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龍騰世紀 第二百七十八章 無敵(下) 文 / 午後方晴

    第二百七十八章無敵(下)

    趙禎如果生氣,那也不叫仁宗了。聽到這裡,居然呵呵樂了起來,然後歎口氣道:「怎麼辦呢?偏聽則暗,一旦偏聽十主九昏,一旦不聽,十主九暴。有時候朕也知道他們為了清名,強自賣直,可不得不受著。能強行賣直,比進媚言蠱朕要好啊。」

    這才是他內心真正的想法。

    並且他一生都做到了。

    「陛下,臣不及遠矣。」

    「朕有時候也很生氣,算了,不說這些,今天耽擱你這麼多時間,回去吧,安心讀書,省試殿試考好。」已經不用多問,為什麼鄭朗稱他們為誇誇其談,為什麼鄭朗不願意回京。

    來京城做什麼,一不想結黨,二兩者都是鄭朗不喜,歲數小,資歷淺,不如呆在地方做點實事。

    說完了,歎息一聲。

    但有一點他還沒有意識到。

    他這種肚量是好的,胸襟更是好的,鄭朗也不及之。可失了掌控之道,恩有了,威不足,所以無論那一黨都會肆無忌憚。

    黨爭沒有後來激烈,但已經成形。

    這才是糟糕之極。

    「喏,」呂公著站了起來,告退。

    與呂公著一番交談,沒有影響趙禎心情,折磨的,任誰做皇帝,被大臣折磨成他這樣子,什麼脾氣也折磨完了,不過任誰做皇帝,也不會讓大臣放肆如此。

    想了想對身邊小黃門說道:「你去喊王昭明過來。」

    「喏。」

    小黃門將王昭明喊來。

    趙禎說道:「你去太平州,將鄭朗那本中庸取來。」

    先給朕看一看,嘗一個鮮兒。

    「喏。」王昭明下去,十分高興,好啊,多跑跑有感情,別人不敢說,未來鄭朗恐怕才是朝廷真正的重臣,現在自己是奉旨拉關係。

    ……

    趙禎對幾個老人漸漸不滿。

    但更多的人對幾個老貪不滿。

    先是解試考。

    這一屆參加解試考的生員更多。上一次鄭朗與張方平努力一下,削去了許多恩科生員。

    還是錄取了幾百人。這讓許多生員看到希望,只要拚命的考,就有機會錄中,即便省試不中,也有恩科。但有一個首要的條件,必須得考中解試。這一道關不難過。

    不但京城,各州都是如此。

    看著雪花片一樣的奏折,趙禎下了狠手,讓各州嚴格地限量名額。

    不但京城,還有各州縣,一旦考中解試,國家就要承擔所有費用,無論經濟,或者省試考的壓力,非是國家所能承受得起。

    就是如此,宰相陳堯佐之子陳博古考中解元,副相韓億四子全部高中,名次還是十分地高。

    也在京城參加解試考的呂公著只落到十一名,他沒有引起爭議,自鄭朗收為學生,天下開始矚目。十一名對呂公著來說,不算高名次。但其他幾人不服氣了。

    本來諸多生員興沖沖而來,沒有想到名額一緊,全部落第,失望之極,再看看這榜單,一個個嘩然。

    不要小看京城這群學子,有許多學子大有來頭的,因此聽到許多小道消息,如中書的一些事,或者其他大佬的一些事跡,於是罵人,還罵到王博文與王宗道,這兩人純是遭到池魚之殃。

    天章故國三千里,學士深宮二十年,殿院一聲河滿子,龍圖雙淚落君前。

    故事發生在范仲淹去年找呂夷簡麻煩的時候,兩個老王來到趙禎面前,王宗道是宮中侍制,也就是文學侍從,年紀大了,因為沒有功績,二十年沒有陞遷,不對啊,俺沒有功績,可有資歷,二十年哪,陛下,你講不講理,怎麼也輪到跳俺幾級吧。

    王博文此時忘記在牢中他怎麼聽鄭朗說道的,情況更慘,當場就哭了,臣老且死,我快要死了,不復得兩府之門矣。真正奇怪來哉,這可是兩府宰相,一朝一代能有多少人進入,憑什麼你快要死了,就得進入兩府?

