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重生之吳三桂傳奇

第一卷 第三百零八章 戰前準備 文 / 醉死夢生

    第三百零八章戰前準備

    未等吳三桂開口,坐在另一側的祖大壽狠狠的一拍吳襄肩膀,道:「妹夫,好樣的!有你這句話,咱家也就放心了,再等上幾年,等我也覺得累了,便和嫂子與你做個鄰居,咱們弄上幾畝菜地,沒事時養養花、種種菜,豈不是天下第一等美事!」其實在坐眾人中,祖大壽是最緊張的一個,本應緊張的吳三桂卻是心有定計,毫不念及此事,可祖大壽不行。

    別看吳三桂也要叫他一聲舅父,可實際上,卻與他祖家根本就是毫無血緣關係,若是吳襄真要與子爭權,祖纖又豈能不幫自己丈夫?不為自己親生兒子吳三學打算一番?他祖大壽就算對吳三桂再怎麼心服,恐怕也只有站在吳襄一邊。可面對吳三桂,他卻是半點勝算也沒有。別看如今祖家在遼東軍政中都佔有重要地位,掌握著遼東軍幾萬人馬,可一旦打出反旗,這幾萬人中能有十分之一聽其號令就算不錯了。祖大壽生怕吳襄不知如今遼東形勢,不知吳三桂在遼東軍民心目中那不可捍動的地位,冒實行事,開口奪權,所以從開宴起,十分精力倒有七分放在了吳襄身上,只要吳襄說出不該說的話,他可是準備冒死勸說的。

    吳襄聽了祖大桂的話,苦笑道:「大哥,你也把我想得太過卑鄙。三桂畢竟是我的兒子,我若不替他著想,還能想著誰?就算我不念父子之情,也論不到大哥你來教訓我。這裡也沒有外人,我也不怕大家笑話,我路過義州,去看望父親時,他老人家第一件事便是讓我立下毒誓,來遼東決不許與三桂爭權,萬事聽三桂吩咐,若是我不念父子之情,老爺子便也要不念父子之情了,到時他那棗木拐仗可不是擺設。老爺子說了,先將我的腿打折,看我還怎麼爭權。再說如今遼東的一切都是三桂一手經營起來的,就算你讓我當上這個遼東總督,那怕將來有朝一日遼東成為一方霸主,建立起一個諾大的帝國,讓我做什麼王爺、皇帝,我怕也當不來,咱沒有那個本事啊!」

    祖大壽笑道:「若真有那一天,三桂真能榮登大寶,那你怎麼也是個太上皇啊!而且還是最輕鬆的太上皇!」雖然自三年前眾人便已知吳三桂有自立之心,不然也不會死心塌地的跟著吳三桂,人生在世也不過只為名利二字,一旦吳三桂榮登大寶,眾人可畏是名利雙收。不過今日卻是第一次說得這麼直接,說得這麼透剔,說得這麼大膽。再看吳三桂也全無否意,只是微笑不語,眾將更是心中有底,頓時議論紛紛。

    而吳襄卻轉過頭凝重的看著三桂,道:「桂兒,為人處事、形勢分析、行軍打仗你都比我要強,我吳襄有子如此,此生無憾。遼東在你手上必然會更加強大,幾百萬遼東百姓也必將會更加富足,大明早晚是你手下敗將,不過我還是希望你能多少念及一點舊情,給大明留一條生路,只要大明不是直接葬送在你的手上,我也就算是對得起大明、對得起死去的袁將軍了!」

    三桂直到此時才開口,道:「父親放心,兒決不會讓父親食言,我遼東軍決不會主動進入大明境內一步。不過大明已是垂死之身,如果他不舉全國之力攻我遼東,也許還能苟延殘喘幾年,可如今只要他大敗而歸,根本用我來動手,其境內的農民軍便足以將其滅亡。到時恐怕他們還會主動請我們入關,以平亂軍。」

    聽到三桂表態,眾將雖然心中還有些不平,沒想到吳襄當年一句誓言,竟會起到這麼大的作用。不過也因為吳襄的表態,眾人心中一塊石終於落了地,頓時宴會上的場面立刻熱烈起來,眾人直到深夜才各自回營。

    第二日一早遼東眾將登上城牆,卻發現城外寂靜一片,明軍竟是毫無動靜。吳三桂眉頭一皺,不知明軍在搞什麼鬼,派人出城打探明軍消息。十幾名探哨用繩索墜下城牆,小心的摸向明軍大營。直到天色昏暗,才有探哨回城報於三桂,明軍五里外的大營中喧鬧無比,只是守衛森嚴,無法混入其中,只有等天黑才好行動。

    即然明軍不來攻城,三桂當然也樂得清閒,命全城軍卒早早歇息。第二天一早終於有探哨回報,明軍竟派出萬餘大軍在寧遠城四周山林中砍伐木材,同時明軍營中正在制做各類攻城器械,有許多都是他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不知其用途。

    對此三桂卻只是微微一笑,在絕對力量、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明軍又能有什麼辦法呢?受條件限制,明軍所制做的攻城器械再先進,再精緻,頂多是代表了冷兵器時代的顛峰之作,如何與自己手中的長槍大炮相抗衡?不過三桂確也十分期待明軍到底能拿出什麼樣的東西,讓自己開開眼界。

    時間在等待中流逝。轉眼已過了半月。這半月當中明軍竟一次也未到寧遠城下,看來他們是想要準備充分後,一戰而定。而吳三桂這幾日也沒閒著,即然你們大量制做攻城器械,那我就做守城準備好了。找來祖大壽、何可剛、吳三輔等人,大家在一起各抒己見,一步步完善著城上的各種守城設施,此時多準備一分,交戰時損失便會減少一分。

    這日清晨,楊嗣昌終於再次率大軍來到寧遠城下,此次楊嗣昌率盧象升、熊文燦的近二十萬大軍直撲西城門,而孫傳庭則率不到三萬先鋒軍繞路東面,準備攻擊東城門。

    吳三桂看明軍部署,不問而知,東城門只是牽制而已,西城門的二十萬大軍才是明軍的主力,遂將城中第一第二步兵團調到西城牆,十五萬民兵中的五萬也在西城門下待命,其餘三面城牆便交給吳三輔的第三步兵團及十萬民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