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張曉所知,楊玄感大概還有五天的時間就會兵敗而亡,因此聽完杜如晦的計策之後,連忙派遣伍家兄弟前去接應楊玄感。
楊玄感的武功恐怖無匹,有「再世霸王」之稱,就算是「天刀」宋缺,還是「散人」寧道奇都不可能取得了她的性命。
只要他不想死,那麼天底下幾乎不可能有人能夠殺的了他。
終於大殿之中略顯死寂的氣氛變得有些活躍,彷彿是一塊被壓在心底的大石頭被挪走了一般。
然後,張曉就開始和自己的手下盤點這次攻打長安得到的收穫。
張曉得到了楊公寶庫,從中獲得了大量的黃金和兵器,其中兵器方面,強勁弓已達三千張以上,箭矢不計其數。其他甲、刀、槍、劍、戟各類兵器,更是數以萬計,足可裝配一個萬人勁旅有餘,而黃金方面,足夠供張曉未來五六年的花銷。
饒是楊公寶藏之中的財富如此龐大,但是和長安城之中能夠收羅的財富比起來卻是小巫見大巫了。
攻下了長安,至少,在五年內,哪怕張曉哪怕擴軍到四十萬都不會有絲毫的壓力。
和錢糧兵器比起來,杜如晦派人收集的東西,更是讓張曉眼前一亮。
杜如晦將隋煬帝藏在秘書省的書籍全部收集到手中,一共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
而最珍貴的實際上不是這些死物,而是「人」。
張曉已經決定要將皇宮裡面的各式人才全部打包帶走,無論是將作監的大匠,還是皇宮內的御醫,甚至連馬伕都不要漏掉一個。
聽到這些好消息,張曉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盛,最終不由自己的大笑起來。
原本張曉開會的目的僅僅是如何應對暴怒的楊廣,但是很快話題轉到了未來的戰略方向。
這個會議,一開就是一天,。
張曉的發展方向非常簡單,那就是做一個割據一方的軍閥。
想要成為軍閥,首先你要有人,這個人指的是治下百姓。之後你要能將人變成兵,從兵中選拔出將校,然後有了大的框架,你要造勢,才會有英才來投,做完這些你才有和天下英豪一較長短的資格。
所以說,張曉現在無疑是及不合格的,雖然張曉手下有兵,有將校,還有一些真正的英才,但是卻單單少了一塊地盤。
長安雖好,但卻不是安居的地方,張曉必須找一個能夠穩定發展的地盤。
所以對張曉來說,最重要的事情無疑就是拿下西海、河源、鄯善、且末這四郡之地。
且末四郡乃是隋朝郡縣,裡面的人大多是漢人,但是又因為剛剛成立不久,而且面對吐谷渾的兵鋒的緣故,根本沒有世家大族的涉足,僅僅只有一些零散的幫派實力罷了,因此可以說是一片等著張曉肆意揮筆的空白地帶。
張曉知道,自己出身寒門,不可能得到世家大族的承認,也不可能得到佛門,魔門之中勢利眼一樣的勢力的支持,能夠真正作為根據之地的地方並不多,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是最值得開發的地方。
等到張曉徹底發展起來,就可以再次攻下長安,稱霸天下。
經過一番唇槍舌戰之後,最終以白原為主將,以畢泰為軍師,以張亮,王君廓,張童兒四人為偏將,率領兩萬軍馬前去收服四郡之地。
在杜如晦的建議下,城外的十萬大軍全都被張曉擋在了長安城外,僅僅支付了大筆的錢糧作為報酬。
所謂義軍,實際上就是草寇的美稱罷了,除了張曉嫡系的近衛軍能夠保持良好的紀律,就算白原麾下的士卒都有一股「獸性」,若是讓他們進了長安城,那麼極有可能讓長安變成一片死域。
雖然李軌等人有些不滿,但是在張曉不計其數,幾乎揮霍了楊公寶庫內的十分之一錢財的情況下,一個個閉上了嘴巴,乖乖聽著張曉的吩咐。
張曉的錢財當然不光給了李軌等一方主將,用來收買他們麾下人馬的錢財要更多一點,因此暗中朝張曉投誠的將士不計其數。
當然,還有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擴軍。
張曉現在已經是非常有錢,因此直接大筆一揮,凡是加入自己麾下的人馬都支付五百串錢,日後每月軍餉為四十串錢。
這個軍餉可以說是極為高昂了,若非張曉取得了楊公寶藏和長安城內的國庫,還真支付不起這麼高的軍餉。
軍餉高的好處就是暴兵的速度極快,哪怕張曉的要求一再提高,最終到了幾乎苛求的地步,麾下的兵馬也暴增了五萬有餘。
而那些投降的隋軍開始歸心,投入到張曉的麾下。
可惜的是,陰世師那個老傢伙骨頭硬得很,一直不願意投降,只要暫時擱在那裡,等等再說。
不過哪怕有這些降兵作為根基進行擴充,新兵的質量也非常堪憂。
沈落雁,單雄信等人,幾乎整天都紮在軍營裡面,馬不停蹄的訓練這些將士,看的張曉有些不好意思,也不得不駐紮到軍營之中,過上幾天苦日子。
轉眼間,日子過了三天,張曉忽然得到了一個糟糕的消息。
那就是趙金通被人打了。
趙金通是張曉手下第一位大將,雖然沒有什麼本事,不過領著幾千號雜兵混日子罷了。但卻是張曉的心腹,軍中的老
老前輩。就算是白原這個軍隊的頭號人物都要稍稍讓他半分。
畢竟,打狗還要看主人。
張曉很快就知道來龍去脈,不禁有些啼笑皆非。
在張曉剛起兵的時候,曾經和趙金通閒聊過幾次,因為無聊的緣故,張曉可以說是大吹特吹,說是自己乃是「天命之子」,注定要統一天下的男人,還說自己一定要收羅天下最美麗的女子,然後打造一個「大大的**」。
言著無心,聽者有意。雖然知道張曉是在吹牛打屁,但是趙金通卻將那幾個美女的名字牢牢地記在心裡。
不巧的是,這些名字之中正好有一個是「李秀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