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立鼎1894

正文 第一零七章 加強北洋水師 文 / 魯東道夫

    張佩綸大約能明白老頭子的心情有多壞。

    自從日本間諜案爆發以來,大清國上上下下,一連查出好多的可疑人員,歸結起來之後的結果讓所有人大吃一驚!幾乎整個國家的主要省份,重要城市,都有日本商人的身影。而這些人都在幹嘛,可想而知。

    李鴻章是朝廷重臣,第一位的。曾國藩死後的這些年,他都擔綱重任,自然而然的,屎盆子首先就扣到了他的頭上。至於那些光耍嘴不干人事兒的清流,人家站在岸上看熱鬧呢!

    高麗事變以來,李鴻章殫精竭慮,妄圖通過自己的政治手腕,把紛爭平息下去。現在看來,他的一切算盤都打不響。偏偏關鍵時刻,有楊浩這麼一號人冒出來,所作所為,實在令人難以揣測!

    張佩綸是看過楊浩那封信的,裡面的詞句不說恭謹吧,到處透著一股子置身事外的味道。其言之鑿鑿,能夠解決北洋當前面臨的麻煩,讓人不想吃又放不下,實在難捱啊!

    李鴻章有點自嘲的冷笑:「老夫辛苦經營幾十年,結果到底是個爛攤子。那外人說來就來,內情摸得比老子都清楚。呵呵,天下間還有秘密可言?」

    這話就誅心了。張佩綸趕緊給排解:「傅相,彼方處心積慮,不知準備多少時日,偶爾出現些許疏漏,也並非不可挽救。」

    李鴻章搖搖頭:「你太小看楊浩此人。他們做的事,哪一件不是需要莫大的人力和財力才能辦成?就說這軍械彈藥,除了洋人,誰敢明目張膽的找到老夫頭上!還公然借錢來打這場仗,分明不把翁同龢那些人放在眼裡。如此種種,你難道看不出來,他們所圖非小?」

    張佩綸怎麼能想不到?他是不敢說!

    發生在高麗的事情,表面上是中日衝突,實則是中日與列強之間的博弈。更深一層,還連帶著李鴻章和清流帝黨之間的內訌。

    翁同龢、李鴻藻這干人,一邊兒鼓噪李鴻章跟日本開戰,一邊兒卡著戶部不給錢,存心看他熱鬧。西太后也正要消耗北洋的力量,樂得坐山觀虎鬥,也就不公然支持李鴻章。

    可以說,李中堂睜看眼,滿天滿地都是敵人,他獨自支撐北洋,扛鼎大清江山,不光是累,更是無奈!當然了,他戀棧權勢,不肯放手,也是一方面。但無論如何,就眼下的局勢,他極其危險!誰跳出來幫忙,誰就可能成為清流、帝黨、後黨、英國、日本等國群起圍攻的對象!

    偏偏楊浩,在萬馬齊喑的時候,冷不丁的竄出來,出手,還是如此的凶狠!

    李鴻章不知是該感謝他,還是該痛恨。如果真能夠實現楊浩所言的各種幫助,他的壓力會小很多!

    越是如此,李鴻章越發無法看清此人的用意,你到底是站哪頭的啊?

    張佩綸知道老頭子的毛病。不把人琢磨透了,心裡頭留著一根刺,他始終不敢放心去用。老這麼糾結著,可是什麼事兒都耽誤了啊!

    他奓著膽子勸道:「傅相。當務之急,是解決北洋戰力問題。觀日本種種舉動,似已下定決心佔領高麗,此乃朝廷所不可容忍。敵我一戰,勢必進行。北洋水師干係重大,能多一份臂助,總是好的。」

    給李鴻章這位老丈人當跟班不是那麼好混的,你得什麼情況都瞭解。

    張佩綸跟著檢閱北洋,巡查各處海防,心裡頭那是哇涼哇涼的!在天津機器局,發現製造的炮彈質量低劣,已經縮水一半的2.8倍305mm炮彈,居然遍佈沙眼,尺寸都對不上!這要打起仗來,你得現銼圓了才行。

    去旅順,發現同樣是李中堂的親信,公然以假亂真,侵吞公帑。結果被李鴻章當場命人砍了腦袋。但已經做下的簍子,卻不是三兩天就能補齊。

    到了正式檢閱北洋水師的時候,發現士氣不錯,丁汝昌也信誓旦旦馬上就能拉出去打仗。可李鴻章最重視的定遠、鎮遠二艦,居然缺少關鍵的305mm主炮5倍長榴彈,只有一些江南局和天津局造的鐵疙瘩穿甲彈!另外還有幾艘主力船隻,有藥無彈,或者有彈無藥!

    還有一條,北洋水師建成多年,艦船所用火炮技術落後,不敷使用。恰好去年江南機器局仿造成功了120mm阿姆斯特朗炮,射速是現有架退炮的四五倍。李鴻章想要給「經元」、「來遠」兩艘巡洋艦裝上去,卻沒辦法。

    事實上當初在製造的時候,李鴻章就提出要加裝尾炮,伏爾鏘廠的答覆是,因為底板已經鑄好,無法添加尾炮。

    真是這樣嗎?當然不可能,排水量只有1000噸的「廣乙、廣丙」都能換,沒道理2900噸的巡洋艦卻裝不上。楊浩才不信,造船廠不能在底板上開窟窿,安裝總共不到5噸的120mm炮!

