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三國之席捲天下

正文 第六百七十一章 君與臣 文 / 三國之席捲天下

    秦峰坐擁八州之地,擁有無上的權利,就算是鄴都皇宮中的漢獻帝,都要靠邊站。

    然而,袁術稱帝的消息,傳到鄴都三天後,秦峰這才召集大朝會,商議這件事情。這讓百官各有心思,只以為丞相秦峰,欲意趁機滅劉罷漢。

    新未央宮,德陽殿。

    殿外,十幾丈的基座分三層,每一層,都有數百精銳秦軍侍立。

    殿內,百官林立,然靜悄悄的針落可聞,整個大殿瀰漫著古怪的氣息。

    秦峰站在百官之首,他沒有說話,所以任何人都小心翼翼不敢說話。

    大殿三丈高的龍台上,漢獻帝臉色極其難看,他已經將所有惡毒的言語想了個遍。只待秦峰開口廢立,就不顧生死罵出來。

    所有人都以為,丞相秦峰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因為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天下有了兩個朝廷,不需承認一個,只需不承認另一個就能夠將其置於死地。

    然而,秦峰是兩朝重臣,若是他罷廢了漢室,對聲望打擊很大。

    不過他也沒有打算現在就廢了漢獻帝,此刻,他望了一眼龍台上的漢獻帝。

    漢獻帝劉協,嚇的全身一緊,一股尿意湧上褲襠。

    秦峰表情凝重,道:「陛下,袁術僭越,乃是叛逆。臣請南征,誅之,以儆傚尤!」

    漢獻帝猛然不顧一切,從龍位上跳起,本想不顧一切開罵。然而馬上就如被鉗住脖子的公鴨,沒了聲音。他本以為秦峰是在說廢了自己的事情,萬萬沒有想到是去討伐叛逆。

    百官一陣發懵,心說陛下這是啥情況。蹦起來做啥?

    好在漢獻帝機智,立刻說道:「丞相所言甚是,袁家四世三公,竟然出了袁術這樣的叛逆。朕以為。應該革去袁家所有的封賜,貶為庶族!」

    「丞相以為如何?」漢獻帝最後說道。

    秦峰微微點頭。

    百官這才知道。原來是陛下激動的跳起,有人另外稱帝了,也的確該激動。他們見到丞相並沒有罷廢漢室的意思,於是格調定了下來。眾人紛紛譴責四世三公的袁家。竟然到最後出了這麼一個畜生,一定要消滅了,並且將袁家從士族裡面除名。

    這時,九卿之一的光祿勳華歆,出班奏道:「微臣有一事啟奏!」

    漢獻帝望了秦峰一眼,道:「准奏!」

    華歆一禮,這才說道:「昔日董卓、李郭之時。漢室陵遲,綱維馳絕,聖朝無一介之輔,股肱無折衝之勢。方畿之內。簡練之臣,皆垂頭搨翼,莫所憑恃;雖有忠義之佐,脅於暴虐之臣,焉能展其節?」

    華歆說道這裡,四望道:「而今呢?丞相謙虛恭謹、禮賢下士,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又寬仁有度,仁政愛民。實乃聖朝之輔,股肱之楷模。丞相大小百餘戰,討蠻夷,征草原,揚我大漢威名。」

    「中原一戰,劉備、曹操等輩,望風披靡,這才有了如今八州之地的復治。漢室得以中興,實乃丞相之功德也。」

    秦峰只是微笑,心說有心腹之人就是好,自己都不用操心,他們這詞就全想到了。

    而漢獻帝,表面認真聽著,心裡早已經罵開了,心說秦子進就是一個國賊,也只有你這樣的逆臣,才會誇讚他。

    百官開始尋思,華歆先說董卓之亂,又說秦峰的功德,顯然並不只是說說而已,一定還有別的事情。

    由於秦峰最近地盤擴張的力量,魯肅、法正等人都調往外地治理地方去了。在這朝堂之中,暫時只有華歆、孔融、王朗等人。

    此刻,孔子的嫡系孫子,嘴巴大張,他已經幾乎想明白華歆接下來要說什麼。

    而王朗撫鬚微笑,心說此刻正是最好的時機。

    三公之一的馬日磾,老身板則是開始顫抖了。

    果不其然,只聽華歆說道:「我大漢四百年來,沒有一人的功德能夠與丞相相比,然丞相竟然僅僅是縣侯,令朝廷大失人望,乃至於宵小之輩都已經敢割土稱帝了。陛下應該昭告天下,進丞相爵位為公。四海百姓,必定拍手稱頌,有德之士,披肝瀝膽,則宵小之輩,泯滅也!」

    「借口,這是借口!」漢獻帝心裡大怒,在他看來,秦峰此刻提出稱公,完全是利用袁術稱帝這件事情在威脅自己。

    眾人雖然考慮到了,但聞言依舊震驚。

    然而,華歆語不驚人死不休,又道:「丞相的封國,當依照高祖之時異姓王封國的規格,置社稷宗廟,立文武百官……。」

    「什麼!」漢獻帝臉色大變,九五之尊的他竟然從龍台上站了起來,全身顫抖。原來說來說去,秦子進這是要稱公,而且還是高祖時異姓王封國的規格!此刻漢獻帝劉協的心裡,在咆哮,「秦子進要稱公,下一步是不是就要稱王,我這個皇帝也就該退位了!」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倒抽一口冷氣。因為當初高祖異姓王封國的規格之高,直追分封制下的諸侯王國。東漢二百年了,就算是漢室的子孫,都沒有人擁有這樣的封國。此刻的侯爵,已經是人臣的極限了。

