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章昔如沙,指間瀝
寅時許,天外村近。
這裡心情最沉重的,自是胡水靈無疑。
過去的回憶,眼前的景象,反覆重疊;舊相識的離去,新生兒的降臨,百感交集;藏在心裡的真感情,放在臉上的假冷漠,無法分離。
一切心緒,皆與勝南脫不開關係。
在幫吟兒清理時她能看見吟兒身上有多少傷,勝南身上的傷必有其千倍之多,難以想像那是怎樣的慘酷,除此,今天她也見到了吟兒的武功、氣魄以及急智……她胡水靈,怎會不明白,這兩個人,都是從一路荊棘裡走過來的,鮮血淋漓卻生死不棄,所以,不僅是愛侶,更加是戰友,是世上最為相契的彼此,情比金堅之類的詞語已不足以去比。
怎不接受他二人一起?她對吟兒,本來就沒有敵意,從始至終都不曾有過。
刺殺辛棄疾的失敗,使她確實忿恨過,但忿恨的只是勝南一個,沒有吟兒。為什麼要有吟兒?之所以要殺辛棄疾,是因她一貫認為,山東義軍的解體是由太多原因造成,而不應順水推舟完全扣在張安國的頭上——那麼同樣的,她也不可能那麼不分青紅皂白,把屬於勝南的錯全部都推給吟兒一個人。
所以,馮張莊之役中的「恩斷情絕」,確實徹頭徹尾只是一場戲,之所以稱吟兒為「賤人」,不過是她想激怒勝南,潛台詞是,「快走」,而已。
那傻孩子,卻聽不懂。也許,是因他的心裡,存在著太多對和解的憧憬,所以當時不能接受半點殘忍,又也許如吟兒所言,他理虧、心虛……他竟信以為真。
好,就應該信以為真——因為按著勝南的個性,若發現她是假意屈從金人,定會不顧一切將她救出去。
林阡在事後曾覺蹊蹺,如果娘有什麼苦衷,為什麼在說謊的同時不對他使眼色——可是,若當時使了眼色,她真被他救走了,張家的人怎麼辦?林阡勢必要贏大局,她卻必須注意細節。
胡水靈考慮得很周全,當時情境,雖勝南不是意氣用事之人,只怕也會忘乎所以,何況那晚勝南確實也一度失控……飲恨刀,那兵械帶邪性,當年張安國也對她講過,林楚江的雙刀,會引他走火入魔……
曾共事於耿京義軍,她對林楚江、雲藍皆敬仰,與易邁山、黃鶴去亦交好,對辛棄疾、白鷺飛都禮遇,亦奮不顧身地、愛上了那個名叫張安國的男人。張安國……愛上他時,他還不是叛徒,是義軍將領之一,不輸給他們任何一個,當然配得起她一方俠女。那段戰地時光,雖然艱苦潦倒,卻真值得懷念……
所有情誼,盡止於四十三年前,閏二月。耿京死於偷襲、兵將群龍無首、濟州義軍解體。短期內,陣亡者,降金者,潰散者,充斥山東,波及河北、山西。除了這些人外,還有一種,是無路可去、無奈降金者。
很不幸的,張安國就是金軍誘降政策下、串通同夥作案、對耿京放了暗箭致死的變節分子之一,最早期也是最關鍵的投降者,因為他的原因,胡水靈甚至連陣亡、潰散的資格都沒有……
也許憑她的見識不該看錯人所托非人,她原不信他會為了貪圖賞賜就賣了主上,她更不信那個牢不可破的山東義軍居然會分裂解體……但任何人,再怎樣睿智聰穎,當時的見識也只局限於當時。
年少時,理想總是那麼高,而閱歷是那麼少,閱歷若多了,理想也不會那麼高。
也是多年後她才瞭解,為何當年出賣耿京的叛徒那麼多,願意降金的遠不止張安國一個,甚至有些還跟定了張安國;為何耿京一個人的死就會導致山東義軍的全面崩潰,整個大局沒有絲毫的轉圜哪怕林楚江易邁山那些高手還活著——
外因,是金朝當局從一而終的介入;內因,是山東義軍本身就不堅定!都是草莽時,人各有志,漸有了成績,自我膨脹,最初是因苦難才聚到一起,一有了戰勝的曙光,便籌謀戰後如何論功行賞……耿京死在那個義軍最有前景的關頭,義軍有前景其實就標示著它的末日到了。
人最想要什麼?苦難的時候是想要有口飯吃,他們知道不跟金人打就沒有飯吃,當然拼。等到了有前景的時候,他們知道不跟金人打也是可以有飯吃的了,那麼就打不打也沒關係了、自然產生戰鬥惰性。但這時候他們最想要的還只是有口飯吃嗎?胃口早已被撐大了啊。金朝當局,從前不能瓦解他們,到此終於有了誘降的空子。
這個前景,這個空子,這個轉折點,就是耿京義軍受南宋朝廷官職——南宋朝廷可以給的,金朝當局一樣可以給。你一旦殺耿京成功,你便是最大的功臣,與你現今在義軍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名利、權力、女人,總有人率先心動,再影響更多人心動,如此以滾雪之勢,還愁湊不出一支暗殺的黨羽?
