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大破匈奴
卻說,另一頭龐統率「天罡軍團」「地龍軍團」兩大軍團共計六萬大軍齊入西羌,增援羌族。大軍一到,就收到了羌族百姓的熱情款待。
羌族上下也一掃原來的煩優,各個士氣高漲,信心百倍。「天威神將軍」的到來,讓這些生怕滅族的百姓,人人都燃起了新的希望。
匈奴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其族屬尚無定論,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說。無文字。戰國末,常擾掠秦、趙、燕北邊,三國相繼築長城以拒之。冒頓單于在位(前209∼前174)時,統一各部,建立國家,統有大漠南北廣大地區。老上單于(約前174∼前160)時,匈奴勢力東至遼河,西越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草原遊牧帝國。漢初,匈奴不斷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圍漢高祖劉邦於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遂迫漢朝實行和親,且歲奉貢獻,並開關市與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屢屢背約南侵,成為漢朝一大邊患。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舉出兵反擊匈奴,匈奴勢力漸衰。漢代,匈奴由於天災、**及漢軍的打擊,發生過兩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現的五單于並立局面。結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歸漢,引眾南徙陰山附近。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發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擊殺與漢為敵的郅支單于,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于,恢復了和親。另一次是王莽篡漢後。匈奴的勢力有所發展。但到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于,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于的稱號,請求內附,得到東漢允許。匈奴又一次分裂,成為南北二部。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雲中等郡。
此次匈奴南下攻打西羌,領兵元帥是匈奴的名將甘欒。不過甘欒在攻打西羌的戰鬥中被羌族死死地給卡在了族外。一個月中並無任何值得誇耀的戰功,也沒有什麼建樹。匈奴單于大怒。立刻摘了甘欒的元帥頭銜。命新任的左賢王阿拉達,領兵十萬前去支援。
阿拉達是匈奴單于的叔叔,為人狡猾多智,極富有才幹,是匈奴單于最粗的一根臂膀。
阿拉達人馬點齊,辭別王駕,出了番城,一路旗旛招展。軍令嚴明,大非從前出兵氣象。
不數日,到了大寨,早有將甘欒率領眾將等一齊出營迎接。阿拉達進營坐下,眾將參見已畢。甘欒已有諭旨降職。繳上元帥印,退居監軍之職。阿拉達帶來十萬人馬一併編入隊伍,共計十五萬大軍。
甘欒一面擺酒宴,替阿拉達接風。一面犒賞三軍。
