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邊戎

第十三卷 靖康傳疑 第二零三章 巨變(上) 文 / 阿菩

    第二零三章巨變(上)

    靖康元年大宋境內的人才流動,主流是從汴梁流向四方避禍。其中奔向江南者最多。而下江南的道路主要有兩條:第一是隨道君太上皇帝的車駕沿運河南下鎮江、揚州,然後轉移他處;第二是前往登州,然後從清陽港坐船入明州、杭州、泉州。

    這時天下洶洶,萬眾南奔,運河沿岸的官府事先並無準備,所以這一路南奔並無整體規劃,官員們甚至還因為太上皇駕臨而慌了手腳,擁道君皇帝南下的又是童貫、朱勉的舊部,他們以前只拿著趙佶的御筆掛在船頭也要作威作福慣,何況現在太上皇就在船上?所以在逃跑期間也不忘盤剝沿河官府百姓,甚至搶掠行人,致使原先許多隨駕南行的士大夫也暗暗叫苦,不敢接近聖駕三十里之內——可以說,運河這條道路不但沒有因為道君皇帝聖駕開道而安全,反而變得更加混亂、危險。

    而登州一路早在戰前就有準備,從汴梁到萊州是民間自發形成的通路,這裡本是清陽港到汴梁的商道,黑白兩道、士紳商家都已形成了某種平衡。進入萊州以後秩序就更好了,楊應麒雖然沒有正式出兵吞併登州、萊州,卻是趁著大宋政制混亂、無暇顧及的空檔來影響山東半島的基層行政秩序。登州的清陽港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很漢部」的地方,受到清陽港的影響,登州其它鄉縣也大多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即墨招降」事件以後,這種改變又迅速地滲透到了萊州。

    宗望攻破信德府的時候,宋廷曾詔京東、淮西兩路守臣募兵入衛,放寬了這兩個地方擴充武裝的限制。但按大宋家法,地方上的大部分財政收入都轉運中央,不令地方有留財,所以這募兵詔令下了之後等同虛文——地方上沒有錢糧,如何募兵?但在這件事情上登州卻是一個例外。登州民兵寨子興起以來,廂軍已經名存實亡,登、萊兩州的守衛基本依靠棲霞、福山、牟東、板橋這四座越來越像漢部軍營的民兵寨子。宋廷的募兵詔令下達以後,王師中的幕僚便發下文書,督促擴軍。擴軍的兵源主要是從本地的農民以及流入山東半島的宋民裡擇優挑選,擴軍的軍費則由清陽港的自治會議負責籌集——而清陽港自治會議的背後實際上就是漢部。

    正所謂有錢好辦事,登州、萊州的軍備活動比起其它州縣來明顯不同!趙立和張萬仙率領民兵沿著膠水積極佈防。此時大宋許多地方是金兵未到,民變先起。趙立扼守膠水,不但有效地阻止了膠水西岸盜賊的進犯,甚至連臨近的州縣也在其威懾下變得稍為安穩。看見這些民兵的精神面貌,不但當地的百姓大多相信他們能保境安民,就是從汴梁逃到這裡的人也覺得他們可靠。所以一些原本打算以登州作為碼頭前往江南的人,逃到這裡之後就不走了。一些人甚至到了江南後又轉了回來,認為此處更宜安生。

    可是登州萊州自保有餘,但要讓他們派出兵馬入援汴梁許多人便不幹了。如今活躍在登州、萊州的商人、民兵大多對汴梁沒什麼好感,因為商人們——特別是那些生意做得不小的商人們大多知道要在清陽港發安心財靠的不是大宋的羽翼,而民兵寨的主力兵將對誰是養活他們的人也心知肚明。趙佶和他的宰相們從來只知道來登州拿錢,就沒見為這裡幹過一件實在事。所以當勤王詔書下來後,這個半島的反應竟然十分冷淡——反正王師中都不急,他們急什麼!再說,現在山東半島的兵力也不是很多,四座民兵寨子加起來也不過萬把人,如果都調去勤王,誰來保護登州呢?更何況趙家天子自己就不顧汴梁存亡捲鋪蓋跑了,留下來當擋箭皇帝的兒子也是天天想著逃跑——既然這江山他皇家都不珍惜,憑什麼要我們登州人來珍惜呢?

    如果趙佶父子看到這等民情一定會十分寒心:這群窮山惡水的刁民,竟然如此無君無父!幸好這種無君無父的論調登萊兩州的百姓也只是想,沒有說,而蓬萊學舍熱心的學子們則天天嚷著要趕緊勤王,他們的嚷叫聲有許多通過詩文尺牘的形式流傳出來,讓一些不知情的外地人誤以為這個半島原來也是忠君愛國之地——然而很可惜,這些青春可愛的學子們並不擁有決策權力,所以他們的叫嚷到了最後也只能變成一番空話。

    如果說蓬萊學舍裡心懷華夏的學子心熱如火,那汴梁的太學生便更是群情激憤!他們眼見胡人兵臨城下,偏偏朝廷奸臣遍地,不但李綱大人強硬的守戰主張得不到貫徹,宰相甚至打算割地求和!局勢越是危急,學生們便越是激動。到後來不但學生,連主管太學的老師、官員也憤激起來。秦檜每日不是在太學和學生講論時局,就是到孔壁書社與學友扼腕興歎,又常恨自己是個書生,當此國變之時竟無用武之地!

