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二更,晚上還有一更左右】
~~~~~~~~~~~~~~~~~~~~~~
希特勒得知此事後,大為高興,明白重水可以作為控制鏈式核反應的冷卻劑,這樣德國的核反應堆技術便賣出了一大步。
每當想到中華帝國在光華大帝號上安裝了近乎無限能量的核反應堆裝置時,希特勒是又羨慕又嫉妒。如今海森堡已經證明了鏈式核反應是可以控制的結論,那麼希特勒便野心勃勃的要在後續的幾艘興登堡級戰列艦上安裝核反應堆裝置了,他非常好面子,不想這樣被中華帝國比下去。
然而,擺在希特勒面前的首要問題還是重水的產量。雖然德國科學家自己也在研究如何實現工業化生產重水,但是缺乏第一手核心技術資料。挪威政府迫於中華帝國的政治壓力拒絕將相關技術轉讓給德國,而中華帝國實際上早在很多年前就知道怎麼生產重水了。
希特勒想到中華帝國擁有巨大的重水儲備,可以建設相當多的核反應堆,加之希特勒現在還認為中華帝國那麼害怕德國獲得重水,應該是擔心德國利用重水來研製出核武器。顯然,希特勒和海森堡都是這樣認為的,這導致德國在核武器研製方面被中華帝國誤導了,嚴重拖累了德國的核武器研製進度,在不久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面對率先研發出核武器的中華帝國,眼巴巴的看著中華帝國拿著核武器到處恐嚇。讓德國人吃盡了苦頭。
由於中華帝國全力阻止德國從挪威獲得重水和重水生產技術,這令希特勒相當的惱火。
尤其是海德羅號事件的發生,給德國直接造成幾十億馬克的金錢損失,氣得希特勒咬牙切齒。但是此時又不敢跟中華帝國真正的撕破臉,只好忍著。
但希特勒和納粹黨並不是一個能忍的團體,隨著希特勒學習羅斯福新政,在德國實行經濟改革。到了1937年時,德國基本上擺脫了經濟危機的陰影。實力壯大起來的德國,在希特勒和納粹黨的煽動下,對實力日漸削弱協約國陣營虎視眈眈。歐洲的大戰的氣味越發的濃重。
不過,希特勒此時最擔心的不是協約國陣營的力量。而是中華帝國的態度。原本希特勒認為只要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向協約國集團發起戰爭,中華帝國就會像一戰期間那樣保持中立。然而,隨著希特勒大力建設德國海軍力量,發起向中華帝國海軍挑戰的信號。陸軍和空軍也都在大力發展,使得中華帝國對德國的態度漸漸發生了變化。而希特勒宣佈成立核物理工程,要求研發原子彈之後,中華帝國對德國的更是大幅度轉變,這從中華帝國全力阻止德國從挪威獲得重水和重水生產技術就可見一斑了。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摸不清楚中華帝國的態度,如果中華帝國因此而放棄中立態度,直接加入協約國陣營跟同盟國作戰的話。那麼對於德國來說,無疑樹立了一個強大的敵人。希特勒儘管從戰略上藐視中華帝國。但是在戰術上不得不重視中華帝國,因此在沒有摸清楚中華帝國的真實態度的情況下。希特勒還不敢公然挑起跟協約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但希特勒又不甘心,他現在已經堅信重水是建設核反應堆研製核武器的關鍵材料,尤其是核武器方面,希特勒夢想著擁有這種武器,那樣他就有資格在軍事上跟中華帝國叫板了。
希特勒跟魯道夫等納粹黨高層商議之後,認為正常手段已經無法得到重水和重水技術了。雖然okw一直保證很快就能夠打敗中華帝國的中央情報局在北歐的力量,奪取挪威重水技術,但是希特勒已經不耐煩了。
於是乎,希特勒決定武裝入侵挪威,一來直接佔領挪威得到重水生產設備,二來可以藉著攻擊挪威試探一下中華帝國和協約國的態度。如果中華帝國和協約國繼續奉行綏靖政策的話,那自然讓希特勒撿個便宜。如果強烈反彈的話,也好視情況採取善後措施。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希特勒還是派出特使前往蘇聯面見斯大林。告訴斯大林德國準備跟蘇聯暗中結成准軍事同盟,打算讓蘇聯作為牽制中華帝國的棋子。