席間,阿拉達問甘欒道:「甘將軍奉我王之命征南,起先還聽了報捷頻傳,怎麼到後來懈弛了軍務,只是觀望,並不進攻,不知是為何?」
甘欒道:「回賢王,並非末將敢於停兵不進。一來。羌族戰士的抵抗過猛,他們各個都手拿利刃,身穿鎧甲,裝備都精良了不少,強攻只會增加傷亡。二來西羌姜昆是一員宿將,他的長子薑雄也是智勇雙全。他們堅守領地,就是不出戰,任憑我們百般罵戰。他只佯佯不睬。末將亦無可奈何。所以在下就打算先尋找戰機,等時機一到在做打算。」
阿拉達聽說。點一點頭道:「這也怪你不得了。羌族也是草原上地名族,他們以箭稱雄,若是死守,他們的箭確實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麻煩。」
突然,「報!」一個探馬的聲音由帳外傳了近來。
阿拉達揮上讓探馬進來。
探馬躬聲稟報道:「漢人的人馬已經來到了羌族,在離我軍以南的三十里的處安營,人數大概六萬人。」
阿拉達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便高聲叫道:「先鋒聽令。」
吳奇上前打拱道:「末將在此聽候調遣。」阿拉達道:「你可自帶本部人馬,於今夜二更時分,悄悄趕對方漢人的軍營,趁漢人遠來不及防備,強行攻打,便宜行事。萬事小心在意,本王這裡隨後就會讓士兵前去接應。」
吳奇領令而去。阿拉達又點族中勇士幸力、哈狼、石慶龍、石慶豹,「各帶兵三千,前往漢人營寨接應吳奇,只要漢人一中計,諸位就分兵包抄攻打,不得有誤。」
四將答應,領令而去。
卻說,那龐統在羌族受到了強烈的歡迎,為此羌族還刻意舉行了一個小型地歡迎宴會,來款待他們。
龐統吃飽喝足後,就在帥帳中思考著破敵妙計。
匈奴不同於其他各族,匈奴人雖然在草原長大但是他們打仗並非向其他部落一樣,靠的是勇力,決大部分的匈奴人,都是依靠計謀來取勝的。這也是匈奴的部落能在草原上一方獨大地主要原因。
龐統一時間也無法想到什麼妙計,心煩之下,就灌了幾口酒,想讓腦袋靜一靜。猛聽帳外一聲雷響,如同天崩地裂之勢,好不嚇人。
龐統一心頭一跳,想道:「匈奴人最善於的就是夜襲,我軍千里趕來,人人都有疲態。萬一匈奴乘機夜襲,我軍雖不至於殘敗,但在羌族面前就會威嚴掃地。」
想到這裡,便急急打起聚將鼓。一聲鼓響,但見那些帳下眾將,紛紛進帳,向龐統請令。
龐統佈置了一番,這才放心下來。
時間一久,正是二更,恰是吳奇帶了本部人馬到了營外。
吳奇見營內防守鬆懈。一聲吶喊,領大軍朝正營衝去。吳奇先士卒,手持大斧,飛馬而行,那些匈奴兵,一個個隨後上來,勢不可當。
吳奇舞著大斧對著帥帳衝去,路還沒有奔至一半。吳奇突然連馬和人顛下土坑,這是一個巨型陷阱,陷阱下都是一根根尖銳的木棍。吳奇當場救被木棍刺穿,死於非命。
匈奴人雖然善騎,但他們也無法再高速飛馳的情況下再瞬間就停下馬來。一個個步入了吳奇地後塵,匈奴兵頓時陷入了恐慌之中。
這時又是一陣火箭的襲擊。左邊殺出馬岱,右邊殺出程銀,後面又殺出了成宜。三路一齊攻打匈奴兵,匈奴士兵死傷無數。
幸力、哈狼、石慶龍、石慶豹四將見己方中計,領大軍出來相救。四員匈奴將官只是沖了一半,左右兩邊就殺出了兩人。一人正是手持飛翼神槍,頭帶獅盔腰束獸帶。一身銀甲白袍的西涼貴公子——『錦馬超』,另一人是身穿鱗甲,腳蹬戰靴,獅鼻虎目。不怒自威的大漢也就是西涼戰將——龐令明。
好一個西涼馬超,在黑暗裡看得是清楚。馬超神槍飛舞就是對著石慶龍、石慶豹兩兄弟殺過去。
石慶龍、石慶豹兩兄弟也不甘示弱,催馬舉刀,囔著要來取馬超地首級揚威。石慶龍手揮大刀,當頭猛砍。馬超身子一矮,突然鑽到馬腹之下。那武官一刀砍空,正待回馬,後心已被一槍刺進。馬超擲開屍首。
石慶豹見哥哥戰死,怒喝一聲:「還我哥哥命來!」舉起狼牙棒往他頭頂猛砸下來,馬超舉槍格開,還了一槍。那人回體橫掃,棒法奇特。
