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敲定了美國和沙特兩個大單,至少在五年之內各軍工企業連帶軍方能吃到「腦滿腸肥」,以中**備驚人的利潤和基地完全超出常人理解的製造能力,這兩單加一起至少能夠賺個一百多億美元的純利。想一想pla全軍二百多萬,一整年的軍費才八十五億美元,賺出來的這筆錢可以再付一年國防預算了。
自然國防預算沒必要重複支出,軍方現在是盈餘花不完的狀態,差不多養兵、運行再加少量刺激內需的支出,大頭還是要投入各研究機構搞技術開發。此時最主要的軍備設計和技術來源自然是基地作戰實驗室,不過就算是要掌握諸多技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齊一鳴和軍方都沒有傻到因為有了基地的存在,而忽略了本身國家的技術能力的提高。
中國在當下的國際貿易,有一點九十年代的俄羅斯、烏克蘭的意思,有百分之十幾的出口額是被軍工產品佔據,這也是此時中國製造還沒有完全打開世界市場造成的。所以包括齊一鳴在內的天朝高層們,費心竭力地推動國家早日復關,獲取更好的外貿條件。
軍工產品是一個國家科技的最好體現,也可能是最引人矚目的一種體現,一個國家的軍火造得好,說明這個國家的工業能力足夠棒,製造其他的一些產品則更有保障。軍工產品由於其嚴苛的要求,通常被認為是質量的保證,所以很多商家都喜歡在做廣告的時候打出「軍工品質」之類的宣傳語。
天朝軍火造得好也賣得好,不僅僅是對自己軍火的廣告,其實也是對整個國家工業製成品的廣告。連續利好傳來之後,今年在廣交會的展覽中,齊一鳴雖然沒有親自到場,但是仍舊引領全線各行業產品出征,最終獲得了2l億美元的龐大成交額。
「…在廣交會成交的商品中,跟去年和前年一樣,賣得最好的還是我們的電子產品,尤其是我們推出了最新的更輕更方便攜帶的筆記本電腦,引起了業界的轟動,歐美等廠商瘋狂訂購,甚至連以往排斥我們的電子產品的日本廠商也選購了一批,看來東芝、ihm等製造商,面對我們的大舉攻勢,已經快吃不住了。」
齊一鳴聽了周予同的匯報微微一笑,本位面中中國已經是當仁不讓的3產業領頭羊,個人電腦領域從192年進入之後,國產品牌聯想、清華紫光、浪潮、神舟等都先後被齊一鳴這個惡趣味的傢伙給帶出來了。因為基地的技術大舉支持扶助,聘請了一批批有水準的商業人才,這些品牌已然建立起了自己產業新貴的形象。平均每年出口電腦達26萬台,這還僅僅是在這個行業才剛起步的階段,如果真正的網絡時代和信息時代開啟,提前卡位的中國每年售出上億台電腦不成問題。
除電腦產品之外,通信產品的火爆程度絲毫不遜。因為掌握著全球無線通信和互聯網的專利技術,只要想要接入的國家,基本上都要請中國公司幫著辦,就連美國都不例外。單單靠著這一塊,兩大通訊設備服務商已然是賺得盆滿缽滿,而後世那個靠著美國政策才能抵擋的思科,現在根本夠不到中國兩強的腳後跟。
個人手機、固定電話這類產品同樣好賣,與之相同的還有洗衣機、電視、空調、相機這類家電產品,價廉質優的產品襲擊全球市場,已經引起了諸多國家的警惕,甚至一個個關稅壁壘正在醞釀之中,如果不能突破復關這條路,大好的市場就要拱手讓人,這也是齊一鳴這麼關心復關談判的原因。
汽車、船舶、機械等產品大約還是不溫不火的樣子,倒是國產汽車已經慢慢將觸手深入了歐美國家,開始跟日產車真刀真槍地在中低端家用車市場拼了起來。日元一直保持升值趨勢,而國產車的價格優勢就顯露出來了,在很多老外看來,中國車與日本車差距不大,但中國車在外形設計方面更新潮一些。
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齊一鳴也鼓動各汽車公司積極深入,他是將國內的路線利用在了國外交易上面,這些汽車公司往往拿著難以拒絕的價格,去找那些國家的政府部門,讓他們採購公務車。當政府部門開的中國車奔跑在這些第三世界國家的公路上時,就很快會被當地人所認知,也帶動起民間買中國車的趨勢。
要想賺錢就不要怕苦怕累,中國的營銷代表們在東南亞、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穿行努力著,甚至忍受著水土不服、文化衝突和軍閥**政府勒索,為了就是賺更多的錢,讓國家更加富強。