斯大林對於希特勒雖然有戒備,但是他始終認為希特勒最想幹掉的是英法,因此對於結成准軍事同盟一事,斯大林的態度非常積極。
公元1937年9月,德國和蘇聯代表在聖彼得堡秘密簽署了蘇德《共同防禦波羅的海條約》,即蘇德准軍事同盟形成。
根據蘇德共同防禦波羅的海條約規定,蘇德兩國海軍都認為芬蘭海軍和挪威海軍對蘇德兩國構成威脅,因此決定由蘇聯跟芬蘭解決波羅的海北部安全問題,德國跟挪威解決波羅的海南部安全問題。實際上,這就是蘇德兩國準備同時出兵,相互瓜分芬蘭和挪威的軍事計劃。
蘇聯對芬蘭國土窺探已久,早就想吞併芬蘭了。但是一直有感於德國和協約國的軍事壓力而沒有動手。如今蘇德結成准軍事同盟,德國攻擊挪威肯定遭致協約國英法的反對,說不定會爆發世界大戰,而這時候蘇聯出兵芬蘭也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同樣,希特勒跟斯大林結盟,一來是想借助蘇德准軍事同盟關係來震懾中華帝國,二來希特勒也不放心蘇聯,在德國出兵挪威的時候,蘇聯得跟芬蘭打起來才好,那樣希特勒才沒有後顧之憂。
可以說,希特勒和斯大林這二人都各懷鬼胎,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進攻挪威和芬蘭都給兩國惹來了巨大的麻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就此埋下。
希特勒除了安撫住蘇聯外,為了保持對中華帝國的軍事壓力,希特勒正式邀請意大利總理墨索里尼、西班牙元首佛朗哥,以及美國總統羅斯福在柏林會晤。
會面上。希特勒提出四國組成軍事同盟。墨索里尼和佛朗哥對此沒有異議,不過羅斯福卻有所保留。畢竟美國整體上還是更加親英法的,雖然羅斯福和他的納粹黨跟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有著眾多的共同點,但羅斯福卻不敢直接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上面站隊。但羅斯福希望獲得來自德國的先進技術,尤其是美墨戰爭後,美軍對於德械裝備非常感興趣,羅斯福希望跟德國保持軍事合作,以便幫助美軍崛起。從而脫離被中華帝國控制的命運。
於是,矛盾的羅斯福最終提議四國組成《**產國際聯盟》,打著**產國際的旗號,這樣美國就可以在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繼續保持中立。從英法德意獲得所必須的經濟支撐和軍事援助。
希特勒也沒想真的能把美國拉過來。此時的美國已經不是一戰前的強大國家了,被中華帝國一頓猛揍之後,美國的國力大受損失,就算美國繼續加入協約國陣營,希特勒也不怕了。希特勒的目的就是用美國作為另一個牽制中華帝國的牌。在德國有能力對付中華帝國的軍事力量之前,希特勒希望蘇聯和美國能夠盡可能的牽制中華帝國。
就這樣,1937年12月底,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美國簽署了《**產國際聯盟協定》。四國打著**的旗號,實際上卻是在進行密切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合作。而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更是暗中籤署了共同防禦的軍事同盟協定。加入的還有土耳其、保加利亞等國,於是一個新的同盟**事集團出現。
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美國、土耳其等國的一系列動作。令全世界為之緊張,輿論界一片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呼聲。中華帝國對此也是很謹慎,由於之前得罪了太多的國家,此時不知道德、意、西、美、土、保等國到底是一個什麼性質的組織,因此中華帝國選擇靜觀其變。
