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歸途遇險(一)
直至第二天清晨,皇太極派來的信使才趕到饒陽河畔,傳達皇太極的命令。皇太極得信後雖然氣憤萬分,可形勢比人強,十二萬後金八旗軍此時竟已損失四萬有餘,佔了三分之一,他如何還敢再與吳三桂硬撼。今年關外大旱,不僅是他後金遭了大災,蒙古也不好過,若自己再損失一些軍卒,就算是能搶回糧草,恐怕也只能是懷壁有罪,讓蒙古、朝鮮等人眼紅。何況他此時還不清楚吳三桂已與朱由檢決裂,還得防備大明集結人馬反攻後金。因此他只能讓代善、阿敏、多爾袞率部全軍撤退,回到盛京再議。
代善和多爾袞得令後忙又派人追上先行一步的兩千親衛,讓他們尋找機會將這批糧草燒燬,自己得不到也決不能讓明軍輕易得到。
吳三桂眼看著後金五萬大軍陸繼撤退,一夜未眠的他卻不敢懈怠,只因從此地返回義州還要途經蒙古境內。大軍一日未進義州城,便不能有絲毫鬆懈。派出幾百暗哨尾隨後金大軍而去,他可不想剛擺了阿敏一道,再被人家還回來。而他自己則率領一萬鐵騎踏上歸程,去會合先行的吳宇等人。
三萬輛大車排成一條長達幾十公里的長龍,在雪地中前行。為了能快些反回義州,不論是明軍還是車伕都無暇休息,累了便在車上、馬上打個旽,餓了便就著白雪吃口乾糧。明軍並無大礙,他們早在訓練中曾試過幾日幾夜連續急行軍,比此時還要苦些。而這些車伕竟也無怨言,他們也知道此時的凶險,後金、蒙古的大軍隨時可能出現,只有到了義州才算是安全。
可就算如此,在三桂趕上車隊時,車隊不過行了五十餘里,剛過大黑山。至於先行的後金兩千軍卒早就潛伏在車隊周圍,準備伺機而動。
三桂見車隊無恙,鬆了口氣,不過他也知道考驗才剛剛開始,此地原為大明彊土,可自從後金崛起,幾次來犯大明彊境,此地早被後金戰佔領,只是後金經寧遠、寧錦大敗後,因兵力不足,只得撤退至遼陽一帶佈防,此地便成了明、蒙、後金三國交境處,方圓幾千里竟無人煙,成了名副其實的三不管地帶,不但一些盜匪在此安家,而且三國也經常派人來此騷擾他國邊境。
那些盜匪三桂倒不擔心,沒有盜匪敢來偷襲自己這幾萬大軍,可對蒙古、後金卻不得不防,此處沒有人煙卻更方便兩國潛行偷襲。
自己伏擊後金是因自己在暗後金在明,自己掌握主動,才能一舉成功,不但搶下糧草,還殲滅後金兩萬大軍。
可此時卻是形勢倒轉,自己押著這三萬大車,再無法潛行,而後金必不甘心,不可能讓自己輕鬆返回義州,加上不知蒙古到底有何意圖,難保他們不會眼紅。不過三桂也不是十分擔心,畢竟自己手下還有三萬多騎軍,對任何來犯之敵都有一戰之力,而且此地距義州也不過一百多里路,此時義州官兵應該已經出城接應,按行程今夜便可與大軍會合,到時自己手下有六萬將士,當不懼任何來犯之敵。
有了後金的前車之鑒,三桂不敢大意,他可不想再犯阿敏的錯誤,後金中軍一萬餘騎兵若非兵力分散也不會毫無還手之力,最後竟被幾萬車伕打死近一半。為保安全,三桂召來吳宇,命其率一萬騎軍,以百人為單位,在車隊四週二十里範圍內進行警戒,提防後金及蒙古來襲。其餘明軍則以千人為單位,游弋在車隊左右五里之內。
不過三桂若是因此小看了阿敏卻是一大失誤,他是不知阿敏的苦處。這三萬車伕本就是被強掠而來,當然是心不甘情不願,又與後金有血海深仇,若非有中軍這萬餘騎軍看守,這幾萬輛大軍恐怕沒行到一半便早已壞個精光,那裡還能走到饒陽河。
後金兩千騎兵見明軍加強防備,不敢繼續在車隊周圍潛伏,只得撤到車隊五里以外。外圍雖有吳宇的百隊警哨,可要負責前後左右近千平方公里的範圍,實是無力細查,這才讓後金騎兵得以倖存。
大軍一路無阻,一日間行到北鎮附近,此時天色已暗,夜間行軍實在是太危險了,若發生意外,無力應變,而且義州信使也已回報三桂,義州派出的兩萬援軍已趕到牽馬嶺附近,最遲不過午夜時分便可與大軍會合。
三桂馬上命幾萬軍民趁著天色尚未黑透,就地紮營,待會合了義州援軍後,明早再繼續趕路不遲。
不論是明軍還是這三萬車伕,都已是疲憊不堪,特別是這三萬車伕,阿敏根本就沒把他們當人看待,從關內出發,在阿敏的催促下,一路上根本無暇休息,至被三桂所救後,又是一日一夜未合眼,若非有一股信念支撐,恐怕早就倒地不起了。此時聽到終於可以休息,放鬆之下,有的人立刻便倒在車上,打起了呼嚕,任由周圍的人怎麼叫也醒不過來。
三桂也知道這些日子真是苦了他們,不忍將他們叫醒,只好命手下軍卒將馬車以五千為一隊,在空地上圍成梅花陣,防止夜間有騎軍突襲。又將吳宇召回,令他將一萬軍卒分為兩班,輪流在車隊周圍二十里內巡邏,又令其餘軍卒分為六隊,分守六座車陣,夜間務必要提高警惕,一旦有警要在第一時間應變。他自己的大營則安排在梅花陣中央的車陣中,方便支援周圍五座車陣。
一切安排妥當,三桂卻還是不能休息,今晚是最危險的一夜,敵人若有什麼詭計也只能在今夜實施,過了今夜,大軍再添兩萬援軍,在關外恐怕再無人敢犯。
他親率旋風狼騎在營中四處巡邏,下面軍卒卻不知凶險,此時還沉浸在昨日的大勝之中,雖然因連日做戰,有些疲憊,可卻心情大好,個個興奮,一見三桂,紛紛向三桂致敬,若非吳三桂,他們豈有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