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三國之望子成龍

第二卷 黃巾亂起發展勢力 第七十六章 東吳稱臣金融改革 文 / 狂妄之龍

    隨著司馬懿死亡,梓潼也在魏軍壓境的第一時間宣佈投降。投降速度之快,讓關羽等人不僅暗歎:司馬懿果然不是很得人心。

    當然這不能完全怪他,司馬懿就算家學淵博,本人出道得太早了,以至於他還沒有那麼高深的城府,以及足夠的軍事經驗。說穿了,就算投入秦國,司馬懿也不過是一個精於計算是文士罷了,所謂的軍事才華,都是在他那精密的計算中完成的。而若非麾下將士們的配合,只怕就算他有再強悍的計算能力,也不能將計謀完全發揮出來。

    張銘的出現帶來了太多的蝴蝶效應,不僅改變了龐統,也改變了司馬懿和諸葛亮。三人之中或許有人比歷史中的他更加強悍,但司馬懿和龐統在尚未到達人生巔峰之前,過早出仕的結果,就是比歷史中的他們略有不如。

    火器時代的先一步進入,不僅使得一批三國時期的武將跟不上這個時代,也使得精於計算的文臣變得無所適從。戰場的不確定因素的增加,也使得一些原本計算無誤的計謀,出現了失誤,一個個小小的失誤,直接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尤其司馬懿在成為一代名臣統帥之前,先一步成為了一個國家的君主。以至於政治、軍事逐步變成次要因素,帝王心術和平衡之術成為了他學習的重點。和歷史中的他比起來,現在的他連三成都沒有達到。

    三個月的時間,魏軍就將巴蜀之地完全佔據,進一步開始南下攻打南中蠻夷。大量的先進醫療技術,以及慢慢完善的地理知識使得南中的六口毒泉完全失去了作用,保護南中的瘴氣也沒有了效果。

    隨著槍炮的不斷射擊,剛剛統一南中不久的孟獲戰死沙場,祝融夫人在隨後被人發現,並將她押到了陳留。其餘如孟優、阿會喃等人,紛紛表示投降。

    之所以那麼做,是因為祝融夫人的母族地位比孟獲的部落要高,有她的幫助可以更好的穩定南中蠻夷的人心,直到魏國將其完全漢化為止。而最大的原因,只是因為她在野性美的基礎上,透露出來的妖艷讓人非常動心。

    原本她是手下獻給關羽的,就算關羽不要,至少可以給張遼或者馬超。只是關羽看到她的模樣,並且知道了她的身份之後,就派人將她送到了陳留給張銘。

    其餘眾將雖有不甘,但既然這個蠻女是獻給自己主子的,心中就算有不滿也不會有什麼意見了。況且其實這樣安排也合乎大家的意思,因為這樣動人的可人兒,無論關羽給誰或者自己留下,都會讓其他的人心中產生不滿,這樣對同僚的和睦共處會有不良影響。

    更重要的是,這個蠻女並非只代表她自己。只要她登高一呼,南中十幾個部落會立刻派出上萬勇士前來投效。擁兵自重對於軍人而言可是一個很致命的玩意,在華夏的政治環境下,誰也不希望被人抓住這點來說事。

    換言之,祝融夫人能夠直接投靠,幫助魏國安定蠻人部落那是最好不過。但為了進一步上一個保險,讓他嫁給張銘那是最好的選擇,當然若張銘覺得自己老牛吃嫩草不好意思,進而將其交給他的那些兒子,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結果張銘的表現果然不負當年他得到的『風流』的稱號,當祝融來到他家的院子,並且和他打上一場之後,這個蠻女彷彿牛皮糖一樣賴在了張銘的身邊,而張銘顯然也不是柳下惠那種x無能人士,之前的戰鬥中祝融夫人那制服誘惑外加野性魅力,已經讓他決定,一定要將其收入私房。

    作為蠻夷的祝融夫人顯然沒有什麼貞潔觀念,孟獲的死並沒有讓她產生殉情的想法,改嫁也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不過顯然張銘的那些妻妾並不喜歡這個作風『非主流』的新婦,所以最後祝融夫人只能過去和田豫作伴,當起了一個外室。

    田豫對此倒是表示很高興,因為她的房子太大了,而張勝張贏開始前往荊州之後,自己一個人居住太孤單了。如今有祝融夫人作伴,對她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至於益州,張銘任命馬良作為州刺史,諸葛均作為別駕。任命徐盛作為守將,蜀地老將嚴顏和張任作為副將。至於其餘如黃權、張肅、張松等人,都各有任命,年輕一代如董允、費煒等人,也進入華夏大學進行就讀,兩年後會另外安排他們的就職。

    益州和南中開始納入魏國的版圖,在有心人的推動下,麾下百姓和學生都是叫嚷著南下滅吳,一舉統一華夏。就在滅吳之戰進入討論階段,並且即將實施的時候,東吳派出了張昭作為使者,來到了魏國首都陳留。

    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遞交吳國的國書。至於內容很簡單,就是吳國打算以從屬國的身份,向魏國稱臣。

    國書遞交之後,監國親王張銘以及一干文武開始討論吳國這一舉動的真實含義。最終得到了一個結論,吳國並非害怕魏國,而是需要一點時間進行戰爭準備。

    於是乎,就有人提出盡快對吳國進行宣戰,趁對方立足未穩的時候,一舉將其滅國;

    然而又有人提出了相反的觀點,主要論據就是魏國剛剛經歷了匈牙利抗擊戰、秦國滅國之戰,期間動用了太多的物資,並且也有不少士卒戰死沙場,以現在魏國的實力雖說硬要打上一場滅吳之戰沒有問題,但金融改革即將開始實施,國內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再加上有更好的準備,才能減少滅吳之戰中魏軍士卒的損耗,所以提議不如接受吳國的稱臣,並且準備個兩年再行發起戰爭。

