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重生之異界入世修行

正文 第一百十六章 須彌山和不周山 文 / 戰靈子

    ps:佛教宇宙觀主張宇宙系由無數個世界所構成,一千個一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層系一層氣,稱為風輪;風輪之上為一層水,稱為水輪;水輪之上為一層金,或謂硬石,稱為金輪;金輪之上即為山、海洋、大洲等所構成之大地;而須彌山即位於此世界之中央。

    一、須彌山

    佛教宇宙觀主張宇宙系由無數個世界所構成,一千個一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層系一層氣,稱為風輪;風輪之上為一層水,稱為水輪;水輪之上為一層金,或謂硬石,稱為金輪;金輪之上即為山、海洋、大洲等所構成之大地;而須彌山即位於此世界之中央。

    相傳此山有七山七海繞其四周,入水八萬由旬,出於水上高八萬由旬,縱廣之量亦同。周圍有三十二萬由旬。由四寶所成,北面為黃金、東面為白銀、南面為琉璃、西面為頗梨。而須彌山四方的虛空色,也由這些寶物所反映。七金山與須彌山間的七海(內海),充滿八功德水,七金山外隔著鹼海(外海)有鐵圍山,鹼海中有郁單越(北)、弗婆提(東)、閻浮提(南)、瞿耶尼(西)四大洲,此即所謂的「須彌四洲」。

    在上列諸山中。須彌山及七金山皆為方形。只有鐵圍山是圓形。以上九山、八海由三輪所支持。風輪在最下。其量廣無數,厚十六億由旬。其上有水輪。水輪上部則凝結成金輪。水、金二輪深度共達十一億二萬由旬,下方八億由旬是水輪。而兩輪之廣,直徑十二億三千四百五十由旬。最初,由於有情業增上力,風輪生,依止於虛空,又依有情之業力。大**起,澍風輪上,積為水輪,又因業力風起,擊水,上部結為金輪。這是有情的依處,即器世間,住在此間的有情有天、人、阿修羅等六趣。

    諸天中有地居天、空居天之別,六欲天中的忉利、四王二天屬地居天位,忉利天位於須彌山頂上。四王天位於須彌山的第四層級。又須彌山的第三層級以下。有四王天的眷屬夜叉神止住,住第三層的稱為恆憍。住第二層的稱為持鬘,住初層的稱為堅手。七金山以及日輪、月輪的宮殿內,也有四王天的眷屬止住。六欲天(欲界)上面有色界四禪十六天,其上更有無色界四天。

    依上述三輪的支持,由九山、八海、四洲構成的國土,稱為一世界或一須彌世界。一千個須彌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倍的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由於有小中大的區別,所以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為一佛的化境。此世界乃是為六趣二十五有界的有情作依止,相對於有情世間,而稱為器世間。

    在六趣中,地獄(奈落)在南閻浮洲下一千由旬至四萬由旬間,有等活地獄至無間地獄的八熱地獄。其眷屬地獄,即十六游增地獄,位在各地獄的四門。又,八寒地獄亦在其附近,南閻浮洲以及東西二洲,也有孤地獄散佈。一說地獄趣在大鐵圍山間。其次,餓鬼趣除居其本處南閻浮洲下五百由旬外,也散住於人天間。畜生趣以大海中為本處,而遍在諸趣中。阿修羅趣以須彌山麓與須彌海為本處,又遍在各處,以和忉利、四王二天戰鬥為事。人趣居四大洲及其眷屬八洲,但南洲所屬的遮末羅洲,是羅剎的住處。四王、憍利等六欲天,及色界、無色界都是天趣的住處。

    二、不周山

    不周山為古代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於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觸不周山,怒觸的時候,這山就叫不周了。

    不周山也是盤古的一個部分,不知道是哪個部分,可以稱之為天柱,雖極其重要,但卻「不周」。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只可惜不周山終年寒冷,長年飄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達。傳言曾有凡人為見神仙一面而隻身上山,但卻未曾見其返鄉。自此之後,人人皆煉其身,鍛其骨,以使得自己有足夠的實力攀登不周山,後由於天條的放寬,無數凡人開始修行,為使自己能早日功德圓滿,不少人開始競相挑戰不周山。

    《淮南子.天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句話的意思有兩種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無論如何,這個天柱本身就有缺陷。翻譯出來的大體意思是:過去,有個名共工的與另一個名顓頊的爭奪帝位。共工因不能獲勝而發怒,用頭撞不周山,致使折斷西北角的一條撐天柱子,和東南角的一條系地大繩。所以,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移動;而地面向東南方低窪,水和泥沙都流向東南。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北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郭註:「此山形有缺,不周市處,因名雲。」《大荒西經》又云「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看來,此山名並非共工氏觸之後才得名的,而是它本身就有些問題。

    《楚辭.離騷》:「路不周以左轉兮」。王逸註:「不周,山名,在崑崙西北。」《山海經.大荒西經》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原「不周」下有「負子」二字,系衍從郝懿行校刪)。」郭璞註:「《淮南子》曰:『昔者共工與顓頊爭帝,怒而觸周之山,天維絕,地柱折(今本《淮南子.天篇》作「天柱折、地維絕」)。』故今此山缺壞不周幣也。」此山原為天柱,經共工觸壞,始有「不周」之名。又《呂氏春秋.本味》云:「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山海經.西次三經》云:「不周之山……,爰有嘉

    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則此山以產美味見稱。參見「天柱」、「共工」。

    《淮南子.天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宋羅泌《路史、後紀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相傳共工為水神。《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話最著者,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天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與神農(《雕玉集.壯力》);與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與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餘緒。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之爭,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氾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