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超級中華帝國

第二卷 第174章:鏖戰不下 文 / 秋風起葉落

    第174章:鏖戰不下(第四更,為夢幻瀾掌門加更)

    西泉鎮,二師防禦陣地。

    師長曹二在一團長林大山等人的陪同下順著交通壕來到了一團的前沿陣地。

    「師座。」負責留守前沿的幾名連排長見到曹二,紛紛轉身挺身敬禮。

    曹二微微回敬一禮,開口問道:「怎麼樣,鬼子有沒有什麼異常?」

    一名連長搖了搖頭道:「暫時沒有,不過先前到達的那支鬼子竟然是一支裝甲部隊。」

    「嗯?裝甲部隊?」曹二聞言微微一驚,他並不清楚日軍各師團的等級之分,對於第九師團擁有裝甲部隊的事情也自然毫不知曉。

    「是的,足足有好幾十輛坦克車和裝甲車呢。」那名連長點頭答道。

    曹二沉吟了一會,道:「馬上將炮兵團第三營的高射機槍以及高射炮調過來,如果鬼子裝甲車對我們發起進攻,就用高射機槍和88高射炮對付他們,總座說過鬼子的薄皮坦克根本經不住咱們的高射機槍和高射炮的火力打擊。」

    「是幾名連排長轟然應道。

    曹二想了想又道:「還有,將各營配備的戰防炮也集中起來,準備對付鬼子的坦克和裝甲車。有了戰防炮和高射機槍以及高射炮,鬼子的坦克和裝甲車就休想逞威了。」

    「是」幾名部下再次朗聲應道,隨即紛紛轉身領命而去。

    很快,日軍第9師團第9騎兵聯隊所屬的兩個坦克裝甲大隊便向西泉鎮外圍一團陣地發起了進攻,同時其騎兵大隊繞道迂迴,企圖進攻西泉鎮守軍側翼和後方。

    由於知道中**隊缺乏反坦克武器以及威力強大的重型裝備,鬼子的坦克裝甲兵驕狂已久這次進攻更是囂張的不可一世。

    連炮兵掩護都沒有,幾十輛坦克和裝甲車便轟隆隆的向一團陣地駛來。

    當距離不足五百米時,一些**式坦克的37毫米口徑大坦克炮便開始朝一團陣地開炮,轟隆的爆炸聲頓時在一團陣地上接連響起。

    當鬼子坦克兵得意至極駕駛坦克加速前進裝備一舉突破**陣地之時,一直靜悄悄的一團陣地上突然出現了一挺挺被放平的高射機槍和高射炮,數以十計的高射機槍和高射炮紛紛開火,強大而密集的彈雨頓時朝鬼子坦克裝甲群籠罩而來。

    猝不及防的鬼子坦克毫無準備,威力極大的高射穿甲彈和高射機槍彈接連貫穿了**式坦克的薄弱裝甲,不少坦克被打的當場殉爆。

    至於裝甲更薄弱的裝甲車更是只有被屠殺的份,短短幾分鐘,衝在最前面的十多輛坦克車和裝甲車便全部被擊毀,看著一輛輛變成廢墟的坦克和裝甲車,鬼子第九騎兵聯隊聯隊長森亞吾大佐大驚之餘,連忙下達了撤退令。

    ……………………

    當第9師團和114師團紛紛遭到救**阻擊的同時,救**主力對鳳陽城的進攻戰也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雖然幹掉了13師團的山炮兵聯隊,但是困獸猶斗的第13師團在其航空兵的全力增援下仍在拚命抵抗,一師、三師主力部隊輪番上陣,連續猛攻了數個小時也未能攻入鳳陽城內。

    鳳陽峽,救**司令部,喬安邦正在鬱悶的抽煙,自己的五個主力團加上一個裝甲旅、兩個炮兵團猛攻了數個小時,竟然連鬼子的外圍陣地都沒能全部拿下,這場戰鬥的進度完全超過了他的預期。

