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明月東昇

第三卷 遼東新月 第三十一章 攻守同進 文 / 蘇潛

    第三十一章攻守同進

    胡秋青歷盡艱險,在三路人馬均損失殆盡之餘,置身帶回的蒙古部族的詳情,讓蘇翎在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下達了一系列的指令。

    既然這宰賽的喀爾喀蒙古部族是以赫圖阿拉作為前提提供支援,這隨後的部署,便自然是以此作為目標。這與蘇翎等人最初商議的有所偏差,做些調整是題下之意。當然,蒙古部族的反覆無常,使其做出的承諾也不能全信。

    幾番斟酌之下,就整個大的態勢而言,蘇翎傾向於與之合作。亂世之中的承諾,實際上便是利益的重新劃分而已,不管是蒙古彪悍的騎兵,還是女真後金不斷增加的漢人下屬,都是在利益衡量過後的選擇。至於林丹汗所說的十萬蒙古騎兵的東進,怕是威脅的意味更大一些,指望林丹汗這十萬騎兵還不如相信喀什克圖的復仇意圖。況且十萬蒙古騎兵會給蘇翎帶來什麼樣的麻煩,已經猶如一根小刺,牢牢地嵌在腰腹部,讓人時時不能忘懷。儘管這威脅還在攻佔赫圖阿拉這個目前來說還屬渺茫的希望之後,但既然知道了,又如何能置之不理?

    對這一切,蘇翎本人已經無法做出恰當的反應。於是,胡秋青返回的第二日,蘇翎便向海西的術虎派出了一隊人馬,其中包括五十名新整訓過後的武官,傳令術虎將手中事務迅速安排妥當,然後火速趕回寬甸堡,這整個千山堡的未來,將在精心商議之後做出決斷。

    胡秋青沒有返回原來管帶的兩千騎兵的隊伍中,而是留在了寬甸堡。蘇翎令其抽調原屬騎兵中較為親信的人另組一隊,同時命趙毅成傳下指令,讓在遼陽一帶的哨探們暗自招募蒙古族人,這些人將在胡秋青的管帶下組成專責蒙古的隊伍。

    在遼東的蒙古人,大多是在其本部族中犯錯逃亡,或是家中牛羊盡失,不得不另謀生路,也有一部分是羨慕漢地的農耕生活而遷居漢地。這些人散佈在開原、鐵嶺一帶,也多有從軍吃糧的,僅在遼東臨時募集的人馬中,就有三千之多。

    為此,蘇翎命胡德昌利用其往來於仍然保持暢通的驛道上的商隊,向遼陽的哨探們運去大批的銀兩,用以招募、收買遼陽城內的蒙古人,甚至遠涉虎皮驛、瀋陽附近,一旦有了效果,則通過胡德昌的商隊掩飾,趕赴鎮江堡,再由胡秋青接管。對付蒙古人,胡秋青已經有一套自己的辦法,不然,又如何在蒙古草原上得以全身而退。

    七月中,蘇翎又帶著二百騎兵護衛,趕赴太平哨營,與郝老六商議坎川嶺一帶的形勢。隨後,秦瞎子的游騎人馬再次增加,向後金腹地漸次延伸。這些游騎都是慣於群山之中行走的精壯漢子,不僅騎術精良,且僅靠步行,也能在草木繁茂的山中越過八旗把守的各處要道、山隘。他們將不斷襲擊後金散落在山中的各處農莊,襲殺農莊裡的後金官員,並用阿哈暴亂予以掩飾。

    按努爾哈赤一慣的做法,這些農莊,尤其是邊境一帶的農莊,在做完農事之後,並不在一個固定地點留駐,而是每隔一段時間,便要遷居它處。這本是避免受到襲擊的手法,但此時卻讓這些農莊受襲的消息得到一定的延緩,再加上本身那些被俘獲變成阿哈的漢人、女真人便在不斷的逃亡,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受到努爾哈赤的重視。除了收穫季節前來集糧,這些散佈的農莊是沒人關注的。這些都是的秦瞎子的隊伍能夠安然無恙地在群山之中游動,那些失去管束的阿哈們,則自行散去,一部分流向山中躲避,一部分則向千山堡靠攏。

    與此同時,火器營中被改編成小隊一部分火炮,在那些熟悉火炮與工匠們的多次改進下,也被調集到郝老六的營中。其中的數十門大將軍炮,在原有的火炮戰車上做了進一步的加固與調整,使之能夠適應山路上的移動,以及盡量縮短裝藥填彈的時間,經過多次的實彈演練,所有確定不會炸膛的火炮店都被備置了定裝的火藥藥包,而彈丸除了繳獲的一部分鐵彈外,還由石匠們打造出一部分石製彈丸。

    蘇翎與郝老六巡視火炮小隊的實戰效果時,觀看了火炮在一里至三里的距離內,對固定目標的不斷轟擊。五門大將軍炮均備置有七個子銃,一次集中轟擊後,儘管裝填仍然緩慢,給火炮降溫等步驟更是耽誤不少時辰,但遠處一睹搭建起來用作目標的石牆,還是被順利的擊毀。

    這些炮隊將用來攻城破寨,至少在一里的範圍內,可以遠離弓箭的射程而本身不會受到任何威脅。從一斤到七斤重不等的彈丸,用來轟擊城牆所費時間不會少,但倘若時間足夠,用來打破城門是不成問題的。此時的火炮,在野戰中作用很小,用來守城是最大的效用。蘇翎與郝老六在觀看過後,便決定將其配置到營中,野戰用不上,攻城卻必不可缺。至於火炮小隊會拖慢營兵的進度,或是在野戰中丟失,蘇翎與郝老六都沒太在意,原則是已經定下的。只要保存實力,這些器械不會成為負擔,大不了一丟了事,對千山堡來說並不可惜。目前所有的火炮都是繳獲而來,儘管不是都能正常使用,留下的還是為數不少。在緊急時刻點燃火藥炸毀火炮、戰車,將是火炮小隊們得到的最後一個命令。

