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二位將軍快快請起。」獻帝起身抬手示意二人免禮。二將也不囉嗦。各領本部騎兵護於大隊左右。
又行里許。就見又有數百騎馳來。領頭三員小將翻身下馬。魏延當先拜道:「中軍副將魏延、呂蒙、陳武奉監軍之命來此恭迎陛下。」
獻帝招手示意。三將也將本部兵匯入大隊當中……
如此行不一兩里。就會有一隊騎兵上前恭迎。行不十里。隨駕同行的冀州將領就有二三十員之多。護駕的騎兵竟有數千之眾。
獻帝心中喜悅。他素聞張遼治下賢明。麾下猛將如雲。今日一見果然不虛。這些統兵將校個個威風赫赫。麾下士卒也是軍容雄壯。更難得的是冀州軍軍紀嚴明。這些將佐對自己持禮恭敬。渾不似李傕郭汜麾下西涼兵一個個桀驁不馴。匪氣十足。日後自己有此雄師護佑。大漢何愁不興。
其身後的文武百官則別有一番滋味。張遼兵強馬壯。今又奉迎天子入鄴。來日必定把持朝廷權柄。現在。所有人都在暗暗盤算著日後該怎麼和張遼這樣一個位高權重之人相處。
一旁隨駕的賈詡也是看在眼裡。心裡嘀咕。河北兵馬雄壯。主公又賢明。看來日後可以不必再考慮換東家的事情了……
離城十里。獻帝遠遠的就看見無數人列隊在關外迎候。見天子車駕前來。冀州文武將士呼啦啦的跪了一地。山呼萬歲。鼓樂齊鳴。
作為文遠最老的班底。文遠不在。沮授當仁不讓肩負起迎接天子的重任。身邊緊跟著田豐、崔琰、牽招等等一眾冀並二州出兵前來的太守、郡吏等等。眾文武將天子和百官迎入關內。關內早擺好了豐盛的酒宴。為天子和百官接風壓驚。
安頓好天子和眾百官之後。冀州文武又聚在一處商議下一步的行動。因為眾人當初意料不到的狀況。加上如今天子已經納入冀州大軍保護當中。下一步該怎麼走。虎牢關內冀州文武的意見又出現了紛爭。
深夜。數十人圍坐在一處。這些人都是文遠這幾年陸續招募的帳下臣屬。是冀並青三州的精英。
「我以為。如今既然已經接回天子。就應當立刻奉天子回鄴城。天子萬金之軀。豈可留在此戰火紛繁之處……」上黨太守田豐最先開口道。他是文遠麾下的老資格。他認為天子既然已經接到。就應該立刻收兵回鄴城。畢竟天子乃天下人心所繫。應當盡快送到安全之處。他的話也代表了一些文遠麾下心向漢室的士大夫的心聲。此言一出。崔琰等不少文臣都紛紛表示贊同。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贊同田豐的話。脾氣暴躁如顏良一聽這話就不樂意了。剛要起身駁斥。卻被太史慈一把按住。太史慈拱手向田豐行了一禮道:「元皓先生話說的雖然不錯。不過現在主公深入兗州。處境不明。我等身為臣屬。焉能坐視主公有險而不顧。」
太史慈的話也代表了大多數武將們的意願。武將可不像文官。文官讀書學得是孔孟之道。忠君報國的道理還懂得一些。不過這個年代的儒家忠君思想遠不如後世宋明時期那般濃重。後世皇權不斷的神化、集中。講求君權神授。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要求臣子對皇帝無條件的服從。而這個時代還保留著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時的一些習氣。講求有道則仕。無道則隱。而且當官也不是讀書人選擇的唯一一條生存之路。就像高密鄭玄鄭康成。朝廷幾次征辟他入朝做官。他就幾次稱病不就。甚至為了躲避請他當官的人偷偷逃走。
武將又是另外一種情況。武將大多出身微寒。少讀書。斗大的字不識一升。他們講的是義氣。血性。文遠對他們好。他們就遠兩肋插刀。以死效忠。至於天子。天子可沒管過他們兩餐溫飽。他們當然只顧主公的安危。只聽主公的號令。
孟子所謂「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便是這個道理。
果然。太史慈的話一出。立即引起了大多數武將的響應。
見眾將群情激憤。崔琰急道:「大軍若去。天子何人保護。萬一有居心叵測之人趁隙出兵節奏天子。天子豈非又要重落入苦難當中。」
此地有上黨兵萬餘眾。崔太守從清河郡也帶來數千之眾。田太守要保護天子。有這些兵馬便足夠。我等自去接應主公。」武將之中也非沒有智勇兼備之人。崔琰話音未落。就見輔軍中郎將郝昭起身道。他一句話說完。頓時引得諸將一陣點頭。
徐晃挺身而出道:「正是。我等這就揮軍東進。殺入兗州接應主公。徐晃不才。願做先鋒。」徐晃統率驍騎營。麾下輕騎可是冀州軍中機動力最強的兵種。他若為先鋒。自是恰當不過了。
不過眾將雖然心情急切。卻沒有人敢擅自行動。冀州軍號令嚴明。主將雖然手握兵權。卻不免要聽一人號令。
這個人便是沮授。
論追隨主公誰時間最長。在座無一人長的過沮授。而且沮授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先主母寧夫人的義父。當初主公因為寧夫人的死。不理政事一年之久。冀州上下大小事務便是有沮授代為打理的。
所以此刻。眾將都將目光投到沮授身上。只等著他發號施令。
沮授坐在主位之上。之前的文官和武將的爭論他並沒有插言。而是和身邊賈詡、郭嘉低聲交談著。見眾將目光投來。沮授結束了和二人的對話。對眾人道:「諸公稍安勿躁。我方才與文和先生商量過了。覺得當務之急。還是以保護天子入鄴城。穩定一陣為要務。如今北方未定。與曹操決戰時機尚不成熟……」
「難道主公的安危我等就不顧了嗎。」顏良這一次再也按捺不住火爆性子。起身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