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那塊古玉外,楚琛又發現了一尊紫檀木雕鐵拐李的雕像材質也並不是紫檀,而是用老酸枝木製作的。
接著隨著看過的藏品越來越多,贗品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不過杜厚的眼力應該還是很厲害的,在楚琛看過的一百多件藏品裡,也不過出現了九件贗品,一成都不到的贗品機率,而且還是在自己並不擅長的領域,眼力已經非常厲害了。
只是看過這一百多件藏品後,除了剛開始的那只鼻煙壺之外,楚琛卻並沒有看到自己中意的,這讓他多少覺得有些鬱悶。
接下來,楚琛又看了幾件藏品,總算看到了一件自己比較滿意的東西,一柄清代乾隆年間的火燒玉如意。
火燒玉其實就是玉器作偽的一種方法。
高古玉器埋在地下年代久遠,經受地壓、地熱、地氣、地濕等作用,一般都有鈣化或氧化現象,表面出現一層或薄或厚,或白或黃的皮殼,稱之為「雞骨白」或「魚肚白」。火燒玉就是用火燒烤玉器,使玉器受熱而變成這種雞骨白色。
有朋友或許會問,既然是作偽的玉器,那楚琛怎麼還看得上這柄玉如意?其實原因很簡單,清代乾隆皇帝愛玉好古,對高古玉器更是如癡如醉,於是就命人對高古玉器進行仿製,而這柄玉如意就是其中一例。
這柄玉如意是用一整塊體量巨大的火燒玉精心雕琢而成,顏色為高古玉器「雞骨白」色,頭呈靈芝形,上面雕一蝙蝠,雙翅展開,口銜玉磬。下墜絲絛,其下對稱雕刻一對鯰魚,扁頭扁口,圓目長鬚,口銜玉磬下垂之絲絛。
兩魚之間雕刻一個小小的「卍」形圖案,如意柄正面中部淺浮雕壽桃,柄端再雕一隻蝙蝠,背面雕刻幾處祥雲紋飾。蝙蝠、磬、鯰魚的組合,寓意為「吉慶有餘」、「洪福齊天」,「如意萬代」。
此件玉如意造型柔婉曲轉。雕琢精湛,打磨拋光精到,寓意吉祥,為清代乾隆年間一件難得一件的仿古玉珍品。
不過正是因為是人工製作的仿古玉,其原本的玉質已經被破壞。使得這隻玉如意雖然做工精湛,但因為失去了玉器的天然特性。現在市場上的價值並不是太高。用來換他的那對梵文杯正好合適。
雖說杜厚之前說過,只要不是瓷器,其它藏品都可以好商量,不過除了那種特別喜歡的,楚琛還真做不出選個比自己那對杯子價值太高的東西來交換,而且就算選了價值高出許多的。他也會補齊差價的。
剩下還有**百件藏品,雖然其中近一半都是瓷器,不過四五百件藏品中,再找到幾件自己中意。價格又合適的應該還是不難的,於是楚琛把玉如意先放回去,當作備選,又接著看了下去。
一步步向架子的另一頭移動,楚琛就來到了一排專門擺放紫砂器的博古櫃前。
紫砂也是陶瓷大類當中的一類,它是一種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的陶瓷製品,它屬於未完全燒結的一種陶瓷,其特點是結構緻密,接近瓷化,強度較大,顆粒細小,斷口為貝殼狀或石狀,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
不過正是因為紫砂這樣的特性,而且具有獨特的氣孔結構,使得人們更喜歡紫砂壺來泡茶,把它推崇為茶具之首。
楚琛和吳叔一樣,都喜歡收藏陶瓷,再加上又學了茶道,使得他現在對紫砂茶具也是熱愛非常,因此一看眼前櫃子上將近三十多把紫砂壺,他的興趣立馬就高漲起來。
不過接連看過十來把紫砂壺,楚琛卻覺得有些失望,壺到是真得紫砂壺,但都是一些普通貨色,最好的也只是民國年間稍有名氣的紫砂壺藝人製作的茶壺,實在和他的期望相差甚遠。
楚琛有些失望的轉過頭,看到旁邊放著幾把看上去挺不錯的紫砂提梁壺,連忙有些興奮的移步上前打量起來。
說起提梁壺,就不得不說起蘇東坡,所說提梁壺就是他設計出來的。
相傳宋朝大學士蘇東坡晚年不得志,棄官來到宜.興的蜀山,因為他還喝茶,但又覺得宜.興的紫砂壺玉小,於是就想起自己製作一把大的紫砂壺,不過這事看似容易做卻難,一連幾個幾個月,還是一籌莫展。
蘇東坡的書僮常常晚上提了一個燈籠為先生照路,有一天他看到燈籠就突發奇想,何不照著這燈籠樣子做一把紫砂壺。由於當時的飲茶習慣,壺把裝在壺身側面,火一燒,壺把就燒得烏漆墨黑,而且燙手,很不實用。
