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明武夫

正文 第四百四十六章 揚州 文 / 特別白

    丁武被叫到了趙進這邊,他所知一切草窩子的事情,都要細細說明。

    「原來草窩子裡村寨不少,這裡不用繳納賦稅,鹽鹼地雖然多,可能種地方更多」

    「草窩十八寨被滅掉之後,草窩子裡剩下的都是賊窩了」

    「馮家抓人去海邊做鹽,女人和孩子送到揚州和清江浦賣掉」

    「。丁家圍每年種田販賣,賺的五成甚至更多都要給馮家的人,可就算這樣……」

    「馮家在沭陽城東邊靠海的地方,已經建了幾個大莊子,聽說是在裡面存鹽和安置人手的」

    從他的話裡能得出很多信息,馮家不願意流民在荒草灘裡修建村寨,不過這些事情也是防不勝防,這片地域很廣大,然後山東、河南和鳳陽府又連年鬧災,總是有人跑進去。

    另外,馮家也需要大批不在明面上的人力,他們家除了在「官方私鹽」上大賺之外,還要在真正的私鹽上摻一筆,而且從丁軍的話裡猜測,搞不好比任何一家鹽梟做的都大。

    丁軍說著說著就哽咽起來「往年大家再緊巴也要去外面買幾掛鞭炮,拆了大家拿著放」

    說起來也是巧,他說到這個,外面不知道那裡的鞭炮辟里啪啦的響起來,告訴大家,現在正月過年。

    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最熱鬧的時候,連徐州這樣的凋敝地方都熱鬧非凡,更不用說揚州城了,如今說起這裡,大家都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富甲天下

    海州產淮鹽,集散卻在揚州,天下有三分之二多的地方食用淮鹽,每年一船船白花花的鹽貨出去,一船船白花花的銀子進來,鹽商和官府打交道,往往都是世襲,一代代賺到的銀子積累下來,都是潑天般的財富。

    鹽稅是大明賦稅的根本之一,可越收越少,按照規矩每年七八百萬的額度,七折八扣的只交上去一百多萬銀子,朝廷派人下來整飭一次就能多收一點,然後又是恢復原狀。

    官鹽私鹽上賺得的銀子,剋扣下來的鹽稅,自然不能讓鹽商們都吃下去,內廷各衙門,外朝內閣和戶部,地方上的鹽運司到巡檢,再到方方面面的文武官員,人人都有分潤。

    這麼多銀子撒出去換回來自然是方便和人情,天長日久下來,構建了龐大而又細密的關係網,方方面面無所不包。

    除了官面上,江湖上甚至教門中也是如此,大家都想在鹽上發財,陸上的綠林草莽不必說,水上的漕運那就是教門天下,他們想要吃鹽上的錢財,自然要和鹽商們彼此幫襯,這關係也是越來越緊密。

    到了萬曆年間,大伙都做得熟了,經歷的也多了,很多鹽商自己蓄養團練護衛,或者和江湖草莽勾結緊密,這都不是新鮮事,刀把子畢竟是自己的才放

    不過這些東西,明面上你是看不到的,外人過來,只能看到鱗次櫛比的店舖和商行,看到街上如織的行人商旅,看到運河樞紐之地的萬商雲集。

    正月初的時候,就算揚州也看不到什麼春色綠意,城東官道直通運河碼頭,東門不遠處又有水門,連接南北水關,高橋碼頭和十二碼頭也在這邊。

    此時正是最熱鬧的時節,別處正月,家裡關門熱鬧,街面上冷清,而揚州不同,城內城外都是一副喧嚷繁華,出城訪友,入城探親,輕便車馬,新衣慢行,當真滿眼太平。

    官道不遠處則是保揚湖,便是後世的瘦西湖了,此時名字雖沒有那麼風雅,可已經是揚州富貴人家的遊樂之所,徐州那邊連黃河都已經封凍,而揚州這湖面上僅僅在陰處有幾塊薄冰而已,入眼的只是停靠在十二碼頭上的畫舫,丹青描繪,金銀貼飾,雕樑畫棟浮於水上,從其中不時傳來輕吟淺唱,絲竹樂音,更有歡聲笑語傳出,讓人遐思不停。

    黎大津走在官道上,他現在已經不是披甲武夫的模樣,穿著一身黑底紅邊的袍子,頭上戴著方帽,腰間挎著一柄長刀,十足的衙門班頭打扮。

    黎大津走在路上,不時的有人過來打招呼,大家都是客氣恭敬,這位黎爺可不是那種沒身份幫閒的白役,而是吃著衙門糧餉的副總班頭,據說府衙裡各位老爺對他也客氣的很。

    在富貴地方當官,有好處也有難處,好處自然是銀子多,一任一輩子就足了,難處就是處處沒辦法做主,壓根沒什麼當官的威風,街面上轎子碰了什麼人,沒準就是誰家的下人奴僕,要不然就是那位大佬的親戚,你還得主動賠罪賠銀子,當然這比蘇杭松江一帶好了不少,那邊街面上隨便一個人,搞不好就牽扯到六部內閣那位大佬身上。

