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之後,在京軍和邊軍中實行分撥訓練,企圖解決這老少強弱攙雜的矛盾,但兵額有限也必然削弱整個軍隊的戰鬥力。嘉靖年間,明衛所軍隊在抗倭戰鬥中十戰九敗,這是一個重要原因,士兵的成份對軍隊戰鬥力有著重大的影響。明朝衛所軍的士兵成份,是導致衛所軍戰鬥力低下的原因之一,要提高軍隊戰鬥力,就需要改變士兵的成分,打破世兵制。
而衛所都有土地,軍戶自給自足。這相當於軍隊以自己的屯田收入供給自己。
第一,這種制度使得軍隊基本上成為社會上一個封閉集團,不僅組織上,生活上也基本是獨立的,更地方上很少有交集。軍戶們要上交的粒子糧是非常多的,而他們的軍官又是世襲的,這就變相的把這些士卒變成了軍官的奴隸。軍戶們的田地被侵吞的越來越少,但負擔卻絲毫不見減弱,這種沉重的負擔,時間一長他們就要想方設法逃脫。第二,在當時生產力的情況下,這一集團內部自給,必然加重對屯軍的剝削,也當然降低守軍的待遇,軍卒的生活窮困不堪,比尋常百姓還要差得多。
大明剛立國的時候,能當上軍戶,那是風光有面子的事情,生活也比民戶更好。但過了幾朝之後,軍戶窮困不堪,也飽受歧視。別說是當官兒的瞧不起他們,地方上的百姓也對他們很蔑視。
這種極大的反差,瞧著人家活得好自己活得不好,尤其是這些活得好的還是當初不如自己的,這種心理上的落差,自然會使得軍戶士卒躁動不安。而這種躁動,再積攢的多一些,就會變成了行動。
他們想擺脫沉重的徭役,過上富裕的生活,唯一的辦法就是脫離軍隊。而與此同時,軍官的**更促進了軍卒的逃亡軍官為了發財,侵佔軍屯,役使士卒耕種,使衛所軍糧餉供應不足;軍官克剝軍卒糧餉,使他們更加困苦不堪;軍官貪圖賄賂,放縱士卒逃亡;軍官貪圖軍卒月糧,為了能貪腐更多,軍卒逃亡不予追報,當然更不會報給上官。
因為軍卒們逃了,相當於幫著他們吃空餉。
因此衛所軍缺額越來越嚴重。正統三年,即大明建國七十年後,逃亡官軍竟達一百六十三萬三千六百六十四人,佔在籍官軍一半還多。到了嘉靖年間,有的地方逃亡軍士達到在籍軍士七成左右。拿廣東的衛所來說,廣東廉
州等七衛旗軍缺額達七成,而海安所獲額七成半,雙魚所缺額更是接近八成,而那些沒逃亡的軍士也多為老弱疲癃不堪作戰之輩。
洪武大帝建立起來的強大的衛所軍隊這時已經戰不能戰,守不能守。
大明朝廷不得不採取其它辦法來補充兵員,這就是一僉派民壯也就是徵兵制,二實行募兵。
僉派民壯制度,指的便是平時對老百姓進行訓練,有事征戰,事平復還為民。弘治七年,立僉民壯法,以州縣為單位徵兵,平時由各有司進行訓練,遇警守衛城池,雖然擔負著一定的正規軍任務,彌補正規軍的不足,但依然是地方部隊。正德年間,王守仁任南贛巡撫時,抽調民壯的精幹者,編組成軍,用來平息當地的農民起義,使這種地方部隊有了正規軍的職能。嘉靖年間,有的民壯還編入邊海防軍中浙江海防軍原有三十九總,每總四五百人左右,其中有六總是民壯。至隆慶四年,減募兵,增民壯,致使四十總中,有十五總為民壯,幾乎佔到四成。
此時民壯的僉派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正德年間,王守仁汰去機快民壯內疲弱不堪者,令他們出工食銀,由各地方政府用這些工食銀召募民壯和犒賞精兵,這又使僉派的民壯逐步走上召募民壯的軌道。民壯也由徵兵制走上了募兵制,嘉靖年間,東南沿海海防軍中的民壯,大體就是由各縣按裡該僉派多少民壯而出的工食銀雇募的。這時僉派民壯也已衰落,而由雇募的民壯所代替。
民壯雖然是召募的並承擔著正規軍的任務,但他和正規軍依然有別。由於是地方出錢雇募、只能作為守衛出錢地方的力量,而不能像正規軍那樣,可東征西戍,遠調各地作戰,依然不能完全代替過去的衛所軍。
因此,募兵制度順理成章的出現。
募兵始於正統年間。《明史兵志》載:「正統二年,始募所在軍余、民壯願自效者,陝西得四千二百人。」嘉靖年間,隨著軍備廢弛,衛所空虛,加之邊疆不靖,戰爭頻仍,募兵在南北更加普遍地推行開來。在浙江沿海,募兵已佔近七成浙江在指嘉靖末隆慶初有軍隊三十九總,其中募兵二十七總,佔七成。以後增加民壯數,募兵數有所下降,到隆慶四年,下降到四成多一點兒。
