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好啊!有得玩了,進去看看吧!」他們進去轉了半天,聶歡也不知道這幫老娘們都買了些什麼東東!
第二天他們去了寒山寺,寒山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始於佛教盛行之梁天監年間,唐貞觀中寒山曾至此而得名。梵宇歷劫,屢毀屢建,佛之心可鑒;千五年,幾經滄桑,沿革當理分明。唐代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來此住持,改名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寺內古跡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寒山、拾得的石刻像,徵明、唐寅所書碑殘片等。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廡殿(偏殿)、藏經樓、碑廊、鐘樓、楓江樓等。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古運河畔楓橋古鎮,始建於南朝蕭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唐代貞觀年間改名為寒山寺,成為吳中名剎。唐代詩人張繼舉棹歸里,夜泊楓橋,一《楓橋夜泊》膾炙人口,寒山鐘聲傳播中外。
相傳唐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長大後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終於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裡頓時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鹹、澀,唯獨沒有一絲甜味。他左右為難,怎麼辦呢?經過幾天幾夜痛苦思考,寒山終於想通了,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為這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一天,他忍不住心頭的思念,便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寒山勸他及早與姑娘結婚成家,並衷心祝福他倆美滿幸福。拾得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難受。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後,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時值夏天,在前往蘇州的途中,拾得看到旁池塘裡盛開著一片紅艷艷的美麗絕頂的荷花,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採摘了一支帶在身邊,以圖吉利。
寒山寺經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拾得終於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艷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裡高興了,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圖案,就是這兩位好朋友久別重逢時的情景。過去蘇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圖畫掛軸,以及江南許多地方春節時貼在大門上的門神,內容都是兩個人,一個手捧竹篦盒,一個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愛的模樣。據說也源於這個美好的傳說。
民間還傳說,「和合二仙」為了點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來到人間的,甚至寺名也由於「和合」在此喜相逢並成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於「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張繼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廣為流傳,所以儘管後來在宋朝時,曾將寺名重新改為「普明禪院」,但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寒山寺」。從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慘遭次劫,但事後總能復建,足見寒山寺在歷代人們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現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傳統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說拾得後來還遠渡重洋,來到「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傳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
