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我對自己都感到厭倦,懶得問 我是誰,應做些什么。 獨立船首,駛向前方,前方, 劈開繁星倒映的海洋。 馬修·阿諾德《自立》(1854) 輪船從利物浦啟船。查爾斯一路上時常暈船嘔吐,日子并不好過。不暈船時,他老在思考自己為何要去世界未開化的彼岸。或許正是因為沒有開化,他才要到那儿去看看。他想象波士頓一定是個小木屋鱗次櫛比的城市。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他望見了波士頓。那灰色的磚牆、白色的木制尖塔,還有那閃閃發光的教堂金色圓頂,都使他高興地想到,波士頓正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樣。正如他喜歡那兩個費城人一樣,他同樣喜歡波士頓社交場合那种优雅与率直相混合的气氛。雖然說不上人們對他盛情款待,但在他到達后的一個星期之中,他隨身帶來的那兩三封介紹信已大顯神通,有好几個人邀請他去家里作客。他被邀請去參加文人聚會。他甚至還跟一位參議員握過手,跟一位更加顯赫的(倒不那么夸夸其談)的老人握過手,那就是美國文學的奠基人、年過八旬的作家戴納1。 查爾斯雖然恭敬地向自由的搖籃——法納爾大廈2表達了敬意,可他還是遭到了一些冷遇,因為英國在前不久的美國內戰3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至今沒有得到諒解。而且,山姆大叔4對約翰牛5的成見正象約翰牛對山姆大叔的成見一樣過分簡單化。但查爾斯卻明顯地不帶那种成見。他公開申明,獨立戰爭是正義的;他敬仰波士頓,因為它居于美國文化中心、反奴隸制運動中心等等重要地位。他笑容可掬地出席茶會,會見士兵,特別注意不表現出任何优越感。我想有兩种東西使他特別高興:一是大自然的生气勃勃的新鮮感:新庄稼、新樹木、新飛鳥,還有一些令人神往的化石,這些化石是他跨過跟他同名的一條河去哈佛大學的路上發現的;二是美國人本身也使他高興。一開始,他似乎覺得美國人缺少細膩的幽默感。有一兩次,他原是開玩笑的幽默話卻意外地被當真起來,弄得他下不來台,他只好忍耐著。然而補償的方面也是很多的:美國人的坦率,辦事干淨利落,那种耐人尋味的好奇心,大大方方的好客。那种好奇心或許是一种天真幼稚,但美國人臉上卻帶著一种擺脫了歐洲陳舊文化的新鮮感。這种新鮮感在查爾斯來后不久便從女性身上看出來。年輕的美國婦女不象她們歐洲的同類那樣忸怩作態,難以接触。大西洋彼岸的婦女解放運動已有二十年的歷史了。查爾斯發現她們的坦率很有吸引力。 -------- 1理查德·戴納(1787—1879),美國作家。 2法納爾大廈在波士頓,是用其設計者彼得·法納爾(1700—1743)的名字命名的。原是商業和公眾集會的場所,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這儿是革命者聚會的場所,被稱為“自由的搖籃”。 3美國內戰即南北戰爭,發生在1861至1865年間。 4山姆大叔是美國人的綽號。 5約翰牛是英國人的綽號。 吸引是相互的。在波士頓,女性在社會鑒賞方面不如倫敦的婦女占据优勢。查爾斯或許很快就會變得心灰意冷了。但是不管他走到哪里,他的腦海里總是縈繞著弗里曼先生強迫他接受的那份可怕文件。它在查爾斯和他見到的每一位天真姑娘之間豎立了一道牆,使他跟她們不能接触。只有一張臉可以不睬那個文件,把它驅赶得遠遠的。 另外,在許多美國人的臉上,查爾斯看到了莎拉的影子:她們有她那种挑戰的神態和率直的表情。從某种程度上來說,她們使莎拉往昔的形象在查爾斯的腦海里复活起來:她是個不同凡響的女子;在美國,她會如魚得水。事實上,他愈來愈相信蒙塔古的猜測,或許她真的就在美國。他先前花了十五個月在一些國家里旅行。在那些國家里,由于相貌和衣著之間的民族差別,他很少聯想到莎拉。然而在美國,他周圍的女人大部分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或愛爾蘭人的后裔。在初到美國的日子里,他多次突然止住步子,呆望著一個女子的褐色頭發,呆望著某個女子活潑的走路姿勢,呆望著某個身影。 有一天他穿過公園去參加一次文人聚會時,看到前頭小路上有個姑娘。他感到滿有把握,便跨過草地走了上去。但走近一看,那姑娘并不是莎拉,于是他只得支支吾吾地道歉一番。他渾身顫抖著繼續朝前走去,那一時刻他激動得不能自己。第二天,他在波士頓一家報紙上登出了尋人啟事。打那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他都要刊登尋人啟事。 冬天來臨了,查爾斯到美國南方旅游。他游覽了曼哈頓,但這儿給他的印象不如波士頓好。隨后,他与在法國結識的那兩位朋友在費城待了兩個星期,過得十分愉快。關于費城,后來出現的那句玩笑話(“住一周叫人神往,住兩周叫人沮喪”)他是不會贊成的。他從費城繼續朝南走,到過巴爾的摩、華盛頓、里士滿和瑞利。到處是令人愉快的新的自然風光和新气候。這儿所說的“气候”是指自然气候,而不是政治气候。