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我愛大明朝

正文 第124章 一箭雙鵰(上) 文 / 春天的熊

    「朱二小姐同副總兵大人是兩情相悅,小王爺您吶,也就別再來橫插一腳了」,見著「燕思堂」就在眼前,小方程索性便止住腳步,「再說吧,朱二小姐可也不是你喜歡便能得到的哩……」

    小方程不說這麼句「朱二小姐可也不是你喜歡便能得到的」還好,她一這麼說,倒還真引來了小王爺的白眼——老子想要的,什麼時候是不能得到的了?

    保國公府朱二小姐又怎樣?大同副總兵又怎樣?

    說老子「得不到」,老子便他娘偏偏要「得到」……

    王副總兵若是知道他辛辛苦苦從「百媚樓」綁了小王爺回來,日後卻成了他的情敵,他會怎麼想?

    他肯定會很不愉快——稀里糊塗之下,竟就給自個兒挖了個坑……

    他這會兒正黑著臉坐在「燕思堂」內,聽著晏勁松的「工作匯報」——「丈量田地」,才行開始,晏小個送來的這「信息」,便他娘的將王副總兵給嚇了一跳:

    大同一地可耕地的七成掌握在代王府和豪紳手中,二成為軍屯土地,平民百姓耕種的土地只有一成。

    代王府與豪紳手中的七成土地,都他娘是合法的?

    屁!

    元末天下大亂,人口急劇減少,大量土地拋荒,於是明朝初年就有了大量的官田,即把土地授予已在從事耕作的農戶,每年國家收取稅糧。甚至還有一部分土地被當作永不納稅的私田賜給農民。

    明初天下初定,朱元璋賞賜勳臣、公侯、丞相大量莊田,多者有一百頃,宗室賜田更多,按照洪武間的定制,郡王諸子也有定額賜田:「郡王諸子年及十五,每位撥給賜田六十頃,以為永業,併除租稅。諸子所生之子,唯世守永業」,因為洪武年間宗室最多只到郡王這一代,所以定額賜田也只規定到郡王諸子為止。而賜給親王的莊田可達一千頃之多。

    「大同一地的耕地,接近二十五萬頃,光代王府便佔了近十萬頃,其他豪紳佔了有七八萬頃」,晏勁松也被這樣的數據給嚇了一跳:窺一斑而見全豹——大明的親王與豪紳,所佔有的田地,著實太多了些,「楊參將去了趟知府衙門,將大同田地狀況探了個一清二楚,便拖我來問問大人,這『丈量田地』的事兒,到底要不要將代王府也算在其中……」

    代王府的郡王及御賜將軍、御賜都尉雖然多,可若是靠著賜田便能有著「近十萬頃」的田地,那得出多少個郡王、將軍與都尉?

    得出一百個親王、一千個郡王……

    代王府有這麼多親王或是郡王?

    木有!

    在這樣一天數字眼前,代王府的「賜田」所得,只是一小部分——通過侵奪和投充等形式,取得更多的官民田地,依附其上的「大戶人家」,也搶奪老百姓的產業,占為莊田。

    王副總兵原來沒打算將代王府算在「丈量天地」的「目標人群」當中——一來,他當初認為「大戶人家」們的田地,都加起來應當要比代王府的多,二來,能不直接與代王府產生衝突,便盡力這麼幹的好。

    可眼下才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兒了:代王府的田地比「大戶人家」們多得多,「宰」了「大戶人家」們之後,所取得的「肉」還不如「宰」了代王府一家的多;你王副總兵陰差陽錯之下,竟又將代王府小王爺綁來了——這還不是直接衝突是什麼?

    楊一清這隻老狐狸——「拖我來問問大人,這『丈量田地』的事兒,到底要不要將代王府也算在其中」,他的意思,無非便是——副總兵大人你反正已經與代王府產生直接衝突了,索性便他娘的破罐子破摔——趁著大軍已動,小世子還在你手上,便將他代王府的田地,也來「丈一丈、量一量」算逑……