    其實,這也是必然的結果,雖然救**在兵力和裝備上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但是這五個團的官兵,大部分都是剛剛訓練幾個月的新兵,戰鬥經驗極其缺乏,而且第一次戰鬥就是打這樣的攻堅戰,加上對手是日軍十七個常設師團之一的主力師團,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這些因素,喬安邦在戰前都沒有充分考慮過,也許是一連串的勝利讓他在潛意識裡有了些許自大和對日軍的輕視。

    這樣難怪,畢竟喬安邦也很年輕,雖然他兩世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無論是做任何事都是小心再小心,慎之又慎,但人非聖賢,誰又能面面俱到呢?

    他忽略了己方部隊的缺點,別的不說,就拿攻堅戰來說,救**的前身,虎賁旅也沒有多少,在南京保衛戰中的一系列戰鬥除了蘇州那一仗算是攻堅戰,其餘的全部都是運動戰,加上出其不意偷襲才得以成功的。

    上海之戰,更是有自己的特種部隊裡應外合,最重要的是,當初虎賁旅接收了兩千多從淞滬會戰潰敗下來的老兵,趙庚元和孔祥傑所部,哪一個不是百戰餘生的鐵血老兵,這樣的士兵給他們裝備上先進的美式裝備,戰鬥力自然是直線飆升。

    更何況,現在大幅度擴軍的救**,所有官兵都缺乏攻堅戰的戰場經驗,新兵們在鬼子頑強的火力阻擊下更是怕得要死,這一系列問題都足以導致進攻失敗。

    如果不是有強大的炮兵火力和裝甲部隊掩護,估計喬安邦這五個團連鬼子的一線陣地都難以突破。

    香煙抽了一根接一根,喬安邦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再次效仿上海之戰,用飛行器運送小股部隊?現在是大白天,顯然不合適。

    蹙眉沉思了好久,喬安邦自語道:看來只能等到天黑派遣小分隊進入鳳陽城裡應外合了。

    就在這時,外面響起了一陣輕微的腳步聲。

    喬安邦抬頭間,雅莉已經輕盈的走了進來,手裡還拿著一紙電文。

    見到雅莉,喬安邦當下起身,道:「雅莉,怎麼了?有什麼情況?」

    美目四顧一番,確定梁佳涵不在,雅莉才以幽怨的眼神看著喬安邦,遞上了手中的電文柔聲道:「二師和封況的第一團先後來電報告,他們已經與日軍的增援部隊小規模交火了,目前戰況暫時無憂。」

    「哦」喬安邦接過電文,匆匆看了一眼,隨即抬頭對雅莉道:「馬上給他們回電,要求他們必須堅守到明天中午之前。另外,雅莉,晚上可能還需要再用一次飛行器。」

    「嗯」雅莉順從的點了點頭,隨即若有所思的轉身離去。

    ………………………………

    鳳陽縣城內,日軍第13師團司令部。

    救**先前的進攻,雖然未能成功,但是也給第13高層極大的震撼,尤其是那前所未有的猛烈炮火和強大的裝甲坦克部隊,都讓第13師團長獲州立兵心驚膽跳。

    特別是救**的裝甲戰車,更讓他印象深刻,皇軍所裝備的37mm戰防炮和反坦克槍根本對那體積龐大的中國戰車產生不了任何威脅。

    以往威力驚人的穿甲彈打上去,就像是給它撓癢癢一般,根本無法穿透中國戰車那厚重的裝甲。

    憂心忡忡的獲州立兵抱著一小瓶烈酒不停的狂飲,已經喝得面紅耳赤的他有些惱怒的道:「援軍,第9師團和第114師團的援軍在哪裡?為什麼還沒有趕到?馬上向柳川司令官發電,催促援軍盡快趕來。」