    但人家就是這個理,而且十分委屈,當場號淘大哭。

    多可憐哪,哭得趙禎都心酸了。

    然他這時是什麼官職,三司使!只比宰相矮半級。

    趙禎讓兩個老臣煩得沒有辦法,只好說道,你們一個升龍圖閣,一個升同知樞密副使。

    但考生們更難受了,俺們十年寒窗苦讀,特別許多戶籍落在京城,可隨父親在千里的外地,也不得不返回京城省試,結果是來落第的,而人家哭了哭,馬上就高昇。

    這是那一朝那一代的規矩!

    京城鬧得一塌糊塗。

    章得像搖頭,然後又想到一個人,進言道:「開封府的進士章仲昌,是臣的鄉里遠親,實無學業,近聞解試不公,請牒回家。」

    章仲昌不是這一屆學子,這一屆學子進士名額還沒有出來,要到明年。可章得像預感到事情會鬧大,提前坦白從寬,將過去這一段故事交待出來。

    朝廷沒有承認,說是殿中侍御史蕭定謨與直集賢院韓琦、吳育、王拱辰主試,非有私也。

    但真實情況是趙禎被幾個老傢伙弄煩了,密詔陳博古以及韓億四子,還有兩家門生范稹試卷勿考,內定了。你們交白卷吧,一個是第一名,一個是第二名,一個是第五名,一個是第七名,這樣瓜分了六個名額。

    學子一聽,是啊,韓琦是君子,吳育是君子,王拱辰是君子,斷然做不出舞弊的事。

    難道真是一個巧合?

    漸漸議論聲消停下來。

    還是有人不服氣,蘇舜欽找到韓琦,不客氣地問道:「韓司諫,你是君子,也是諫臣,為什麼做出這等事情?」

    「你說什麼?」

    「君空付天下盛名!」蘇舜欽看到韓琦裝聾作啞,十分失望的離開。

    韓琦妻子崔氏從屋中走了出來,問道:「這人說的什麼?」

    一樣的姓崔,與崔嫻家還有一些淵源,皆是來自河北清河崔家,不過在宋朝不興這個。一樣的才女,此女寫得一手好書法,略在崔嫻之上,並且肚量寬廣,也有孝心。

    是一個典型的仕女。

    父親是殿中丞,韓琦高中時,榜下捉婿捉去的。

    「他說了一些異想天開的話!」韓琦冷笑道。

    舞弊肯定了,但與他無關,他只是負責閱卷,最終定名次的是蕭定謨,朝廷用他的清名搪塞諸位學子。

    自己怎麼好說?

    就是彈劾這幾個老傢伙也不是時機,得等到皇帝真正到了不耐煩的時候,一擊必中!

    時機再次到來。

    年底災難再次到來,忻代並三州地震,僅忻州一州死了一萬九千多人,傷五千多人,北方有牧,牲畜多,又死了五萬多頭牲畜。然而地震連年不止,第二年繼續地裂泉湧,或噴火如黑沙狀,一日四五震,民皆宿於露天,不敢待在家中。

    也就是地震外加火山爆發。

    趙禎在宮中都不想往下想了。

    老天爺,你別折磨人,朕這幾年也算是兢兢業業,可才主政幾年哪,就發生三次特大災害。派人賑災,祈求上蒼。

    韓琦出手,但不是針對幾個老傢伙的,皇帝也沒有心思想幾個老傢伙,先是上疏道:鄉者興國寺雙閣災,延及開先祖殿,不逾數刻,但有遺燼。復聞仰觀垂象,或失經行。今北道數郡,繼以地震。此女謁用事,臣下專政之應也。又震在北,或者上天孜孜遣告,俾思邊塞之為患乎?望自今嚴飭守臣,密修兵備,審擇才謀之帥,悉去懦弱之士,明軍法以整驕怠之卒,豐廩實以增儲偫之具。

    為什麼地震,臣在家中觀看了天象,邪不邪?於是看到了什麼,此女謁用事,是臣下專政之至。才是韓琦的用意,這幾年趙禎整個在放鴨子,隨大臣折騰,不好了,貶放,再換一批大臣折騰,成何體統。可趙禎願意這樣?