山東義軍全面崩潰,與其說是群龍無首,不如說是私心作祟——不僅在那個盛極而衰的鼎盛期,戰鬥力開始減弱、暗鬥心逐步升級,暗殺耿京水到渠成;更關鍵的是,從耿京死後到義軍解體的那個後期過程裡,亦有越來越多人,私慾吞了大義:如果說戰前那些都是主動投誠,戰後一旦出現了條件不平衡而眼紅腦熱,主動投誠者又勢必要帶動被動歸順者……戰後的勢力重排,比戰爭本身還大,不止現在的紅襖寨是,當年的耿京義軍亦然!
軍心先在空中瓦解,兵將當然一盤散沙。
耿京之死,說白了只是個精神領袖的拆裂罷了,要是義軍本身能堅定哪怕半分,只會越挫越勇戰到最後一寸土!可惜,太多人只會審時度勢,或許人本就是形勢的附庸。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古義軍,聚義為始、招安為止。
不能說那一戰敗了是張安國一個人的原因,若那晚義軍戒防夠嚴實金軍也衝不進來;不能說張安國害了一整個山東義軍,義軍必須往自己身上歸結。事實上,張安國算什麼,他只是金政府為了表示善待招安者而樹立的榜樣,同時,也還是金朝當局戰勝後玩的把戲、丟的棄子——
張安國這種叛徒,是金人眼裡的沙子,若能成為辛棄疾等堅定者的靶子,將方便金政府輕而易舉地篩走不安定因素。須知,在金人眼裡,義軍既已解體,張安國等降卒沒必要維持也不宜久留,正好太多人的怨氣要散,死一些頭領、走一批投南宋,是最好的結局。所以,才有了辛棄疾輕而易舉的「壯歲旌旗擁萬夫」。
當然,那時胡水靈看不到這麼多,那時胡水靈亦斬釘截鐵與張安國斷絕關係。信仰不容玷污,哪怕那是愛侶。他做錯了就是錯了,胡水靈可以把他的罪名降到客觀層次,但絕不否認他有罪。
卻就像斷不掉的宿怨,可巧也是那多事之秋,十七歲的胡水靈,意外發現自己有了身孕……無奈降金,只因無處棲身,孩子本沒有錯,何況胡水靈還有其餘的家人,需要張安國的支撐。
終到了那一天,濟州城張安國的住所中,辛棄疾率領精銳,趁酒宴將他劫持,押送回宋治罪,昔日兄弟,今朝反目,胡水靈知,自此一去,再無相見之日,義軍中堅定者對叛徒,從來都是殺一儆百……胡水靈雖也淒楚,卻並無痛恨辛棄疾之意,是非黑白,她清楚得很。
但她沒想到的是,辛棄疾手下的那些精銳,會對手無縛雞之力的、張家胡家的其餘人斬盡殺絕!如果說,這就是株連九族……幾十年後,殺人者可以解釋,自己只是氣急敗壞,縱容者可以推卸,自己沒有約束好手下,幾十年後,那些荒魂該何處陳述冤屈?!
歷史本就是鮮血淋漓的,但每一頁,都是以血覆血,永遠不知道後面隱蔽了多少枝節,只知道對叛徒持之以恆的唾罵,和對英雄極盡可能的歌頌。
仇恨從那時種下,仇恨只因為不公道。
靠著身負武功逃出生天,原想隱姓埋名做個平民,為張安國生了個兒子的她原也無慾無求,這個遺腹子,胡水靈指望培養他洗刷父輩的恥——胡水靈雖覺張府事件不公道,但當時她討回公道的方式是這樣的:就讓這個孩子,做和他父親不一樣的人,行俠仗義,投效新的義軍。
然而,往往世道不是這麼如你所願,你想隱姓埋名,他們人人喊打,你想行俠仗義,他們不領你情。在泰安的近十年生活,胡水靈都堅定決心要拉扯大的這個兒子,背負著「奸細後人」的枷鎖卻不肯屈服,竟在一次鬥毆中不幸夭折。
那一年胡水靈真想,自己也病死了,或瘋了,就好了……卻挺了過來,有時候堅強的人反而命苦,越命苦,越堅強。
胡水靈於是獨身一人,在金宋的江湖和朝野遊走,各種關於辛棄疾殺張安國事件的記載、筆談或說書,各種關於林楚江的抗金聯盟,對張安國事件的渲染、衍生或歪曲。她忽然明白了張安國的被妖魔化,是她那麼些年艱難的根本原因。張安國,因為辛棄疾的緣故,已注定被載入青史、遺臭萬年,又因為林楚江的緣故,而成為當今天下的唾棄對像、典型反例,無論武林出了哪個敗類,盟軍出了哪個叛徒,祖師都是張安國。
「仇恨、傷血漫天卷地,我自一笑拒之絕之。」這一句,是她教育兒子任何事情都要笑著豁達地去面對的訓條。
很多訓條,教育別人可以,自己卻做不到。胡水靈從看破的時候起再也不真心笑。
十幾年前就紮了根卻塵封的仇恨,終因這個世界愈發不平而翻新。兒子死了,當然死了,他不符合這個世界的規則,但胡水靈不會因此而妥協,討回公道的方式,是顛覆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