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有書友問我是怎麼想到紂王蒙冤的事的,其實這不是我想的,只是平時常看書,看歷史方面的論壇,慢慢就知道了一些,我昨晚寫了一篇關於紂王的小論文,大約有一萬多字,以後再有此類問題,就不再回答了,畢竟我寫的只是架空背景的小說,只要有點歷史依據就夠了。
…………………………………………………………
淺談歷史上的紂王
野史小說中的殷紂王是個公認的驕奢『淫』逸的暴君。他造酒池肉林,築豪華宮殿,大肆揮霍;他寵幸狐狸精妲己,夜夜笙歌,荒廢朝政;他殘暴無情,擅殺大臣,用「炮烙」之刑。因而搞得天怒人怨,諸侯造反。牧野一戰,全軍潰敗。殷紂王最後眾叛親離,只有在摘星樓**。
實際上殷紂王又是怎樣的呢?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尚書》中的《周書》部分,有一篇周武王伐紂的誓師詞叫《牧誓》,那裡面列舉了殷紂王的三條罪狀:一、只聽信婦人之言。二、對祭祀這樣的大事不聞不問。三、對自己的族人親戚不加重用,反而對那些在周邊地區獲罪逃亡過來的人予以重任,擾亂商朝的政治。
【第一條罪狀】恐怕就是寵愛妲己了,《封神演義》把妲己描寫成一個狐狸精,把紂王迷得神魂顛倒,不理朝政,還害死了一批大臣,最後被姜子牙斬首。今天我們如果反過來看,妲己肯定是商朝的第一美人,她不但迷倒了殷紂王,而且迷倒了一批大臣,不然那些大臣怎麼盡往後宮裡跑?名為進諫,實是為了飽餐秀色。連道行高深莫測的雲中子,也想看看妲己究竟有多美。妲己的外貌美還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內在美。她長袖善舞,巧嘴能辯,而且讓人如癡如醉。這種魅力真是難以想像。如今的環球小姐、世界小姐美則美矣,然而魅力何在?當今的新聞還從未報道過有哪位國家元首被環姐勾去了魂魄。現在那些狐狸精又到哪裡去了?怎麼不來投胎啊?殷紂王不但被迷住了,而且還言聽計從。
那些大臣心裡不平衡了,我們這些朝廷棟樑還比不過你這小狐狸精啊?他們因妒生恨,就編出一些妖魔鬼怪要禍害國家的謊言,說自從妲己來了,宮廷的上空總是妖霧瀰漫(也不知是他們老眼昏花,還是有什麼心理疾病,或許純屬無事生非)。非要置妲己於死地不可。紂王當然不能容忍了,我一個堂堂的君王寵愛一個美人也不行啊,況且妲己這樣的美人也只有我這個相貌堂堂文武雙全的君王配得上,捨我取誰?你們這些老朽,動不動就是祖宗的曆法,一點新的主張也沒有,拿著朝廷的俸祿,不思進取,只會扇風點火,勾心鬥角。妲己的話是對的,你們這些老臣自恃功高,養尊處優,全然不顧人民死活,國家安危。人家一個弱女子在後宮尚能為國出力,你們還來忌恨她。我要你們何用?殺!這一殺就不得了,觸動了大臣們的敏感神經。他們一個個地來興師問罪,咄咄逼人。最後連退了休的老丞相商容也被他們硬拉回來了。
紂王真是沒想到這股腐朽的勢力有這麼大,他只好用更加殘酷的刑法來鎮壓。這些大臣就天天說他是暴君,並鼓動諸侯造反。諸侯巴不得有這麼個機會,實現自己的野心。特別是那個西歧的周文王,秘密訓練軍隊那麼多年,就等這個時刻的到來。紂王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在大臣和諸侯們的圍攻下,最後的結局只有失敗。
