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性愛聖經——關於性與愛的健康百科

第十卷 性病防治 第103章 泌尿道感染 文 / 立聞達

    第103章泌尿道感染

    許多年輕女性一旦開始有性生活後就很容易得泌尿道和膀胱感染,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性交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機率。據研究指出,曾有反覆性泌尿道感染病史的年輕女性中,大約有75%的人是在她他與性伴侶性交後24小時內發生的。

    性交和泌尿道感染

    平時大腸和小腸內存有正常無害的菌叢,通常是大腸內正常菌易久地進入**內,再往上感染泌尿道,就是所謂的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包括了尿道感染和膀胱炎。泌尿道感染不治療的話可以感染到腎臟,造成不可收拾的嚴重後果。

    女性比男性容易得泌尿道感染,理由很簡單:其一為女性的解剖結構使得**口、直腸、尿道口三者相距不遠。儘管如此但是仍有我們不很清楚的原因存在。為什麼泌尿道感染經常和性交伴隨出現呢?一些研究人員用一種比較通俗的說法來形容:他們認為性交的動作造成一種類似「機械性擠壓」的作用,將細菌或其他微生物由**往上推擠至尿道口,由此再上行感染到膀胱。還有些研究人員則認為性交,特別是由後方插**的姿勢更能助長細菌直接由直腸區進入**。有一種名為「蜜月膀胱炎」——是指激烈的性交,特別是狂熱激情難捨難離分的性交,最容易損害尿道,並促使細菌由尿道逆行到膀胱。其二為女性的尿道較短,(女性尿道長約2英吋,而男性尿道因為必須經過整條**,所以較長約8英吋)一旦細菌從尿道口進入,很容易就可以上行到膀胱。

    來自避孕隔膜的危險

    最近幾年,研究人員一個新的發現再次表明泌尿道感染和性有關係:避孕膈膜和殺精劑可能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危險性。一個以182名服用口服避孕藥和192名用避孕膈膜來避孕的婦女為研究對象,研究人員發現,後者患泌尿道感染的機率竟是前者的兩倍。

    研究人員對這個調查結果提出兩種解釋:避孕膈膜會輕微地阻塞尿道,阻礙尿流出,因為溫暖、停滯不動的尿液提供了細菌繁殖的最佳地帶,這樣就將大幅增加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性。膈膜同時也會破壞正常健康的**內的常見菌叢,因而使女性患泌尿道感染的機率大大提高。研究人員同時注意到,平常時候,**內就存有「不錯的」細菌(多為乳酸桿菌),當發生泌尿道感染時,這些「不錯的」細菌就會被「不好的」細菌取代(一般為大腸桿菌),而這種現象特別容易發生在使用避孕膈膜的婦女身上。研究人員觀察到,使用避孕膈膜的婦女其**抹片檢查可以看到許多大腸桿菌,為數之多,是使用其他避孕方法之婦女的2到3倍。除此原因之外還有,殺精劑除了能夠殺死精卵外,也會改變或殺死**內正常菌叢(包括乳酸桿菌)而使得患泌尿道的風險大幅提升。

    泌尿道感染的症狀

    泌尿道感染的典型症狀有排尿的時灼熱疼痛感、頻尿且尿急、性交時疼痛、搔癢感、夜尿、有時還會有嘔心感。有時候會有膀胱脹滿感卻又排不出尿液或是有尿中帶血的現象。醫生認為:如果感染情況已經向上蔓延到腎臟,此時的症狀除了上述之外,還包括下生殖道疼痛或背痛。

    不過比較幸運的是,泌尿道感染容易治療。細菌性膀胱炎一般都是用抗微生物制劑例如septra或bactim(有時只服用單一藥物,但劑量加大)治療。尿道則需予以予一至二周的抗生素。

    但應該注意的是:許多種類的泌尿道感染和生殖道感染症狀很相似,或完全一樣,尤其是在一些年輕的性生活頻繁、有多位或新的性伴侶的女性身上更是如此。根據一份研究指出,經常是你以為是泌尿道感染,其實是性交傳染病致病菌引起的披衣菌病毒生殖器炎、**滴蠶症、皰疹或甚至淋病也極可能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黴菌感染。這就是請醫生做確定確診,以便找出致病的元兇、對症下藥的重要性。

    預防泌尿道感染

    假如你經常患泌尿道感染,以下幾點日常注意事項,可以做為防止泌尿道感染的參考。

    大量喝水。醫生建議時常得泌尿道感染的婦女應該喝大量的水,排尿的同時將致病的微生物驅出體外。當你稍覺尿意時就去排尿,不要憋著等到膀胱很脹時才入廁。還有,性交結束後立刻飲水,即使只是少量的水分,也可以幫助排尿。

    重新裝置避孕膈膜。如果是因為使用避孕膈膜而使你患有反覆性泌尿道感染,那麼你應該請醫生重新換置尺寸較小或不同邊緣樣式的膈膜。如果感染情況未見改善,最好考慮其他避孕法。(可以試試子宮頸帽。它雖然也是一種膈膜,但是尺寸較小,而且不會阻礙尿液的流動。)

    **時,已碰觸肛門直腸的手或增進性愛的情趣用品應清洗一下。否則切勿接觸**。如果你反覆得泌尿道感染,則不要採用**由後面插入**的性交體位。

    入廁時,衛生紙應由**往肛門方向擦拭。切記在上完廁所時,衛生紙由肛門往**方向擦拭,因為這樣可以預防直腸處的細菌被帶往**。

    多喝橘果汁。橘果汁能使尿液變酸進而殺死細菌。經常患泌尿道感染的婦女應多喝為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