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朝將李彥
吳三桂的三千近衛騎兵仗著馬快,不過片刻功夫已衝到營門前,營門附近的朝鮮軍還想頑抗,卻被遼東軍的手雷炸得東倒西歪,根本沒有人能阻攔這些如同下山猛虎一般的遼東騎兵,騎兵衝進營中,雪亮的騎兵刀如同一道道閃電,收割著朝鮮軍的性命。八千步兵有了騎兵在前面開路,在吳三桂的親自率領下,很快便衝入大營。可當他們衝進大營才鬱悶的發現,三千率先衝進敵營的騎兵,此時正以班為單位,四處圈殺著朝鮮軍。幾萬朝鮮軍竟被三千騎兵殺得毫無還手之力。
龍虎營正使李彥騎在馬上,看著自己手下軍卒一片片的倒下,只覺眼中濕潤,可為了朝鮮王能夠安全撤離,在這種明知不敵的情況下,他不但不能下令撤退,還不得不含淚令身邊近衛對擅自撤退的軍卒進行格殺。
可這一切在吳三桂率軍衝入大營後,都變得無關緊要。遼東步軍以連為單位排著整齊的隊列,四面出擊,在長槍手雷的連翻攻擊下,朝鮮軍未等靠近遼東軍便已被斬殺,兩萬朝鮮軍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一道道防線,阻攔著遼東軍前進的步伐。
僅僅一個時辰,龍虎營的兩萬精兵所剩無幾,只有李彥身邊的五千負責壓陣的騎兵損失不大。李顏也知今日恐怕是凶多吉少,不過總算拖住了吳三桂一個時辰,想來朝鮮王應該已經安全了,如果此時自己突圍,也許還有一線生機,可部下都已為國捐軀,自己就算能逃得性命,也無顏面對那些戰死及倖存的戰友,只有一死,才是自己最好的歸宿吧。
手中大刀一舉,李彥高聲喝道:「為了朝鮮、為了死去的戰友,跟我衝啊!」
五千騎兵都是李彥最忠心的部下,看著揮舞著大刀衝向敵軍的李彥將軍,再看看不久前還在一起談笑,此時卻倒在血泊中的戰友,這其中還有一些竟是死在自己的箭下,他們只覺得心中有口惡氣,已是不吐不快。此時說什麼都是多餘的,只見這些騎兵只是大叫著,隨著李彥衝向陣列整齊的遼東軍。
吳三桂剛才見這隊朝鮮騎兵未參加大戰,還以為他們是怕了,沒想到此時卻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氣勢。自小縱橫戰場,未有一敗的吳三桂心中對這些明知必死,卻仍然有勇氣主動發起衝鋒的朝鮮軍也是十分喜愛,可這是戰場,自己不能因為自己的一點私念而拿自己手下的軍卒性命開玩笑,看著這些一臉決然的朝鮮軍,吳三桂知道,此時勸降不過是天方夜談罷了。此時表達對這些朝鮮戰士敬佩的唯一辦法,便是讓他們堂堂正正的死在戰場上,讓他們可以光榮的卻見他們死去的戰友。
吳三桂大手一揮,三千近衛軍片刻功夫即聚集在吳三桂身邊。這些近衛軍的主要責任便是保護吳三桂,所以在吳三桂率軍進入大營後,即折返回吳三桂身邊,只由八千步兵四處征討對敵。
三千近衛軍都是遼東軍中的傑出之輩,雖然面對五千朝鮮軍卻無人面露憂色,反而興奮不已。他們將長槍負於背上,拔出雪亮的戰刀,三千把戰刀如同一座鋼鐵叢林一般,迎著陽光散發出陣陣寒氣。
久不上戰場的吳三桂此時竟也被朝鮮軍激發了心中鬥志,反手接過身邊護衛遞過的大刀,已有幾年未飲過鮮血的戰刀彷彿也感受到了主人心中強大的戰意,在吳三桂的輕撫下,發出陣陣刀鳴。
吳三桂一帶馬韁,手中大刀向敵軍斜指,吼道:「殺!!!」
三千近衛軍因一直跟在吳三桂身邊,很少有機會縱橫沙場,這讓三千從各團選出來的戰士早憋著一股勁,剛才不過是小試身手,卻又因為要保護吳三桂,不得不撤了回來,此時見到吳三桂要親自出手,自己也終於能殺個痛快,頓時人人舉奮,彷彿一隻隻惡狼般盯著不遠處的敵軍發出陣陣狼號。
五千對三千,結果卻是不容置疑,戰局並不會因為李彥的意志而轉移,雙方戰士的個體素質及武器質量的差距遠遠不是人數的優勢可以轉變的,只見雙方在大營中央的空地終於撞到了一起,遼東軍的戰刀一刀便可將朝鮮軍手中的武器一刀兩斷,隨後刀勢不減,直接將敵軍劈成兩段。
衝在最前面的吳三桂更是銳不可擋,手中大刀上下翻飛,手下無一合之將,直到遇到敵軍主將李彥,兩人大刀對磕,爆出陣陣火花,吳三桂也是大叫了一聲:「好力氣!」隨後大刀一擺,再次向李彥砸去。
李彥卻是有苦自知,僅僅是一下而已,自己虎口卻已是發麻,可面對吳三桂一刀快似一刀,卻不容他有暇考慮其他,只得一次又一次用手中大刀迎戰。十幾刀後,李彥的虎口崩裂,鮮血淋淋,就在李彥自覺雙手無力,以為就要戰死沙場時,吳三桂卻突然停止了攻擊,盯著自己。
李彥抬頭看了一眼對面的吳三桂,只見對方正在用欣賞自己的目光看著自己。李彥明知對方手下留情,卻不但未有欣喜之感,反而心中憤怒,瞪著吳三桂。
吳三桂此時對這個李彥卻更加喜歡了,剛才是喜歡他寧死不屈的性格,現在對他一身本事也十分佩服。看他年紀不過三十五六,卻能架住自己如狂風暴雨般的攻擊,要知這幾年吳三桂雖然事務繁忙,可一身武藝卻從未扔下,在遼東能接下自己這一陣狂刀的也不多見,平時練武要想找個對練都困難,就連好戰的吳三輔也是推三阻四,如被逼得沒法,也得再拉幾個一起對抗吳三桂,不然用吳三輔的話來說,那不是對練,純粹是自找虐待。
就在吳三桂與李彥交戰的片刻,遼東軍朝鮮軍卻是勝負已分,五千朝鮮軍已死傷大半,僅有兩千餘人還在頑抗,而遼東軍死傷不過百餘人而已,此時正在繼續圍攻剩下的兩千餘朝鮮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