    也難怪獻帝發瘋,百官震驚。只因「公」這個爵位,來源於八百年的周朝,當時天子不叫皇帝,而是稱王。而周,在政權上並不是個統一的國家,實際上是一個分封制下的諸侯國的聯盟。天下被各公國各自掌控,這才有了後來的春秋戰國。

    當時各公國完全自治,只是名義上需要服從周王的命令,而公便是國君。

    知名的有齊恆公、秦穆公等,但值得一提的是,人家的公代表的是位子,而玄德公的「公」,跟大內公公的公差不多,也就是好聽而已。

    後來秦始皇統一了天下。他怕自己的帝國如週一般被後來某個強大的諸侯國推翻,所以他不在採用分封制度,而是用郡縣制。所以,從那時候開始。公這個爵位。在大多數時間內都是空置的,人臣的極致便是侯。

    並且。雖然秦帝國的侯爵雖然有封地,但在封地中沒有自主權。封地被稱為食邑,顧名思義,你也只能在封地內吃吃喝喝。別的,全是中央管理。

    然而,劉邦開國的時候,幾位異姓在開國之前就已經是王了,劉邦不能一開國就卸磨殺驢,所以咬牙讓他們建立了諸侯國,並且完全統治封國。只需名義上服從中央即可。

    後來這些封國變的越來越強大,連漢武帝這樣的大帝都壓制不住。所以,漢武帝找了個機會,撕毀了當初老祖宗的盟約。要將諸侯國收回國有。其後就是一場大戰,漢武帝還是有能耐的,最後勝利裡。

    從此後,漢朝在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封國。其下就算是宗親王,最多有個更大的地方吃喝而已。

    所以當華歆提出晉封秦峰為公,並建立分封制下的諸侯國,對任何人來說都意義巨大。秦峰就此便可以突破人臣的範疇,真正成為一名有國家、社稷、宗廟、百官的國君。

    此刻的漢獻帝要發瘋了,從小便接受王權教育的他豈能不知,這是秦峰在蠶食漢室。他今日稱公立國,來日稱王就順理成章,而後稱帝也是合情合理。然而,此刻的漢獻帝充滿了無力。

    「稱公封國,秦子進就是被我大漢朝承認的諸侯國君了!」漢獻帝最終,癱坐在了寶座上。

    被朝廷承認的諸侯,才是名正言順的諸侯。

    而將曹操、袁紹等人概述為諸侯,那是按照他們完全掌握屬地的權利,籠統叫出來的。

    在後世的大漢朝,除了後來魏公曹操外,朝廷從來沒有承認過其他任何人,是大漢的諸侯國公。

    而此刻,若是漢獻帝昭告天下,冊封秦峰為「公」,就是完全承認了他的諸侯國主的地位。秦峰也就成為這天下,唯一被認可的真正的諸侯國君,他裂土封國是名正言順的,只需名義上服從漢室的政令。

    而其他人,誰敢說自己裂土封國?誰就是亂臣賊子!所以,像劉備孫權等人,在進位之前,就算完全統治著龐大的土地,誰都沒有明面上說過,自己是諸侯。

    立社稷宗廟,置文武百官的封國,才可以真正稱為君主,突破人臣的限制。而之前,就算是漢室宗親擁有王位的,封國再大也沒有社稷,說白了,也就是天子賞你一個白吃白喝的地方罷了。

    漢天子、秦國君,一國兩社稷。馬日磾急了,因為這天下只能有一個社稷,就是漢室的社稷。他手中的枴杖敲打地面震天響,怒道:「秦峰,秦子進,你……你只不過是邊境小民出身,你有何資格……咳咳咳……。」

    百官嘩然,心說老傢伙你這叫什麼話,邊境小民怎麼了?漢高祖劉邦當年也就是個地痞無賴,丞相寬厚仁義,比他強百倍!

    立自己的社稷,成為一名真正的君主,這對秦峰意義重大,不亞於中原決戰。他臉色一變,這件事情已經發動,決不能有絲毫猶豫與退讓。看來也到了將朝中最後的刺頭,剔出去的時候了,他冷笑道:「馬司空,您老歲數大了,也該回家享清福了!」

    華歆則是大怒,呵斥道:「馬日磾,你問丞相有何資格。當年漢室流亡,上無片瓦下無寸地,是丞相迎天子到這鄴都。如今重新有了八州之地,皆是丞相的功勞!功勞還在昔日幾位異姓王之上,當年高祖皆能分封土地。難道今日我漢室中興後,反而要抵制中興的功勳大臣了嗎?」

    「這……。」馬日磾一時無言以對。

    王朗亦是說道:「這幾年,馬大人就會動動嘴皮子,不知您為我大漢做過些什麼事情啊!」

    「啊!」馬日磾大叫一聲,手捂胸口。

    孔融這時,好像是在自語,道:「我儒家講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看來某些人都忘了,如此輕視功勳重臣,真是白習聖人之學也。」

    「嗚哇!」馬日磾乃是儒士,如今卻被儒家首席如此說,實在承受不起,雙目一翻,昏死了過去。

    左右武士立刻就將昏迷的馬日磾拖了出去,從此再無人見到過。

    這時,華歆再次說道:「陛下,請昭告天下,丞相進位為公,保國安民!」說到這裡,他心裡一動,又道:「丞相功勳卓著,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

    「加九錫!」漢獻帝這一瞬間,感到自己的身體,已經被完全掏空了。他很想大聲咆哮質問,是不是將八州之地全部封給秦峰建國?然他的雙目失去了最後的神采,空洞洞的望著大殿之外。

    百官一起呼道:「丞相進位為公,保國安民!」

    漢獻帝臉色一變在變。

    殿外,禁衛皇宮的秦軍將士,揮舞兵器向天,呼聲震於四野,「進位為公,保國安民!進位為公,保國安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