    旁邊的參謀長鈿勇三郎不敢違背,當即低頭應道:「哈伊,卑職馬上去辦。」

    ……………………

    南京,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部。

    參謀長田邊盛武手持電文急匆匆了走進了司令部,向正在閉目養神的司令官柳川平助報告道:「將軍,第13師團自鳳陽再次發來緊急求援電報,電文稱,他們遭到了支那軍猛烈的進攻,經過皇軍將士浴血奮戰,雖然暫時擋住了支那人的進攻,但是情況已萬分緊急,獲州立兵師團長要求援軍務必盡快趕到。」

    「什麼?第9師團和114師團還沒有趕到鳳陽?」柳川平助十分吃驚的道:「到底怎麼回事,以他們的行軍速度,應該已經趕到目的地了啊?」

    「這個卑職也不清楚,我現在就去給第9師團和114師團發電詢問。」田邊盛武道。

    柳川平助贊同的點了點頭,道:「嗯,另外還要命令吉佳良輔和末松茂治,不管他們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務必在天黑之前與第13師團會合,否則軍法處置」

    「哈伊」田邊盛武猛然低頭,旋即挎著軍刀轉身去了。

    …………………………

    二鋪鎮,日軍陣地。

    此刻日軍第128和127旅團主力以及師團直屬部隊以及全部趕到了二鋪鎮,雲集在二鋪鎮的第114師團兵力已經達到了兩萬餘人。

    第114師團司令部裡,師團長末松茂治正在給兩位旅團長、四個步兵聯隊長、兩個騎、炮聯隊長訓話;

    「諸位,第13師團現在被卑微的支那人重兵合圍在了鳳陽縣城,情況十分緊急,不過第13師團仍在奮力堅持,在等待著和我們裡應外合全殲鳳陽地區的支那主力。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只要能夠全殲淮河以南的支那軍主力,那麼皇軍在淮河以南就再無對手,所以,我要求諸位必須發揮皇軍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克服困難,一舉突破二鋪鎮支那軍的阻擊陣地,與第13師團會師鳳陽城下,為天皇陛下盡忠,為大東亞共榮而努力奮戰」末松茂治站在首位吐沫橫飛的慷慨陳詞道。

    他的話音方落,一名通訊參謀便急匆匆的走了進來,及至跟前低聲向末松茂治報告道:「將軍,方面軍司令部急電,第13師團危急,柳川司令官命令我們加快前進,務必於天黑前與第13師團會師。」

    「知道了。」末松茂治臉色變得猛然一沉,隨即揮手示意道。

    目送通訊參謀離去後,末松茂治赫然轉頭對在座的第127旅團旅團長秋山光三郎少將肅然道:「秋山君」

    「卑職在」秋山光三郎猛然起身,挺身應道。

    「進攻二鋪鎮的任務交給你們127旅團了,炮兵聯隊將會配合你們的行動,三個小時之內,必須擊敗二鋪守軍,向鳳陽城挺進」末松茂治神色冷峻的道。

    「哈伊請師團長放心,卑職一定按時完成任務」秋山光三郎胸有成竹的猛然低頭應道,他的兩個步兵聯隊可是整個第114師團的主力聯隊,對於這兩個聯隊的戰鬥力他還是有著充分的自信的。

    ps:吃完飯又給兒子洗澡,我又看了一篇關於朝鮮戰爭的資料,不知不覺看著了迷,猛然一看時間,十點了,趕緊碼字,第四更終於算是完成了,今天總共更新的字數絕對超過了一萬三千字,可以深深舒一口氣了,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支持正版,一千字才兩三分錢,一個月都不用大家的一包煙錢,真的,我就是一個月更新三十萬字高v的話,大家也只要六塊錢就能夠看完了。

    沒有訂閱,就代表沒有收入,這樣任何靠碼字為生的寫手也無法堅持,千言萬語,一句話,求訂閱

    第174章:鏖戰不下

    第174章:鏖戰不下,到網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