍然是戰況通報。這次是用漢字寫的。
  “本軍攻打青唐,各支隊安好,駐宗河和其它諸戰線。角廝羅以部將安子羅斷我歸路。我部正在攻打帶星岭,日夜戰斗不息,已二月余,損失三千人。”
  上次來的戰報是用西夏文書寫的,而這次是用漢文書寫的,原來識西夏文的人可能已在這損失的三千人中。但不管怎樣,從戰報的文字中仍然無法看出戰況的發展是否對西夏軍有利。最后說到的“損失三千人”,畢竟是一個很大的損失。与前次所說的五百人相加,朱王禮部已經損失了五分之四。這回的來使原是瓜州城里留守部隊派去送回信的人,并未直接到前線參戰,所以除了信上說的以外,其它情況一概不知。十一月初,接到朱王禮的第三次戰報。這次比前兩次更加簡單,還是用漢字寫的。
  “于蕃地轉戰兩百余日,角廝羅兵敗南逃,我部奉命撤回。元昊亦率本部向瓜州進發。”
  僅從這封信的文字上看,經過長時間的征討,李元昊終于將吐蕃的角廝羅從其巢臼中赶了出去,他此次親率大軍西征的意圖可能是想乘胜一舉奪取瓜、沙二州。
  一直很清靜的瓜州城里又緊張起來。一方面要准備歡迎凱旋歸來的朱王禮部,另一方面還要為隨后就到的西夏軍本部安排營帳。趙行德專程到曹延惠的府上与他商議如何處置這些事情。延惠平常松弛的臉上,神色有些緊張,他慢慢地說道:
  “此事非同小可。終究是躲不過的。”
  看來他早有預料,只是不知他對這個突發事件是喜還是憂。但是很快行德就看出延惠由于震惊,身体有點發抖。他的嘴里小聲地嘀咕,聲音很微弱。
  “唉,被我不幸言中。世人常說,沙州的家兄賢順是個精明之人,而依我看來卻正好相反。此時此事就是明證。西夏攻取肅州時,他就應該像我一樣,上表歸順,以示臣服。”
  延惠抬起頭來,眼光游移,最后停在空中的一點上,表情呆滯地接著說道:
  “思之再三,确非易事。西夏大軍此次經過瓜州,定是要取道以攻沙州。大軍過處,定會燒佛塔、毀寺廟,征男丁入伍,搶女子為奴。就連多年所藏之佛經,也要遭滅頂之災。我早就勸說過,當時家兄一味反對,事到如今,后悔晚矣。”
  延惠挪到行德跟前,好像眼前并無一人似的,一個人自言自語,嘮叨個不停。
  行德想,延惠對其家兄節度使曹賢順一直耿耿于怀,今日是將心中長期以來的塊壘一吐為快,說的都是肺腹之言。延惠在椅子上坐著歇息了一陣后,站起身來走到行德近前說道:
  “吾兄此番在劫難逃,性命休矣。西夏大軍將會踏平沙州,摧毀鳴沙山的佛窟,燒掉十七座大寺,盡掠所藏佛教經典。漢民百姓生靈涂炭,將受倒懸之苦。”
  行德見延惠說完后滿臉愁容,兩行濁淚,順雙頰流下。

  ------------------
  書 路 掃描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