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有什麼好玩的?嗨,哪裡還有波斯帝國的存在呀!很久以前波斯就已經消失了!早就被歷史的洪流給淘汰了!」
「哇!那就是說,我們現在要去的波斯是一片荒蕪嗎?」艾美麗道。
「那倒不是!,現在應該是伊朗的南部大片區域!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古代的波斯帝國雖然一去不不返了!但是現代的建設也覺不次於當時的帝國風采!」聶歡勝往道。
「那你說的那個地方,也就是西方魔界還在那裡嗎?」莎莉娃到。
「西方魔界和歷史的變遷沒有多大關聯!雖然人類在一代代的變換,但是摩羯始終是魔界!這一點決不會更改的!因為西方魔界的主人暗黑魔王被我封印了上億年,最近幾百年才逍遙法外的!早在一億年之前,我們神界和魔界發生了一場空前的大戰,最後在佛祖的幫助下,終於戰勝了魔界,才把他們倆封印起來!誰知道封印經過了上億年的變遷,已經老化了,而我又在醉酒之中,一睡千年!所以才導致封印被破,兩個魔王危害人間!」
「嘻嘻嘻!原來是你闖的貨呀!」艾美麗道。
「誒誒誒,這可不能夠全部怨我!誰讓你們的化身銀河公主那麼婀娜多姿呢?把我迷得神魂顛倒的!不能夠自已!」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希臘時期(前330年前170年),前334年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大軍擊敗大流士三世,波斯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的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波斯帝國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的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佛教從印度傳來,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的後期在前238年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裡亞)**之後,東部被貴霜王朝所擾,西面又面臨羅馬帝國的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帝國瓜分。
安息帝國(前170年226年),安息帝國發源於伊朗的東北部,鼎盛時包括伊朗全境和一些周邊地區,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兩個帝國之間連年戰爭。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傳。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
薩珊王朝(226年650年),亞茲德的瑣羅亞斯德教神廟224年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由於擴張地方勢力而和帝國開始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於226年建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第一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基督教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徵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又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的攻擊,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中國,向唐王朝請求救兵抗擊阿拉伯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在今伊朗一帶建立波斯督護府,但不久終為阿拉伯所滅。
伊斯蘭教時期(650年1290年),786年809年哈倫·拉希德統治時期的阿拔斯王朝諸行省混亂的薩珊帝國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治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建立了強大的塞爾柱帝國。塞爾柱人在伊斯法罕城興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fridaymosque。著名的波斯數學家及詩人歐瑪爾·海亞姆(omarkhayyam)在塞爾柱時期寫下了他的詩集《魯拜集》(rubaiyat)。
塞爾柱人在十三世紀早期失去波斯的控制權,並由來自鹹海附近另一突厥民族的花剌子模所取代。1205年花剌子模征服波斯。
蒙古人的統治(1219年1500年),1219年成吉思汗率大軍滅花剌子模,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建立伊兒汗國。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為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死後波斯陷入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是中國和波斯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的時期。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曆法、醫藥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交流。
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太監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的經堂教育中廣被使用。
