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三國之望子成龍

第二卷 黃巾亂起發展勢力 第四十九章 夜襲終了各走各路 文 / 狂妄之龍

    在解煩軍摸入敵營的同時,主戰場這邊依然在不斷上演著夜襲與反夜襲的戲碼。

    阿吉塔撤回主營之後,左賢王雅各沒有過度處罰他,只是罰了他一個二十鞭子就算了。為此阿吉塔感恩涕零,就差沒有啣草結環以身相許了。

    而大概通過阿吉塔多少瞭解了一些大漢精銳的戰鬥力之後,雅各這個武夫直接進入了熱血狀態,帶領九千餘匈奴兵直接朝著公孫瓚軍殺了過去。

    一開始也是五百步外就開始了拋射,出乎預料的是公孫瓚軍沒有繼續結陣守衛,而是分得很開,然後不斷無序移動,雖然偶爾會有中招的,但基本上並無大礙。

    這使得原本打算趁著對方結陣,分成兩股襲擊對方左右空虛的雅各計謀落空。但總的來說匈奴兵除了損失一些箭矢以外沒什麼損傷,於是很快就下令近距離與對方對射。

    白馬義從不是可以在二百米精確射擊嗎?沒有夜盲症困擾的匈奴騎兵,不僅可以在二百五十步內精確射擊,而且手中有復合弓的便利,使得持續射擊能力遠遠大於白馬義從。

    於是,雅各下令精確射擊,卻不曾想還沒有真正射擊起來,對方居然策馬撤退了!

    我x!還沒有打不是?跑了?!

    白馬義從的舉動,直接雷得雅各外焦裡嫩的。滿頭腦一片漿糊,搞不懂這些漢人為什麼還沒有正式交戰就跑了。

    其實公孫瓚也很自私,見後面的盟友跑了大半天都沒自己快,以為自己被當成炮灰了,這讓他如何承受得了?

    「後撤!」眼看敵軍那個舉弓的模樣,哪裡不知道是打算精確射擊了?既然如此,沒有炮灰自覺的公孫瓚當然選擇了後撤。

    於是一個追一個退,如果天邊再掛一個夕陽,旁邊再多一個沙灘什麼的,一切就完美了。

    「公孫將軍?你怎麼退回來了?」緊隨著公孫瓚步伐的張勳很奇怪,這兩兵都還沒有交戰,這公孫瓚怎麼就撤下來了?

    「我軍之前打了一仗,人馬疲乏了,加上我們不過三千餘騎和對方上萬人對戰著實不利。所以退回來補充一下箭矢,歇一歇再戰,況且,也得給你們表現的機會才是啊,否則傳出去天下人說貴軍貪生怕死不敢與胡人交戰,那可就冤枉了……」至於說辭,幾乎不用想公孫瓚就有了一大堆。

    「哦!也是,那麼這個戰功我等就不客氣收下了!」張勳被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完全沒想到這個武夫出身的公孫瓚居然比某趙爺還牛,轉眼就被忽悠的大氣凜然,一副天上地下捨我與誰的氣勢。

    只是剛走了不到幾步,漫天箭雨呼嘯而過,身邊一千親兵瞬間不見了五百多,要不是幾個親兵抵死護衛在他的面前,只怕他都要到地下賣鹹鴨蛋去了。

    張勳雖然沒什麼用處,但至少武力值和家傳兵法多少還有點,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多少明白,只可惜就這樣太窩囊了。最後算了算對方不過一萬多,自己後面貌似有三四萬人馬……

    於是自創第三十七計——人海戰術!只是貌似到了這個地步,計不計的已經沒什麼意義了。

    「喂!喂!!喂!!!這算什麼?!」雅各再次被雷,之前聽阿吉塔說,大漢精兵尤其是那支白馬騎兵很強悍,可自己一上場卻是沒有發覺其攻擊力怎麼強悍法,躲避能力是不錯,但膽子也太小了點。

    至於眼前這位,算了,雅各眼中懷疑這位仁兄是怎麼當上將軍的。在他的身上,彷彿看到了十幾年前的族人戰鬥場面,自己以前是那麼挫的嗎?

