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汗,還是聽聽那個唐朝使節怎麼說吧!」趙德言開口道。頂點小說。
「好吧,去請唐朝使節!」頡利說道。
景文再次來到了這個定襄城的主要大殿,算是突厥的行宮了。而景文來到了這裡,他其實對這次談判也沒有什麼信心的。可是他還要來,這個可是關係到了十多萬漢人的生死福祉。如果他一旦失敗了,那這十多萬漢人恐怕將會繼續悲慘的命運。不過景文比起那些清末的外交官有優點的地方就是他有一個強國,雖然目前也不一定能夠和突厥正面爭鋒,可是完全也不弱於突厥。景文唯一能夠慶幸的就是大唐不是滿清,不是那個弱國無外交的滿清,這個讓他有了發揮的餘地。
「頡利可汗,我代表皇上,來和你談談關於在突厥境內的漢人歸國的事宜!你們劫掠我們漢人為奴隸,這是對我們大唐全體漢人的莫大侮辱,如果你們不給我們一個交代,那我們只有戰爭!」景文說道。
「哼,我們是從隋朝劫掠過來的,又不是劫掠你們唐朝,關你屁事。我們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從唐朝搶來的,你們憑什麼要回去?」一個突厥貴族說道。
可是景文卻說:「我大唐繼承隋朝的法統,自然隋朝的子民就是我們的子民,如果你們不歸還,那就是要對我們進行戰爭了是嗎?」
「打就打!怕個屁啊!」馬上有人喊道。
景文聽了這話,馬上扭頭說:「既然有人決定了,那我也沒有什麼好談的了,準備開打吧!」
「哼,我就不信,你們懦弱的漢人能夠主動挑起戰爭?」那個突厥貴族說道。
這個時候,馬上又突厥人過來匯報。
「可汗,漢人在定襄外面殺死了我們三個士兵。說是如果不歸還漢人奴隸,那他們就要主動進攻!還有,他們已經派出了使節,要和薛延陀結盟,兩面夾擊我們突厥。」
各位突厥貴族聽到了這話,立馬慌張起來了,他們沒有想到這次漢人來真的了。竟然主動挑釁,殺死了三個突厥人士兵。平常都是突厥人主動挑釁,可是現在輪到了漢人主動挑釁,這個難道是漢人要主動挑起戰爭了嗎?本來他們以為景文只是在裝腔作勢。可是現在看來都是真的了,大唐和突厥要爆發戰爭。連大唐邊關的軍隊都主動挑釁了。
可是這幫突厥人根本不知道,雖然大唐確實是在調兵,可是事實調兵也沒有那麼快。之所以隨著景文的意思馬上就來了,那是因為景文利用自己的虎符去哪個忻州的折衝府請哪個段業都尉去主動挑釁,這樣做出一副大唐已經準備隨時開戰的準備了。這個其實是景文擅自決定的,他知道突厥人一定會害怕。像是這種草原民族,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畏威不畏德。如果你好好跟他說。恐怕他還不會怕你,反而欺負你。可是如果你主動挑釁,那他反而會怕你了。這個就是草原民族一貫的尿性,他們之所以如此囂張。那都是歷朝歷代的漢人君主慣出來的。
景文還在往外走,可是頡利馬上喊道:「回來!」
景文回頭了,問;「你們不是已經準備開戰了嗎?那我不回去幹什麼,難道你們還準備殺了我?」
頡利嘴角抽動了一下。顯然現在唐朝是隨時準備開戰了,不是什麼虛的。原先只是景文訛詐而已,現在居然唐朝真的要為了那十多萬漢人開戰。可是頡利也想不通。怎麼唐朝人就會為了十多萬百姓而開戰,這個有些說不通啊!一旦開戰,那損失也就更大,到時候恐怕付出的都不只是十多萬人了。
可是頡利根本不知道,也無法理解什麼是中國人的政治問題。如果不打,恐怕民心都要失去,到時候在李唐王朝在百姓心裡的一根刺,隨時有顛覆李唐王朝的可能。所以,這次戰鬥必須要打,必須要做出一副為了百姓不惜一切代價的樣子,這樣才能夠拉攏民心。百姓當然支持哪些把自己擋在第一位的朝廷政府,而如果李唐王朝願意為他們不惜拚死一戰,那百姓就會拚死力氣去支持李唐王朝。
這個打仗不能夠光看消耗和損失,更要看政治因素。突厥人並沒有形成戰爭的理論,他們的戰爭都是為了利益,而且都是那種看得見的利益。而李世民打算是那種看不見的利益,那就是民心和士氣。
所以,為了民心,這次先不說打不打得起來,哪怕是打起來了,也要咬牙撐下去。只要要回了這十多萬的百姓,那恐怕大唐的民心就會徹底歸心,唐朝的統治就會徹底的穩定,百姓的歸屬感也就大大增加。
這些好處,是突厥人無法理解的,所以他們根本不知道大唐為什麼要為了這十多萬百姓發動一次戰爭。在他們眼裡,大唐有數千萬百姓,十多萬百姓根本不算什麼,可是大唐就是如此不拋棄不放棄。
「頡利可汗,你給一句話,還不還給我們?如果不還,那我們就準備戰爭。這次可不是什麼訛詐,可是來真的。」景文說道。
而這個時候,馬上有人在再次來向頡利匯報了。
「什麼?唐朝軍隊已經開始下令集結?要開打了?」頡利驚訝的問道。
「可汗,只是剛下令,想要集結還有一定時間!」那個突厥探子說道。
頡利可汗還有那些貴族都紛紛坐不住了,顯然這次唐朝來真的了。到時候,腹背受敵可不是什麼瞎話!兩線作戰,能夠讓無數國家都瘋狂。雖然突厥人政治方面有些弱,可是軍事方面一點都不弱於漢人,他們深刻知道兩線作戰的危害。兩線作戰所增加的風險可不是壹加壹等於二,可是一乘五甚至一乘十的風險。
「唐使,有話好說,有話好說!」頡利說道。
景文心裡面哼道:「老虎不發威,當我是病貓啊!你們突厥看來真的是內外交困了,居然如此杯弓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