    向郝老六交待一些事項後,蘇翎隨即趕赴千山堡,與胡顯成匯合。

    千山堡在胡顯成的管轄下,諸事順利,作為遠離邊界的中心,千山堡的人口再次顯露出增加的趨勢。這一部分是由古裡甲由渾江北岸帶來的部分參與交換商貨的女真人,一部分是因集安堡的逐漸興旺而帶來的一些朝鮮商販。

    千山堡出現之前,集安尚屬於努爾哈赤的女真後金的地界,這與朝鮮是隔江而望,互不越界。甚至一些越界採參或是挖取藥材等等的女真人,還曾被努爾哈赤以越界的罪名懲處。同樣的,隔江的朝鮮人也不敢隨意過江,否則會被當即射殺,或是被俘成為阿哈的一員。

    作為依附大明的朝鮮,在鴨綠江一線沒有絲毫可以張揚的地方。努爾哈赤的興起一度讓朝鮮感到威脅逐漸靠近,不止一次向大明求援,申述努爾哈赤逼近的險境。不過,如今這個態勢得到緩解,甚至有一年多沒有任何警訊傳達。集安對面的滿浦鎮,是臨鴨綠江最近的一處人口聚集之地,雖然趕不上義州一帶的興旺,但在這一段沿江兩岸的群山之中,確實唯一的大鎮。朝鮮百姓的日常所需,都由此處得到供給,而自家所產,也都拿到此處交換各自所需。

    胡顯成特意稟報蘇翎的,這是其中之一。集安的商貿交易一旦略有成形,胡顯成便從那些朝鮮鳥銃手中挑選出一部分人來,當面說出兩個選擇。一是任其回家,二是每人給予白銀五十兩,讓其在滿浦鎮安家落戶,只需為千山堡收集所需糧草、商貨。並且,只要聽命行事,每月都將得到一定的糧食與銀子。當然,關於以往贖身的事情,此時自然忘記了。

    不論這些人是否是真心辦事,至少有大半的人選擇了後者。至於那些沒有選擇的,自然不會輕易的被放回家,下去後也沒人招呼辦理返家事宜。甚至死活,沒人知曉。

    最初有二十多人被送過鴨綠江,只有十人最後在滿鋪鎮紮下根來。隨後的幾個月,總數約有近百人在滿鋪鎮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住下,有些甚至想辦法接來了家人。當然胡顯成失算的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過了江便渺無音信。不過蘇翎對此也毫不在意,相比那些留下的人,所得遠遠大於所失。這近百人在滿鋪鎮裡不過是九牛一毛,絲毫不顯眼。幾個看起來最肯辦事的朝鮮人被選作管事,集中管理這近百的朝鮮降兵。甚至在賄賂當地朝鮮官吏時,胡顯成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不僅有銀子,連得知不易的東珠,也給了近十顆。這足夠使那些能夠被收買的朝鮮官吏給予方便。

    朝鮮相對的貧窮,讓胡顯成將這件事辦得非常順利。大量的糧食與山貨被收集起來運往集安,江面上橫渡的船隻甚至能夠連成一線。即便是春荒,朝鮮運過來的糧食價格也遠遠低於鎮江堡,那些朝鮮農夫唯一能交換的,也只有糧食。而同樣是山貨,朝鮮出產的也是不少,但價格卻不高,胡顯成還沒打算收集這些自己已經不少的東西。這變相地鼓勵那邊的朝鮮商販去收集更多的米糧,這在某種程度上支持了千山堡原本只能堅持到五月的積糧。

    胡顯成展示給蘇翎的另一項,是千山學院的工匠們改制的棉甲。

    棉甲的製造十分簡單,所需材料也不難尋找。在遼東衛所以及努爾哈赤的八旗兵中,棉甲都佔有不少的數量。這些用棉花為主原料打造的棉甲,對於火器的防護較為有效,而鐵製鎧甲則對弓箭的防護更為明顯。這是雙方的原料限制以及各自裝備的特點導致的。

    胡顯成拿給蘇翎查看的棉甲與一般常見的棉甲略有不同,因棉花對於千山堡而言還是稀缺之物,但這山裡卻能尋到替代物,一些採集到的籐條、樹皮等等較為堅韌的材料被精心割成細細的長條,在女人們精心編織下做成一片,然後再夾以皮革,或是鐵片,如此數層,再做成衣狀。整個棉甲也不過是件冬衣的份量,卻可以削弱一般弓箭遠射的力量,而對刀砍的防護更為有效一些。經過多次改進,至少在要害部位,可以做到箭射不透。

    蘇翎對此甚至興奮,鎮江堡的振武營正缺鎧甲防護裝備,再按以往騎兵們的配置,卻再難尋覓。而面前的棉甲卻足以裝備振武營裡的那般新兵,且材料並不難找。雖然這棉甲只能提供胸腹部的防護,但即便是鐵甲,也未必能做到全身刀槍不入,如此廉價而易得的棉甲,自當受到千山堡的重視。見蘇翎也很滿意,胡顯成便下令千山堡人加緊趕製棉甲,以供未來必將增多的新兵們使用。

    蘇翎在千山堡還未多看,便接到寬甸堡的消息。

    胡德昌與馮伯靈派人傳信,說有要事稟報,卻並未讓哨探們帶信,只說需蘇翎火速趕回寬甸堡面議。蘇翎便帶著護衛們連夜返回,將這七月的巡視重又歸於起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