於是,他就有了「提梁」這一創意,而且他從文人的角度,設計了壺把在壺的上部,並用枯樹形狀做把,據說他因此還寫下了「松風竹爐,提壺相呼」、「青煙白菜炒米飯,氐壺天水菊花茶」等著名詩句。
因為這種茶壺別具一格,後來就有一些藝人仿造,並把這種式樣的茶壺叫做「東坡提梁壺」。
當然傳說畢竟是傳說,由於宋代的紫砂壺上一般都不留姓名,到目前為止,一直都沒有發現一件完整的宋代紫砂壺,也就無法找到與蘇東坡相關的提梁紫砂壺的實物證據。
而且據說史料記載,蘇東坡煮茶時用的應該是銚子,就像是咱們現在用來燒水用的那種水壺一樣的東西,到了清代的時候,才由楊彭年改制、加工、定型,製作成紫砂提梁石銚,成為現在人們看到的東坡提梁壺的原型。
楊彭年是晚清嘉慶至道光年間的紫砂壺大師,再加上這幾把提梁壺看上去包漿明潤,最少應該是民國年間製作的紫砂壺,從楊彭年到民國年間,比較出名的紫砂壺名人也就那麼幾位,正因此如此,楚琛才顯得有些興奮。
果然,楚琛拿起的第一把紫砂壺,就是民國年間的紫砂名藝人俞國良製作的一把紫砂觚稜提梁壺,雖然觚稜壺為紫砂傳統經典造型,不過俞國良憑借其不凡的技藝,把這把提梁壺的格調塑造的相當雅致。
只是有些可惜的是,這把提梁壺的提樑上帶傷,並且壺蓋被修補過,大大的影響了這把壺的價值,使得原本十多萬的壺,現在只值幾萬塊錢了。
楚琛有些遺憾的把提梁壺放回原位,不過傳過頭去卻正好在這一排貨架的最遠處,看到了另外一隻提梁壺,那純正紫潤的色澤,明潤無比的包漿,還有那古樸優美的造型,頓時就把他給吸引住了。
情不自禁的走到那只提梁壺跟前,小心的把壺拿起,楚琛就仔細的打量起來。
此壺壺身光滑圓潤,上有兩顆對應的圓形小餅裝飾,壺身線條柔和,長頸飾雲肩線,鋌而精細,口蓋母子線吻合,穩如天壓地。壺嘴為五邊型造型,壺蓋為罐缽蓋式,中間有一小氣孔,側鈐「大亨」小印。
看到「大亨」兩字,楚琛就激動起來,因為這可是代表著清代道光至咸豐年間,宜.興的制壺名手,邵大亨。
邵大亨在少年時就享有盛名,後被稱之為是繼陳鳴遠以後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壺以渾樸見長,尤其在制簡練形上樸實莊重,氣勢不凡,如掇球、仿古等壺更能突出紫砂藝術質樸典雅的大度氣息。
制壺名家顧景舟曾盛讚邵大亨的作品:「經我數十年的揣摹,覺得他(邵大亨)的各式傳器,堪稱集砂藝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從他選泥的精練,造型上審美之奧邃,創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藝的高超,博得一時傳頌,盛譽之高,大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慨。」
由此就可以看出邵大亨作品的精彩程度,而這也在市場上就可以體現的出來,邵大亨的作品在清代時就已經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視為珍寶,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說。到現在更是令紫砂藏家垂涎欲滴,能欣賞到他的作品已經難得。
作為現在已經開始愛好紫砂人士的楚琛,能夠看到一件邵大亨的作品,而且還有機會收入囊中,也難怪他會如此興奮了,於是他又連忙接著看了起來。
提梁壺的前後兩邊都有半圓形的鈕,看上去豐腴流暢,中間置雙孔,並穿以銅把作軟提梁,便於提攜。壺內部光潤無泥跡,技藝難度較高。另外壺底有一篆刻的閒章四字款識,也是邵大亨制壺常用的手法。
此壺圓腴光潤,手感頗為舒適,泥色為紫紅色,因為已經使用多年,而且經過精心的保養,看起來光潤如古玉,亞光閃亮,可謂簡潔莊重,氣勢不凡。
就憑此壺的品相,楚琛就可以肯定它一定是件真品,不過古玩的鑒定可容不得半點馬虎,他還是慢慢的、仔細的查找著可能的破綻,當然,如果他貪圖方便,也可以使用異能,但那樣的話,就少了一次學習的機會,這有違他的想法。
一番對比、查找下來,最後他才使用了異能,而結果和他鑒定的一致,這只提梁壺確定就是邵大亨精心製作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