但對於英法等協約國家來說,新的同盟國很明顯對他們的威脅巨大。英法兩國積極進行應對,原本綏靖政策遭到國內輿論一頓猛批,令兩國政府都認為大戰在即,必須有所準備。
此前,中華帝國多次通知法國注意德國入侵法國的方向不會是馬奇諾防線,讓法國留心阿登山區的防務,一開始法國不重視,但隨著德國的版圖成為歐洲最大的國家,軍事實力激增。法**方於是在阿登等馬奇諾防線照顧不及之處設置了重兵防禦,應對德國和同盟國可能的軍事入侵。同時,英國也強化了跟挪威、丹麥、芬蘭等國的聯合,並且派出英**隊進入法國,英法聯軍共同抵禦同盟國的軍事威脅。
早在波蘭戰役結束之後,德國和蘇聯的視線都不約而同地移向了北方。而北方的丹麥、挪威和瑞典則在波蘭的滅頂之災中噤若寒蟬,體味著唇亡齒寒的悲涼。尤其是丹麥和挪威,緊鄰德國,首當其衝,自身的兵力卻非常有限。丹麥僅有5個小編製的師和1支很小的艦隊;挪威有6個師,總計15500人,另有4艘岸防艦、30艘小型驅逐艦、9艘小型潛艇、11艘佈雷艦和190架舊式飛機。
挪威地處北歐斯堪的維亞半島的西北部,東鄰瑞典,東北與芬蘭和俄國接壤,西瀕挪威海,海岸線長2.1萬公里,多天然良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於德國沒有直接進入大西洋的出口,只有經北海繞過英國本土才能進入大西洋。
雖然英國海軍在日德蘭海戰中被德國重創,但畢竟英國是傳統海軍強國,戰後的英國很快重建了強大的英國海軍,並且跟德國海軍展開了針鋒相對的大規模海軍軍備競賽,這一直是德國海軍的一塊心病。
第一次大戰期間,英國曾利用海軍優勢,從設得蘭群島到挪威海岸,橫跨狹窄的北海,佈置了一道嚴密的封鎖網。相當長的時間裡使德國艦隊困在本土港內無所作為。此時,德國海軍鑒於歷史經驗和地理事實,認為要對付的英國海軍,徹底打垮英國海軍奪取北海和大西洋制海權。德國必須設法在挪威獲得基地,這樣才能突破英國在北海的封鎖線,暢通無阻地進入大西洋。
可以說,除了重水資源,挪威的戰略位置同樣讓德國垂涎三尺。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鐵礦石又是德國所急需的戰略物資。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靠近法國邊境,開戰的話不敢保證一定不丟。一旦丟了,德國的鐵礦生命線就被掐斷了。因此,德國為了兩手準備。每年都要從瑞典和挪威進口1100萬噸鐵礦石。夏季裡,這些鐵礦石從瑞典港口經波羅的海運往德國。冬季波羅的海冰封後(波羅的海含鹽量較低),則從挪威北部港口納爾維克經過挪威水道運往德國。北歐的鐵礦供應線幾乎可以說是德國戰爭機器的第二生命線,如果斷絕了北歐的鐵礦供應。一旦洛林地區在遭到法國空軍的轟炸,德國的軍火工業就會成為無米之炊。
因此,德國準備發動北歐軍事行動,希望搶先控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但英法也不是傻子,英國非常清楚。一旦德國控制了挪威,那麼德國海軍就更加容易進入大西洋了。每每想起一戰期間德國海軍給英國造成的毀滅性打擊,英國就痛心疾首,因此在1937年12月28日。英法盟國最高軍事會議便決定派遣遠征軍到挪威領海佈雷。同時,英國外交部長向挪威和瑞典大使宣佈了盟國將禁止鐵礦石運往德國。法國總理也主張盡快進兵挪威。以便牽制德國擴張。而對於挪威來說,敏感的鼻子已經聞到了來自德國的火藥味。因此全數同意英法的要求。
但這卻給了德**事入侵挪威的借口。
不過,德軍想要入侵挪威,就得考慮到丹麥的障礙。由於丹麥也是小國,因此希特勒決定兩個一塊端了。