    算說得很勉強,可下面一點說得很有針對性,還有邊患,以備萬一。但對黨項人的動態,韓琦把握不透,說得十分模糊。

    又過了十天,再次上疏:近聞大慶殿及諸處各建道場,及分遣中使遍詣名山福地,以致請禱,是未達寅畏之深旨也。臣竊以為祈禱之法,必徹樂減膳,修德理刑,下詔以求讜言,側身而避正殿,是以天意悅穆,轉為福應。願陛下法而行之。且大慶殿者,國之路寢,朝之法宮,陛下非行大禮、被法服,則未嘗臨御,臣下非大朝會,則不能一至於庭,豈容僧道繼日累月喧雜於上,非所以正法度而尊威神也!望今後凡有道場設醮之類,並於別所安置。

    祈禱可以,不是你那樣祈禱的,國家正等著用錢呢,以心敬上帝,非是大興宮殿去敬上帝。

    但京城的餘震波漸漸擴散到了京城。

    葉清臣再次上書,頃仲淹、余靖等以言事被黜,天下齰舌不敢議朝政,行將二年。願陛下深自咎責,詳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幾明威降鑒,善應來集。

    葉清臣的一生遭遇,正是鄭朗擔心的。

    很清的一個臣,新黨變法時,說不能這樣玩,玩過了頭,不聽,苦逼,舊黨一概廢之,葉清臣說不能全廢,有些法還是好的,不聽,苦逼。很有才能的一個人,正因為沒有結黨,下場一直很慘。

    就事論事嘛,懲罰也足夠了,不用安置那麼遠。於是遷范仲淹知潤州,監筠州稅余靖監泰州稅,夷、陵縣令歐陽修為光化軍乾、德縣令。但讓一些人很害怕,進諫誣蔑范仲淹。其他人無事,這個人不能進京,一進京大家沒有好日子過。程琳再三擔保,勸解趙禎,乃意解。實際程琳是投機,趙禎本來就不想過重處罰,可最少得給他一個下台機會,否則又與大臣對陣起來。並且一對陣,十有**輸掉的是趙禎。

    蘇舜欽求韓琦無門後,十分失望,指匭通上疏道:臣聞河東地大震,歷旬不止;孟春之初,雷電暴作。臣以為國家闕失,眾臣莫敢為陛下言者,唯天丁寧以告陛下。

    為什麼有大災,是國家犯了大錯,可大臣不敢言,如何讓天下太平,讓我來告訴你們。

    進諫就進諫,不能擺著一副老子最大的感覺,就要聽我的,其他人都是錯誤的,大嘴巴亂吼,也不想想後果。這正是鄭朗最反感的地方。

    然後說了一通,書歸正傳,范仲淹以剛直忤奸臣,言不用而身謫,所以老天爺降下災難示警的。

    難道范仲淹是玉皇大帝的老爸?

    僅貶了一下,就要死幾萬人來陪一個過錯?

    胡說八道一番,又說道,想要好,記住二條。曰正心。心正則神明集而萬條理。今民間傳陛下比年稍邇俳優,燕樂逾節。繼續將石介的語錄拾起,還在說趙禎吃喝玩樂。等等。

    又,府庫匱竭,民鮮蓋藏,誅斂科率,殆無虛日。三司計度經費,二十倍於祖宗時,此用度不足也。

    是二十倍於祖宗,可怎麼裁?先從你開始吧,你是大理評事,月薪五百貫,馬上裁,裁成一百貫,願不願意?

    為什麼韓琦看到蘇舜欽上門找他,打了一個哈哈,就是進諫,我也不會與你一道同行。

    早晚會被你拖下水的,也因此,韓琦一生成功了,范仲淹卻失敗了。包括他的那個變法。

    這才是天下無敵。

    二曰擇賢。夫明主勞於求賢而逸於任使,然盈庭之士,不須盡擇,在擇一二輔臣及御史諫官而已。昨王隨自吏部侍郎、平章事超越十資,復為上相。此乃非常之恩,必待非常之才,而隨虛庸邪謅,非輔相器,降麻之後,物論沸騰,故疾纏其身,災仍於國。又,石中立頃在朝行,以詼諧自任,今處之近輔,物望甚輕,人情所忽,蓋近臣多非才者。陛下左右尚如此,天下官吏可知也。且張觀為御史中丞,高若訥為司諫,二人者皆登高第,頗以文詞進,而溫和柔懦,無剛直敢言之氣。斯皆執政引置,欲其緘默,不敢舉其私,時有所言,則必暗相關說。故御史、諫官之任,臣欲陛下親擇之,不令出執政門下。台諫官既得其人,則近臣不敢為過,乃馭下之策也。

