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我愛大明朝

正文 第110章 存在問題(中) 文 / 春天的熊

    眾人散去,楊一清落於人後,卻又三步一回頭,欲言又止——他也是初來乍到,心底有話卻又猶豫著到底當不當說。

    「楊參將請留步」,王副總兵本就有留下他繼續深談的意思,這回自是更覺非得單獨將他留下不可,「其餘眾人,可先行退去……」

    王睿將楊一清放在了威遠衛的參將位置上,因為這個地方處於大同城同右衛之間,不但是大同與右衛相互往來的要道,更是大同鎮以北地區「防守前線」的「軍需物資集散中心」——大同以北六個衛的軍械糧草盡皆囤積於此,地處右衛、雲川衛、高山衛、玉林衛、陽和衛正中。

    威遠衛若有個神馬失,大同以北盡會完蛋!

    「我適才言及『募兵』一法時,見楊參將臉現可惜神色,楊參將莫非是有話想說?」王副總兵面對鼎鼎大名的「楊參將」,不敢露出他那「小人得志」的本質,正襟危坐,儼然一「不懂就問,積極發言」的「好學生」。

    楊一清見副總兵大人「終於來問」,也只得開門見山:「大人所說的『募兵』一法,別具一格,確是大有可取之處,可眼下在大同一地,卻並不見得能行通?」

    王睿一愣:「可有甚不妥之處,楊參將儘管道來便是……」

    「募兵」一法可是決定老子能不能於大明官場扶搖直上的基礎與根本!

    楊一清整了整思緒,便決定教會「王學生」「知其所以然」——從頭說起:「副總兵大人,對眼下咱大明的藩王宗室特權,可有多少瞭解?」

    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了大明王朝,為加強統治,有力地監督地方官吏效忠於朝廷,同時防止發生爭權奪位的爭鬥,維繫並鞏固他老朱家的江山,朱元璋便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來「夾輔皇室」。這便是大明藩王的由來。

    藩王一般配屬一支編制三千人的護衛隊,作為親王的警衛,多的配備三支這樣的護衛隊,稱為賜三護衛,人數達到九千以至一萬人。

    也有例外,如洪武年間封在太原的晉王和封在北京燕王,皆受命指揮邊防大軍,築城屯田,大將軍馮勝及傅友德,都曾受其節制,軍中大事,二王可以直接奏聞。諸子中最有才能的寧王成人之後封在燕晉之間,更向北突出喜峰口附近的大寧,他的三護衛和配備的軍官都是精銳之師,還可以指揮人數達八萬之多的部隊,和燕晉二王共同防禦北邊元朝殘餘勢力。

    這種藩王,都可以干預軍務,被稱為「塞王」。

    朱棣奪取皇位之後,為了防止以後其他藩王傚尤,不僅剝奪親王的軍事指揮權,還不斷找借口減少親王們的護衛,進一步限制藩王在王府之外的行動。

    王副總兵對於「大明藩王特權」的瞭解,僅止於此——五百年後歷史教科書的基本常識,僅只於此。

    王睿雖然不知道楊一清怎的又扯到了「藩王」一事上來,但他也又行「謙虛」的搖了搖頭:「我乃武人出身,這些事兒,自是瞭解不多,楊參將只管繼續便是……」

    楊一清點了點頭:「藩王在國政軍務上的特權,先且別過不提,關鍵處,來說一說他等王爵之位及對應享有的年俸待遇……」

    大明藩王們除了有著優越的政治地位——王府設置以長史為首的官屬,冠冕服飾,車旗儀仗,官邸府第僅比皇帝低一等。公侯大臣拜謁親王要伏地拜謁,不能平起平坐。

    他們在經濟地位上也有著嚇死人的「特權」:明朝宗室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八等。親王的年俸最高,每年的俸祿為一萬石,其他依次遞減。

    一萬石折合成現在的人民幣,則是五百萬元左右——也就是說大大明的一個親王,整日什麼都不幹,每年卻可向政府領取五百萬。

    除了政府每年發給他們五百萬的現金,他們在被封王封爵時,還會有「良田萬傾」神馬的封賜。

    楊一清向王副總兵上了一堂「藩王宗室的年俸待遇課」:「……洪武年間,太祖封了二十三個親王,那時的親王侯爵還不算多,朝廷也能承受得起……」

    二十三個親王,再加上些雜七雜八的郡王、將軍之類,每年向政府領取的現在攏共也就那麼五六個億,這對於煌煌大明的朝政開支來說,確是不算什麼大事。

    「……可越是往後,親王侯爵越來越多,皇室宗親給朝廷造成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

    由於有優越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又不能參政帶兵,整日無所事事,明朝的皇子王孫們,往往廣娶妃嬪妻妾,繁育出眾多的龍子龍孫。皇族宗室人口的再生產,表現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的特點。如慶成王生的兒子多達一百人,除長子世襲封王外,其餘九十九人都封鎮國將軍。每次家族聚會,同父兄弟之間竟不能盡識。如此高的出生率,使得明朝宗室的人口成幾何級數不斷增加、膨脹……