兩人的問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廣:「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後,你且看他!」
「哇!寒山寺還有這麼一段故事呀!好神奇呀!」林天月到。
「關於蘇州的傳說還有不少呢!咱們那邊走邊說!」聶歡笑道。
他們看過了寒山寺的題詩牆壁,大飽眼福啊!遊遍了寒山寺,來到了楓橋,看著楓橋薛冰道:「傳說一座寺院裡只能有一個當家和尚,寒山和拾得兩位高僧在一座廟裡,誰作主持好呢?兩位高僧都很客氣,推來推去,毫無結果。這座廟裡只有他兩個和尚的時候,還不要緊,等到陸陸續續招了一批小和尚進來,就有問題了。小和尚問:「老和尚,今天念哪本經呀,」寒山說:「應該先問拾得師父。」小和尚就去問拾得,拾得說:「還是應當問寒山師父。」他們互相尊重,卻苦了小和尚,怎麼招待香客呀,買多少香油,派誰去拾柴呀,等等。小和尚無所適從,有意見了,就難勉叭叭咕咕的。小和尚的話傳到寒山、拾得的耳朵裡,兩個人又商量起來,推來推去,還是毫無結果。這時走來一個老農婦,說:「兩位師父不要謙讓了,我來給你們出個主意吧。你們比比本事,本事大的做當家和尚,這樣最公平。」寒山、拾得一聽,是個辦法,不過,比什麼呢,農婦指指廟前一條河,說,這條河上缺座橋,鄉里鄉親來來往往靠渡河,又不方便又危險,請你們施展法術,變座橋出來,哪個變得出來就是哪個本事大。出家人不打逛言,所以,不怕寒山拾得隱瞞法術,果然拾得先施法術,把身上的僧衣一脫,往河面一拋,變做了一個橋面,可惜,沒有橋架支撐,一陣,風吹來,眼看就要把它刮塌。寒山急忙將手中的禪杖往河邊一插,運起法術,禪杖頓時變成一棵樹,樹朝對岸一鋪,一座橋就穩穩當當臥在了河面上。老農婦一笑,說:「還是寒山本事大些。」說著把一塊手帕朝腳前一拋,手帕化做一朵蓮花,她踩著蓮花就升到了空中,寒山拾得抬頭一看,原來老農婦是觀音變的。寒山只好做當家和尚了,那座廟也就叫做「寒山寺」了。寒山那根禪杖,是用楓樹削成的,那座橋自然就被稱作「楓橋」了。」
「歐!這兩個老和尚都是修行得道之人吶!修行深才會有這樣的情操的!」艾美麗道,大家都很贊同,
來到了獅林,在蘇州眾多的園林中,獅林的假山最出名,遊人到此,一旦進入假山中,往往會迷、繞不出去,同伴即使就近在咫尺,卻無法會合。
不要說是凡人,就連仙人鐵拐李也曾經為這裡的假山所困,並輸了一盤棋,至今留下了棋盤在此。
傳說獅林裡的石獅是從漸江的天目山飛來的,八仙人鐵拐李和李純陽赴王母娘娘的宴席,騎著一頭青獅過天目山。山頂傳來一溪清泉,鐵拐李正感到口渴,見了大喜,忙降落雲頭,取下自已的寶葫蘆,到泉邊飲水。那頭青獅也跳進水裡嬉耍,過了一刻,獅爬上岸采抖動身體,身上的水散落在四周的岩石上,頓時變成了一群活活潑可愛的小獅。青獅與小獅們親密戲耍,鐵拐李見了笑著對呂欲陽說:「瞧,這青獅動了凡心,如今有了這麼多孫,就暫且罰它在此做個獅王罷。」
說罷用鐵拐一指,這群獅翠變回了石頭的樣,青獅因不忍離去,也化作於座山峰。
到了宋仁宗時候,浙江國師寺的中峰和尚佛法高憎,一天雲遊至天目山,在此結廬誦經,天天清晨面對青獅所化山峰高誦經。
原來他是有道高憎,早已知道山上於奇怪的獅巖和獅峰的來歷。獅在佛門叫狻猊,是佛國之獸,他有心要點化青獅,使它再恢復本相。天長日久,因為經常聆聽高僧的說法,居然通靈成精,又變回了一頭青獅。
青獅於是成了中峰和尚的坐騎,中峰和尚騎著青獅來到蘇州菩提寺看望徒弟天如禪師,菩提寺裡本來怪石很多,形狀也活脫脫象許多獅。青獅見了大喜,以為又回到了佛國獅群中,於是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座獅蜂,青獅身上散落的獅毛也變成了各式各樣形態的小獅。有的像是在玩繡球,有的象雙獅搏鬥,有的張牙舞爪威風十足。天如撣師見了雙手合什,連說「阿彌陀佛」,讚歎師父法力無邊,功德圓滿,菩提寺成了佛國獅國。中峰和尚說:「那不妨就稱為獅林吧。」於是「獅林」的石獅就叫出名了。
青獅呆在獅林裡蠻開心,可急壞了鐵拐李。他一時發火,罰青獅呆在天目山頂,回去後想想有點捨不得,再回去找,怎麼也不見蹤跡,鐵拐李於是遍訪名山大川,均無下落。
一天過蘇州,老遠望見獅林裡獅峰,不就是青獅嗎?趕忙找呂純陽商量,兩位神仙決定下凡塵去見識一番。進了獅林假山群,一拐一拐的鐵拐李走得慢,與呂純陽走失了。遠遠望見呂純陽就在前面,可怎麼也繞不出假山與他碰頭。鐵拐李心急慌忙,坐在山洞裡發急。呂純陽乎日下棋一直輸給鐵拐李,心想這次機會來了,就約鐵拐李在假山洞下一盤棋,要是呂純陽贏了,就馱他出來。鐵拐李一口答應,因為往日下棋自己輸少贏多,不料這天因為身困假山,心神慌亂,被呂純陽殺了個片甲不安留。
鐵拐李只好老者面皮,向呂純陽討饒。呂純陽說:「我看這青獅呆在獅林裡也很快活,就留在這裡陪獅獅孫好了」。鐵拐李急於出去,一口答應。呂純陽這才馱了鐵拐李定出假山
現在你到獅林裡的假山去玩,也要當心留意才好,別象鐵拐李一樣出不去,而當年他輸了的一盤棋,至今還留在假山洞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