    其時朝廷割地詔書雖然未下,但一些官員也已收到消息,秦檜聽說金人要求割地,連夜擬定奏章,第二日便去投遞,主要言四事:一言金人貪得無厭,希望朝廷能止許燕山一路,不要過分滿足金人的胃口;二言金人狡詐,縱然議和,守禦也萬不可緩;三乞集百官詳議,擇其當者載之誓書;四乞館金使於外,不可令入門及引上殿。奏章既上,皇帝宰相雖沒批復,但不知是不是他這封奏章顯現了不可多得的勇氣,不久便調他往職方司任員外郎,尋轉隸於張邦昌,因此得聆了許多朝廷密議。

    秦檜聽說朝廷正為是否獻上曹廣弼一事猶豫,大吃一驚,慌忙勸阻道:「便是獻了曹廣弼,卻於守戰何益?反而結一強仇,且令四夷寒心!」

    張邦昌那邊早曾收到林翼命余通委婉傳達的警告,又聽說了折彥沖「有以報之」的威脅,心中本在兩可之間。這時聽了秦檜的勸告仍在猶疑。

    秦檜見他這等模樣,心道:「恐怕保與不保還在兩可之間!」這幾日常去孔壁書社,與胡寅頗為交好,便找他來商量。

    這些日子曹廣弼如何助大宋練兵守城胡寅全看在眼裡,對曹廣弼早已推心信賴,這時聽說朝廷要出賣他來討好金人,大怒道:「都是李邦彥、張邦昌那幫奸臣禍國敗事!我這便聯合同僚彈劾他們去!」

    秦檜慌忙勸止道:「不可!如今大兵在外,一切以大局為重!再說彈劾也未必有用!李右丞在朝上早爭過了!現在唯有盼皇上聖聽英睿,明察是非。」

    胡寅冷靜下來後道:「也唯有如此了。」又道:「曹靈壽不知知道此事未曾,不如我去探探他的口風。」

    秦檜道:「這畢竟是朝廷尚未定奪的機密,若他不知道時,可不能因私廢公,洩漏與他知。」

    胡寅道:「這個我理會得!」動身來到孔壁書社,見曹廣弼正和幾個頗有兵法天賦的學子講論戰場排兵之道,胡寅平時也喜這個,站在一邊竟聽得忘懷,心道:「我兵書雖也讀了不少,但與曹靈壽相比,終究只是紙上談兵!」

    曹廣弼忽一抬頭,望見胡寅,便打住了示意眾學子先散去,問胡寅道:「明仲來到,可是有要事?」

    胡寅嘴張了張,終於沒透露真相,只是道:「沒什麼事。」

    曹廣弼道:「你說話從來不曾如此猶豫,是有不便說的事情麼?嗯,難道是為了宗望要大宋交我出去的事情?」

    胡寅驚道:「你已知道了?」

    曹廣弼歎道:「知道了。」

    胡寅沉默半晌,安慰道:「廣弼兄也不用太過憂心。雖然宰相無能誤國,但天子聖明,必不會做出這等不義不智之事!」

    曹廣弼又歎了一口氣道:「當今皇上是否聖明我不知道,但看他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也三番幾次想逃跑,只怕這膽量實在有限。所以他最終會不會怕了宗望把我交出去,我也沒把握。」

    他還沒說完,胡寅已經驚得呆了,叫道:「曹兄!你怎麼可以如此非議天子!這……這……」

    曹廣弼也不迴避,說道:「大宋鬧到如斯田地,不就是他們父子鬧的麼?他們做出這等事情來,我們為何不能說?」

    胡寅忙道:「道君皇帝朝,乃是蔡京、童貫等誤國。而眼前之失,禍在李邦彥等宰執。政雖有過,過在奸臣。」

    曹廣弼道:「便是皇帝受了蒙蔽,但他既然坐在那個位置上,也要為他知人不明負責!更何況若無道君、今上撐腰,蔡京、童貫等如何能專權?若是別人,我也不願多費口舌,但明仲是明理的人,其中關竅難道還不清楚?」

    胡寅聽到這幾句話當真如聞驚雷,這些士子們不願意去觸及的道理若放在平時他也難以聽進去,但當此國變之時,忠君之法禁稍鬆,而趙佶、趙桓父子之昏庸誤國又暴露無遺。胡寅心中便想替這兩個皇帝辯護也是無從辯起。

    他愣在那裡,整顆心都充滿了天人交戰。

    曹廣弼起身道:「明仲,你且坐,我去後院看看那幫兒郎練得怎麼樣了。」

    胡寅嗯了一聲,竟是聞其聲不覺其言,甚至後來鄧肅送他出來時他也有如行屍走肉一般。

    就在這天,西邊煙塵沖天而起,開封府城內城外,都在醞釀著巨變!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