    直指王隨與石中立。

    這幾個宰相都不是東西。

    不但宰相不是東西,張觀、高若訥等言臣也不是東西,御史與諫官全用得不好,沒有指名道姓,也包括韓琦在內。

    不胡說八道,這篇進諫還是有意義的,但說得太過份,看到後趙禎就將它扔掉。

    但這篇進諫終於拉開一個序幕,蘇紳與葉清臣等直臣先後進言,不是象蘇舜欽那樣玩的。說得很含蓄,也不說科舉之事,在那事上趙禎也犯了錯誤。只說天象,隱約的說宰相用得不當。

    可兩人說得太含蓄,又缺少威力。

    倒是張方平指出問題重點,進七事,一曰密機事,二曰用威斷,三曰廣言路,四曰重圖任,五曰正有司,六曰信命令,七曰示戒懼。此時他是一個小官,圖任校書郎,不好談論宰相過失,可問題重點是趙禎太軟。

    不能哭一哭就陞官,這成什麼?

    俺不說天象,不談某人,但皇帝你得拿出一些威風出來。

    張觀又上書,承平日久,政寬法慢,用度漸侈,風俗漸薄,以致災異。一曰知人,二曰嚴禁:三曰尚質,四曰節用。

    他是人云亦云,與天像有何關係?

    兩人矛頭所指之處,還是兩府幾個老傢伙。

    韓琦還是沒有出手,他只是一個司諫,動搖兩府,是什麼樣的概念?

    二月初,趙禎下詔,今日御前殿視事,也是蘇舜欽進諫中的事,但只用了這條。迫於無奈,幾個老傢伙弄得天怒人怨。

    這是一份時機,可滿朝大臣都沒有看到中間細微的差距,然而韓琦出手,上書道:宰臣王隨,登庸以來,眾望不協,差除任性,褊躁傷體。廟堂之上,不聞長材遠略,仰益盛化,徒有延納僧道,信奉巫祝之癖,貽誚中外……次則陳堯佐男述古,監左藏庫,官不成資,未經三司保奏,而引界滿酬獎之條,擢任三門白波發運使,參知政事韓億,初乞男綜不以資敘回授兄綱,將朝廷要職從便退換,如己家之物,紊亂綱紀,舉朝非笑。此二事,陛下若忽而小人,因循不問,彼必愈任威福,公行不善,更無畏矣。又,石中立本以藝文進,不能少有建明,但滑稽談笑之譽,為人所稱;處翰墨之司,固當其職,若參決大政,誠非所長。……伏望出臣此疏,明示中書,委御史台於朝堂集百官會議,正其是非,以塞群議。

    說得對不對,將臣這封奏折拿到中書,當面對質。

    趙禎看到後傻了眼,韓琦在做什麼?

    這是彈劾四個宰相,然後回想,有沒有言臣做過類似的壯舉?

    當場略有些呆癡,不由自主喊道:「讓韓琦進宮。」

    小黃門將韓琦喊進宮來,趙禎還在繼續石化中,問了一句:「既如此,如何?」

    「全罷之!」韓琦輕描淡寫的說。

    邊上的小黃門哆嗦了一下,他們上四個宰相,說罷就罷的!

    趙禎不確定地問:「全罷之?」

    「陛下,以祖宗八十年來基業,坐於庸臣,隨他們崩壞乎?」

    「那你說換誰?」

    小黃門更暈了,這是任免整個中書,管一個司諫什麼事?難道皇帝是有意噁心韓琦。

    然而韓琦堅定的揚起了頭,他知道,從這一天起,他的飛黃騰達到來,宋朝官場上第一壯舉也讓他完成了,呂夷簡,讓你看一看,想做權臣不是你那樣做的,不但可以做權臣,同樣可以保全清名!俺這才是真正的天下無敵,既得了裡子,又得了面子!毫不客氣地答道:「陛下擔心沒有人輔助你?太多了,想要正臣,杜衍、宋道輔、胥偃、宋郊、范仲淹等都可以擢用。想實幹之才,王曾、呂夷簡、蔡齊、宋綬又是諸人所望,都比現在的中書強!」

    問我人,我就答,我就有,而且是絕對的人選。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