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登州的新榷場(上)
大宋重和元年、金天輔二年,大宋商界又出了一條大新聞:登州要開榷場了。這個消息就像長了翅膀的鴿子到處亂飛,十天半月間半個大宋就都知道了。
但這個在某種策劃下轟動商界的榷場其實十分簡陋,只是沿著一個天然港口,在一片荒地上圍上一圈籬笆,籬笆內支起帳篷,有幾座帳篷,就有幾個北國商家。
這些商家有的賣人參,有的賣貂皮,有的賣鐵具,有的賣皮貨,還有幾個商家賣的是一些奇奇怪怪的食物,叫什麼玉米、蕃薯什麼的。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圍在港口邊亂跑的兩百來匹馬!
大宋對馬的需求簡直是無止境的,一個地方只要有馬賣,商人在一千里以外都能嗅到味道。
本來,用籬笆圍起來的那片荒地極小,馬下船以後地方便大顯狹促。別的貨物可以收起來疊起來甚至放在船上,唯有馬匹卻不得不騰出一片地方來供養,要不非害病不可。因此劉七便去求王師中把地方劃大一些。王師中心想買馬於國有益,便答應了,請登州通判去劃界。
馬商暗中賄賂了那通判十匹好馬,那通判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得他們圍上一大片荒地——反正那個地方又種不了田,又打不了魚,又曬不了鹽,根本就沒人要。後來馬商越圈越大,到後來那片地方大得足夠給兩百匹馬來回奔跑了。
馬場也港口邊的榷場連在一起,榷場的商家嫌地方不夠用,就慢慢佔用馬場這邊的地方。而馬商居然也很合作地讓出一片又一片的空間來。後來榷場馬場連在一起,竟然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寨子了。
這批人來了以後要吃要喝,要穿要住,因此就需要向登州人買糧買布,又得僱傭登州人造房推車。他們都不強買強賣,買東西、僱傭人價錢都十分公道,慢慢的登州人發現自己的活計多起來了,那個籬笆內的榷場一日比一日熱鬧,不斷有登州的貧民進來找活兒干,或者做夥計,或者做苦力,會點武藝的還能做保鏢。到後來不但貧民,連京東東路的一些廂軍也來打工。有一些貧民實在安置不下,劉七便悄悄誘使他們上船,趁著向南的季風還沒結束將他們載往大流求島——那裡有大片未開荒的土地和就手的農具等著他們。
這些事情,登州的通判未必不知道,然而他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加干涉,因為自從這個榷場開設以來每個月他都能收到數目不小的孝敬錢。而登州知州王師中則從來沒有踏足榷場一步,他是個典型的行政庸官,一切文書工作都處理得很好,卻很難算得上能吏。每天幹完公事,便在官衙後的花園裡飲酒作樂,做了這麼久的登州知州,他踏出州城也沒幾次。而那個榷場在登州清陽河入海口附近,離登州州城頗有一段距離,按王師中騎馬的速度要整整一天才能到,因此要請他來視察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過,通判得了好處,倒也不敢忘了給他留一份,王師中對此也不抗拒。
隨著這個被人稱為清陽港的榷場日益繁榮,京東東路三教九流各種人物漸漸都向這裡湧過來,流氓地痞也越來越多,騷擾商家的事情便零零星星地發生了,商賈們不勝其煩,來求劉七,劉七和劉介等人商議了一番便來找登州通判,請他出面彈壓。
山東半島瀕海一帶民風剽悍,又有魚鹽之利,一些不服王化的刁民或販私鹽,或做海盜,平時在登州州城也敢橫行霸道,風聲一緊又逃入海中。久而久之,連官府也不願輕易招惹他們,只希望他們不要把事情鬧大,彼此安生。
因此這登州通判聽了劉七的請求不禁頭都大了,推諉著問道:「可是出了什麼命案沒有?」聽劉七說還沒有,便作無奈狀道:「依大宋律例,沒有犯事便不能輕易拘押,劉大人卻要我如何去彈壓他們?」
劉七道:「既然如此,可許商人們雇些本地民勇在榷場內巡邏?」
那登州通判道:「只要你們花得起這個錢又有何不可。」
劉七又道:「此外尚有一事:依照大宋規矩,凡開設榷場,朝廷必然委派官員監視。又要由朝廷先買所需貨物,剩下的才分給大宋的商人。這本來也應該,只是我們這個榷場還太小,來來往往的商人不到幾十個。這樣一個小地方若也要勞煩朝廷派人下來只怕大費公孥。能不能請通判大人和知州大人說一聲,請他上表奏明,將朝廷抽取榷金一事略為延遲。」
根據大宋泉州諸港規矩,榷場的交易都要在官服的監視下進行,且每次交易朝廷都要抽成。因此那通判一聽這話心知肚明,這些商人分明是不想被朝廷抽榷金!天底下哪有那麼容易的事情?當下冷笑道:「抽取榷金那是朝廷規矩!哪能延遲!」
劉七這段日子跟他打交道多了,早知對方是個什麼貨色,這時見他疾言厲色,彷彿是大宋的大忠臣一般,心中也明白他這是先敲打、後伸手的官場慣技,便陪笑道:「若由朝廷來抽榷金,只怕給知州大人的孝敬就要減少,那時候知州大人生氣起來,我們吃罪不起。若朝廷的管制鬆些,下個月的生意必然更好,給知州大人的孝敬或能多出五成。」
通判每個月拿到的孝敬錢比知州多出整整一倍,劉七表面說的是知州,其實指的卻是通判。通判聽了沉吟道:「知州大人身為朝廷命官,哪能因私廢公。」
劉七知道他是要抬價,面有難色,終於咬牙道:「商人們生計艱難,還請大人高抬貴,我把我該得的那份也拿出來,多湊五成的孝敬錢獻上去。這實在不能再多了,再多不如直接讓朝廷來抽榷金了。」漢部財務監察十分嚴密,劉七其實不敢亂收商人們的孝敬,既怕漢部的嚴法,也怕因小失大——楊應麒在琉璃屋另外留了一份分成給劉七,只要劉七不犯法,那份分成足夠他安享一生了。
通判聽了劉七的話笑道:「劉大人可真是愛民如子啊,其實我們也希望彼此方便。這樣吧,我去跟王大人說說,至於結果如何,就要看王大人和朝廷如何決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