各類機械產品畢竟底蘊還淺一些,與美國貨、歐洲貨、日本貨相比,還是有些令消費者懷疑。這些機械產品的買家跟普通的消費者當然不一樣,衝動消費的情況甚少發生,要的是口碑和質量,當然價格也在考慮之中,他們對於中國產品仍不信任,但指望會有幾個試用者用過之後,然後告訴他們中國機械到底好不好用。
也許現在的中國機械沒有德國造的那麼精細,但比起同時代的日本還是很有競爭力的。八十年代正是日本機械在掠奪美國和歐洲市場的時候,這個位面中基本上在幾乎任何一個生產領域,日本貨都遇到了中國貨的阻擊,令他們大為傷腦筋。
當然,雖然金額賣得沒有電子產品多,但量最大的還是各類輕工產品。最初制定全國工業現代化的藍圖時,有人曾經提出要建造一個如蘇聯般的重工業大國,也有人提出建立一個高科技大國,但齊一鳴都是付之一笑,並不在意。中國這個國家太大了,人口也太多了,所以搞什麼都要綜合著來。
見了那麼多重工業,造出了一堆的電腦、汽車、重工機械,沒有市場賣給誰?以現在齊一鳴著重扶植的國內幾大國企,都基本上是個溫飽狀態,絕對不是真的大富大貴。因為這些傳統工業的領域,十分難以打進去,如果你賣的是簡單的加工半成品,如鋼材、鋁錠一類的,還是很好賣,可是真的到了最終成品,光開拓市場,沒有十年之功,絕對站不住腳。那個時候全國工廠吃什麼喝什麼?
搞工業絕對不是幾個大領導拍拍腦袋拍拍胸脯就搞定的事情,更不是幾個小青年喊幾句四個現代化、做大做強就能搞成的。從技術難易到產品設計,進入市場後的營銷、品牌管理和培育,再到更大的層級,能夠產生的社會效應,都是當初齊一鳴需要做的考量。
那個時候齊一鳴就很明確自己要搞什麼樣的工業化國家,輕工業多點開花一片,重工業拳頭企業一點,產學研一體化,注重技術革新和產品換代。
中國龐大的人口,而且還需要進行多輪城鎮化進程,大量的勞動人口需要一個職業,而明顯重工業、高新產業不可能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只有大量的輕工產業,才能夠提供上億的工作崗位給勞動者,給他們提供工資和改變生活水平的機會。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興盛於人民生活水平有著絕對的正相關,有了工作才又收入。另外,關係到人們最基礎的衣食住行的輕工產業,直接決定人們生活的方便程度、富足程度。同樣是吃飽,只能吃於糧鹹菜跟有數十樣副食品選擇能一樣麼?同樣是穿衣,一件土灰舊軍裝跟換季純棉新潮t恤能一樣嗎?
所以在齊一鳴的認知中,有基地相助的產業改革中,輕工業的發展次序甚至要優先於重工業和其他高新產業。於是近年來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的紡織廠、食品加工廠、傢俱廠、陶瓷廠、玩具製造廠、小商品加工廠等等,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而且如點火箭般推著國家從一個貧窮落後的過度高速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
輕工業的高速發展不僅使得國內內需市場得到了數千年來從未有過的滿足,也創造了大量可以用於出口的產品,為國家創匯和原始資本的積累創造了便利。
「我國的輕工產品出口已經連年保持爆炸性地增長了,難以想像外部的需求會有這樣的大,今年上半年外包生產基地到我們國內的歐美企業也越來越多,紡織品、成衣仍舊是我國一枝獨秀的狀態。根據發改委的權威預測,估計在1995年左右,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成衣將由我國製造,到那個時候如果我們不做了,說不定各國人就要沒衣服穿了。」
齊一鳴聞後輕笑,他穿越前可不就是這樣一個世界麼?歐洲屢次針對中國紡織品收報復性關稅,進行反傾銷調查,可是真的中國不賣衣服了,他們就沒衣服穿了。從最低級的地攤貨到國際知名品牌,基本都在中國生產。
變成世界工廠沒有什麼不好的,關鍵是工廠裡的工人(中國人)同樣能夠享受到最好的生活條件。這也是他一直以來奮鬥的最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