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的太空軌道工廠不再需要長達數公里的肋骨式船塢,而是只需要像流水線一樣生產各種標準化艙室就可以。
或者說,戰艦這種工業水平的綜合體現,進入了組裝化時代!
界時人類的戰艦完全可以根據任務的情況不同任意搭配艦內的艙室,甚至可以根據任務時間的長增加或者減少艙室數量,達到同一個型號的戰艦,大可達十幾二十公里,小可以幾公里的目標。
模塊化戰艦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維修補充非常簡單,只要拆掉損壞的部分,換上完好的標準化模塊,立馬就能修復戰艦!
以共和國目前的技術水平,設計模塊化戰艦並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在超級計算機的幫助下,設計部門很快就拿出了設計圖紙,交付軍工部門進行試生產。
短短幾天的時間,由分散在各個星系的軌道工廠生產出來的第一批標準化模塊全部送到藍光星。
第一批標準化模塊包括核心區、動力艙、儲存艙、武器艙、空降準備艙、偵察設備艙,甚至還有傳送艙。
其中長度最高的要算武器艙中的重力炮,十幾公里長的重力炮不僅是一件武器,它厚實的外壁,還是戰艦骨架支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有的標準化模塊都是同樣的標準,邊長都是十米或都十米的倍數,並且在規定的位置上開出通道走廊,邊角加裝固定結構。側面設置巨型插座一樣的能量傳輸接口。
現有戰艦的核心區都是橢圓形,但新的核心區也改成了方形,除了體積比舊式核心區略大之外,新式核心區本身就是一艘小型飛船,一旦情況不妙,可以立即拋掉核心區外的所有艙室逃之夭夭。
總而言之,新式戰艦的設計十分地人性化,並不因為擁有克隆技術而忽略戰艦本身的安全性。
在徐世傑的親自主持下,第一艘由標準模塊組裝的實驗艦開始組裝。
先是核心區就位,接著小型拖船將剛性骨架的內層安裝在核心區外。然後按照需要擴展骨架。並將各種艙室拼接到位,只用了十幾分鐘,拼接好的戰艦就出現在藍光星外空。
因為第一艘模塊化戰艦隻是進行理論方面的測試,因此只有艙室沒有裝甲。組裝完之後雖說已經擁有了一艘戰艦需要的所有功能。但在缺乏裝甲保護的情況下。還不能進行高速飛行,只用幾公里的秒速飛了一小會兒,通過這種方式證明模塊化方案可行。
這艘實驗艦隻存在了不到一個小時。就被一擁而上的拖船重新拆散,接下來設計部門要對艙室結構和模塊的規格進行全面的優化設計,這件事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最起碼,模塊以十米和十米的倍數作為基礎長度就不是個合理方案。
戰艦的改進如火如荼,犧牲人員的克隆也爭分奪秒。
然而這一次的克隆卻出現了令人措手不及的意外,有十幾個戰士的干細胞在成型之後,在胚胎階段出現了明顯變異。
胚胎變異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就算正常的生死細胞,也有可能出現變異,不過克隆人的技術早已成熟,在幾次大規模克隆中都沒出現一例變異,這一次卻一下子出現十幾例,怎麼能不引起工作人員的注意?
克隆中心的技術骨幹全部來自於一號實驗室,原本就極富研究精神,發現這個現象之後,立即投入了廢寢忘食的研究之中。
但是無論從什麼角度研究,都沒發現影響克隆的明顯因素,研究陷入了死胡同。
犧牲的戰士必須克隆,可在找到變異的原因之前,克隆中心不願意冒險進行第二次克隆。
克隆中心畢竟不是專門的研究機構,沒能找到問題的答案,克隆中心不得不將變異的胚胎全部交給一號實驗室,希望以一號實驗室的頂尖研究力量找出原因。
當然了,克隆中心的技術骨幹也不甘心就此放棄,仍然不斷地琢磨問題的原因。
一位工作人員偶然查閱了這些克隆胚胎的檔案,意外地發現,所有出現問題的胚胎,都是三次克隆胚胎,也就是說,克隆使用的干細胞來自於二次克隆體!
他立即意識到胚胎的變異很可能與多次克隆有關係,馬上把這個發現分享給所有的同伴。消息傳到一號實驗室,相關人員馬上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輕而易舉地證明了多次克隆會大大增加克隆胚胎的變異幾率。
幾十個三次克隆胚胎就出現了十幾例變異,這個高得讓人無法接受,可是另外的三次克隆為什麼沒發生變異呢?是否還存在未知的外界因素影響?
一號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著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不僅研究變異的胚胎細胞,那些未變異的三次克隆胚胎也全部轉移到一號實驗室進行研究。
反正軍方還有不少來自於犧牲戰士本體的干細胞,重新克隆幾十個胚胎也不算什麼麻煩。
一號實驗室雲集了眾多生物科學方面的頂尖大拿,還不到一天就發現那十幾個變異胚胎的基因存在缺陷。
研究人員馬上把變異和缺陷聯繫在了一起,提取了變異胚胎本體的細胞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這些胚胎本體的細胞本身,便存在或輕或重的基因缺陷或者遺傳疾病。
以生物進化的角度而言,基因存在缺陷的個體,屬於整個種群中的不良個體,這樣的個體通常體弱多病或者壽命較短,在整個族群中處於弱勢,通過自然淘汰的方式將這些個體去除,有利於整個種群的進化。
但人類進入明時代,特別是人主義思想興起之後,整個社會越畫越傾向於關注弱勢群體,因而許多原本可以通
過自然淘汰的個體,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生存下來,甚至娶妻生子。
結果就是有缺陷的基因代代相傳。
最有名的例子,大概就要算19世紀由於近親結婚而波及歐洲四國皇室的血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