    不過不管怎麼樣,三萬多個騎兵衝過來,手下的兒郎就算射擊速度再快,也沒可能在沒有短兵交接之前就全滅對方吧?換句話說,自己有可能要面對一萬五千到兩萬多毫髮無損的敵方騎兵的衝鋒?

    「兵分兩股!發動奔射!」不知道能夠殺死敵人多少士卒,但雅各相信,敵人死亡人數到了一定程度,士氣就會完全掉落谷底,士卒會自然潰散的。

    得令的匈奴兵在千夫長的帶領下兵分兩路,分散了開來。隨後,陣型如同先前白馬義從那樣散了開來,隨後玩起了胡人最常用一個箭技——返身精確射擊,可以理解為是回馬槍的弓箭版本。

    「不要追那些小卒子,重點攻擊那個胡人大將!」張勳心痛,他知道照這樣消耗下去,回去就算沒事也得被袁術好好懲罰一頓。為今之計,最少取得敵人大將的首級,這樣才能稍微彌補這次過失。

    其實也不怪他,袁術的橫徵暴斂下,雖然依靠甄家聚集起了五萬騎兵,但代價就是不僅這些騎兵的軍事素養令人髮指,最重要的是因為家人的淒慘生活,使得士氣一直不是很高。

    要不是袁術玩起了明末常用的親兵戰術,估計早就控制不了這些士卒了。可親兵和普通士卒待遇的不同,進一步導致了士氣的先天不足,並在普通士卒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於是,當張勳眼看就要越來越近雅各,並且在士兵的包圍下將其慢慢耗死的大環境下。因為同袍不斷死傷帶來的恐懼,直接導致一個士卒發生了暴動,舉槍殺向了身邊督戰的親兵。

    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在胡人弓箭的威脅與心中的不岔的共同催化下,心中的仇恨種子很快就發芽開花,結出了憤怒的果實。

    當張勳發現的時候,他已經被十多個暴動的士卒刺成了馬蜂窩,至少不必擔心回去被袁術懲罰了。

    至於暴動的士兵,在殺害了身邊督戰的親兵之後,紛紛跪地投降了雅各。搞得雅各就在這樣不明不白的情況下,麾下多了一萬多名降卒。至於還有三千多名騎兵,則帶著馬離開了戰場,去向不明。

    吩咐士卒將這一萬降卒先帶回營中看守,一切對於雅各來說還有點消化不了。他甚至反問自己:和這樣的大漢『精銳』作戰,自己是不是有點丟臉了?

    他怎麼樣姑且不管,回去報告喜訊的卻懵了。

    本來打算回去報告前線大捷,誰知道守候在外的士卒剛進去通報,立刻就大叫有刺客、護駕之類的話語。結果傳令兵進去一看,才發現偉大的呼廚泉單于,被什麼人綁起來了丟到了帥帳的角落裡,與其夜壺為伴。

    傳令兵在反問自己:這下子還要不要報告前線大捷來著?

    只是很快呼廚泉就給了他答案:「管他前線大不大捷,你單于我被偷襲了!不給我把兇手給抓住,今晚就沒有大捷!」

    ok!有您的一句話,身為小兵的我就省事了。

    小兵飛奔而出,向雅各和即將出動,但因為營內有點動亂開始產生猶豫的去卑匯報了單于大人的最高指示。

    於是兩個左右賢王懵了,這敵軍不是在前面嗎?什麼時候摸到後面了?

    只是最高領導人發話了,自己再不行動難道還找打不成?於是紛紛加入到尋找兇手和加強戒備之中,夜襲什麼的無所謂了。

    因此諸侯們就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敵人明明收降了一萬多騎兵,怎麼不乘勝追擊,反而龜縮起來了?難道他們也打累了,需要休息了?