早在1938年3月1日,希特勒就簽署了入侵丹麥和挪威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威悉河演習」。隨後,德國海軍總司令部迅速為「威悉河演習」組成了5個戰鬥群,調動13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15艘輕巡洋艦、121艘驅逐艦、42艘魚雷艇及28000名士兵,準備兵分五路,全面進攻挪威的納爾維克、特隆赫姆、卑爾根、克裡斯蒂安桑、阿倫達爾和奧斯陸。而入侵丹麥則計劃主要由德國空軍實施,地面上派遣2個裝甲旅,越過邊境後向丹麥北部突進,同時派出小隊空降兵在丹麥列島佔領橋樑和交通要道,再配合密集的空中轟炸,恐嚇丹麥政府和人民。
1938年4月9日凌晨4點15分,德軍不宣而戰,派遣2個裝甲旅侵人丹麥邊境,摩托化步兵在空軍的配合下長驅直進,同時在日德蘭半島各戰略據點和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投下傘兵,一眨眼的工夫就順順當當地佔領了丹麥領土。凌晨4點20分,德國公使倫特?芬克照訪丹麥外交大臣蒙克的家,遞交了一份要求丹麥投降的備忘錄。5點鐘,丹麥國王召開御前特別會議,6點鐘做出向德軍投降的決定,號召人民「不要做任何抵抗」。清晨8點鐘,驚恐萬狀的丹麥人在無線電廣播中聽到一個德**官宣讀一份希特勒的呼籲書:德國保證丹麥領土的完整,而丹麥的經濟將完全同德國連成一體,進行「友好合作」。當晚,丹麥議會一致贊成政府的投降決定,首相斯托寧宣稱:「但願我國保持和平與秩序。我們期望公民安分守己。」
德軍對丹麥的入侵在4個小時之內全部結束,只在個別地方發生了偶然的軍事衝突,德軍總共才戰死2人,10人受傷,可謂大勝。
德軍閃擊丹麥,英法兩國終於坐不住了。當日上午,英國向德國下達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從丹麥撤軍,否則將視為向英國和協約國宣戰。同日中午,法國也向德國發出一樣的最後通牒。
希特勒看完英法的最後通牒,根本不放在心上,跟上次德國入侵波蘭一樣,英法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
但希特勒這次失策了,就在他為德軍一天內佔領丹麥而高興的時候。英國於4月10日上午九點正式向德國宣戰,下午一點整,法國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在德軍入侵丹麥的同一天。4月9日凌晨4時30分,德國公使向挪威政府遞交了最後通牒,令其立即投降,但遭到挪威政府堅決反對。
5時50分,德軍在挪威沿岸的各主要港口實施登陸,同時出動1800架作戰飛機和350架運輸機,從空中壓向挪威。挪威軍隊還沒充分動員,倉猝抵抗。在納爾維克。當40艘德國驅逐艦向迫近港灣時,港內2艘挪威古老的裝甲艦「艾得斯伏爾德」和「挪奇」號向德艦發出信號,要他們說明身份。德軍直接派人乘汽艇向挪艦招降,但遭到挪威海軍的反對。並且堅決抵抗。德艦於是發起攻擊,2艘挪威戰艦先後被魚雷擊沉,300名挪威水兵全部陣亡。
到上午8時,納爾維克被德軍佔領。在特隆赫姆,守衛該港的挪威第5師師長遵從吉斯林的號令。未作任何抵抗便交出了這個良港。在挪威第二大港口卑爾根,海岸炮台向逼進的德艦開炮,重創德輕巡洋艦「葛尼斯堡」號和1艘輔助//最快文字更新——無廣告//艦。
很快,德國海軍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的18英吋巨炮怒吼。巨大的炮彈頃刻間將港口夷為平地,烈火滔滔。濃煙遮天蔽日。
很快,德國海軍登陸艦上的士兵展開登陸。在德國海軍艦炮火力的支援和掩護下,在午前佔領了該港。
緊急增援而來的20架英國轟炸機不敢靠近俾斯麥號等防空火力強大的德**艦,於是將所有炸彈投向「葛尼斯堡」號,該艦旋即被英國轟炸機炸沉。西南海岸的斯塔萬格和附近的蘇拉機場也於中午落入了德軍之手,德軍由此獲得了在挪威的前線空軍基地,掌握了挪威南部和中部的制空權。南部海岸的克裡斯丁海岸炮台兩次擊退了由德戰列艦提爾比茨號率領的德國艦隊的進攻。但這些炮台很快就被18英吋艦炮和德國空軍的炸彈炸毀,港口於下午3時左右陷落。
