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重生之吳三桂傳奇

第一卷 第十八章 新式火銃(一) 文 / 醉死夢生

    第十八章新式火銃(一)()

    寧遠大捷,雖然並沒有摧毀清軍的主力,甚至沒有削弱清軍的戰鬥力,但挫敗了清軍的一次大舉進攻,擊傷努爾哈赤,對士氣民心卻有非常巨大的振奮作用,這使明朝軍民知道清軍也不是戰無不勝的。此役後,本來投降滿清的許多漢人官吏和士卒又逃了回來。

    天啟帝興奮之下對寧遠守將盡數封賞,升袁崇煥為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山海等處,簡稱遼東巡撫;並鑄巡撫遼東、山海等處提督軍務官防。其帳下滿桂、祖大壽、吳襄等人也都有晉陞。不過聖旨中唯獨對三桂卻是沒有隻言片語。

    原來自袁崇煥將三桂功績報入朝庭,明庭盡皆震驚,以三桂十四歲幼齡竟率五十餘人於上萬後金兵馬中救出其父吳襄,可見其忠義、勇猛,後又使人操炮,擊傷後金大汗努爾哈赤,致使後金全軍敗退,特別是這後一件更是天大的功績,若不封賞皆不寒了人心?按功績就算是封個將軍也不為過。可三桂年僅十四,自明以來,何曾有過如此年輕的將軍?封賞下去又怕眾將不服。

    雖然朝庭對三桂的封賞遲遲沒有下達,三桂也一直呆在祖大壽的府中,可這幾天三桂的房中卻是熱鬧非常,大戰剛一結束,最先來找三桂的便是吳襄有祖大壽兩人。

    兩人可是曾親眼見過三桂及其手下五十餘名隨從的厲害,特別是他們手中的火銃,如果沒有這些火銃,不光是吳襄不可能救得出來,就是後來寧遠大戰時,祖大壽恐怕也難以倖免,如果北城一旦失守,這寧遠城還守不守得住還在兩可之間。

    雖然吳襄以前對火銃有牴觸心理,認為火銃根本就不如大刀長槍好使,可自寧遠城外,在後金包圍圈中,三桂及眾隨從手中火銃大發威力以來,吳襄一眼就看出了這種火銃不比明軍中普遍裝備的各類火銃,竟可以連續發射三次,認識到了其價值,一直掂記著,如此好用的火銃若是能大面積裝備軍隊,還怕什麼後金騎兵?

    只是三桂一直有傷在身,寧遠戰事又一直緊迫,沒有時間問三桂,今天終於取得了寧遠大勝,得了機會便約了祖大壽一起來看三桂,並要問問三桂這火銃到底從何而來。

    兩人一進屋,正看到三桂隨身攜帶的兩隻火銃正放在桌上,兩人嘴上詢問著三桂病情如何?可他們熱切的眼神,卻一直看著桌上的火銃,三桂便猜到兩人來意。取過火銃交給兩人,兩人馬上仔細察看起來,也顧不得詢問三桂的傷勢。

    火銃的事情全不是三桂有意隱瞞,以前沒有告訴他們,只是因為時機還不成熟,那時火銃還在研究當中,而且也沒有經過實戰檢驗,沒有發揮威力,怕就是告訴兩人,兩人也不會重視。

    如今卻是不同了,兩人見過這種火統的威力,從早就心癢癢,恨不得自己手下官兵每人一把才好。

    兩人看了半天,都被這新式火銃的精細做工歎服,吳襄開口道:「桂兒,可有彈藥?我和你舅父想打幾槍。」

    三桂又取出一隻布袋,從中拿出幾枚用硬紙包裹的圓柱形子彈,遞給兩人,兩人見了卻更是驚訝,不知該怎麼用,這和常見的火銃根本就不一樣。

    在三桂的說細解釋下,兩人將火銃從中打開,卻見一個圓形鐵輪,上面還有三個空洞,將子彈裝入空洞中,卻是分毫不差。

    三桂見兩人已裝好了彈藥,便將兩人領到小院中,道:「可以了,你們試試吧。」

    卻不料兩人卻左右看了半天,才道:「桂兒,你這火銃是如何點火的啊?」

    聽聞此言,三桂差點沒一頭栽倒在地。原來此時明軍火槍、火銃還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關外諸軍中所裝備的火銃大部分都是那種老式的鳥銃,就連火繩槍也極少見,祖大壽和吳襄以為這支火銃頂多也就是火繩槍之類的。兩人仗著對火繩槍有些瞭解,想找點火裝置。火繩槍是因槍上有一金屬彎鉤,彎鉤的一端固定在槍上,並可繞軸旋轉,另一端夾持一燃燒的火繩,士兵發射時,用手將金屬彎鉤往火門裡推壓,使火繩點燃黑火藥,進而將槍膛內裝的彈丸發射出去。

    至於從西方傳來的遂發槍,都裝備給了京城的近衛軍,關外別說是祖大壽、吳襄沒見過,就是袁崇煥恐怕也沒見過不需點火的遂發槍,更別說三桂取出來的這種起碼領先當今時代近百年的槍支了,嚴格說起來,三桂及眾隨從裝備的這種槍支應該叫做擊發槍,已經很接近後代的左輪手槍,其基本原理相同,只是子彈不是銅製,而是紙制,不能反覆使用而已。

    可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要知道此時黃銅因要用其鑄造銅錢,價格甚高,如果用來做子彈外殼,別說是三桂,就是當今萬歲爺恐怕也是用不起,再說以現在的工藝,也不可能大量生產這種銅製子彈,若是全靠手工製作,怕是價比金高,根本就不現實。所以只好用紙代替,好在除了不能回收,污染槍膛外,還沒有什麼其他致命缺點,現在也只能是將就著用了。

    當三桂告訴兩人,根本不需要點火,只要扣動扳機既可時,兩人的驚訝可想而知。兩人各執一把火銃對準了面前的院牆,輕扣扳機,火光一閃,兩人只覺得手一抖,巨大的後座力使沒有準備的兩人手臂酸麻,差點將火銃掉在地上。

    不過當兩人看到面前三十幾米的院牆上那個小洞時,兩人已是滿心興奮,那裡還顧得這些小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