薩非王朝(1500年1722年),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阿塞拜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講和,趕走烏茲別克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歐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1907年英俄協議之後的波斯1722年俄國的彼得大帝聯合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被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所蠶食,其領土中分出了英國勢力的巴林、阿富汗的一部分,和俄國勢力的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英在此的戰略競爭被稱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控制。1925年12月禮薩·汗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而直到冷戰期間,英國及蘇聯還一直對波斯保持影響力。
1935年,禮薩·汗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文化傳統,文明發展,波斯帝國波斯是眾多古代文明中發展程度較高的民族,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帝國時代所跨越的年代中,波斯文明只是到了公元三世紀才開始興盛起來的,這並非是曲解了波斯的歷史,事實上帝國時代中的波斯還包括了波斯帝國(公元三世紀開始)的前身。
從三世紀開始,這一文明才以波斯帝國的名號出現於歷史舞台,直至公元十七世紀。在此之前的幾個世紀,這片土地曾經被許多發源於地中海區域的勢力所統治,但最終還是成為了一個**王國,恢復了屬於本民族的自由與榮耀,並發展成為一個橫跨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的帝國。現在的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曾經屬於當年古波斯帝國的版圖。然而接連不斷的戰爭削弱了波斯帝國的實力,為了奪取敘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整個阿拉伯半島的控制權,與強大的羅馬帝國交戰了數年。直到公元364年,羅馬人才和波斯人簽訂了一份和平條約。
後來,當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波斯人將他們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又投入到一系列新的戰爭中。他們的新敵人就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拜占庭王朝(byzantine)。波斯人開始從拜占庭的邊境地區-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土耳其,發動了持續不斷的猛攻。波斯人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終於在公元619年來臨了。波斯帝國完全征服了整個埃及地區和高加索山脈。公元626年,波斯人在對拜占庭首都的圍攻戰中,以慘敗而告終。拜占庭人趁機發揮了自己的優勢,開始入侵波斯帝國的領土。多年來的無休爭戰,事實上已經為這兩個原本實力強大的文明敲響了喪鐘。公元628年,在雙方都已精疲力竭之際,統治者們終於同意簽訂了遲來以久的和平條約。在這之後,被戰爭極大削弱的波斯帝國被來自東方的穆斯林軍團攻佔了。
公元651年,穆斯林勢力在短短十年內征服了波斯帝國並完全佔有了波斯帝國的領土。這個新的伊斯蘭王國被稱作-伊朗(iran)。然而這一片熱土彷彿永遠無法實現和平,在此後的數百年中,不斷有新的侵略者出現。首先是塞爾柱人(seljuks),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祖先,征服了伊朗全境。接踵而來的,是恐怖的蒙古(mongol)軍團,再後來則是土庫曼人(turkomans)。
新的曙光直到公元16世紀才出現。與1300年前的古波斯人一樣,伊朗人最終收復了自己的領土。賽勒斯二世(公元前559529),美索不達米亞一系列統治者的後裔,是個寬大和被崇敬的君主,並且被古波斯人稱為他們的父親(後來的親子關係測試表明他是他們「所有」人的父親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元前550年一次成功的反抗阿卡米力斯領主的鬥爭和繼承了米堤亞王國後,賽勒斯鞏固了他在伊朗高地的統治並向西延伸到了小亞細亞。在公元前539年10月,巴比倫,古時代偉大的城市,被他的波斯軍隊攻下。
在賽勒斯的繼承人死後,一個將軍,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486),同時也是阿卡米力斯家族的王子,鎮壓了很多次反叛和其他挑戰者後登上了王座。大流士模仿賽勒斯成為一個很有個性和充滿活力的統治者,並且他擁有一個讓人很容易記住的名字。為了鞏固他的位置,大流士在parsa建立了新的首都,希臘人稱為波斯波利斯(「波斯的城市」)並且擴充了他的私人衛隊的級別萬人近衛軍。即使大流士所做的所有出色的事都拋開不談,他對波斯所做的貢獻是最偉大的地方。在他統治下,政治和法律的改革使這地區獲得新生,並且很多出色的計劃被實行以促進貿易和商業的發展。貨幣鑄造、重量和量度被標準化並且建立了新的陸地和海上路線。大流士也繼續擴展這個帝國,東部的戰役鞏固了由賽勒斯獲得的利益並將廣大的印度次大陸北部變為了波斯控制的省份之一。向西的擴展從大約公元前516年開始,大流士開始在小亞細亞沿海岸攻打希臘的殖民地。
薛西斯(公元前486465),大流士一世的兒子和繼承人,決定繼續波斯在西面的征服,並且以公元前480年的「希臘征服之旅」而聞名,那是一場以發生在塞莫皮萊、薩拉密斯和布拉底的戰鬥而出名的戰役。雖然成功的與埃及講和並鎮壓了巴比倫的起義,希臘的城邦卻最後保持了一致行動並擊敗了薛西斯,標誌者波斯帝國衰落的開始。由於他的自尊在失敗後刺激了他,薛西斯決定引退。在他最後的幾年裡,他把從貿易和稅收裡獲得的龐大財產全部花費在了建造巨大的建築物上,但大多數都未能完成。薛西斯的死是波斯影響力的最終轉折點,他的一些繼承者偶然才顯現的活力和能力實在太罕見,無力阻止最終的崩潰,波斯波利斯最後在公元前330年四月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在亞歷山大死後的權利爭鬥中,色流斯一世成功的奪到了亞歷山大帝國下的波斯領土。但是統一很短暫,印度地區爆發起義並且色流斯的王國分裂成為帕提亞和巴克特裡亞兩個敵對國家。在伊斯蘭教的出現和6世紀阿拉伯人征服伊朗之後波斯文明的最後遺跡消失了。[2楔形文字,波斯帝國古波斯文明已失落了兩千餘年,古波斯的楔形文字也早已成了一種「死文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它是相當陌生的,我們又該如何透過幾千年的迷霧來看待它呢?