不過,德國海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德國海軍的輕巡洋艦「卡爾斯盧合」號在當晚離開港口的時候,被趕來支援的英國潛艇用魚雷擊中,損傷嚴重,最終沉沒。原本德國海軍拿手的潛艇卻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反倒讓英國潛艇將德國戰艦擊沉,這令德國海軍非常沒有面子。
德軍在挪威東面的攻擊進展順利,但是德軍在進攻另一邊,挪威首都奧斯陸時卻遇到了意外困難。在4月8日寒冷的夜裡,德國艦隊原計劃當夜抵達奧斯陸,德國大使館派人在碼頭上徹夜等候迎接,然而德國艦隊一直沒有到達。他們在50英里長的奧斯陸峽灣入口的地方遭到了挪威佈雷艦「奧拉夫?特裡格佛遜」號的攔截,1艘德國魚雷艇被擊沉,輕巡洋艦「埃姆登」號被擊傷。接著在奧斯陸以南約15英里的地方,又遭岸炮轟擊和魚雷攻擊,德國第四分艦隊旗艦——「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中彈起火,引爆艦上彈藥,船身碎裂,終於沉沒,損失1600名官兵,艦隊司令奧斯卡?孔末茨海軍少將落水後被俘。德國第四分艦隊遭此重創,被迫暫時撤退。
但最終奧斯陸還是被德國空降兵征服了。4月10日中午,約5個連的德國空降兵在奧斯陸附近的福納步機場著陸,在吉斯林的「第五縱隊」配合下佔領了奧斯陸。
挪威王室、政府和議會議員帶著20輛載著挪威銀行的黃金和3輛外交部秘密文件的卡車,撤到中華帝國駐挪威首都大使館內,尋求庇護。
中華帝國駐挪威大使館緊急給中華帝國內閣打了電話,得到了內閣批准,於是對上門想要抓人的德**官凱恩中校表明了中華帝國的立場,雙方僵持了近一個小時。最終,挪威國王哈康七世和王后商議後,將他們的小女兒瑪麗許配給中華帝國十七皇子趙王王國亮作為趙王妃,而中華帝國皇帝王辰浩和十七皇子的母妃喬玉瑛在看過瑪麗公主的照片後也很滿意,於是為了救挪威王室,同意了這個被譽為世界最快速的聯姻。
於是,中華帝國駐挪威大使便以保護帝國未來的趙王妃和她的家人為由,阻止德軍抓人。雙方又僵持了一個小時後,德國方面確認了中華帝國十七皇子跟挪威小公主瑪麗訂婚的消息,最終凱恩接到希特勒特別命令,放棄了抓捕挪威王室的行動。
儘管中華帝國保護住了挪威王室,但是卻沒有挽救挪威被德國佔領的命運。
就在德軍登陸的第一天,即英國對德宣戰後的4月10日午後,英國主力艦隊出現在卑爾根附近,德軍迅速出動大批轟炸機,炸沉英軍1艘驅逐艦,傷1艘戰列艦和2艘重巡洋艦。英國艦隊初戰受挫,撤到設得蘭群島地區。
此後,由於德軍掌握了挪威南部和中部的制空權,英軍統帥部決定在挪威海南部水域只使用潛艇和飛機。當日晚24架英國轟炸機襲擊卑爾根,將已受重傷的德輕巡洋艦「葛尼斯堡」號炸沉。在挪威北部納爾維克,受飛機作戰半徑限制,德國艦隊和登陸部隊得不到空中支援,遭到英國飛機的嚴重打擊。4月10日和13日,英國出動大批轟炸機襲擊納爾維克,炸沉10艘德國驅逐艦。4月14日和16日,英法聯軍在挪威北部納爾維克和中部特隆赫姆附近登陸。中部登陸的英法聯軍於4月19日向特隆赫姆發起進攻,但因得不到空中支援,在德國飛機的狂轟爛炸下遭到慘重損失,到5月2日即退出挪威。
在納爾維克的爭奪戰中,英法聯軍得到艦隊和空軍的支援,佔有巨大的優勢。然而,這一地區的德國登陸部隊雖得不到空中和海上的支援,對英法聯軍的阻擊戰卻進行得相當頑強,擊退了英法聯軍的多次進攻。戰鬥進行到5月28日,德軍放棄納爾維克,沿鐵路向瑞典邊界退卻。
5月10日,德軍在西線向法國發起大規模攻勢,英法自顧不暇,於6月7日前從挪威撤出了自己的全部軍隊,挪威政府也流亡英國,王室則流亡中國,希望獲得中華帝國出兵幫助復國。而德軍於6月10日佔領挪威全境。在德軍的保護下,吉斯林組成了傀儡政府。
憑借挪威戰役,德國保住了至關重要的鐵礦石運輸線,鞏固了德國北側的防禦,還獲得了眾多的重要戰略據點。德軍佔領挪威、兵臨瑞典邊界,使中立的瑞典在外交上全面倒向德國,允許德國經其領土人爾維克地區和芬蘭北部運送軍隊和物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