馬超與石慶豹斗了數合,槍招突然加快,挺槍把那人刺於馬下。餘眾大驚,發喊逃散。
幸力也在戰場上對上了龐德。
龐德魔刀連續猛斬了十刀。幸力不敵。想逃,被趕上的龐德一刀砍為兩斷。
哈狼見三人在瞬間戰死。心生怯意,不敢在戰,敗出圈子。馬超與龐德趁勝追殺番兵,只殺得血流成渠,頭如瓜滾,才打得勝鼓,回大營去了。
這一戰匈奴連死四將,共損失士兵三千有零。而龐統的大軍卻只有百人傷亡而已。
戰一打完,龐統就立刻召集眾將議事。
眾人一到達議事廳,龐統就立刻下令道:「馬超、龐德、馬岱聽令。」
「末將在!」
「你們立刻領所有騎兵,以最快的速度,強行攻打匈奴大營,能多快就多快。」龐統嚴肅地說道。
「領命。」三個立刻召集了二萬騎兵,向匈奴大營衝去。
卻說,哈狼獨自一人領著殘兵退回了大營,此時天以濛濛亮了。
一宿都在等消息的阿拉達,見哈狼傷痕纍纍的模樣,不用哈狼說就知道自己的計策失敗了。
阿拉達現在最關心地就是吳奇、幸力、石慶龍、石慶豹這四人的生死。他焦急的問道:「吳奇、幸力、石慶龍、石慶豹這四位勇士呢?」
哈狼泣聲道:「幸力、石慶龍、石慶豹已經死於馬超和龐德之手,吳奇中伏,恐怕也是凶多極少。」當即哈狼將戰況說了一變。
阿拉達抬頭望著蒼天,久久才冒出了一句話:「是我太小看漢人了,一時大意,居然連折四員大將。」
阿拉達望著哈狼,歎了口氣道:「哈勇士回營寨歇息去吧!」說著阿拉達自己也轉身走回了帳篷。
阿拉達進帳不久,忽聞報:「不遠處塵土沖天,不知何處兵馬來到。」
阿拉達大驚,親自出帳觀看。只見遮天蔽日的塵揚中飄著三面大旗,上書「建威將軍馬超」、「建武將軍龐德」、「昭武將軍馬岱」不可能吧?是不是看花了眼?揉揉眼,再看,那旗已飄到離自己還有數百米地地方,旗上清清亮亮繡著「馬」和「龐」兩個大字。
阿拉達這個驚呀,腦袋嗡地大了,頭髮涮地豎起來了,真個是魂飛魄散,六神無主,好半晌,方緩過勁來,急忙下令集合兵力戰鬥。
此時此刻阿拉達根本就沒有想不到對方會這個時候會出兵。匈奴人雖然受到了漢文化地熏陶,但是他們並沒有想漢人那樣受過嚴格的訓練,尤其是在整隊上面。短時間內匈奴人根本就無法整理出了個像樣地作戰隊伍。
也許就是因為清楚了這一點,龐統才命馬超、龐德來一個如此奇怪地出其不意。
三百米……一百米……五十米……十米
馬超大吼一聲:「天威神將軍再此,誰願上來受死。」咆哮之餘,手上的神槍也化作萬道槍影,不至片刻就有十餘人死在他的槍下。
馬超連殺數十人,把手中長槍一揮,率領那數千多名健兒,同催戰馬,旋風般的對著中軍大帳衝去。馬超本意自己人少,上來先將敵人指揮全軍的主旗砍倒,再以部下輕騎精銳猛攻敵軍中軍。只要敵人中軍一亂,左右兩軍自然也就跟著亂了起來。不由分說,上來便往中軍猛攻;飛翼神槍舞動如風,匈奴士兵挨著一點,便是筋斷骨折,頭破血流。後面千百健兒再跟蹤搶上,所到之處,宛如虎入羊群,銳不可當。
馬超殺地得有勁頭時,瞥見前面有一個看似大將的模樣,忙催戰馬,趕上前去,三槍連挑將他斬於槍下。
可憐的哈狼剛一出自己的帳篷,沒有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喉嚨就多了一個窟窿。
馬超不管是也不是,就仰天大喊道:「左賢王已經被我斬殺,不怕死地儘管過來。」喊著,馬超一槍就打斷了中軍帥旗。
「左賢王以死!左賢王以死!左賢王以死!……」
這消息在瞬間就傳遍了整個匈奴士兵的耳中,匈奴士兵無不驚惶,龐德、馬岱也在軍中來回衝殺。匈奴軍心已亂,自相殘殺,死者不計其數,一路上拋旗投槍,潰不成軍,紛紛向北奔逃。
可憐的左賢王本可以振臂一呼,再次召集士兵撕殺。可是馬超和他的距離不過百米,他根本就不敢說出自己的身份,只能混在軍中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