    但大清國搞了幾十年的洋務,這活兒他自己就是幹不了!人家不給你整,你一點脾氣都沒有!

    5月巡查發現問題,李鴻章責令盛宣懷通過洋行訂購305mm榴彈,但德國人說沒貨。到貨時間,根本沒譜!究其原因,還是列強都在亞洲進行博弈,誰也不想看到清廷一家獨大的場面。

    這就跟張之洞搞漢陽鐵廠一個意思。他找到的地方不能說不好,找到的鐵礦也不是後世傳揚的什麼含磷量過高選錯了爐子。其實是當時定下的就有馬丁爐,只是1894年開採的礦不好,到了1895年在附近開了新的鐵礦,問題已經解決。

    真正的問題在,張之洞選擇從英國人那裡進口焦炭。英國人供應,就好像便秘似的,故意卡著有一頓沒一頓的。結果導致漢陽鐵廠一會兒開工一會兒停工,一直在賠錢。直到盛宣懷接手,開了萍鄉煤礦,才真的解決問題。不過那都是幾年後的事兒了。

    李鴻章知道這內情,但他沒辦法,解決不了。

    />

    現在,楊浩從石頭縫裡跳出來了,李鴻章用了兩個月時間去調查,結果一點根子都沒挖出來。楊浩要插手軍械供應,這給他亮起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

    張佩綸硬著頭皮說完,都不敢去看老頭子的臉。但出乎意料的,李鴻章只是自失的笑道:「算啦!我忙活這麼些年,到老就想著把這張老臉維持住。旁人都盼著我打敗仗,偏偏有人出來幫忙,我也不能不知好歹!旁的且不追究,他真要能弄來炮彈,改了經來二艦的火炮,老夫放他一馬也無妨!」

    李鴻章從來不是古板教條之人,對他有好處的事兒,當然不會不幹。

    張佩綸暗自鬆了口氣,這樣的結果可謂皆大歡喜。為了拿到這筆單子,盛宣懷肯定是拿了人家的錢。他這裡,也有一大筆的好處費。

    李鴻章什麼都知道,他就是不說而已。另外他也實在沒辦法了,眼瞅著要打仗,手裡沒錢。楊浩給的條件是可以賒賬,等於用他李中堂的信用來擔保。這可是涉及到超過300萬兩銀子的生意!人小年輕的都那麼大氣魄,他當然不肯認輸!

    張佩綸見老頭子口風鬆動,就沒再追問袁世凱的事兒。倒是李鴻章有意無意的給他來了一句:「那幫人啊,不簡單!嘿嘿,左手跟老夫做買賣,右手拽著美國人弄租界,還推出一個嚴又陵搞報紙。這是要把大清國的根本,都一鍋端了哇!」

    這評語,當場把張佩綸嚇出一身的冷汗!

    這話茬子也不好,不能接接。老頭子沒有往下說,張佩綸果斷閉嘴。等諸事請示完畢後,傳話給盛宣懷。至於能辦成什麼樣,隨他們去吧。

    楊浩在行軍途中,接到天津方面進展情況的電,一看李鴻章居然放手了,忍不住嘿嘿笑起來:「果然是老謀深算,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李大人唉,別說咱們不給你幫忙。能幫你的就到這一步了,後邊兒能弄成什麼樣,咱也沒轍!」

    既然來到1894年,他就不能看著北洋打敗仗。這一連串的行動,都在努力地幫助李鴻章去掉幻想,下定決心,做好戰鬥準備,增強戰鬥實力。可以說,楊家人使盡了招數,能不能成,真沒有別的法子了。

    五天後,楊浩帶著全部人馬輾轉到達大同江上游,乘上前來接應的三艘船,回歸日照基地。

    也就在這時候,從日照起運的一批100發305mm的榴彈,慢悠悠的用蒸汽風帆船運抵威海。

    這楊家在21世紀的本世界找南方小廠定做的「道具」。早在兩個月前就開始準備的項目,給的炮彈內部填充的也不是黑藥,而是以t.n.t為主的現代高爆藥。

    從本世界製造完成的彈體,到乙位面裝填高爆藥。

    丁汝昌提督將信將疑,派人試射一發,結果裝了10公斤混合高爆藥的新彈頭,一炮轟碎了靶船,威力是黑藥的五六倍!

    這結果,讓北洋上下極其振奮!有此利器,何愁戰鬥不勝乎?

    也因為有了這個效果打底,從日照來的技師隊伍就沒有遭到太大的歧視。這些人,帶著剛剛摸熟的電焊機和乙炔切割,外加一台柴油發電機,各種設備,在嚴密監視之下,登上戰艦,開始為兩艘大傢伙,拆卸原來的75mm舢板炮,換裝120mm速射炮的工作。

    6月22日,楊浩從日照乘船趕過來的時候,「來遠艦」剛剛完成第一門炮的安裝工作。提督丁汝昌和右翼總兵劉步蟾親自上艦,一起出海,驗證新炮的效果。

    ps:多謝書友「小說裡的過客」打賞!順帶繼續求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