    最後顯然主和派人士的聲音更加響亮一些,又或者張銘的心中依然有著屬於自己的那一份軟弱,所以在私人酒會的場合,非正式地答應了東吳的請求。

    隨後,在張銘的提議並且經過荀彧等人的討論之後,魏國擬定了一張諸如修路權、港口通商權、礦產開採權等一系列不平等條件,揚言吳國一旦拒絕,那麼東吳的請求他便立刻正式拒絕,並且開始滅吳之戰。

    張昭當時心中帶著滿腔的憤慨,但孫策的命令還是讓他謹記於心,於是仔細看了一遍那份合約,發現裡面的條件幾乎都是涉及商業的條令。並沒有每年進貢、每年吳皇親自前來朝拜什麼的辱及吳國尊嚴的條文,仔細想想覺得沒什麼不妥的情況下,他代表孫策在合約上簽了字。

    於是,東吳正式向魏國稱臣。而合約發回孫策手中的時候,孫策看了半天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便將合約交給了諸葛亮幫忙看看,結果諸葛亮一看,立刻大叫張昭賣國。

    的確,他不懂得什麼叫做鐵路,但他知道若是給魏國修建了那條叫做鐵路的東西,那麼魏國的士卒沿著鐵路一舉南下吳國便非常便捷了。要知道不少鐵路是跨江建造的,這就使得士卒南下的時候,減少了就地搭橋的麻煩。

    至於港口貿易權、礦產開採權就更加不用說了,一個涉及吳國的都財政收入,一個涉及吳國工業發展的命脈。前面一個還有商量的餘地,畢竟合約上並沒有說不能收取賦稅,只是後面那個可以商量的餘地就小了許多。

    只是現在說什麼也沒用了,合約已經簽訂,最多是在細節上磨磨嘴皮而已。

    之後又是三個多月的嘴皮戰役,最終修路和貿易權上面吳國大敗,一點緩和的餘地都沒有,不過這沒什麼,交易可以帶來賦稅這對吳國也有好處,至於那些間諜的滲透,只能加派人馬進行監控了;修路就更加沒什麼了,大不了戰爭的時候將橋樑炸毀,自從有了火藥之後,破壞工作變得是那麼的輕鬆。

    而唯一有所進展的就是採礦權了,魏國承諾不參與開採吳國的銅礦、鐵礦、金銀礦等涉及金融和軍事原料的礦產,但其餘礦產的開採,吳國不能拒絕,並且第一年開採出來的礦石不能收取任何賦稅。

    孫策和諸葛亮都知道魏國採礦,第一年就探礦、安裝設備、挖掘等一系列前期工作都要花費四五個月的時間,正式開始挖礦都要在後半年才能進行。少收半年的賦稅,就礦石尤其是那些非貴重礦石而言,也值不了多少錢,於是就答應了下來。

    合約正式生效之時,大量魏國商人帶著他們的隊伍來到了吳國進行探礦,很快一個個礦洞開始興建,大量吳國的剩餘勞動力得到安排,減少了吳國的就業壓力,同時那些採礦的地方,幾年甚至十幾年後,也逐漸發展出一個個大小的城市。

    這些當然就輪不到張銘等人頭疼,他們如今正在實現魏國的金融改革。

    華夏銀行正式出現在了華夏大地,並在第一時間在全國各個州郡都開了一個分店,甚至連吳地也沒有錯過。知道了銀行的性質,孫策和諸葛亮也沒有什麼反對的意思,於是東吳分行建設也算非常順利。

    在這一年裡,張銘宣佈華夏實施金本位,並正式發行經過三十多個專家研究開發出來的紙幣和硬幣。華夏銀行更是實現了存款有利息和低息貸款業務。只是這年頭的世家和個人都對銀行這玩意保持懷疑的態度,所以除了一些需要在外地做生意的商人,依然很少人將積蓄存入銀行。

    不過這不要緊,因為很快張銘就宣佈,從今開始,魏國的軍隊軍餉,正式使用紙幣支付,並且並非直接發到士卒手中,而是每月按月存入銀行,存入之後會有專人通知當地軍官,由軍官通知士卒們前去銀行查賬。

    至於查賬之後是領出來,還是繼續存在銀行裡面,就由士卒們自己來決定。

    士卒們一開始也不太習慣這種方法,但幾個月後習慣了,覺得這樣也不錯。至少憑著那全國通兌的業務,他們的軍餉也可以在別的地方領取,不需要同以前一樣,要找人幫忙送回家裡。

    而他們的家屬在習慣了在銀行取錢之後,也開始在銀行裡面存錢,慢慢地就帶動了周圍的百姓一起往銀行裡面存款。

    華夏幣開始慢慢普及,銀行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個人的存取變得逐步變得更加安全與便捷,只可惜沒有電腦可以使用,否則銀行業務會變得更加便利。

    至於一開始實行的新軍餉發放制度,也使得軍隊的財政被政府牢牢的卡住。地方已經沒辦法直接插手軍事,軍官也不能再享受吃空餉的福利,更不能通過直接發放軍餉來收買人心。政府對地方軍隊的控制力度,因為銀行的出現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銀行業的出現也帶動了魏國經濟的發展,對剛剛佔領的益州的重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益州以過去誰也想不到的高效率迅速重建,多條進出益州的道路正在興建,興建完畢之後,入蜀便不在是難事。

    魏國人民看著每天都在變化的華夏大地而喜悅,然而身處陳留的張銘,此刻則是陷入了哀傷之中。

    那個他愛著的女人,那個因為自認為年老離開陳留返回琅邪的徐若仙,在公元二百零八年三月底的時候,病故了。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com|-就能看發佈的章節內容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