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三國之席捲天下

正文 第三百二十八章 并州收復 文 / 三國之席捲天下

    張燕想到了歸順,然而又有許多猶豫,俗話來說就是拉不下臉。在這猶豫中,大腦一片空白。人在丟人現眼的時候,本能就會想要離開令他手足無措的地方,於是張燕就向外走去。

    人各有志,已經歸順的周倉四人,默默望著張燕離開。

    田豐欲言又止,當看到秦峰即將舉起的手臂時,不禁面露喜色。

    然而褚飛玉悲傷的面龐從秦峰腦海中閃過,他就此放下了手臂,鬆開了手掌。

    「主公!不可讓張燕離開!」田豐急道。

    在秦峰的默許下,張燕一騎絕塵而去。

    田豐暗道一聲可惜,立刻進言,「主公,當進兵黑山軍大營,就叫周倉幾位將軍帶出本部兵馬。另外,事不宜遲,當派趙雲幾位將軍與周倉幾位將軍一起,速速各回郡縣,安撫百姓。」

    這話說到了秦峰心坎裡,於是眾人返回大營,立刻行動了起來。

    黑山軍其實是聯盟形勢的,周倉四人作為**的頭領,很輕鬆的就將聽命自己的部眾帶了出來。

    至於張燕,一直不曾出現。

    六萬多黑山軍投順了秦峰,留給張燕的只剩下一萬出頭的兵馬,等待他的結局可想而已。所以他的中軍大帳前圍滿了慌亂的本部軍官,然而沒有張燕的命令,在親兵的阻擋下誰也不得入內。

    秦軍側

    得知順利收服六萬黑山軍的秦峰,眼中閃爍著激盪的喜悅。

    并州。這可是實實在在的一州之地,可不是遊戲中的幾個小方塊城。并州在漢唐時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州。南下可望長安,洛陽這樣的都城,據壺關虎視冀州,北上則可進擊幽州,而西面的戈壁沙漠成為天然的屏障。

    與大西北,北方,中原三輔之地相連,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盛唐就以此為根基統一北方,進而席捲天下。

    若在以前,秦峰一定會歡呼雀躍,然而此刻他作為一位君主,亦是只能緊緊攥住拳頭,來釋放一些心情。他立刻大聲的說道:「子龍,你帶三千騎兵與周倉將軍一起去安撫雁門郡。」

    「喏!」趙雲、周倉齊道。

    「文遠。你與廖化去西河郡。」

    「仲康,你與眭固去樂平郡。」

    「高順,你與於毒去太原郡。」

    「另外,快馬通知河內的韓浩,兵進上黨,搶佔壺關!」

    「喏!」眾將領命而去。

    ……

    黑山軍大營。如今已經十帳九空。

    中軍大帳內,張燕默默的坐在帥位上,往日堅毅的面龐憔悴許多。他知道自己敗了,因為周倉等頭領的離去,再沒有一絲機會。

    他一時間想了許多。他本沒有太多的野心,只是想開創一方太平世界。

    帳外,張燕麾下將佐都在。此時就見褚飛玉披甲而來。她在軍中亦有威信,便如同後世女將穆桂英一般。所以眾將士見到後,急忙行禮道:「褚將軍!」

    她欲要進帳,卻被親兵攔住,「將軍,張將軍有令……。」

    「閃開!」褚飛玉嬌叱一聲。

    「是!」親兵此刻頂的壓力亦是不小,如今見褚飛玉親來,頓時讓到了一旁。

    張燕見妹妹披甲持槍而入,以為是要抓住自己送去給秦峰。他大驚失色,若是平常他不會害怕,但如今精疲力盡,就不是妹妹的對手了。他急忙站起來,驚道:「妹妹,你這是要幹什麼?難不成你打算捉拿你兄長,送去給你的夫君不成!」