妲己自小生活地書香門第,且聰慧異常,她的父親蘇護是個正直又有能力的冀州侯,從小教她禮樂。她又有新潮的思想,她覺得的很多制度必須改革,就向紂王提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議。紂王是個年輕有為的君主,很想讓殷商有個新的起色。於是就採納了她的建議。誰知道那些頑固派會恐慌到這個地步?奴隸社會的君主權力雖大,力量卻小。紂王年輕為王,意氣用事,沒有充分意識到改革的風險。他以為酷刑能夠鎮壓一切,沒想到保守的勢力會像洪水猛獸一樣將他吞噬。
【第二條罪狀】說紂王對那些綱常禮義全然不顧,也不相信那些神仙鬼怪,只相信人的力量。這就犯了大忌。要知道人類在整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都是生活在夢裡,君主靠夢來愚弄天下人,天下人也靠夢來安慰自己,而在人類的童年時代這個夢就更加強烈,這也就是最古老的yy文化誕生。
而且幾乎每個人都在夢裡蒙著一層面紗。殷紂王想撕開這層面紗談何容易?君王要殺人可以,要揮霍可以,要胡作非為也可以,唯獨不能撕破這層面紗。你要撕破這層面紗,上上下下的統治者就會向你撲來。他們的命都可以不要,但這層面紗卻要保住。
其實說白了,這些神祭和祖祭早已經作為一種法規,與那個時代的貴族權黨的家族社會地位形成了一個體系,紂王弱化這些祭祀,正是有意削弱這些貴族權臣的合法勢力,
殷紂王逆大勢而行,失敗是必然的。偏偏那時黃河發大水,沿岸百姓的家園被毀。諸侯們更是認為紂王得罪了上天和神靈。於是各地諸侯藉著天意這個晃子,趁著商朝大軍遠征未歸,就來聯合起來征討殷紂王,。
【第三條罪狀】殷紂王的第三條罪狀真是讓人不可思議。從夏朝以來,君王就是「家天下」,君王一家的人,封侯的封侯,進爵的進爵,沒有一個閒著的。
只有紂王竟然不重用自己家的內親,卻重用別國逃亡來的罪犯。紂王怎麼會糊塗到這個地步?我們只要仔細想想那時的罪犯是一些怎樣的罪犯,就明白紂王的意圖。在奴隸社會,奴隸就等於罪犯,他們是沒有人身自由的。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他們永遠也沒有翻身的機會。那些「胸中有丘壑」的奴隸是不甘心做一輩子奴隸的,於是想盡一切辦法逃出去,而且還要逃出本國,因為在本國被抓回來就要被割鼻斷腿。奴隸主日夜派人看著,想逃出來也決非易事。所以能逃到別的國家去的奴隸,在智慧、膽略、毅力上都有些過人之處。這些人一旦被重用,便能發出十二份的光和熱。殷紂王看中這些人的才能,才予以重任。而那些王室的貴族,只知道花天酒地,無所事事,根本不能做什麼實事,殷紂王當然要把他們擱置在一邊。這就觸怒了那些王親貴族,他們不但沒有得到權力,有時還要受那些原本是奴隸的官員所制肘。他們心中的憤怒無時無刻不想爆發。《牧誓》裡說的「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指的就是這些從逃犯提拔起來的官員秉公執法,懲治貪贓枉法之徒。因為周朝以前的「百姓」指的是達官貴族,平民是連姓也沒有的。
而商朝那些貴族大臣說紂王「近小人」,我查了一下小人的出處,在周朝以前小人本來是指沒有德、位的人,「德」就是沒受過貴族教育、也不擔任任何政府官職的人(平民和奴隸),後來才慢慢成為對德行有問題的人之蔑稱。
還有比較荒謬的,後世人們常常攻擊紂王「造酒池肉林,築豪華宮殿」,其實當時的商朝,已經從遊牧社會進入農牧社會,十分迷信鬼神巫卜,為了神祭,時常載戰載舞,飲酒歡唱,甚至作長夜之飲,幾至醉死,宮廷如此,民間的小奴隸主們也是這樣,所以帝辛造酒池肉林也是民間風俗在宮廷的反映,比起後世帝王,他根本就算不上奢侈。
