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武官一退下,漢王朱高煦就氣憤填膺地道:「父皇在交趾設郡縣,是因為陳氏絕後,應安南軍民所請。我朝廷自將安南作為內郡治理之後,厚待陳氏故臣,大多加封官職,又詔訪安南明經博學、賢良方正之人入朝為官,可是這些蠻夷,自以非類,居心叵測,似此頑逆,朝廷當立發大軍,予以征討!」
朱棣瞟了夏潯一眼,夏潯的眼簾立即垂了下去,這一番無聲的交流,是因為當初朱棣有意納安南為內郡時,曾想把這份大功送給夏潯,而夏潯卻提出征安南易、定安南難,建議皇上扶持傀儡,以夷狄治夷狄,朱棣對此很是不以為然。
結果,安南果然是順利打下來了,打得過程可謂摧枯拉朽,可是張輔大軍剛剛一走,反軍叛旗便四處高張,正應驗了夏潯此前的預測。但是現在即便證明他是對的,朝廷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撤兵,切實的利益固然需要計較,國家的尊嚴同樣是一種利益,它不是經濟利益,卻是一種政治利益,眼下只能打,他不可能趁機提出退兵。
同時,證明他是對的,他更要謹慎謙虛,萬萬不能露出自鳴得意的模樣。曹操愛才,可那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恃才傲物,過於賣弄,惹得曹操極度憎惡,最後還不是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想證明自己比老闆更高明的人,絕對不是一個真正高明的人。
張輔、徐景昌、金忠顯然也都清楚,眼下只有出兵!
大明剛剛在那兒設了郡縣,有人反旗一舉,這邊便馬上改弦更張,那叫什麼玩意兒?大明朝廷的體面都要丟盡了。所以,眼下根本不是討論在安南設郡縣是否合理的時候,除了出兵,大明沒有第二個選擇。哪怕是連番的戰爭剛剛結束,因這決定,百姓肩上剛剛減輕下來的的負擔又要變成重負。
「出兵……,出兵……」
朱棣喃喃自語,屈指輕叩著膝蓋,半晌手指忽然一停,說道:「沐晟已經吃了敗仗,當使何人再征安南?」
朱高煦馬上拱手道:「父皇,兒臣願掛帥出兵,征討安南。只要給兒十萬大軍,兒必馬到功成,提那一眾叛賊人頭,呈於御前!」
「臣以為,不妥!」
這句話一說出來,朱高煦的臉頰就繃緊了,只聽聲音他就知道是夏潯,就算不聽聲音,在場這幾個人,又有誰敢當面跟他唱反調?是張輔還、金忠還是徐景昌?他們都不敢,唯有夏潯、唯有這個該死的夏潯!
果不其然,緩緩站起的正是夏潯,夏潯道:「兵,是一定要出的;仗,也是一定要打的!但,去年征安南,發兵數十萬之眾,北征韃靼,又發二十萬大軍,西域雖沒打起來,數十萬大軍枕弋以待,人吃馬喂,加固城防、趕造器械,這些都是錢。
為此,徵調役夫總數逾百萬,從農田中奪走了多少青壯勞力?朝廷消耗巨大,百姓不堪其苦,因此,臣以為,此番征討,從手段上,應該剿撫並用,而不是盡斬賊酋人頭,那深山老林、煙癉沼澤之地,要是逃起來,可比那草原大漠還要難纏,且難以發揮我兵多將廣之優勢。」
朱高煦剛剛一番豪言壯語,只為打動乃父的心,聽夏潯這麼說,恨得他直咬牙,臉上卻連忙堆起笑容,做虛懷若谷狀道:「國公所言甚是,小王求戰心切,確實莽撞了。剿撫並用,少傷人命,又能平息叛亂的話,小王自然會去做的。」
夏潯微微一笑,說道:「殿下的心意,臣自然是明白的。不過臣的話,殿下還沒有明白!」
「哦?」
夏潯道:「英國公剛從安南回來,熟悉那裡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更熟悉安南兵將作戰之法,臣以為,請英國公再度掛帥,往安南一行,諸般叛亂,旦夕可平!」
朱高煦乾笑道:「輔國公,英國公征討安南,這才剛剛回京,還沒歇歇腳兒,就得再度掛帥?我皇家也不能這麼不近人情啊。再者,本王幼習兵法,更隨父皇征戰多年,自信由本王領兵的話,亦可平定安南,非英國公不可麼?這不是讓四夷小國笑我天朝除了英國公再也無將可用了麼?」
夏潯面無表情地道:「國家疲憊,非練兵時!」
朱高煦臉色一變,大光其火地道:「本王掛帥,就是練兵?」
夏潯道:「對殿下的武功,臣自然毫不懷疑。若說起兵法,不但皇上高微臣百倍,就算是在座的諸位大人,包括殿下您,都比楊旭高明多多。談論兵道,臣不如殿下,臣也只能在這兒紙上論道而已。」
夏潯笑了笑,又道:「但是臣以為,英國公與安南人交過手,這是知己知彼;英國公連戰連勝,在安南軍中已立下不敗威名,這是先聲奪人;有此兩大優勢,由英國公掛帥出征,自然比漢王殿下更容易取勝。臣方才說了那麼多,其實只是想說明,我們早一天取勝,就能節省無數的錢糧;我們少打一仗,田間就能多許多青壯的農民去植秧種田!皇上體恤百姓,當能明白臣的一片苦心!」
朱高煦心中大怒:「屁的苦心!三番五次亂我好事!」
夏潯望著他鐵青的臉色,目中攸地掠過一絲譏誚:「你想戰功赫赫、你想彪炳青史?關我鳥事!能讓百姓們得些實惠,我才不枉受人供養,輕車革帶、錦衣玉食;用那民脂民膏、纍纍白骨,堆砌你的戰功,滋養你爭儲的實力麼?老子就是不想讓你獨掌兵權!咱們兩個早就耗上了,又不是今日才做了對頭,你瞪什麼瞪!」
朱棣垂下眼簾,默默思索了一陣兒,又將質詢的目光投向張輔。
張輔頓時露出尷尬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