因為政治气候——此時正值一八六八年十二月——恰恰相反,使人感到喪气。查爾斯發現城市里一片蕭條,人們怨聲載道,這都是重建1所帶來的惡果。當時的美國總統安德魯·約翰遜2給予美國人的盡是些災難。即將繼任的尤利西斯·格蘭特3則更加糟糕。查爾斯發現,他在弗吉尼亞州時不得不回到了英國人的立場上,盡管他對這种轉變并不喜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在弗吉尼亞和南、北卡羅利納州接触的上層人物都站在英國一邊,而他們的父輩卻几乎都是殖民地上層階級中唯一支持過一七七五年獨立戰爭、反對英國的人。他甚至听說人們紛紛要求再次脫离聯邦4,跟英國統一。他對這种事情處理得很策略,即避免卷入這种議論,免得使自己陷入困境。這倒不是因為他充分理解當時的事態發展,而是因為他覺得這個國家幅員遼闊,只不過是分裂才限制了它的活力。 -------- 1這儿指1865至1877年間,美國南方各州于內戰后重新組織并与聯邦政府重建關系的時期。 2安德魯·約翰遜:美國第十七任總統,1865至1869年任職。 3尤利西斯·格蘭特:美國第十八任總統,任期1869至1877年任職。 41861年美國南方十一州脫离聯邦,因而暴發了南北戰爭。這儿指南北戰爭后,有人主張重新脫离聯邦。 他的感覺可能与一個今天到美國的英國人的感覺相差無几:到處是丑惡,同時到處是美好;到處是奸詐,同時到處是誠實;到處是殘忍与暴力,同時到處是善意与改良社會的奮斗。那一年的一月,他是在斷垣殘壁的查爾斯頓市度過的。這期間,他來到美國后第一次怀疑自己究竟是來旅游還是已移居美國。他發覺自己的話語中不知不覺地帶上了美國口音,使用了某些美國詞匯。他發覺自己竟在兩种相反的觀點之間游移不定,這簡直象美國本身那樣一分為二。他既認為廢除奴隸制理所當然,又認為南方奴隸主的憤怒值得同情,因為南方的奴隸主們深知北方那些政客急于解放奴隸的真正用心。他發覺自己与南方那甜蜜蜜的美人儿和惡狠狠的軍官們都相處得很融洽,同時他又難以忘記波士頓——更加紅潤的臉蛋儿和更加白晰的皮膚……不過那儿是道德上更拘謹的人們,無論如何,他發覺待在南方更愉快。象是為了證實這一點似的,他莫名其妙地繼續南下。 他不再感到厭倦了。美國的經驗,或者說當時美國的經驗,給了他——或者說還給了他——一种對自由的信仰。他看到周圍的人們決心掌握國家的命運,這种決心的直接后果雖然并不使人愉快,但其效應卻是解放性的,而不是壓迫性的。這時他已開始看出,他的東道主們那种時常叫人發笑的狹隘見解只不過是直接暴露而沒有加以掩飾罷了。南方人處處表現出不滿,傾向于擅自處理自己的事務而不顧法律的約束。總之,當時國家政体沉醉于“解放”,他們偏要起而抗爭,動輒采取暴力行動,反對解放奴隸。即便是對這一切,查爾斯也覺得自有其道理。南方到處是無政府主義,查爾斯對此也覺得优于他自己國家那种僵化、嚴酷的傳統束縛。 不過,他這一切想法都沒有外露。還是在查爾斯頓時,有一天晚上風平浪靜,他站在一個海岬上,突然發現自己面對著三千英里以外的歐洲。他在那儿作了一首小詩,這一首比上面咱們讀到的他那一首稍許好一些。 他們年輕時便有一個問題, 到如今還沒敢于提及, 他們不顧英國母親的蒼蒼白發, 漂泊至此是為尋覓偉大的真理? 如今我佇立于他們的天地, 盡管陌生卻与他們同命運共呼吸; 在他們身上我仿佛看到, 一個幸福時代將從地平線上升起。 眾兄弟終將在那時代的天堂居住, 天堂是何等的圣洁、美麗! 它擺脫了仇恨与可卑的殘忍, 母親的嘲弄又何足挂齒? 嬰孩的雙手今天雖然軟弱無力, 可他終將拋開母親的繩系, 成長為叱吒風云的男儿, 今天的失敗又何必在意? 他終將挺胸屹立, 行走在這郁郁蔥蔥的大地; 潮水將他帶到安全的海濱, 他朝著東方感謝它的恩賜。 好吧,讓我們暫時离開查爾斯,讓他去作詩,讓他去提問,讓他逗留在那美好的“郁郁蔥蔥的大地”上吧。 那是瑪麗說出了關于莎拉的消息將近三個月之后的一天——恰恰是四月份的最后一天。在此期間,命運之神又讓薩姆欠了她一筆債,她使薩姆有了日夜盼望的男孩。那天适逢星期日,淡藍色的花蕾含苞待放,教堂的小鐘丁當作響。傍晚,樓下傳來鍋碗瓢勺的輕輕撞擊聲,這說明他那產后不久的年輕妻子正在与幫手一起給他准備晚餐。一個小孩在他的雙膝間掙扎著想要站起來,另一個只出生三個星期的儿子則躺在他的雙膝上。那小家伙眯縫著黑黑的小眼珠,薩姆看著心里真是樂開了花。 兩天以后,查爾斯(那時他正待在美國的新奧爾良)散步回來,步入旅館,辦事員遞給他一封電報。 電報寫道:她被發現,倫敦;蒙塔古。 查爾斯讀完后把臉轉向了一邊。經過了如此漫長的時間,其間……他望著熙熙攘攘的街道,兩眼發直,也不知自己到底看見了什么。不知怎的,他覺得眼睛酸痛,噙滿了淚水。他走到屋外,來到旅館的門廊,點燃了一支雪茄。過了片刻,他回到旅館的辦公桌旁,問道: “去歐洲的下一班輪船——請問什么時候啟航?”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轉載請保留,謝謝!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