    好吧!就算這樣好了!不用打仗還不好嗎?!

    所以諸侯們半睡半等了兩個多時辰,當天色已經有點亮度,覺得對對方估計不會再來了,就紛紛帶著喜悅的心情返回了帳中,至於袁術是不是會吐血三升,會不會頭腦一熱帶著剩下兵卒衝向匈奴軍營,這就不管他們的事情了。

    事實上想打也打不起來,剛回營不久這天就下雨了,短時間內,就算想打也打不起來了。

    大家快快樂樂地享受著雨夜的安樂生活,唯有袁術的營帳中偶爾傳出了陣陣咆哮,且充當是按了生活的一點點調劑品好了。反正諸侯們已經發現,生活中沒有袁術那偶爾暴走,樂趣就少了許多。

    也不知道是不是雨季提前了,大雨足足持續了三天時間。因為有袁紹贈送的美女,所以諸侯們的帳內生活並不乏味,偶爾聚在一起聊天下棋什麼的,要不是對面有一支匈奴兵,只怕比野營還愜意。

    袁術的咆哮足足持續了一天多,然後才在袁紹的一記爆栗下恢復了安寧,只是本人也陷入了無意識狀態。而袁紹也趁機將袁術麾下的士兵好好整理了一番,擺出一副仁義的姿態將士卒忽悠的一愣一愣的,不僅消除了剩下士卒心中的仇恨,更是讓士氣暴增。

    只是作為代價,袁術徹底成為了光桿司令,身邊除了五百多個親兵和紀靈等一兩個將領外,沒有半個士卒可以調動的起來的。最終也不顧什麼雨不雨天了,直接帶著麾下眾人離開了盟軍營地,回他的南陽去了。

    袁術既走,也算給不少諸侯留下了榜樣。孫堅向張銘請求,說是回到長沙將家眷和剩餘部署都帶去兗州投靠張銘,取得了張瓏的同意後,帶著眾人返回了長沙,至於會不會真的帶人投靠張銘,這就不能保證了。

    孔融年老加上跪坐太多有點類風濕,雨季更加難受,所以也帶著麾下眾人,與孫堅為伴返回了北海。

    至於短命鬼喬瑁,因為劉岱沒有會盟逃過了一劫,但他走得太久沒有回去,結果老家被一夥山賊佔領,據說還自封為太守。喬瑁當然不能容許這種事情的發生,所以只能告辭返回鎮壓。

    公孫瓚也好不到哪裡,他和張飛的傷口因為陰雨的關係又發作了,痛不欲生的二人不得已下向袁紹請辭,返回幽州療傷去了。

    廬江太守張超和壽春太守張邈也好不到哪裡去,剛走不久山賊嚴白虎就佔領了吳郡,自立為吳郡太守,首先是拖住了劉繇和劉岱的後腿,讓其不能北上會盟。之後更是出兵攻打壽春和廬江兩地,顯然是看準了張超和張邈兩人不在。

    接到軍情之後兩人哪裡還能呆下去,二話不說帶著眾人告辭離去。和他們一起離開的還有張揚和王匡,原因也差不多,北方的草原又胡人入侵并州,而河內則有白波軍攻打。

    後面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這些敵人的幕後都有董卓的影子。無論是嚴白虎、佔領東郡的山賊、白波軍還是襲擊并州的匈奴,都得到了董卓的認可,相關的任命文書會在他們打下這些地方之後送到他們手中。

    如今,還呆在這裡和匈奴面對面的,只剩下山陽太守袁遺、渤海太守袁紹、翼州刺史韓馥、濟北相鮑信、豫州牧孔胄和兗州軍張氏兄弟六個軍隊而已。

    無論是出自公心還是私心,六方諸侯沒有離去,在第六天雨過天晴之際,擺兵佈陣,正式向匈奴兵發起了攻擊。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com|-就能看發佈的章節內容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