    「兄長是受人敬重的好漢,既然應諾,就要遵守約定。今日破陣失敗,周倉幾位將軍業已投降。哥哥只在帳中枯坐,不做任何回應,是為哪般?」褚飛玉倒背梨花槍,英氣煥發的說道。

    「這……。」張燕頓時無言以對。他猛然說道:「秦子進假仁假義,能蒙騙得了周倉等人,卻瞞不過我!」

    褚飛玉啐了一聲,道:「我夫君為人如何天下皆知,他一心只為百姓著想,上谷郡百萬生靈既是明證。若是兄長一意孤行,就成背信棄義之人。」她嬌喝道:「再是執迷不悟,來日我兄妹,便在戰場相見!」

    話已至此至此,褚飛玉轉身既走。

    「哎!」張燕大歎一口氣,眼望妹妹即將離開大帳,來日見面就是仇敵,親情與信義湧上心頭,不免就又想到秦峰的善舉。一個念頭從腦海中閃過:「吾兄妹二人是黃巾出身,尤其是妹妹與秦峰有夫妻之實。若是他人,必定會將吾兄妹斬盡殺絕,以避免名聲受損。當年在廣宗城外,吾差一點就殺了他,今日他卻能放吾離開……。」

    張燕彷彿一瞬間老了許多,連聲音也蒼然無力,「妹妹,你去帶吾傳令外面的將佐,讓他們領兵歸順秦子進吧。」

    褚飛玉頓了一下,便走了出去。

    於是她就替代兄長傳達了投順秦峰的命令。張燕的手下眼看其他兄弟部隊都投順,其實早就有了歸降之心,如今見張燕發話,就此興高采烈的投降。

    當秦峰得到這個消息後欣喜不已。

    田豐就此說道;「主公洪福,兵不血刃,張燕來投,數十萬黃巾百姓就可安然歸於治下。另外張將軍久領百萬黃巾,亦是可用之人。」若是其他人,田豐就出主意殺了,但這張燕與主公有姻親關係,只要來降,就可用之。

    秦峰親自前往迎接褚飛玉,然而卻沒看到張燕,不免問道:「你兄長怎麼沒有來。」

    褚飛玉歎了口氣,「兄長脾氣擰,如今還在營中枯坐。」

    秦峰這才知道,原來是張燕抹不開面子,只讓手下來投。唯獨他一人不來。他就笑道:「看來咱們這位兄長,架子還真不小。看在咱家飛玉的面子上,本將軍就親自去迎他,如何?」

    褚飛玉本在擔心秦峰聽到此事後發怒,聽他親切呼為兄長,又因自己而去親迎,甜蜜一笑,這就要再挺槍上馬。

    其實秦峰是後世來的人,張燕是自己老婆的哥哥。又本來就比自己大,所以很自然就呼為兄長。

    然而在這親情因為爭奪霸氣而泯滅的年代,到是給人一種真仁厚的形象。

    秦峰笑道:「為夫的馬快,別走的慢了,讓兄長久等。」

    褚飛玉見他表情,豈能不知真的意思,臉紅中就將梨花槍扔給了小昭。就此偎依在夫君懷中,望黑山大營而去。

    小昭露出會心的笑容,暗道:「小姐這七年,並沒有白等。若是我也有這般愛我的夫君,就算等十七年也心甘情願。」

    ……

    黑山軍大營,張燕在中軍大帳送走一波又一波的來人。見這些往日裡的親信軍官,一個個興高采烈去投奔秦峰,心中不是滋味。但是他亦是明白事理的人,深知跟著秦峰就要比跟著自己有前途,所以還是真心祝福他們有個好前程。

    好半天再也沒有人進來。張燕就背對帳門開始收拾自己的行裝。他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何方,但是他不願意留在這讓他傷心的地方。他失落的自語道:「也許現在的秦子進。正在興高采烈收攏著降卒。妹妹,你真是絕情,你為了你的夫君,竟然臨走也不來見兄長一面。」