無論是歷史記載還是民間傳說,都沒有殷紂王殘害百姓的跡象。就是封神演義裡大肆描寫紂王的暴虐,殺的也只是王親國戚,朝中大臣和王后貴妃。沒看到紂王對平民百姓的橫徵暴斂和濫殺無辜。
實際的情況是,殷商王朝鼎盛了六百年,那些貴族們早已經**透頂。看到紂王寵愛蘇族美人,並給了她足夠的信任,就妒火中燒。生怕蘇家這個外戚勢力因此壯大,威脅了他們的權勢,姜皇后出身與大貴族家庭,她的父親是商朝國內四大貴族之首的東伯侯,實際也就是天下貴族的總代表;在這場以紂王為首的革新派和以四大貴族為首的貴族權奸的政治鬥爭中,姜皇后自然就成了第一個犧牲品。
姜皇后死了,她的父親也被殺了。那些**的貴族大臣們嚇壞了,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又搬出了更厲害的招數,那就是利用拜神和祭奠祖宗的儀式,大搞信仰攻擊,想利用朝歌萬民之口,用輿論來迫使紂王就範,至少是天下人明瞭,紂王不給他們這些貴族優厚的權貴,就是胳膊肘往外拐,就是不敬祖宗。
有如此荒唐虛偽的朝廷重臣,國家如何興旺?紂王很想改變這種現狀,但遭到大臣們尤其是那些國戚們的激烈反對,他只有用酷刑去鎮壓,這些權貴們不是動輒以祖宗規矩來教訓紂王嗎?紂王也把祖宗的刑具搬了出來,「炮烙」等大刑並不是紂王發明的,而是商朝的先王們就用過的,屬於奴隸制社會的酷刑,被武王硬誣栽到紂王身上,無非是想證明紂王無道,他是在討伐無道,而不是亂臣賊子。
其實商朝酷刑見諸史料的還有斷手、罰絲、劓殄等。《韓非子?內儲說上》就說:「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至於罰絲,是專門適用於官吏貴族的一種刑罰,即判決向官府繳納一定數量的絲,見之於《墨子?非樂上》。
劓殄,就是後世之族刑,見之於《尚書?盤庚》的記載中。而在商代甲骨文中,還可見到與墨刑、劓、刖、宮、大辟等相關的記載,它們說明,商代已經有了後世稱之為「五刑」的濫觴。
其實在世界各國的奴隸制社會時代,種種酷刑屢見不鮮,包括中國的藏區,在解放前仍然沿襲著用竹筒剜掉逃跑農奴眼睛的酷刑。
可笑的是這些當時用來制裁**權貴的國家刑典,竟然成了歷代諫臣和文人墨客炮轟殷紂王的證據。試想,那麼多的貴族大臣在紂王面前咆哮如雷,抵制新法,紂王除了用酷刑還能有什麼辦法?多少歷史學家讚歎比干他們為國盡忠,不懼斧鋮。實際上是老規矩快要崩潰的時候,他們已經瘋了,他們的心早就變態。
由於商朝的文字尚未成形,甲骨文不足以記事,所以殷紂王有那些革新措施我們無從知曉。但從周武王給他列舉的罪狀來看,我們至少能看出殷紂王有這幾點先進思想:一、男女平等,比較尊重女性。二、不願務虛,注重實際。有樸素的唯物論的傾向。三、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不論出身門第,唯才是舉。一個奴隸制時代的君王,有這種思想,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令人極為痛心的是,他的這種先進思想最終被綱常的洪水所淹沒。子辛(即殷紂王),這個奴隸制時代的傑出的君王,在摘星樓的烈火中化為灰燼。
一代頗具改革家風骨的上古帝王,在**透頂的國內權貴和外來野心家的聯合下,趁著商朝精銳部隊遠征害得國破家亡。
太多的假設沒有意義。但我總是固執地想,假如當時殷紂王(子辛)的政策真的得到施行,他的思想得到普遍認同,那麼後來的中國會怎樣呢?歷史會不會少有很多戰爭和血腥呢?