在波斯高原西部、伊朗與伊拉克邊界旁的伊朗境內,有一座名叫克爾曼沙的商業城市,城東2∼3公里處有一個名叫貝希斯敦的小鄉村。兩千多年來,它默默地遠離城市的喧囂,忘記了過去,也被人們遺忘在記憶的角落裡。然而時至,「貝希斯敦」這個名字不僅走出了克爾曼沙這座城市,而且衝出亞洲走向了世界。這應該歸功於它附近的一處懸崖,因為上面有一種讓人找回失落文明的古文字;這也同樣應該歸功於一位名叫羅林森的英國人。
1835年,英軍少校羅林森奉命前往伊朗,出任庫爾迪斯坦省總督的軍事顧問。這位業餘考古愛好者到任不久,就風聞附近有石刻。他當然不會置若罔聞,跑去一看,果然在貝希斯敦村附近發現了一尊大型摩崖石刻。只見該峭壁銘刻離地面約有100公尺,石刻本身高約8公尺,寬約5公尺。上半部是一個浮雕,下半部是用古波斯語、埃蘭語和阿卡德語三種楔形文字寫成的銘文。楔形文字是西亞的古老文字,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這種文字是用木棒或者蘆葦當作筆,在粘土製作的泥板上書寫而成的。書寫了文字的泥板被置於太陽底下曬乾或者用火烘乾,當作「書」一樣保存起來。如果是信件,則在泥板文書外塗上一層粉,再裝進也是用泥製成的「信封」內傳送。由於這種文字筆畫呈楔形,考古學家稱其為「楔形文字」。
為什麼要用三種文字書寫呢?因為古波斯楔形文字並非歷史形成的文字,而純粹是人造文字,而且使用範圍有限,認識者極少。因此在用它發佈詔令時,有必要以當時通用的埃蘭文和阿拉美亞文譯出。銘刻用三種楔形文字書寫的緣由正在於此。
然而,古波斯的楔形文字隨著公元前330年波斯國的滅亡逐漸變成了一種無人通曉的死文字,而另兩種楔形文字也早已失傳。因此,人們並不知道這些文字在向人們訴說著什麼。羅林森決心解開這個謎!他冒著生命危險爬上懸崖峭壁,小心異常地拓下一片片銘文,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釋譯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踏著前人的腳步,經過12年的鑽研,羅林森終於在1845年成功地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而剩餘兩種文字所述內容估計與波斯文是一致的。從此,懸崖上的這種讓人疑惑不解的東西不再是一個謎,人們瞭解到它的背後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公元前522年3月,波斯皇帝岡比西斯二世率大軍遠征埃及。有一個名叫高墨達的僧侶乘機冒充被岡比西斯處死的皇弟巴爾迪亞,在波斯各地和米底發動叛亂。叛亂持續了半年之久。皇帝岡比西斯在從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高墨達便以巴爾迪亞的名義名正言順地當上了皇帝。但他從不召見大臣,每天深居簡出。這可不像一個皇帝的所為,大臣們疑竇重重,一時之間,流言四起。有人傳說這個巴爾迪亞其實是拜火教僧侶高墨達,但苦於拿不出確鑿證據。後來,岡比西斯過去的一位王妃發現新皇帝沒有耳朵,並將這事告訴了父親歐塔涅斯,歐塔涅斯馬上斷定新皇帝不是巴爾迪亞,而是僧侶高墨達。因為在居魯士當皇帝時,這個高墨達由於過失被居魯士下令割去了雙耳。歐塔涅斯馬上把真情告訴了另外的6名波斯貴族,其中包括後來的皇帝大流士一世。他們決定發動一次政變,殺死高墨達,奪回政權。他們成功了,但是圍繞著誰最有資格當皇帝,爭執不休。一時間,波斯貴族群龍無首。稍後,歐塔涅斯退出,但剩下的6人仍互不相讓。最後他們商定,第二天早晨6人乘馬在郊外集合,誰的坐騎首先嘶叫由誰當皇帝。大流士讓他的馬伕使了一個計策,使他的馬先叫了起來,當上了皇帝。大流士不愧為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利用「叛軍」之間缺乏聯繫的缺陷,各個擊破,歷時一年最終平定了叛亂。
貝希斯敦的摩崖石刻,記載的正是大流士的豐功偉績,其中充滿了溢美之辭。銘文用的是第一人稱,其中寫道:「我,大流士,偉大的王,眾王之王,波斯之王,諸省之王,敘斯塔斯帕之子,阿爾沙馬之孫,阿黑門尼德……按阿胡拉.馬茲達的意旨,我是國王。」原來,江山穩固之後,大流士自感功成名就,於公元前520年9月躊躇滿志地巡行各地。在巡行到米底首府愛克巴坦那(今伊朗哈馬丹)附近一個叫貝希斯敦的小村莊時,他的心情無比豪邁,回想這些年來的坎坎坷坷,感慨萬千,於是命人在村旁的懸崖峭壁上刻下自己的豐功偉績,尤其是鎮壓叛軍的經過,以揚名後世。
石刻浮雕上的主角自然是洋洋自得的大流士。只見他倚弓而立,身罩披肩,氣勢軒昂,圓睜雙眼,目視前方。左腳踏著倒在地上的降王高墨達,右手指向波斯人崇拜的光明與幸福之神阿胡拉.馬茲達。背後是兩名身背箭袋,手握長矛的貴族。8名降將被繩索綁縛著脖頸,俯伏在大流士的腳下。這些叛亂首領被雕刻得很矮小,與高大偉岸的大流士形成鮮明對比。貝希斯敦摩崖石刻銘文(即楔形文字)的破譯,也為人們打開了塵封的古波斯帝國的記憶,逐漸給世人展現出一幅清晰壯觀的歷史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