    減少了代王府的年俸收入,又他娘來丈量他家的地——讓代王府將吃進肚裡的骨頭都他娘吐出來,代王府怕是會不大樂意咧……

    王副總兵這會兒想到的可不僅僅只是代王府「樂意不樂意」的問題,作為來自五百年後的人,他想到的是更「嚴重」的問題——大明農戶的失地問題。

    大明前期,這個問題還不是很突出:一來宗室人口還不多,二來總人口也不很多,土地資源較富裕,三來朱元璋大殺功臣,賜出的莊田又被沒收為官田。

    可到了弘治年間的大明中葉,大明農戶的失地問題,便由此而可見一斑了:諸王無止境地擴充莊田,是導致大明農戶失地的重要原因。

    「萬惡」的封建社會中,失去土地的農戶是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這是五百年後的基本常識。

    就是到了已經出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近代中國社會,農民的失地也是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耕者有其地」一直是被近代中國政治家視為解決中國問題的良方,偉大領袖某某某和某家王朝某某某不約而同地在五百年後先後在大陸和台灣實行土地改革。雖然一個是採用強行剝奪的暴力方式,一個是採用政府贖買的和平方式,但都是要達到耕者有其地的目的。即使五百年後再過去一點點的社會,已然遠遠不是農業社會,中央政府仍然很重視這個問題,要求各地一定要妥善安排由於經濟建設需要而失地的農民的生活,但有些地方還是出現了矛盾激化的情況,其原因就是當地幹部漠視失地農民的生計。

    弘治年間的大明,已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一些農民成為礦工或織工,但是大多數淪為無業流民,失地的農民最後推翻了明王朝——百餘年後的李自成起義。

    不得不說,大明宗室的這番「王八蛋作為」,是導致大明滅亡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是以,現在王副總兵面臨的問題,可不僅僅是他同代王府的「個人矛盾」,而是上升為事關大明生死存亡的「階級矛盾」了——要不要趁著在大同「丈量田地」的這股風,緩和或一下大明的「階級矛盾」?

    可這事關土地歸屬問題的「階級矛盾」,欲行「緩和」起來,怕是有些難了——難不成向弘治皇帝建議實施「土改」?

    這他娘的,跟找死沒什麼區別——弘治才是眼下大明最大的「地主」,你王副總兵是要「打倒弘治分土地」麼?

    「和平贖買」的方式?——建議弘治將諸王、地主們手上的土地都買了過來,再分給「廣大農民兄弟」們?

    也不行!

    甭說大明眼下沒這個財力,就算是有這個財力,弘治也只會當他王副總兵有了「蛇精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朕的土地,朕竟然還要花銀子去買?

    說過來說過去,弘治都是不會同意,更是不能同意王副總兵這兩條太過於超越時代的「緩和階級矛盾」的「辦法」——弘治作為地主階級的代表,自是要維護、支持地主階級的利益,他若是反過來要想辦法將地主們的土地「弄過來」,再行分配給農民階級,那他還能做「地主階級的代表」?

    就算出於維護老朱家統治穩定的需要,來「緩和」一下階級矛盾,那他所採取的辦法,也得以不破壞地主階級的利益,不激化地主階級內部矛盾為前提!

    這才是「萬惡的封建社會」中,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話的精髓所在!

    是以,代王府的田地,到底當不當「丈量」,則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這是一個馬蜂窩,捅了之後,便會激化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弘治得有足夠的魄力與十足的膽略,來面對利益造到破壞,而「氣憤異常」的大明諸王——大同做為革除衛所軍制的「試點工程」,其一切「先進經驗」都得作為日後弘治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的「樣板」,包括如何實行其中對退伍士卒實行賜田這一政策,亦即「如何丈量田地」。

    換句話說,今日「丈量」了代王府的田地,日後就得將整個大明藩王們的田地,都他娘給「丈量」了!

    王副總兵深吸了口氣——弘治有這樣的魄力與膽略?

    沒有!

    因為——他是出了名的「仁厚之君」!

    這事兒若是擱太祖成祖身上就好辦得多,這倆父子,為了大明,當真是能「遇佛殺佛遇神殺神」,連厲鬼見了都得避讓三分——動不動就他娘造個什麼「案」出來,再他娘幾萬幾萬人的宰,一點兒也不手軟。

    楊一清不愧是「出則為將,入則為相」的人物,他這是「有賊心沒賊膽」,便盼著王副總兵腦子一熱,頭一點,便將代王府的田地也給「丈量」了:他本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有些「眼紅」代王府佔了這麼多的地,卻又不敢「越權」來捅這麼一馬蜂窩,便「妄圖」王副總兵能做個「有擔當」的人——做出頭鳥,將「丈量」代王府田地的一切後續連鎖反應,都他娘給「一力承擔」下來!r1148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