然而周武王的誹謗畢竟不能完全掩蓋事實真相,他所做的一切還是留下了太多的破綻,也因此遭到了後世學真們的許多抨擊。
【以下為本文歷史背景的參考資料】
早自春秋以來,不少君臣將相、帝王偉人、專家學者就不斷為受辛鳴冤不平。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說:「紂(受)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之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見《論語?子張篇》)。」意思是說:「帝辛到底怎樣壞,其實不是象傳說的那樣歷害,與其他君王相比,只要他有錯,天下的惡事恐怕就都歸他了。」
宋朝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認為:「帝辛大造宮殿,建造酒池肉林,寵信女色,囚禁賢人,殘害忠良等罪惡,與桀的罪惡如出一轍,凡桀的罪,就是紂的罪惡,桀紂不分,這些都是把桀的罪加於帝辛……。」
《史記》謂帝辛「重刑辟、有炮格(同"炮烙")之法。」以及「脯鄂侯屍、剖比干心」等。之後,世人憑借司馬遷的「一家之言」對帝辛的偏見流傳離奇,稱受德為暴君,似是殺人惡魔。
到了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獻奏孔安國傳《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二十五篇,又為暴君說增添所謂西周時代的文獻依據。
但事實上,居住在朝歌城中的老百姓在世世代代流傳的故事中,不乏對帝辛曾經有過的功績和英姿的稱頌。「殷(商)朝六七賢聖君故都」碑的豎立,就成為了清朝順治年間的一大壯舉,當地百姓無不歡悅。
如今,為保護殷都朝歌之物證,淇縣有關部門將此碑移立到了摘星台公園內。朝歌是故都、是陪都的爭論,似乎隨著安陽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而嘎然止聲,但人們仍寄希望於歷史遺留在地下的文物能有新的發掘與發現,因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人們對歷史總是會有新的發現。
【?騎士的編者按】
一、拜託各位不要從小說和野史裡找歷史證據,太不嚴肅了,真對歷史感興趣不妨去從史記以前的中華文獻去尋求考證,司馬遷在獄中寫史記,缺少許多實地考證,所以他的歷史書是不可全信的。
二、、帝辛(紂王)是商末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他的失敗在於,改革政策傷害了「百姓(指貴族,平民沒姓氏)利益」最後落得國破家亡,至於後世這些罪名,都是小人姬發和謗臣姜尚之流嫁禍的,為了掩蓋事實真相,姬發還下令,焚燬了商朝歷代的歷史文獻,殘殺商朝所有的讀書人(放心,那時讀書人不多!),姬發為了掩蓋自己謀反的污點,還下令把商朝的歷代皇帝都稱之為「王」,這樣周王和紂王之爭就從大逆不道的君臣之爭,變成了平等爭天下。
三、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尚書》中的《周書》部分,有一篇記錄周武王伐紂的誓師詞叫《牧誓》,那裡面列舉了殷紂王的三條罪狀:一、只聽信婦人之言。二、對祭祀這樣的大事不聞不問。三、對自己的族人親戚不加重用,反而對那些在周邊地區獲罪逃亡過來的人予以重任,擾亂商朝的政治。
【牧誓譯文節選】(想看原文的去網上搜索)
「……母雞早晨不打鳴,如果誰家的母雞早晨打了鳴
這個家就預定要衰落下去,
如今的商紂王,只是聽信美女妲己的話語
不聞不問,甚至輕蔑地拋棄對祖先的祭禮
拋棄了他作為先王的後裔
不任用同宗的後輩和兄弟
而對四面八方的逃犯和罪人,
十分的仰慕和尊敬,以他們為師,
虛心向這些人學習,信任提拔和任用之,
讓他們當上大夫或卿士
讓他們殘暴虐待百姓(指貴族,秦以前平民沒姓氏)
在商朝國邦胡作非為,
現在我姬發要恭敬地按上天的意志,
來討伐商紂……」
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才恢復了皇帝的稱號,其實皇帝在商朝就有了,秦始皇並非始皇帝!只是周武王不想背負亂臣賊子的罵名,所以才下令坑殺商朝文人,燒燬商朝太廟和民間的一切文獻記載,致使我們今天的人只能看到周朝以後的中華皇朝政治和歷史,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也只是傚法周武王罷了,並把此舉成為聖人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