北方九鎮的募兵沒有沿海那麼多,但《明史兵志》中講:宣府鎮「弘治正德以後,官軍實有者僅六萬六千九百有奇,而召募與
士兵居其半。他鎮率視此」,由此看來也是很不少的。
募兵和衛所軍有明顯的區別,募兵不是世襲的,是應募而來,身雖為兵,仍隸民籍,退伍仍為民。由募兵組成的軍隊,不像衛所軍那樣是國家經制,不輕易變動,而往往是隨著形勢擴編或縮編。募兵完全是戰鬥部隊,而不像衛所軍那樣,有的擔負屯田任務。募兵的薪餉來源於國家財政,而不像衛所軍初期那樣主要來自屯田所獲。募兵的餉銀比衛所軍豐厚,比民壯也高
募兵有挑選的餘地,完全有條件選擇青壯年。募兵的薪餉比衛所軍高出一倍甚至幾倍,管理得好,可使士兵安心服役,軍隊比較穩定。募兵沒有衛所軍攜帶的家屬拖累,更適合於東征西戍,機動作戰。募兵來自百姓,兵源豐富,缺額可以隨時募補,保持軍隊滿員;不需要可以隨時裁減,節省軍費。
總之,募兵制比世兵制更有利於建立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但實行募兵制能否建立一支精銳的部隊關鍵在於募兵之人和領兵之人。
嘉靖年間,在東南沿海譚綸和戚繼光都親自募兵,募後嚴加訓練,所以都成了精兵,尤以戚繼光的「戚家軍」更為有名。而到了明朝末年,什麼好制度都得崩壞了。募兵制也不例外,此時往往不是將領親自募兵,募兵為一人,領兵為另一人,募時不加挑選,募後不加訓練,逃跑不加追究。
沒幾年的功夫兒,募兵組成的軍隊同衛所軍一樣不能打仗了。
這老褚,乃是這祠頭莊土生土長的,在這兒安家也有三四輩兒了。本來他家中也有地,但後來給蘇家給兼併了,這老褚也是個游手好閒的性子,不肯跟別人一般做佃戶,正巧趕上募兵,便乾脆應募了。
也不知道那負責募兵的官兒是不是眼瞎了,就這等乾瘦癟巴的貨色都能給選進去。
當初老褚和黃季一起在董策的父親麾下為兵,那會兒兩人的關係還算不錯,但也不算是多麼過命。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後來董策他爹一死,老褚便是逃了,臨跑的時候,還去董家偷了點兒東西,也不知道是賣了還是自己私藏了。
他是董策父親麾下的兵,跑了便跑了,自然也沒人追究,不過黃季可是記著的。
他知道老褚就住在這兒,距離十里鋪也不遠,但是對當初的事兒,他一直是耿耿於懷,記恨心中。不上門
把老褚揍一頓就算是好的,哪裡還會登門拜訪?
老褚這人,油滑懶惰,不肯吃苦,不過卻不是個性子硬的人,他自知理虧,見了黃季也是有些心虛。不過眼瞅著黃季說話也算和善,手裡還提著糧食,頓時心裡那股子戒備便散去了,再說了,只要是有吃的,就算是讓他賣命他也干了。
管他黃季存著什麼心思呢!
黃季這次登門,自然是有緣由的,事實上,這正是出自董策的授意。
就在蘇少游父子倆向著怎麼著算計董策,能把他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的時候,其實董策也在向著如何算計他們。
正所謂勾心鬥角,董策和蘇以墨父子都明白打蛇不死反受其害的道理,不把對方整死,遲早自己要倒霉。是以不約而同的,都打算向對方下手了。
而且兩者採用的方式也是驚人的相似。
蘇以墨父子打的主意是讓士子鬧事兒,而董策的打算則是民變!
兩者都是鬧事兒了,只不過鬧事兒的主體,一個是士子讀書人,一個是百姓而已。沒錯兒,董策打的主意便是:煽動百姓,釀成民亂,把事情鬧大,把蘇家父子架在火上烤,甚至更狠毒的一層若真是民亂起來,蘇府能擋得住憤怒的百姓麼?再有董策在其中鼓動支持,亂民衝進蓑衣渡,殺光蘇府上下,也是非常有可能!而說起來也是巧,正是想睡覺了有人送枕頭,董策正著這個盤算,蘇家父子便是開始橫徵暴斂,倒行逆施,荼毒百姓。他們這個糧區內許多百姓,根本日子就要過不下去了,便是離著那人吃人的淒慘境地,怕是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