    除了做官耍不得威風,衙門裡的事情也沒辦法做主,因為官員科舉出身,幾年一任,好不容易做熟了也要離任調職,全靠下面的吏目差役做事,而揚州府衙,江都縣衙的吏目差役,全都是各家豪門的奴僕私人,安插進來替他們把持著,免得不方便。

    黎大津就是馮家安插在府衙裡的人,不過馮家在府衙縣衙裡的人太多,倒也不差這一個,時間久了,大家也發現,這位黎爺根本不管衙門裡的事務,這邊消息靈通,很快就知道為什麼了,之所以給個副總班頭的位置,就是為了行事方便,馮家外宅那些舞刀弄槍的廝殺漢,全靠這位黎大津管著,揚州水上陸上的江湖人物,也要賣他面子。

    這是什麼人物,說白了不過馮家一個護院,可差不多管著揚州黑白兩道,隱約龍頭一樣的身份了。

    更有傳聞說這黎大津的威風,隨隨便便近千人馬都能拉的起來,可最少是個千總守備的位置。

    雖說大家敬畏,黎大津在揚州這邊行事卻很收斂,他知道馮家勢大,可其他幾家也不含糊,馮家的威風在於把手伸到了淮安府那邊去,其他幾家雖然沒這麼多動作,可錢財勢力比馮家也就差一點而已,背後更是有通天的背景,萬一冒犯得罪了,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今天是正月初四四,路上各種售賣新鮮玩意的攤販,大人們領著孩子,穿著心意走來走去,處處歡聲笑語,黎大津走在人群中,眼神不時掃動,幾個看著長相平常的人物都陪笑著低頭,黎大津皺眉搖頭,那幾個人物點頭哈腰的離開

    黎大津知道這幾位都是小偷,趁著年節過來撈一筆,他這個副總班頭雖然掛名,可該做的事情卻要做些,這是黎大津做事的習慣,不管實職虛名,有了差事就要認真做。

    當年在狼山副總兵麾下做事,看不得同伴壞規矩,結果惡了眾人,要不是父輩和各處關係不淺,很可能就被人背後捅了刀子,因為這個才被送到馮家這邊來。

    誰也沒想到在馮家做起來了,當年黎大津不過是個總旗,管這幾十個人,現如今在馮家做事,在軍中卻已經有了個千總的職位,實打實的,只要去了就能上任,馮家對待手底下人從來不小氣。

    黎大津緩步前行,馮家在城內也有一座富麗堂皇的宅院,可揚州城內大佬的規矩,都是在城外有園子,年節的時候都是住在那邊。

    誰家沒有上百幾百的僕役,又要養個戲班子什麼的,城內那麼多人,那麼多宅院,怎麼也做不寬敞,呆著很不爽利,城外就方便很多了。

    黎大津走出城門的時候回頭看了眼,繁華依舊,歡聲笑語,他卻忍不住想到草窩子裡的景象,和揚州比,用天上地下來比,都顯得近了。

    這麼多年清下來,草窩子裡越來越荒,只留著給馮家做基業,黎大津從那邊回來沒多久,一想到逃掉的趙進,他就感覺很不舒服。

    揚州富豪的宅院,講究臨水,還講究距離城池不遠,馮家的府邸園子兩點都符合,佔地廣大那就更不必說了。

    鹽商豪富畢竟是商人,一到年節就要去各處送禮拜訪,可馮家卻不同,門前排滿麼問候送禮的車馬。

    馮家老太爺馮金髮今年六十三歲,他最大的成就不是把已經敗落到底的家業恢復,並且膨脹了幾倍,而是當年資助的讀書人有人在朝中地方做了大官,一位是吏部的侍郎,一位是河南的巡撫,除此之外,還七拐八拐的和內廷某公公攀上了親戚,並且把這些關係越維持越親厚。

    每年馮家的確大筆銀子送到各處,可因為這些照拂看顧,每年賺到的更多,地方上對他越發的敬畏。

    馮家如今的家主馮少賢路數和他父親差不多,不過他讀書不成,卻和江北的幾位鎮將關係親厚,而且靠著當年吃喝嫖賭的和南京城內不少勳貴成了朋友,有了這份照顧,家業自然也是興旺發達。

    黎大津自然不用從正門走,他走得側門,門前看守的僕役和他很熟悉,笑著打了個招呼放他進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