    「……洪武年間的宗室人口,才五十八人,可到了成化末年,宗室人口已然達到了七千二百餘人……」

    七千二百是五十八的一百二十幾倍,五六個億再乘以一百二……

    王副總兵深吸了口氣,止住暈眩的腦袋——也就是說,大明朝廷每年養著這幫「寄生蟲」,就得花掉六七百個億……

    現在是弘治十三年,離成化末年又過去了十幾個年頭,朱元璋的龍子龍孫們,當是得逼近八千人了……

    「……成化末年,大明稅糧收入為三萬四千餘萬石,而各王府的歲祿開支就達一萬二千餘萬石,佔了稅糧收入的三分之一還多,供養皇室成員的開支超過了整個大明官吏俸祿的總和……」楊一清如數家珍,終於體現出他「入則為相」的能力來,「王府多的地方負擔更重,成化末,陝西各糧倉存糧共二千二百九十五萬石,而該省的皇親年俸的總數卻是三千一百九十五萬石……」

    ……

    王睿聽得咂舌不已——一個省的人口,還他娘不夠養著這一地區的「寄生蟲」們!

    「……聖上即位以來,便著手削減皇室開支……」

    弘治這麼一喜歡「鼓搗」的人,確是會拿著這幫「寄生蟲」開刀!

    「……但親王侯爵,皆是先王所賜,當今聖上不可能撤藩削爵……」

    「靖難之役」,便是由「削藩」引起,弘治若是要這麼整,確是危險係數有些高……

    「聖上便採取了個內閣的折衷之法,即藩王侯爵每年在其所屬封地的稅糧稅銀中,領取三去其一的年俸……」

    這他娘的,就相當於是在各省各地區所收上來的稅糧稅銀中拿「提成」,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政府財政收入的穩定,更能間接鼓勵皇室成員的「少生優生」:一個地區每年的財政收入也就那麼多,你愛將家裡的哪位熊孩子申請為神馬郡王、神馬將軍的,那都隨你——反正他到時拿的年俸,也算在當地「三去其一」的稅糧稅銀當中——資金總數就那麼多,拿提成的人多了,能拿到的數額也就少了!

    兼且,這還能鼓勵皇室宗親關心所在封地內的生產——生產上去了,稅糧稅銀多了,他們所佔的「三去其一」的「提成」,也就多了。

    這幫「寄生蟲」,當真是在「吸大明的血,啃大明的骨」,可面對朱元璋「列爵封藩」的祖訓,以及這般強大的宗室力量(誰他娘的敢不遵循這麼一「祖訓」,那你這皇位怕是得坐不穩了:反正都是龍子龍孫,你這皇帝既是做得滿足不了我們,那我們便隨便換個能滿足我們的人來),弘治能做到這一步,已然很不錯了。

    「……而陝西這般王府過多的地兒,聖上只得將它作為特例來處置,即如陝西一地一般,有著過多的皇室宗親們,每年直接向朝廷領取年俸,但他等這年俸,卻又以每年同爵位的各皇室宗親所領取的平均年俸數為標準……」楊一清說這話時,面色古怪——皇室宗親是「寄生蟲」,可他們卻不得不存在,連偉大的弘治皇帝都只能這般來慣著他們。

    王睿搖了搖頭——大明的滅亡,供給皇室成員的開支過大,當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大人的『募兵』之法,確是極好的」,楊一清呷了口茶,終於步入了正題,「可其中的賜退伍士卒良田、免入伍士卒家屬徭稅,這兩點,在大同這地兒上,怕是難以行通的……」

    王睿仍是不明所以,定定的瞧著楊一清。

    楊一清雙目灼灼生輝,撇了撇嘴,終似是下定了決心,決意將「不該說的話」說了出來:「標下之前雖是在陝西任職,可對這山西大同也是有著一定的瞭解,大人既是要在山西大同實行這『募兵』一法,卻怎的將大同的代王府給忘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