    這時有人進入了大帳,張燕還以為又是親信手下來勸說,頭也不回的說道:「你們去吧,跟著那秦子進,謀個好前程,不用管我了。」

    秦峰聽他說的蕭瑟,就與褚飛玉對視一眼,笑道:「兄長閒情雅致,不知這是要去哪裡行遊?」

    張燕頓了一下,猛然轉身,驚訝道:「秦子進?」

    「正是小弟。」

    「哼,你來做什麼!」張燕大馬金刀就座了下來。

    褚飛玉擔心中拉了拉秦峰的後擺。

    這大舅子,脾氣到不小。不過想想也是,若是自己,手下地盤全歸了別人,心裡也不好受。秦峰將心比心,又有褚飛玉的顏面,見他模樣也不鬧,笑道:「兄長,小弟帶著夫人,是來請兄長出山的。」

    張燕急向妹妹望去,褚飛玉輕輕點頭,他便知道秦峰是在說真的。他就直言道:「秦子進,你就不怕我有他心?」

    秦峰笑道:「兄長,咱們都是一家人,來日飛玉生個娃出來,還要喚你一聲舅舅。正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將來,秦峰還要兄長鼎力支持。」

    褚飛玉聞言臉羞紅一片。

    張燕終於知道自己失敗在了那裡,這樣一個仁義寬厚的人,怪不得大家都願意投順,張燕就此實心實意歸降。

    於是,秦峰便將并州六郡收入了囊中。

    他便將張燕之前臨時招募的三萬黑山軍遣散,在剩餘的五萬人中,選精銳一萬人重新編織為甲級作戰黑山軍團,其餘四萬為地方守備部隊。

    便令眭固率領一萬守備兵駐守河西,防備涼州,於毒亦帶一萬駐守解縣,防備長安。秦峰不打算讓軍師三人組分家,就調派樂進,耿武統領河內郡。張遼帶領一萬黑山軍團駐守壺關,周倉,廖化輔助。

    其餘守備兵進駐并州各處,維護地方治安的同時,訓練、屯田。同時調出,韓浩,董昭,辛毗,輔助張燕發展并州。這三人不長於謀略,但在內政方面都是一把好手。

    幾乎兵不血刃收復并州,讓秦峰的麾下兵馬大增。除去傷亡重新整編起來後,各地乙級守備部隊達到七萬人,其中河內郡兩萬,并州四萬人,上谷郡一萬人。甲級作戰軍團達到了六萬人,總兵力十三萬,其中騎兵一萬。

    秦峰能夠布下如此大規模的軍隊,主要是在之前繳獲了眾多錢糧所致,其他諸侯無法承受如此的暴兵。這就要感謝已死的董卓,還有袁紹、公孫瓚的貢獻了。當然,這與秦峰巧妙的用計亦是分不開的。

    甲級作戰軍團分六個軍團,黑山軍團,金雕軍團、熊羆軍團、蒼狼軍團、猛虎軍團、陷陣軍團。每軍團一萬人,其中陷陣軍團是騎兵軍團。

    屯田的政策,讓守備部隊的軍糧開支幾乎為零,而秦峰的充足的物資儲備,可以支撐他迅速拓展六萬的精銳作戰軍團。一日三餐,比其他諸侯多了兩餐,多了百分之五十的營養,想不強壯精銳都不行。

    秦峰之後就象徵性的上奏朝廷,自領并州牧。

    一個月後,并州的一切事宜安排妥當,秦峰便領著五萬大軍返回上谷郡,為了加強壺關對鄴城的威脅力,秦峰留下來一千精銳的陷陣重騎兵給張遼。

    勝利後的返程,對於秦峰來說遊山玩水一般,然而他每日都在琢磨,如何運用麾下這五萬富餘力量去開拓地盤。

    就在走到幽州代縣的時候,一個消息傳來,讓他找到了傾瀉力量的機會。(。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